2024/10/04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張少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在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研究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長期擔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長,推動了龍學研究在全國的蓬勃發展;同時🦓⚇,他還是意昂3体育官网文藝理論教研室古代文論學科方向的建基人,在長達六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的研究從先秦貫通清末,在漢魏到唐末這一段尤有建樹。從《文賦集釋》《文心雕龍新探》(後拓展為《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文心與書畫樂論》《詩品》《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等文論專著研究,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中國古典美學論稿》《文心與書畫樂論》等宏觀的縱向文藝史論研究🧖🏿♂️,最新出版的《張少康文集》(下文簡稱“文集”),包含了中國文論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和理論問題,而在古代文藝創作論方面鉆研最深,創獲最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張少康文集》書影
張先生是我的老師,1978年我進意昂3体育中文系回爐班時🧜🏽♀️,是張先生為我們開設文藝理論專題課,補上了六十年代本科時期的缺門8️⃣。後來在讀研究生並留校以後,因張先生和陳貽焮先生來往較多,我也在旁聽他們的學術討論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我的專業領域是漢魏到隋唐五代詩👮🏻♂️,研究對象和時段與張先生的主攻方向一致,所以近幾十年來用心學習過張先生賜我的全部著作,所受教益極多。作為一個古代文學史研究的學者👨🏻💼,我主要側重於創作史💁🏽♀️,常常苦於理論修養不足🤦🏽♀️♋️,所以我學習古代文論主要是從本專業的研究需要出發的,我也沒有能力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全面評價張先生的成就🎛,只是在拜讀張先生著作的時候💕👰🏿♀️,往往會參考對照其他同類著作,慢慢地對張先生的研究成就和特色也有了一些體會。現在主要談談以下三點較深的印象🍷:
一、張先生的古代文論研究以古代文學史為堅實基礎,從不停留於一般的理論闡釋,而是立足於大量作品分析,與當代文學史研究的進展緊密貼合,深入考察古文論概念的理論內涵,所以他的研究成果能更及時更切合地解決文學史研究中的問題,能一直走在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的前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學批評史和中國文學史已經分別形成兩門學科,當時出現了好幾種文學批評史。我遇到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時🌝,總是會去翻查最有代表性的幾家著作🫷,比較他們的說法,最後往往會選擇張先生的解釋。比如,“意境”是八十年代討論非常熱烈的一個話題,很多論者對這個概念的形成有相當全面而深透的研究,但是我在做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這個專題時🚚,總覺得很多解釋都膠著於情和景的關系,不能非常貼切地說明王孟詩的意境特征,而意境這個概念本來應該是在王孟詩裏體現得最典型的。後來我看到張先生1983年在《論意境的美學特征》一文中的解釋,覺得特別能貼合我的理解🪥,他舉出很多詩例😮💨,指出意境絕不能和情景交融混同,並將古代文藝批評家的分析概括起來,認為意境應該有幾方面的特征:境生象外💂🏿;是實境和幻境結合的產物;而且應該超絕言象🚲。他把這些特征和盛唐公認為意境優美的詩例相印證🟥,最後對意境特征作這樣的概括🧖🏼♀️:以有形表現無形🕑、以有限表現無限👋🏻、以實景表現虛境,使有形描寫和無形描寫相結合,使有限的具體想象和想象中無限豐富的形象相統一,使再現真實實景與它所暗示🤥、象征的虛境融為一體,從而造成強烈的空間美、動態美、傳神美,給人以最大的真實感和自然感。