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信息來源: 人民教育
文字:閔維方| 編輯🤜🏼:燕元 | 責編💂🏿:知遠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教育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作用,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這三大戰略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進行部署↙️,特別強調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體現了黨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戰略思維達到新高度0️⃣。那麽,在我國當前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應該怎樣認識教育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作用呢?
01 教育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因此必須靠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並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靠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以及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教育則是造就這種高質量人力資本的基礎,是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源泉。2021年,我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在學研究生333.24萬人,其中博士生達50.95萬人🈺。正是通過這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為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人力資源支持。與此同時,2021年我國高等院校進行的科研項目696714項💆🏼♀️👩🏽🦲,其中基礎研究303197項,應用研究328869項,實驗發展研究64648項💪🏻,當年專利申請數高達328896項,其中發明專利193474項🩶,實用新型專利119687項,獲得專利授權268450項,同企業簽訂技術轉讓合同19936項🚶🏻♀️➡️,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生力軍⚽️,為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基礎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70%以上是由大學承擔的。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正是因為有這些基礎性研究成果🙍🏿🧃,才有一切戰略性🐤、原創性技術進步🧝🏼。大學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基礎研究和知識創新上。基礎科學研究探討世界的客觀規律🧑🏼🔬,拓展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邊界👩🏻🍳,是實現技術引領的前提,也是顛覆式🧒🏼、跨越式創新的源泉💁♂️🦄。沒有電磁理論的麥克斯韋方程組,便不會發展出現代的電力科技和電子科技;沒有量子力學的薛定諤方程,就不會有大規模集成電路、各種半導體器件的發明,也不會催發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產業革命;沒有20世紀一系列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就不會有今天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可以說👆🏿,近100年來,人類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都來源於基礎研究的成果積累和廣泛應用,而大學正是開展基礎研究的最重要基地,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戰略作用🚴🏽♀️。
02 教育在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中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高質量發展是區域和城鄉協調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傾斜🫅🏿,助力這些地區形成高質量人力資本,而高質量人力資本則是提高這些地區創新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的最重要的驅動力。
國際國內的經驗都顯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取決於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主要指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量的投入所不能解釋的那部分經濟增值👅,即導致經濟增長的所有其他要素的總和🧝。這些要素包括人力資本👩🏼🌾、知識創新🚵🏼♂️、技術進步👨🏻🏭、生產過程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製度進步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力資本是驅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最重要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發展的躍升,必須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因此,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在各個區域的均衡配置,將會有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差異🤸🏻♂️,將省級行政區按財力狀況分為5檔,中央承擔10%—80%不等的教育支出責任。在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方面,明確將國家製定分地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調整為製定全國統一的基準定額,所需經費由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檔按比例分擔🧕🏻🤥,其中第一檔由中央財政分擔80%;第二檔由中央財政分擔60%,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財政基礎。同時,在高等教育招生指標和學生資助等專項資金支持方面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體現了通過教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取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論述區域協調發展時👩🏻🦱,還特別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教育則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動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通過增加教育投資,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水平、生產操作能力和經濟運作視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用不斷更新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從而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城鎮的勞動生產率更高、收入也更高的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
第二,教育是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是農民通過接受培訓和再培訓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逐步實現“市民化”的必要前提📆。城鎮化進程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手段,更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過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既不是階層城鎮化💅🏻,即通過嚴格篩選的招聘等方式抽調農村相關人才到城鎮🤱🏽;也不是簡單的空間城鎮化,即農村人口通過低篩選或無篩選的方式,以農民工的身份進入城鎮打工🧑🦲,但是這些農民工沒有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等相關待遇;更不是單純的生活城鎮化🛣,即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城鎮的農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模仿城市居民,但是並沒有在文化和價值觀上,更沒有在戶籍上真正融入城市🐜。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全面的城鎮化🍣,首先是人本身的城鎮化,是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是引領農村居民進入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城鎮社會是一個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居民之間互動更多、社會互動規則更強,公共領域更加發達的社會,因此對人的人文、社會、法律與秩序素養要求更高更系統🧜🏼,[1]這些素養必須通過系統的教育過程才能形成🙆🏿♂️🎋。新型城鎮化是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互為促進🧑🦽、和諧發展的城鎮化🎯。這就要求大力發展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推動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03 教育是開放發展的重要基礎
高質量發展是以開放為必由之路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已經深深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成為世界產業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既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受益於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相互合作與交流。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教育對外開放在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促進“雙循環”🟫、推動經濟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優秀文化成果與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的相互借鑒和吸收。例如👩🚒,截至2020年6月,我國已經在16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541個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極大增進了我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語言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與友誼。同時,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2282個,其中本科以上機構和項目達1196個,為推進我國經濟的開放發展創造了必要的人文條件⛹🏼♂️。
