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辛|論道說禮——中國古代文物的基本精神與核心構成

    一📤、導言

    前些日子👩‍🦯,我院召開了紀念蘇秉琦先生110周年大會,在研討會上我做了一個簡短的發言👩🏽‍🔬💑,題目是“蘇公的意義和關於考古學本體的思考”。關於蘇公意義我講了五點↔️:1.由鬥雞臺到中州路🧝🏽‍♂️。這是類型學在中國考古學研究運用的真正開端和典範;2.由類型學到區系類型學;3.由考古而歷史🍎。提出“萬流歸一”“滿天星鬥”“方國🧔🏻‍♂️、王國、帝國”等;4.由“通”而“專”,或者說在“通”的基礎上的“專”;5.由敬畏而欣賞🥪。由蘇公名言“摸陶片可以凈化心靈”可證。關於考古本體論的思考我主要提出三點:1.中國考古學研究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一樣,必須“道”“器”結合👨🏽‍💻🛷,必須由“道”———形而上的考察🦂,“器”———具體事物♦︎👨🏼‍🍳、現象的兩方面進行。因為中國文化是道文化🙅🏽,人道文化,是精神性突出的文化。2.考古學屬於人文,並非科學。因此不能技術化💁🏻、科學化🐙。3.中國考古學有其特殊性🔘,歷史時期的考古研究必須要有歷史學和文獻學的基礎。因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早、最豐富而相當完整的歷史文獻記載。

    中國考古學研究之所以有今天舉世矚目的高度發展🏌🏼,主要是因為老一輩考古學家在引進和實踐西方考古學的同時😧,一直致力於實現考古學的中國化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今人不可企及的歷史學和文獻學的學養基礎。作為舶來品的考古學只是在考察遺跡遺物的形態及其發展演變的邏輯過程,並非實際的歷史進程。一直以來流行的一種說法,考古學旨在復原古代社會,這只是一種空想。原因是考古資料畢竟只是片段🍸、局部✨,或側面,我們不可能把古代遺跡遺物和盤托出🤹🏼‍♂️,考古學材料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而且中國考古學的大發現時期已經過去🐎,考古學研究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考古材料的研究上👈🏿,因此就必須像蘇⛸、宿二公為代表老一輩考古學家那樣,由“通”而“專”,必須與歷史文獻,與金石學🧚‍♂️、考據學,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史以至藝術等相結合。學者之所以成為學者必備兩大前提🧕🏻:一是聯系性思維的能力🙆🏽‍♀️;一是形而上的觀照能力。前者主要指知識構成,指對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其之間聯系的認知能力;後者則是指研究具體事物、現象和事實之上的道理🤸🏼‍♂️、規律🔺、理念及法則等的觀照和思維能力👰🏻‍♂️。考古學屬於歷史學,充斥人文精神🐪,必須心存敬畏👩🏻‍🎓,要與古人有同情心⏳,多讀經典、原典,要養成閱讀好習慣,最終實現由通而專。

