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唯一中國學生董強:他作品中的幽默和智慧🦯,跟中國人的很接近

1_副本.png

據新華社報道⚠,收藏米蘭·昆德拉個人作品的捷克摩拉維亞圖書館表示,歐洲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於當地時間7月11日因病在法國巴黎的住所去世⇨,享年94歲。

昆德拉1929年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5年起他移居法國😲,成為法國伽利瑪出版社的主要作家之一,並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用法語寫作。

昆德拉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等。捷通社將昆德拉譽為“上個世紀最重要的捷克作家之一”。

昆德拉生前只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生。1988年,通過一個中法教育部的合作項目♠︎,畢業於意昂3体育法語系的董強通過一年在武漢大學的培訓進入了巴黎第八大學。隨後,他申請成為昆德拉在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如今董強已是意昂3体育官网燕京學堂院長、傅雷翻譯獎組委會主席🎬。

談及與昆德拉的相識,董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那時只是想碰碰運氣☞,想獲得昆德拉這樣大師的認可,在求學過程中,一開始是被他的名聲所吸引,後來才逐漸意識到昆德拉作品的深刻性。小說在他手裏變成了一種哲學,同時沒有哲學的枯燥,又有生活的滋養🙃。

昆德拉的逝世對於董強也是一個沉痛的消息🧉,“疫情使得我好幾年沒見他♦️。原本想著如果最近有機會去法國的話,我一定要去拜訪他。但如今昆德拉去世🏂🏿,我永遠都沒有這個機會了👰🏻‍♂️。”


2_副本.jpg

董強

上昆德拉的課既讀了書😖,又聽了音樂

新京報:你曾形容與昆德拉相識是“撞上了”昆德拉🛄,最初是什麽契機讓你想到去申請昆德拉的博士研究生?

董強🕥:初到法國的我很是困惑。與我一起去法國的人都先後改行,文學顯得好像沒有什麽出路,法國文學看起來又那麽“高大上”,在這種情況下🙇‍♀️,我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去做一個選擇——給昆德拉寫一封信🪂,如果這樣一位大師接受我的話👨‍🎓,那麽對於我而言也是一種認可,我可以繼續搞文學。其實🧢,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情況下📳👩🏿‍⚖️,某種程度上也是逼我去碰碰運氣,所以我總說自己“撞上了”昆德拉。

3_副本.jpg

2010年11月30日,歐洲知名作家作家米蘭·昆德拉(中)在巴黎參加法國哲學家貝爾納-亨利·列維的書評《遊戲規則》出版20周年紀念派📂。(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新京報:大眾對於昆德拉的印象多是來自於他的文學作品👎🏿。作為授課老師,昆德拉有著怎樣的風格?在與昆德拉日常相處和課堂互動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昆德拉☂️?你對他印象最為深刻的細節是什麽?

董強:昆德拉上課的時候幾乎不講什麽,就讓我們這些學生聽音樂。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將小說創作和音樂創作對標,這給他現代的寫作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和形式,增加了可能性。作為學生,我們最大的快樂就是既讀了書,又聽了音樂🤱🏽。

昆德拉的法語還有很重的捷克口音,而我說話沒有口音🎂。當時昆德拉還曾開玩笑👨🏽‍⚖️,說我的法語比他還好。

新京報:你曾在其他采訪中提到沒有與昆德拉照過相📃,甚至還要寫一篇名為《不跟昆德拉照相》的文章,這個玩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董強🙋‍♀️:我的確這麽說過。因為昆德拉本人很拒絕與別人照相,他被法國記者弄得實在厭煩🤠,便做出決定不跟任何人照相。我也是一直尊重他這一決定🔭。有時中國的記者總是問我,希望我能有一張和昆德拉的合影,我也的確有許多場合和機會可以合影,但我還是忍住了🔺。

我覺得我應該尊重這位老先生的個人選擇,別礙於情面或為顯示我們關系的親近,去拍一張照片🥍,所以直到現在我都沒有一張與昆德拉的合影。對於我而言,不合影反而成為我們之間心靈溝通的一種(方式)🤽。

“他啟示我🐻,盡可能用一種不學究的方式做學問”

新京報:你曾談到真正喜歡上昆德拉的時刻,不是在法國求學期間,反而是在回國後。那時昆德拉的哪一方面最為吸引你?