其次,教育在開放發展中的作用還體現在人才培養上。根據初步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中🧉,我國81%的中國科學院院士、54%的中國工程院院士🧝🏿♂️、72%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均為留學回國人員🦞。同時,通過來華留學項目𓀒🤮,我國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國際高層次人才,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都為我國的開放發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國內外人才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擴大雙向、高效有序的教育對外開放🙍🏿,既要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也要加大力度吸引更多優秀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擴大教育教學和科研的國際合作👨🦯➡️,使教育對外開放成為促進“雙循環”的有效機製。同時推動教育交流這一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處與共同繁榮的有效機製,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04 教育是綠色發展的驅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以綠色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是實現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大量研究從理論與實證的結合上揭示了教育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基礎性戰略作用。
首先🧍🏻♂️,教育能夠顯著提高人們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行為模式👎🏼。國際經驗表明🔵,教育事業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之間存在著協同發展趨勢。教育平均發展水平和質量越高的國家,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越強👨🏿🏭💇🏼♀️,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也越高🧎🏻♀️➡️,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耗也越少,綠色經濟占比也越大。例如,十年前我國每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耗水1340噸🦧,而美國是410噸,德國是220噸,日本是190噸。考慮到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因此降低耗水量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1年的7.5年上升到2021年的10.9年。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大大增強,人力資本質量顯著提升,生產的科技含量和全要素生產率大大提高,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28%和39.6%,經濟發展更加綠色🥓。
其次,實證研究顯示,教育在綠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要顯著大於教育促進傳統經濟增長的作用,即除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外,教育還有將經濟變得更為“綠色”的功效。教育在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即一國的經濟從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進而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由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以具有相應知識技能的勞動者群體為基礎的👨🦯🤏🏽,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很好地適應高附加值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說人才的高度決定產業的高度。而教育正是通過提高人的知識技能🐘,為產業優化升級創造了必要的前提🎅🏿。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而且使國家能在產業的不斷更新換代中降低對資源和環境的損耗👷🏽♀️,從而實現能夠可持續的“綠色經濟”增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教育通過其人才培養功能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發揮著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驅動經濟向綠色化轉型💖。
再次🧑🏻🦯,教育還能改變人們的觀念,從而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製度上的創新🧠。這類創新同樣有助於發展綠色經濟。社會各行各業🙇🏼♀️、各領域的發展都有賴於創新的推動,這些創新一方面能夠開創新的生產方式、帶動新的需求✭👩🦱,提高經濟的總量;另一方面還能讓生產方式更為合理,從而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而創新又高度依賴於人們所具有的知識和觀念🧅,這些都以良好的教育為支撐🤚🏿👩🏽🦲。
05 教育是促進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機製
高質量發展是以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根本目的。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製度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製度,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教育是實現這一系列共同富裕政策目標的重要機製。
首先,要實現共同富裕,先要“富裕”,即通過可持續的高質量經濟增長,不斷增加全社會的財富總量,做大做好“蛋糕”,才有可能調節收入分配,分好“蛋糕”,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沒有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空談共同富裕,結果只能是“均貧”。大量的實證研究顯示,教育能夠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從而為共同富裕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其次,優質公平的教育能夠在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納稅能力的同時🫄🏻,增進人們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理解,認識到共同富裕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而社會和諧穩定有利於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增進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福祉❄️,因此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再分配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三次分配,從而有利於面向全社會把蛋糕分好🫵🏻🔑,促進共同富裕。
再次,盡管再分配在調節分配結構、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共同富裕過於依賴再分配,則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並可能導致稅負加重⛹🏿♀️。這不僅損害經濟效率,遲滯經濟增長🐾,而且僅僅是從結果上縮小收入差距,但創造財富的能力差距卻沒有縮小,進入下一輪經濟循環的時候,收入差距可能又會由於能力差異再現出來。因此,僅在再分配上做文章,得到的只會是短期效應👩🏼⚕️。要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關鍵之一是在保持經濟增長和加大再分配力度的同時,通過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大力發展優質公平、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普遍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知識和能力,使具有不同稟賦和潛能的每一個人都得到充分發展,保障所有社會成員都獲得創造財富的能力🧒🏿,即人的發展🙏🏼、人的能力的共同提高、人的潛力的充分發揮🫲🏻🚛。
最後,要特別註重優質教育資源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低收入群體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幫扶保障人群。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有效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眾子女受教育水平。”因此🗜,在通過教育普遍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能力過程中,要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傾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體及其子女的致富能力🙇🏼,提高其經濟收入水平,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實現積極的向上的代際社會流動,促進社會的整體經濟收入分配格局趨向公平。因此👩🏿🍼,發展優質公平的教育,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機製之一💅🏽。
總之,教育在高質量發展的五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而要發揮好教育的這種作用⛎,必須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協同育人機製🧝🏻♂️,推進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好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國家。
註釋🕝:
[1] 秦玉友. 教育如何為人的城鎮化提供支撐[J]. 探索與爭鳴,2015(09)🎁𓀎:82-86.
(作者單位系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經濟研究所🧘🏼♀️,本文首發於“人民教育”公眾號)
原文鏈接:閔維方🔫👋🏼:教育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作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⑩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