我認為,這是最符合詩歌創作實際的一種解釋,所以後來無論是寫論文還是教學,只要涉及意境的內涵解釋🍚,我都會引用張先生的這段話。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史研究界和文論研究界有很多共同的討論話題,張先生總能提出有突破意義的觀點🛀🏽🍱。比如🫥𓀏,《民本思想和實錄精神》一文🤦🏽♂️🧖🏽♂️,和當時文學史界研究儒家詩教論的熱點問題也有呼應,這關系到對白居易詩論的認識和評價問題。張先生認為🛋,白居易的詩論是直接從民本思想中引發出來的,他是要用詩歌為民請命,並不是一般地講真實地反映現實,這是民本思想積極方面產生的結果。但儒家的民本思想又有它的局限性,比較典型的就是《毛詩序》過分強調要為教化服務👨🔬,在文藝和政治的關系上表現出簡單化👨🦼🦻、絕對化和忽視藝術特點的傾向,白居易的“六義說”同樣存在這種局限性。陳貽焮先生在論中唐兩大詩派的長文中曾經指出過白居易詩論的局限性☮️👩🏽✈️,所以他很贊成張先生的觀點🙌🏿,認為洞察更深♍️。可見,張先生對於古代文學研究的進展非常敏感⏫,很善於從中捕捉重大問題👳🏽,並努力追根溯源👨🏽✈️,把它們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來認識🪳。
二、張先生的古代文論研究非常註意吸收古代文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並將古代文學研究的考據傳統與當代的理論研究方法相結合🤵🏿,形成他不同於當代很多文論研究家的獨特理路和風格🫅👨🏿🎤。
古代作者生平思想的考訂🤟🏼🥔、文獻版本的整理研究🦖🏋🏽♂️,原來是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看家功夫🍈,雖然現在仍然有不少理論研究者也都在做,但張先生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把這些工作納入自己的研究範圍𓀆。比如,他對劉勰的生平和思想,就下了很多功夫。王運熙先生在張先生《文心雕龍新探》一書序言中肯定張先生對劉勰的身世作出了新的探索👩👩👦。後來,張先生又在《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一書中對《新探》一書加以拓展🫰🏼,以更翔實的考證💸,對劉勰的家世𓀋、劉勰之父劉尚的仕歷和卒年、劉勰的生卒年👨👦,以及入定林寺的時間和原因、劉勰入梁以後的仕歷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辨析。此外,如《皎然版本新議》梳理了《詩式》以及皎然的其他著作的版本情況,《關於〈吟窗雜錄〉及其版本問題》一文考辨《吟窗雜錄》的編撰者🦸🏽♂️,對幾種善本進行比較,並做了極為詳細的校記,這些文獻整理工作在八九十年代的文論界是較為少見的。
又比如,張先生對《文心雕龍》理論淵源的追溯,也下了很大的文獻功夫。《文心雕龍新探》一書把劉勰的文論分成十四個問題,幾乎每個問題都進行了思想的溯源⛓️💥👩🏿🍼。這可以說是張先生的研究區別於其他同類研究的最重要的貢獻。王運熙先生在序言裏對此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本書對劉勰理論歷史淵源的探討,尤為重視🧑🏼🍼。他在這方面搜集了許多資料🧑🏼🏭⚙️,除劉勰以前的文學理論外,廣泛涉及哲學、歷史🔍、藝術👐🏽、宗教各個方面,並與劉勰的理論聯系起來🐂,細致剖析其源流關系。”並指出這方面的研究以前雖然也有涉及,但比較簡單粗略,而張先生“做了較多的發掘和開拓,提出了不少可貴的見解,因此顯得特別富有新意和特色”。比如👨🏼🦱,張先生提出劉勰對道的認識🏄🏼,一方面是繼承了荀子,另一方面是發展了《易傳》,就很有創見,後者在《文心雕龍》中各處都有體現,分析難度最大又特別精彩的可見於他對隱秀論來源的闡發。
《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書影
