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信息來源🩳🚃: 《紅旗文稿》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全面解答了建設教育強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奮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這一重要論述與黨的二十大關於教育、科技⛳️、人才的戰略部署一脈相承🤷♂️,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考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中發揮樞紐作用♈️,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把握歷史規律🤾🏻♀️,增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
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深刻體現了對世界歷史進程和強國建設規律的深入洞察與精辟總結👨🏼💻,是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重大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先導。世界強國的發展軌跡充分證明🚊,綜合國力靠科技創新,創新實力靠拔尖人才,人才培養靠優質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先導🏠,有利於傳播推廣前沿知識、科學理論,培育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是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壯大科技創新主體的源頭,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的根基所在。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在創造和傳播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的主體力量和戰略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創新的引領力量,科技的發展能夠反哺教育與人才事業進步。革新教育內容與模式,助力人才培養與集聚。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賦能、共生共榮😋,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國家發展的強勁引擎🧔🏼。
高等教育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起著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縱觀文藝復興以來的世界歷史👨🏿🎤,國家富強始於教育🧑🦽、興於人才、盛於科技,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日益凸顯🛌🏻。16世紀😒,意大利異軍突起,得益於以博洛尼亞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等學府引領🧑🏿🔧,當時歐洲最優秀的學者如哥白尼🤷🏻♀️、維薩裏🎟、達·芬奇等雲集於此,他們在天文🍮🦙、物理、解剖、建築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推動意大利成為近代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17世紀,牛頓🧑🍼、波義耳👩🏻⚖️、哈雷等學術大師匯聚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高校🤖,開辟了力學、化學、生理學等多個現代學科👰🏿,促進了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至英國。從17世紀開始💋🦕,法國巴黎科學院提供最優秀的科研條件廣納賢才⚉,一批現代大學得以建立並迅速發展🫸,吸引了歐陸大批留學生🦹🏽,匯聚了包括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安培等在內的科學巨匠,18世紀的法國成為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19世紀,德國率先推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大學模式🧕🏻,吸引了歐洲大批優秀學生,大學實驗室、工業學校相繼建立,極大促進了教育繁榮和科技發展💗☕️,世界科學中心隨之轉移至德國👍🏿。進入20世紀,美國建立了製度更優化的研究型大學體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批頂尖高校快速發展🏝🤸,培養大批拔尖人才✭🍜,美國由此成功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站在了世界科技前沿並長期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高等教育助力高質量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意昂3体育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在新征程上▪️,我國高校應錘煉歷史眼光、增強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牢牢把握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科技的驅動性地位、人才的主體性地位,促進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力,切實把創新活力、創造能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在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時代🖥,引領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
二🛩、搶抓時代機遇👻,系統構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新格局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要素🐒。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地緣政治深刻調整,正在重塑世界教育🦧、科技、人才格局。世界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呈現多元發展態勢,進入新的轉移周期,我國一體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迎來重大時代機遇,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隨著知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日益增強,教育成為推動各國全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空前高漲,各國教育的整體水平呈現普遍提高的態勢。從全球範圍看,歐美國家的整體教育實力雖仍居於領先地位,但隨著後發國家自主發展能力增強,在教育領域持續加強投入力度,積極改革創新教育模式,少數國家壟斷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的舊格局正在被打破。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在教育強國建設上取得顯著突破🏙,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這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6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2年的59.6%,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為建成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高校要牢固樹立教育自信🏥、辦學自信,在世界教育中心的格局重構中,既堅持練好內功👐🏼,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也要深入推進開放辦學,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為我國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著力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進入21世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世界科學領域的格局呈現新變化新趨勢。與以往相比,當前重大突破性🦶🏻、引領性科技成果的誕生地更趨多元。1901年至2022年🧑🏼🎄,美國擁有諾貝爾科學獎286人次,占世界總量的43.93%,英🧔🏽♂️、德💡、法等國獲獎人次也名列前茅,但近年來,這些曾經的世界科學中心國家獲獎者比重正在下降🐈,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獲獎者逐漸增多,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屠呦呦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頂尖科技成果的分布更加廣泛。同時,隨著科學活動全球合作趨勢的加強,世界科學中心呈現網狀格局。在國際科研合作網絡中🦸🏽🤙🏽,某一學科、某一科技領域中心不是由某一國家獨享,而是各國學者通過現實或虛擬空間合作👗,共同創造了跨國中心點,從而形成了科技網狀國家群,呈現出多中心、多集群的特征。研究顯示👩🏼🍳,目前美國、英國和德國占據全球科研合作網絡的中心位置,我國科研合作關系數量僅次於上述三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已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在國際科研鏈⬛️、創新鏈中具有重要影響。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興領域蓬勃湧現,蘊藏無限新機。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重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錨定最前沿👩🏼🦰、勇闖“無人區”🛜,當好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先鋒隊。