    二🤴、論道

    《易·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道出了古代先賢對宇宙🚣🏿‍♂️、世界🧑🏼‍⚕️、社會和人生的高明而到位的見識。上天宇宙浩瀚無邊👦,構成林林總總,但看穿了無非有兩大構成📋:“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所謂“形而下者”是“器”👿,即器物、生物🥖、事物等🐁,即看得見,摸得著,有面🔴、有塊、有色,可以定性定量的東西🪡。它非常重要🦶,具有基礎性的意義,人類不可或缺。所謂“形而上者”就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面、塊👨🏻‍🏫、色;不可比、稱、量的東西。比如“心”和“神”🏄🏼。首先,“神”確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未必不存在🤷🏿,未必沒有價值😳。孔子說“祭神如神在”;孟子說“聖而不可知之者之謂神”;老話說↗️,三尺之上必有神靈;康德說:神是人類社會的起點,等等。這是中西哲人共同的見識。神是一種社會所必不可少的、高尚的、超然的存在🧘🏻,是社會製衡的力量💃🏿,是社會約束的機製🕵🏻‍♀️🥵,是人類敬畏的對象。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認知能力有限,行為能力有限。而只有人類才認識到人的有限性。因而只有人類才有所恐懼,有所戒慎,才有敬畏之心🔐,才有宗教情懷🧜🏽‍♀️。黑格爾說🚶🏻‍♂️:“一個沒有形而上學的民族,就好像是沒有祭壇的神廟。”形而下的“器”之於人類,固然不可或缺🦙,具有基礎性的意義👇。但形而上的本體論的支撐🚪,則更為重要。一個民族沒有“神”👨🏼‍🎤,沒有靈魂和信仰,沒有精神支柱🥽,就沒有了發展綿延的動力,就失去了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命脈。社會就必然走向無序,走向混亂🏌🏽‍♀️。這個民族的成員就如同精神浪子🦌,無所皈依,無從著落,沒有精神寄托,沒有精神家園,沒有信仰🧊,就必然走向平庸🪶,走向物質,走向功利,而誠信必然流失🧳,道德必然滑坡,悲哀一定發生🧑👃。

    中華文明是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與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不同,它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灌溉農業,而長期處於一種“靠天吃飯”的自然農業狀態。這就是我們的國情🂠👩🏼‍🌾,就是中華文明賴以生長發育的天然根基和生態基礎。於是🌊⏬,人類與天🈺,與大自然的關系就有了它的特殊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托🆔,不可分離💃🏿。人在天底下活著就心安理得,不感到恐懼👊🦹🏻‍♂️、寂寞和無助。於是中華民族沒有發育出任何真正意義上宗教。於是禮樂就成為中國古典社會有序運行的兩大支柱🫶。於是中國文化就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文化———道文化🚶🏻‍♀️‍➡️、人道文化、禮樂文化👨‍🍳,一種以道為內在依據、以禮為外在準則、以中庸觀念為核心的禮樂文化。

    何謂道?韓愈說“讀書必先識其字”,故要理解“道”,必須從“道”的古字和本義開始。“道”的古字由首🛼、止和行三部分組成💪🏽。由此《說文解字》指出了它的本義:“所行道也。”而既然是一條道,那無論大道、小道,無論水路、陸路📬,無論西方文明之道,還是中華文明之道🗽,只要是道,那必備五大元素🧘🏼‍♂️:1.主動者;2.起點;3.根據;4.途徑;5.歸宿⛹🏻。我們今天要了解的是中華文明之道🧝🏻,前三個元素相對重要。第一個元素“主動者”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性質:重人💇🏻♚,重人道💂🏼‍♂️。荀子雲🎟👨🏻‍🍳:“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第二個元素“起點”決定了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重根,重源頭,重傳統、重祖宗👳🏽‍♂️,重大人,與西方文明大異其趣🫃🏿。第三個元素“根據”最重要,它決定了中國文明的獨有結果:五千年綿綿不斷。我們的人文祖先根據什麽而開辟了自己獨特的不同於其他三大文明的發展道路?孔子告訴我們👨🏻‍🦯:是天道。是我們人文祖先根據天道而走出來一條中華文明之道。《易·文言》說👍🏿:“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指出天道乃中正之道。我們人文祖先正是以中正的天道為根據🛜,為原則而開辟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就是孔子所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這條道就被孔子稱之為“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教養的集中體現。中庸有兩個關鍵詞,一曰中💋,二曰庸。中者🧑🏿‍🌾,適中👨🏿‍🎨、合適之謂🧘🏽‍♂️,力求適時、適地、適度;庸者,“用也、常也”(朱子語),用即用中,即按照合適的方式做事。常即常規❣️、常態、常行,就是日常🧃、經常、正常,就是不可更改者。因此二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觀念是處理天人關系🐼、人人關系以及人自我身心關系的最高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核心價值觀。所謂中庸有兩大標本🙅:上天👩‍✈️🪓,祖先🦹。中庸的內涵🙋🏿🙎、標準和基本表現形態只是兩字:序🐀❓,和。“樂者💁🏽,天地之和也;禮也🧑‍🌾,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上天既是嚴整的秩序,更是圓滿的和諧。秩序與和諧,是上天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我們的祖先發現了這一準則,並以此規劃、安排和組織中國社會🧑🏽‍⚖️,於是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中國文化被塑造成一種典型的禮樂文化🚴🏻。中國古代文物正是這種獨特文化的典型產品🏊🏼。

