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信息來源🚣🏻♂️: “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文字:《中國科學報》記者 田瑞穎|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忙”,已經成為很多科研人員的常態,他們忙著很多事🥄,唯獨很難靜下心來忙學問。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將很多被迫忙碌的科研人員🕦🫄🏽,比作漚麻過程中被嗆出水面的魚,“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折騰而已”。
“小時候♌️,我經常看見農民漚麻。他們把麻捆紮起來泡在池塘裏🪀,一段時間後再撈出來剝下皮。浸泡過程中水會變臭🎫,池塘裏的魚顯得特別活躍👦🏿⛳️,拼命地遊來遊去🧟♂️,甚至徒手就能抓到,其實這是惡劣的生存環境造成的假象。”劉忠範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在他看來,這種“漚麻現象”很像當下的科技界。“科研人員疲於奔命🌩,滿世界開會、跑經費、炮製論文、申請獎勵、搶‘帽子’,還有沒完沒了的匯報材料和匯報會議,很像那些漚麻池塘裏的魚,一派‘繁榮景象’。”
“要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破五唯”行動已有5年👎🏼,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的同時💇🏻♂️,也有不少科研人員“吐槽”自己比以往更忙🤽🏿♂️。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
隨著更多的政策出臺,很多高校等單位相繼建立新的人才評價體系✩🧜🏽♂️,但也出現了量化指標越來越多等違背“破五唯”初衷的現象😎。
對於“破”之後“立”什麽,劉忠範建議要重視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以統計數據為出發點的‘數字化’評價機製是科技界一切亂象的根源,而統計數據永遠不能評選出真正的人才,也無法反映出一所大學真正的實力♟。”劉忠範說。
在他看來,“數字化”競爭帶來了大學爭相擴大規模、研究團隊規模無限度膨脹、科研人員拼命發表論文等諸多不符合科學規律的現象。
“‘數字化’評價的根源是過度的行政化管理。”劉忠範直言。
他指出,過度的行政化管理導致學術共同體的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弱,難以真正發揮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監督作用。在現實中,教授的聲音極其微弱,“教授治校”也僅僅停留在口號和形式上。龐大的行政管理系統主導著大學活動的方方面面。
“要盡快停止行政主導的‘戴帽子’運動”
在劉忠範看來,數字化評價機製的孿生兄弟就是“帽子滿天飛”,“這些‘帽子’帶來了浮躁和功利化,對我國科技發展之弊遠遠大於利”。
在納米科技領域深耕30多年的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擁有很多重量級“帽子”🌛,但他毫不避諱對“帽子滿天飛”現象的批評。
“我們對人才的重視習慣於給你戴‘帽子’。”對於從國家級頭銜到地域性頭銜⛷,劉忠範開玩笑稱,這些多達數百個的“帽子”名稱,幾乎用光了中國的“山川河流”👨🦽➡️🙌。
“科研人員終其一生在追‘帽子’和爬梯子👩🏻🏭,因為‘帽子’意味著地位,更意味著物質利益,這嚴重背離了科學精神👩🏿⚕️。”劉忠範說🎋。
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協會副會長李誌民也曾指出3️⃣,“破五唯”在部分單位效果不明顯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一邊強調去“帽子”👰🏽♀️,一邊又在發“帽子”。不在源頭上加以扼製,僅靠約束高校🏊🏿♀️、科研單位,事實上並不能達到去“帽子”的目的。
對於過去30年來💂🏽♀️,激勵人才的初心和取得的成績🎧,劉忠範表示高度肯定。但他也指出🪃,人才政策要順應時代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和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飛速發展🫣🗻,已經進入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應堅決摒棄‘數字化’評價機製和‘運動式’人才激勵模式,讓學術界歸於安靜,這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所必需👰🏻♀️,也是創新型文化土壤之特征”。
對此,劉忠範呼籲,要盡快停止行政主導的“戴帽子”運動,禁止啟動任何新的‘帽子’工程🙅🏻♀️,逐漸減少‘帽子’數量😲,最終消除‘帽子’💂🏿,讓學術界回歸“安靜”,讓人才回歸“學術”👨🏼⚕️。
原文鏈接🥉:劉忠範院士:應盡快停止行政主導的“戴帽子”運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