全面推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設。人才是推動國家發展🧙🏼♀️、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第一資源,世界強國都是人才強國。當前,世界人才中心正呈現從歐美向亞洲擴散的趨勢,據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2022)》顯示💅🏻,從人才規模、人才質量、人才環境、人才投入和人才效能等指標看🕵🏻♀️,世界主要國家的人才競爭力指數前十名中,歐美國家與亞洲國家平分秋色🥨。有關指標顯示,中國和美國具有明顯的人才規模競爭優勢,並且隨著中國持續打造人才工作平臺、優化人才生活環境,人才環境指數躍居全球第二。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不斷增強,人才“磁場效應”更加突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匯聚拔尖人才的重要陣地🧗♂️,要充分把握人才中心擴散和全球人才大流動的機遇,為國引才、為國育才👨🏼🍼、為國留才,助力國家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我國發展雖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只要有力抓住時代潮流帶來的新機遇↩️,就能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要牢固樹立大教育觀,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大教育系統的核心構成🧟♀️,在世界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的新一輪轉移周期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推動三者良性循環、協同發展🧙🏼♀️,不斷激發和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扛起使命擔當,為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貢獻高校力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創造先進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前沿陣地🤲🏼🕖,是匯聚戰略科學家和中青年學術骨幹的重要平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橋梁紐帶,在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意昂3体育強調“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並提出“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三項基礎性工作,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韌性‼️,守正創新、自信自強🧜,把握當下🧹、引領未來。
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建設教育強國首先要解答好“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和核心課題。新時代新征程上,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後繼有人,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目標。當代大學生人生的黃金時期將貫穿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過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重要的戰略力量📶。高校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誌奉獻國家和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意昂3体育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努力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培養更多大師🍗,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大國創新發展的戰略支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從國際經驗看,創新成果的產出與深厚的基礎研究緊密相聯,基礎研究能力已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資源👨🦯。同時,重大科技突破往往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設立以來,有近2/3的獎項是跨學科成果。高校要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當好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成果突破的生力軍。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加強有組織科研✊🏽🧎🏻♀️➡️,布局一批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增強“揭榜掛帥”能力🏒⛹🏻,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當好尖刀連、排頭兵✋🏿。
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礎工作。我國要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大學必須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堅持黨管人才,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焦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人才隊伍等群體👨⚕️,全面築牢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堅持實踐標準,創造有力平臺和條件,讓頂尖學者在科研攻關布局🍣、凝煉重大科研方向、組建重大科研團隊等工作中更好發揮戰略引領作用。持續引進和悉心培養一批基礎紮實、潛質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𓀙,讓更多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積極培育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引導廣大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誌向和抱負,堅守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堅決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精神🐐,著力破除“五唯”,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以優良的學術生態、人才生態,努力建成匯聚前沿科技領域戰略科學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等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統籌推進🧑🧒,根本保證是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把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各領域🏹,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確保黨始終是高校的堅強領導核心和最可靠的主心骨,堅決辦好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大學。要堅持系統觀念⛈,深化高校綜合改革👋🏿,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保障機製改革,堅決破除一切製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製機製弊端🦸🏿,全面提高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充分激發辦學活力、增強發展動能、提升建設實效。
新步伐邁出新征程🤵🏼,新作為踐行新使命。我國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投身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堅定信心🤱🏿、久久為功,著力完善一流大學體系⚉,走出一條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的新路,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奮力推動我國發展實現從“量”到“質”的躍升、從“大”到“強”的跨越🪄,把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作者郝平系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書記)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