    為此🧑🏻‍🎤,我們由“道”的五大元素,可以對“道”做出如下總結,1.“道”的第一元素主動者👶🏽,決定了中國文化基本性質🥜:道文化📰,人道文化,是從人的生命關照出發而最終落實到人的生命關照的文化;2.“道”是中國文化的起點🧎‍♀️、根基、本源和由來:3.“道”是中國文化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中華民族形而上的本體論💪🏿;4.“道”是中國文化發展演變的基本途徑🙎🏽;5.“道”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理想目標和歸宿🫲🏼,由此可印證錢穆先生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既是起點又是終點的論斷。這五個方面正是包括中國古代文物研究在內的人文學術研究的基本著眼點、重心或前提。

    三、說禮

    如何理解“道”是內在根據?這非常簡單:我們人文祖先開好了一條道,我們子孫後代就順著這條道走下去👸🏽,就必然會一步步展開新的境界🦤,一步步接近目的地🧑🏽‍✈️。如果沒有道🧙🏼‍♂️,我們漫天遍野地行走★,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因此“道”至關重要。但人類經驗告訴我們,如只有道而沒有交通規則也是走不好、走不通的🍇💐。因此“禮”就很自然地提了出來。所謂禮,就是保證把道走好的交通規則,理性的表述就是:外在準則。於是道和禮,一內一外,一裏一表,相輔相成👳🏽‍♀️。因此中國文化既是道文化🥁,也是禮文化。從內在品質上說是道文化,從外在特征上說就是禮文化🫄🏽。總之是以道為依據,以禮為維系的禮樂文化🧸。

    禮本來是一種事神行為🪝。《說文解字》講👶🏼:“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的古字由兩部分構成,上邊是“玉”,下邊是“鼓”。玉是禮器,鼓是樂器。禮字本身就包含著禮和樂兩個層次🍡。於是我們古人造字時就把行禮以玉以鼓這一重要文化現象永久地記錄下來。康德說🌩:“神是人類社會的起點。”但中國的神與西方的神不同,西方的神是彼岸世界的主宰🛷,是唯一的,至上的👨🏽‍🍼。中國的神則是現實的,親近的,因此是多元的,是把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東西神化的結果👩🏿‍💼。其首先神化的是上天,其次是祖先。於是中國的神主要有兩大系統,即天道自然神和人道祖先神。中華民族原有的傳統信仰體系就是天地君親師,五位一體,兩大系統。

    荀子等先賢告訴我們🔋,天地者🧎‍♂️‍➡️,生之本,物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人之本🧚💭。上天創造生命🫏♦︎、化育萬物生靈;祖先創造人類,給予我們個體生命🐚,因此要回饋,要報答上天祖先之大德🙆🏽‍♂️。如何回饋和誒報答🦠,空口無憑。於是禮的行為就發生了。《禮記》說:“禮,報本反始也。”所謂禮就是回饋和答謝上天和祖先的行為。那如何送禮?人類的經驗無非是四個字:投其所好。於是,我們先人歷史性地選擇了玉作為向上天貢獻的禮品,作為溝通天人的主要媒介;選擇了犧牲🧑‍🍳、黍稷🐋、酒醴等作為向祖先貢獻的禮品,並選擇青銅器作為盛裝這些特定禮品的特定盛具;選擇了鐘🚭、鼓之類作為向上天祖先行禮時用以振奮情感🧘🏼、激揚情緒的特定樂器🫦;選擇了鉞、戈、矛、戟之屬作為祭祀上天、祖先時維護秩序、營造氣氛以隆其盛的儀仗器😅;選擇了車馬器,選擇了絲帛禮服等等。於是成就了一個燦然的禮器製度體系🙆🏽‍♀️。因此我一再強調👃🏿,禮器是中國古代文物主要的、核心的和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構成。

