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信息來源: 崇賢館
文字👃🏼:張辛| 編輯🧔🏼:麥洛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最主要的歷史貢獻就是把“仁”納入“禮”的概念體系🚴🏿。禮以分為基點,以序為核心,以“仁”為本,以“和”為指標🙅🏿♂️。“仁”的字形作“二人”, 《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心之安宅也。”漢代鄭玄的解釋最根本:“相偶也”🙎🏻。這是對的,成群配對才成人。既為人類不能離群索居👨🏼,獨立為生🦛,只能生活在關系裏👨🏼🔧,群體裏🥊,社會裏🍬。所以“仁”主要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但要處理好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離不開外在的自然環境,更離不開內在的生命依據。因此“仁”是一個大概念,是使人與人之間📨🧑🏼🚒,乃至天人之間👆🏼,人的身心之間關系達到一種理想狀態👱🏻,即和諧狀態的這樣一個大概念,大準則,大手段🧏🏽♂️。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高標準”🐀,仁是“儒家所說的最高精神境界”。具體講,所謂“仁”有三層次🧸:敬畏、感恩、欣賞👈🏻。
敬畏是人類的屬性,是人類理性、智慧的象征,同時也是人類教養的體現🪭。因為只有理性的人類知道自己認知能力、行為能力有限,知道自己“有所不聞🧎🏻♂️➡️,有所不睹📪,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知道“死生有命(顏淵)”👋🏼,非自己能力所及;知道“天生德於予😡😖,”(述而);“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故孔子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於是孔子申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
敬畏的落實是感恩,感恩是人與動物,君子與小人之分野,是人類教養的主旨。我們理應學會感恩,善於感恩。感恩宇宙大自然,感恩萬物生靈↙️🏋🏿♀️,感恩祖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為何要感恩?原因就是孔子所謂“天生德於予”(述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學而》)🤙;荀子所謂“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一言以蔽之,即張載所雲四字:“民胞物與”。所謂民胞,即天下人類是同胞,各種各族人類都是大自然的造化⛓️💥,都是人類生命共同體。這就是孔子所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孔子沒出過國,曾經望洋興嘆。如果今天孔子出了國💢🎡,回來他一定會說,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人。所謂物與,就是人類所獲得的一切都是萬物的給予,所喝羊奶,是羊的給予,所食豬肉🎑,是豬的給予,人類的免疫力是細菌病毒的給予,等等👨🏼🦰。
感恩的提升是欣賞🧎♂️。欣賞是人類生命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即心靈愉悅,心靈愉悅才是人生的目的所在。而藝術的基本功能就是欣賞🧑🧑🧒。一旦人類學會並善於欣賞,欣賞宇宙大自然⚃,欣賞萬物生靈🤾🏿♂️,欣賞他人🎮,欣賞自己的個體生命🐆,那將是多麽美好的世界🚑!一個人如果看山山可愛🚵🏿♂️,看水水可親,看人人可敬,那將是多麽高尚而美好的教養和境界!
孔子說“禮本於仁”🤌🏿,“仁者愛人”。但愛並非仁的主要內涵,並非感恩的因緣。因為愛屬自然🪰,是天性,是本能,與動物同然🤲,是感性的,有等差,有時限,講占有,可拒絕。故愛只是上天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基本情感✅。用愛是不可能處理好天人👈🏽、人人、身心三大關系的。佛家說3️⃣:“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四十二章經》)🥕,是有道理的📑。“仁”的主要內涵是敬。這就是孔子所謂“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敬屬社會🟨,是修養👹,是理性的,平等的,無時限👷🏿♂️,重分享,是互相的,並不可拒絕。故孔子說:“不敬📇,何以別(犬馬)乎🖕🏻?”🏌🏻♂️。如何落實💃🏼?孔子明言:“修己以敬”(憲問);“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禮主敬🚳。”(《禮記》載)🫰🏽;《左傳》講🧙:“敬,德之聚也”,“敬,禮之輿也”; 二程說🔤:“人道以敬為本”;朱子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具體講👘🦸🏽♀️,所謂敬,就是崇本(敬天)👨🏼🏭,互敬,自重🧑🏽🎤。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三大關系💟🦁。崇本、互敬、自重就是孔子主張的人類大教養,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核心價值觀。
敬有二義🧑🏼✈️:一是積極的,即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忠,朱子說:“盡己也。”盡心盡力之謂忠,正面而積極地處理天人、人人👩🏻✈️、身心關系就是忠🫒。“忠”以“信”為基礎🕵️♀️。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因此人類應有三個基本信條♟;信天、互信、自信。
二是消極的,即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謂恕,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並進而推人及物,就是對他人他物要理解➰、寬容👩🦼👨🦯。《中庸》講“天地之大也🧑🏽,人有所憾也”🥷🏼。上天也要犯錯誤👨👦,有時狂風驟雨下冰雹🧜🏼♀️,還有海嘯、地震💆🏻♂️,還有薩斯🧖,新冠🫒。因此對上天大自然,對萬物生靈都要有忠有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是有限的存在3️⃣,誰都會犯錯誤👩🏼🚒,誰都有缺點🦸🏽♂️、弱點👠。而且缺點和錯誤都是相對的,都是此一時彼一時🥅。因此對他人也要有忠有恕🔙🐬,要理解和寬容;對自己個體生命也同樣要忠要恕,不能苛刻地要求自己🏄🏼♀️,不能挑戰所謂生命極限。最後還要說的是👨🏼🦰,忠、恕相較🛠,更有價值和意義而又最難做到的是恕。所以孔子在回答子貢所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時,不加思索地說🧑🏼🏭🩸:“其恕乎”(《衛靈公》)。《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盡焉。”(《孟子·盡心上》)故最後曾子總結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裏仁》)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至此我們可以做出總結:禮——仁——敬(以愛為基點)——忠、恕,就是孔子所揭示的為人之道🏥,是每一個人所應走,能走,必走的生命之道。然而人人都能走到底🏌️♀️,都能做到忠恕嗎?幾乎不可能,孔子明確講自己做不到🦹。那怎麽辦?孔子告訴我們,“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明白比不明白要好,做一步比不做要好🧘♀️,只有堅持做,努力做💠,盡量做😀,就一定會達到生命理想境界那一天⚇。
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學而》)。禮的功能和指標即實現和諧,即天人和諧、社會和諧、身心和諧。和諧是人生的理想目標和道德境界,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是人類世界的理想狀態。
本文摘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的大智慧和大教養》
原文鏈接🫥:張辛🦫:“仁”的三層次:敬畏、感恩、欣賞(崇賢館 2022-11-27)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