對《文心雕龍》裏一些爭議比較多的問題🎅🏼👸🏻,張先生也善於運用材料的比較作出全面的辨析,方法獨特而科學。比如,“風骨”的問題,是漢唐文學史的一個重點。但劉勰所說的“風骨”是什麽意思,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爭論非常多,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意見💁🏿♀️:一種是把風和骨分開來理解,認為風指文情或文意的特點,骨指文辭的特點,這種說法最為流行0️⃣🧑🏻🏭,影響也很大👮🏿♀️;另一種認為風骨是一個概念,有時分開講也是指統一的風骨的意思,因為駢文是互文見義的,但是二者之間也有某些區別🐫。這方面研究最有說服力的是張少康先生。他的做法是把《文心雕龍》全書中所有關於“風”和“骨”的論述全部摘引出來,分析其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他發現🧖🏻♀️,全書論及風骨的地方,除了《風骨》篇以外共有十四處🫖,經過逐一分析,可以確認“骨”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所顯示出來的義理充足、正氣凜然的力量。“風”在全書中太多🏈,有些與風骨無關🤳🏼,他挑出了八處和《風骨》所論的“風”接近的論述,發現“風”都是指具有儒家純正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氣質的作家在作品中所體現的氣度風貌特征。總的說來👩🚒,風骨連用👸🏻,指文學作品中的精神風貌美🏋️♂️。“風”側重於作家主觀的感情氣質特征在作品中的體現🍋🟩,“骨”側重於作品客觀內容所表現的一種思想力量🔂🤱🏿,不同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所說的風骨又隨著他本人的思想而有所差別。這種解釋基於對劉勰本人使用“風骨”一詞的全部材料,確實比較符合劉勰的原意,也和當時人物論、畫論中的風骨協調一致,更重要的是與盛唐詩人所說的“建安風骨”的內涵完全切合。所以👨🏼🎤,我認為在各種對《風骨》篇的解釋中,張先生的這一解釋是最為妥帖的。
三🐻❄️、張先生更為令人敬佩的是他對學術有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孜孜矻矻,從不懈怠;學風極其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而且對已有成果從不滿足。從他直到今年初摔傷以前還在做《文心雕龍註訂語譯》這項艱巨的工作就可以看出,他對《文心雕龍》這部理論巨著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後身體極度衰弱的情況下🌜🐰,仍然沒有放下手頭的工作🏄🏻♀️。他上半年在微信裏還多次對我說:“摔跤前剛做完文集清樣校勘,《文心雕龍》部分本來想再修訂一下→。”“《文心雕龍》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研究清楚🤵🏼♀️,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又說文集中“粗疏訛誤之處還有不少”🧑🏼🤝🧑🏼。總之,張先生在這十大卷文集出版之時🏄🏽🚪,想到的只是不足和遺憾之處🧘♀️。
與張先生的奉獻精神和嚴謹學風密切相關的🧟♂️👩🏿🎤,還有張先生為人的剛正耿直和行事的低調謙遜,這是尤其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學習的。翻看文集,我特別註意到他在幾部書的後記以及一些給師友、學生寫的集序中都表達過對當時學風的憂慮。比如🛀🏼,1998年在《夕秀集》的後記中🧕🏼,他說:“學術研究是要有決心🔋,有勇氣,有毅力的。要安於清貧的生活,要有為學術奉獻一切的精神,要有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而不為名利追求轟動效應。一部學術著作的價值,學界和廣大讀者自有公論,如果要借助媒體的炒作,實在是很可悲的👃🏿。”在《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的後記中,他說:“我看到不少人視學術為仕途和名利的敲門磚♉️,在那裏學術早就貶值💅🏼,學術界也快成江湖了。”所以,張先生從不請人為自己寫書評▪️,也從來不見他在任何場合自媒自炫👩🏼🚀,這種古風在當下的學界幾乎已經絕跡了。
張先生視野開闊,碩果累累🧞♀️,成就卓著,在古代文論尤其是《文心雕龍》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我這個半外行可以置喙的。以上只是我平時在學習張先生著作時的一些粗淺感想🏂🏿,謹以此表達我對張先生的敬仰之意🌶,並借此機會敬祝張先生耄耋重新,壽超期頤👵🏿!
(作者👩🏻🦳🔡:葛曉音🧑🏼🌾,系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
原文鏈接:以文學史為本的古文論研究——張少康先生學術成就的一大特色(《光明日報》2024年9月30日 第13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