    那本來是向上天🧜🏽👵、祖先送禮的行為🚶‍♂️,為何轉化演變為“外在準則”?對神靈必須虔誠♦︎、恭敬🕵🏽,送禮不能一哄而上,混亂而為👨🏼‍🔧,必須圍繞一個“序”字進行🈁,必須要有秩序🙋🏼‍♂️、次序,要合程序。禮的指標🕌,禮的基本精神就是序🏨。如何實現秩序⛹🏻,就需要排隊,而排隊的前提是分別。只有把男女,大小🛼💴,上下貴賤🔐🎾,把社會地位的高低,血緣關系的遠近💁🏽,把公、侯📟🏇、伯、子、男分別清楚,才能排好隊,排好了隊🏋🏻,就實現了秩序🚶‍♂️‍➡️。有秩序才能實現和諧,“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能就是實現和諧。所以《荀子·樂論篇》說:“樂合同,禮別異。”這就是孔子所謂“明乎郊社之禮,褅嘗之義🪭🦹🏿‍♀️,治國其如示掌乎🔔!”的真正意義所在🌑。

    《禮記·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也,天地之序也🧑🏻‍✈️♡。”二程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禮的基本精神是序,樂的基本精神是和。秩序與和諧是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我們祖先發現了這個準則🏋🏿,於是“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把這個大準則用以規劃、安排中國社會🏋️‍♂️。於是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中國文化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禮樂文化。

    我們先人為什麽選擇了玉作為溝通天人的媒介🎱,中華民族為什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尚玉的民族?這主要取決於玉的五大優良物理品性:其一🚄,精🦶🏃‍♀️。玉是得山川之精,天地化育的精華🧜🏻‍♂️。其二🧗‍♂️,理。先人認為玉具有理性💅🏻。理者🧑🏽‍⚕️,條理、紋理、肌理。肌理是事物內在的和共性的構成🔣。孔子說美玉:“遠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孚勝🪧,一則理勝🧕🏻。”玉的外在和內在相得益彰🪲。而肌理就是線條。中國藝術選擇線條作為其形象組織🏊🏿,作為其抒發情感因素的主要表現手段的原因正在這裏👩‍🎤。其三🏌🏼‍♂️,《說文》🎅🏼:“玉🙇‍♀️,石之美而有五德者。”選擇玉實際上是人類最古老的石崇拜觀念的一種理性升華🤟🏽。其四,尚其溫與柔。軟玉中尤以和田玉最好,玉器溫而柔的特征象征中華民族農業文明溫柔敦厚的性格🌊🈹。其五,永恒📌。追求永恒是人類共同心理。

    給祖先送禮當然要送吃的喝的食物之類🧑🏽‍🎤。吃的📱🙋,我們先人選擇了犧牲⚇、肉食,其營養豐富,味道好,動物蛋白給人類生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所以《黃帝內經》說:“五畜為益。”但中華民族不是以肉為主食的民族,而是以黃糧😶、黍稷👀、谷物種子為主食的民族🤌🏽。所以《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喝的🥔✖️,先人選擇了酒醴。原因就在於酒有一種特殊功能🍏,它可以使人達到一種特殊狀態:渾沌。而渾沌狀態與祖先的死亡狀態最為接近。人們只有達到如是渾沌狀態👩🏻‍🦼‍➡️,才可以拉近和祖先的距離,才能有效地和祖先溝通🐐,這就是所謂酒文化的本來意義🏄🏼‍♀️👷🏼。而如何把諸如此類送上去🦶🏿?對神靈必須虔誠恭敬🩲,於是我們先人選擇了青銅器,選擇了青銅器作為盛裝向祖先所貢獻禮品的特定盛具🤰🏽,盛裝犧牲的我們稱之為犧牲之盛🚙,以鼎為首🗣,包括鬲、甗、豆、俎等🦓;盛裝主食的我們稱之為黍稷之盛,以簋為首🍡,包括簠⚛️、盨、敦等🍥;盛裝酒醴的我們稱之為酒醴之盛,有尊和彝兩種🦸‍♀️,即禮書所謂“六尊六彝”之屬🐹。而中國古代的酒分三種:鬯、醴、酒。所謂鬯👩🏽‍🎤,古人解釋是一種用黑小米釀製,用郁金香之類熏過的香酒👩🏼‍🍳,不能飲用,是用於“祼”禮🤵🏽‍♀️,即迎接祖先降臨之禮時所用。祼者灌也。祖先入土為安🏖,行祼禮就是用彝🚣🏻‍♀️🫴🏿,即爵盛鬯而祼地,以其香味招引祖先魂靈到來。祖先降臨則獻“醴”😍🐸,是由其孫子扮作“屍”,代表祖先來接受禮獻🟡。既為孫子必不勝酒力👩‍🦯‍➡️,所以只能喝醪糟🧐,果酒露酒之類🧑‍🍼,這就是所謂醴🛻。醴量很少🎧,以犧尊盛裝。因此酒器無論尊彝均以小為貴🎏。為什麽由孫子作“屍”而不是兒子🍷?就是因為孫子尚處於懵懂無知的渾沌狀態👨🏼‍🦱🤾🏻‍♂️。酒才是大人🤽🏼‍♂️,兒子喝的🏬。為什麽在祭祀祖先時要喝酒,就是因為酒可以使人達到渾沌狀態👸🏽。盛裝酒的是大尊,即壺🤵🏼、卣♚👨🏻‍🦱、觶🧑‍🍼、瓿之類。罍最大🛀🏻💆🏻‍♂️,不屬六尊範圍☕️🧘,不得進宗廟。當然典禮⬅️,無論對天道自然神還是人道祖先神,必須事先潔身沐浴🧑,以示誠敬。於是就需要另一類青銅器———即盥沃之盛,即盤👿、匜、盂🉐、鑒之屬。

    為什麽選擇青銅器作為祭祀祖先的主要禮器?其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青銅器作為新興的集當時人類最高智慧而為之高端產品🤴🏿,必為當時統治階層所珍視🦹🏿‍♀️;第二❣️,青銅器和陶器一樣,是人類采取製造手段生產出來的,因此可以隨意賦形🦠🌿,並經久耐用,可以“子子孫孫永寶用”🍸,滿足人們追求永恒的心理;第三,取決於青銅器本身的基本性質和社會功能,這就是禮書告訴我們的“示和”和“見情”。總而言之,還是在於“禮”,在於禮的特質及其規定性🙋‍♂️。限於時間,我們不再深入展開,大家可以讀一下我的《青銅器禮義論要》一文👍🏼。

    四、禮器是古代文物的核心構成

    中國文化是禮樂文化,中國民族的傳統生活是禮樂生活🐴,其最重要的生活用具就是禮器🍏🚣🏼。所謂禮器即行禮之器⌨️,是古代最重要而高尚的禮活動所用特定器物🏠,是禮及禮製的體現和物質載體。禮器是調節天人關系🙅🏻‍♂️、社會關系以至個體生命之身心關系的媒介和工具🙎🏼‍♂️。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定禮器是中國古代文物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也最有價值的核心構成。

    由此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文物的基本精神或特質作如下歸納🧒🏻。1.“器以藏禮”🙌🏼,銘德紀功,貫穿一個“禮”;2.“發於天然✒️,非由述作”“觀物取象”“物類相感”📉;3.本標相應,美善相融,文質相得😶‍🌫️。因時間關系,不予展開,大家可以讀一下我的有關文章。

    由此關於古代文物的研究,我們只能從兩個層面同時展開。其一,形而上的觀照,即意義認知💪🏻,具體講就是從上述關於“道”的五大元素或曰五個方面著手進行👩🏿‍💼。於是,我們得出如下基本認識🫷🏿:文物無不凝聚了先人的真實情感和高度智慧,由此才賦予了一種崇高的意義和優美的造型🧑🏽‍🌾,成為一種天地境界🔗,和社會人格精神的魅力象征。文物無不體現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無不具有一定的形上意義。文物有生命🧛🏿‍♀️🫴,有溫度,可以與人對話🙌🏿🌺,與人情思往還,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於是,我們得出如下結論🤰🏽:玉器是我們祖先為報答上天創造生命👨‍🦲,化育萬物之大德而選擇的向上天貢獻的主要禮品,是用以溝通天人的重要媒介;青銅器是我們祖先為報答祖先創生人類,給予我們每個人個體生命之大德而選擇的特定禮品:犧牲🤌🏽、黍稷★、酒醴和敬獻時所需沐水的特定盛具,以及無論祭祀上天或祖先時必備的樂器🧑🏼‍🦰🐷、儀仗器🫸、車馬器等;碑刻是青銅器“銘功紀德”社會功能的載體轉化;印璽則是人文覺醒😝、精神自覺之後👃🏽,禮器走下神壇♓️,走出宗廟,進入日常社會生活的一種新型青銅器———信器,是“禮”的精神延續的和發展;等等。

    其二,形而下的具象研究,即具體的功能👩🏻‍🚒、形製、質材和製作等方面的研究💂🏻‍♂️🧤。這裏就需要聯系性的思維能力,需要知識結構的合理,需要相當的知識量,需要必要的基礎理論的掌握。同時需要相當的歷史文獻學的基礎𓀛,尤其是需要借助科學研究方法,考古類型學的引用。具體而言🤧,就是要運用考古學基本方法🏄‍♀️,類型學的方法✈️,即通過器物的型和式的分析研究,來考察器物形製的發展演變及其規律🤏🏻。就禮器而言,由於禮器是禮的物質載體🤲🏻,因此對於禮及禮製的認識和研究就成為其研究的前提和關鍵。這裏文獻學的學養基礎就顯得特別重要。

    器物分類是文物研究的基礎環節。我經常說,功能決定類別。祭天之禮稱“郊”✖️,就是在南郊築壇而獻祭👩🏻‍🔬。而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天道自然神👬🏼,無非是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神以及山川之類。對天和四方神的行禮方式主要是禋祀,或稱“燎”😷,即用絲帛包裹玉器並積柴而燃燒🧑🏼‍🤝‍🧑🏼,玉遇火即碎🏌️,一縷白煙升騰🎼,象征上天接受〽️;對地曰“瘞”;對山曰“懸”;對川曰“沉”。典禮時需要區別身分地位,於是需要佩執標誌性物器件。於是,我們把古代玉器分為如下五大類💇🏼‍♀️🙆🏽‍♂️:1.祭玉,或稱燔玉。即《周禮》所謂“六器”之屬,即向天道自然神貢獻的主禮器💑,亦即璧、琮、圭、璋、璜👨‍🦯‍➡️、琥。2.瑞玉🏉,即《周禮》所謂“六瑞”之屬: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別由公、侯、伯、子♨️🧏、男所執。3.重器配件⏱。玉的神性向人道祖先神的延伸🚴🏼‍♀️。即在宗廟禮器的某些部位或佩掛、或插、或鑲的玉件。4.飾玉,即裝飾用玉👩🏼‍✈️,出現最早🙇🏻,也最普遍。不同身份地位往往有不同規格的佩飾。5.冥玉,或稱葬玉。即墓葬所見墓主人所佩👨🏼‍🏭、所把握、所口含和軀體所服(金縷玉衣)、七竅所塞充(鼻塞、耳塞👨🏼‍🏫🕺、肛塞)、所覆蓋(瞑目、覆面等)。

    祭祖之禮曰“褅”“祫”,在宗廟進行🤙🏿。褅者,祭始祖🙎🏼‍♀️;祫者🌛,合祖而祭🎶。基本程序是:肆、祼、獻。不同程序需要不同的禮器。於是💣,我們把三代青銅器劃分為如下幾大類:1.禮盛🧝🏽‍♀️,即盛裝給祖先貢獻的特定禮品的特定盛具,其包括四小類:犧牲之盛、黍稷之盛⛹️‍♀️、酒醴之盛和盥沃之盛👩‍🔬。2.樂器♍️🍘,即鐘🏷、鈴、鐃之屬🥷🏿。3.儀仗器,即用於標誌身份和維護典禮秩序的鉞、戈👩🏿‍🍼、矛😡🙍🏿‍♀️、戟之類🐆。4.車馬器。5.用器,或稱燕器等。

    分類,即類型劃分,屬於橫向研究🙋🏽,分期則以式的劃分為基礎,屬於縱向研究。沒有正確的類別分析🔣,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分期🐯,就不可能有對器物形製發展演變的階段性和規律性的認識。關於禮器的分期研究的前提當然還是對禮的發展演變的階段性認知。司馬遷根據荀子所說總結出了禮的發生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始乎脫👞🌳,成乎文,終乎悅。”所謂“脫”,即粗略、原始;所謂“文”,即形成體系;所謂“悅”,即成熟和規範化。於是🧑🏼‍🚒,我們把中國古代玉器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的歷程劃分為四期,一,前禮器期,即史前古玉時期💂🏻。此時只要有靈物和事神法器兩類💨🚵🏼‍♂️。二,主禮器期,即夏至商時期,此時玉禮器定於一尊🧑🏽‍🦳,並得以初步規範和重要發展。商代玉數量多🕵🏽‍♀️,工藝精,種類齊全,而尤以動物造型器繁多為其特點🎗。三💊,主禮器後期🏊🏿‍♀️,即西周時期🔌🏊,為玉器規範並最終實現製度化階段🤘🏼。組佩出現並盛行。四🙎🏻‍♂️,轉型期,即春秋戰國時期。玉器走下神壇,而日益社會化🥏。

    基於對禮及其發展演化規律性的認識,我們把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發生發展也大致分為發祥、勃興、規範和轉型四期。

    五、余論與總結

    對人類本體的認識是生命開展的前提。人是什麽?基本說來有兩點👮🏼‍♀️,1.人類是身心靈的共同體🚶‍♀️;2.人類是有限的存在。因此人類不能唯神,不能唯物🩸,也不能唯心🚚,而只能神🤩、物🥿、心三位一體,以心為主導;因此人類必須心存敬畏🙍,需要宗教情懷。而由天然根基和神態基礎決定🙎🏻‍♀️,中華民族沒有發育出完整意義的宗教,而造就了禮樂。禮樂有著與宗教類似的兩大功能🌃:一涵養理性👶🏽;二以倫理安排社會🤹🏻。於是中國文化終於成為一種以道為內在根據,以禮為外在準則,以和為終極追求的文化🧃,一種從人的生命關照出發而最終落實到人類生命關照的道文化,人道文化。

    中國所有文化產品🧖🏽‍♂️,包括考古遺跡、遺物,都是這種道文化👨‍👦、禮樂文化的產物。故在從事考古和文物研究時👩‍🦽,必須首先對我們民族文化有盡量深刻而全面的認知。禮是我們先人對上天對祖先滿懷敬畏和感恩而盡情回報的行為🦨。禮器是這種高尚行為的物質體現🧡,因此它有情有信💂‍♂️🎅🏽,有溫度,有精神。因此我們一定要由物到人,由現象到本質,由敬畏到欣賞。

    原載《美成在久》2021年第6期

    原文鏈接:張辛|論道說禮——中國古代文物的基本精神與核心構成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