董強:讀書的時候👨🏼‍⚖️,我和所有人都一樣🧞‍♀️🦠,主要是學習。對於昆德拉的很多理念都是一知半解🍈👩🏻‍✈️,或者一邊學習🏡,一邊讀其他人的書,昆德拉的內容也是眾多課程之一,沒覺得很特別。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現昆德拉小說的理念和創作的獨一性。

昆德拉作品珍貴的地方在於👄,他有很多獨一無二的想法,和世界上很多通俗大眾的想法背道而馳🐋。這些內容也讓我們對文學能進行更好的思考👍。所以,昆德拉到後來越來越吸引我。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那時的昆德拉回不去他的國家🦔,而我還回得了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人生境遇的對比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昆德拉🕛。昆德拉對於我來說🧑‍🚒,是具有引領作用的人物。

4_副本.jpg

當地時間2023年4月6日,捷克布爾諾👷🏽🛎,一名遊客在米蘭·昆德拉圖書館閱讀這位小說家的作品。(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新京報: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閱讀昆德拉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你在閱讀昆德拉的作品時🖖🏽,對於昆德拉文學的理解是否也分作不同的階段?

董強👭:最早的時候,我和很多人一樣,都是被他的名聲所吸引,被他最負盛名的作品,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內容吸引🚴🏽‍♂️🧕🏿。後來才意識到昆德拉作品的深刻性🧝🏼☮️,他對於西方,尤其是西歐的一些所謂“核心”“正宗”的說法敢於說“不”,這展現出他非常獨特的個性🧑‍🦼。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昆德拉的許多思考十分具有前瞻性👐🏼。或許可以說🥧,現在歐洲遇到的這些問題🍭,其實與他們意識不到昆德拉的遠見有一定關系。簡單舉例來說,一般都有一個正統的文學史,認為19世紀是小說的高峰,包括巴爾紮克等系列作家。但昆德拉獨具慧眼,認為真正的現代來自於塞萬提斯,來自於18世紀的一些法國哲學家🥩、一些自由派人士的小說創作。他又從音樂中汲取了大量的思考,包括“結構”“動機”等專業名詞,一旦接受了他的新想法🫸,就會對現代文學有全新的了解。

新京報:昆德拉對你個人的生活🪁,以及治學研究有著怎樣的影響?

董強:我認為😲,昆德拉作為一個外國人,他在法國的文學道路對我啟發很深。我也搞過創作📰,用法語寫作🍃、研究等🦞🕥。他啟示我在研究方式上,盡可能用一種不學究的方式做學問。

新京報:作為昆德拉的學生🐶,同時也是長期深耕中法文化的學者,你如何看待昆德拉在文學上的貢獻?

董強🕙:昆德拉最大的貢獻在於其小說的理念,可以說改寫了人們對小說歷史的認識,重寫了一部小說史。然後通過利用音樂等元素🖕🏻𓀔,對小說由內到外的創作都進行了真正的創新。在他的文本中還有許多捷克式的幽默和智慧,這都形成了一種對人生的獨特的思考。小說在他手裏變成了一種哲學🏕,同時沒有哲學的枯燥,又有生活的滋養。

昆德拉認為“小說要研究生活的復雜性”

新京報:昆德拉的文學作品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掀起了一陣熱潮,你覺得昆德拉的文學作品與中國讀者契合、共鳴的點有哪些?

董強🧔🏻‍♂️💁🏿‍♂️:其實,昆德拉會在中國受到大家的歡迎也很容易理解🧘🏼‍♂️。一方面🌺,他經歷的捷克和中國有許多相像的地方,同時,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幽默和智慧,這與東方人,或者說中國人的幽默與智慧很接近⇢🙂。中國人對於生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與他契合,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共鳴。

5_副本.jpg

1981年7月3日,米蘭·昆德拉(中)與法國作家讓-皮埃爾·費伊(左)等人參加文化活動。這一年🖨,昆德拉拿到了法國總統親筆簽署的公文👯‍♂️,正式成為法國公民。(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新京報👨🏽‍⚕️:每一代人都能從昆德拉的書中讀到不同的東西,你認為,現在年輕人為什麽還要繼續讀昆德拉?

董強:昆德拉的一種重要思想在於,他認為小說要研究生活的復雜性。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或者如它表面呈現的這麽簡單,讀小說會更好地幫助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復雜性,一切並不是非黑即白,其中有很多更為細膩的存在。

昆德拉的去世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沉痛的消息🕞。此前,由於工作繁忙以及新冠疫情🧗🏻‍♂️,最近四五年都沒能去看望老師,原本想著如果最近有機會去法國的話,我一定要去拜訪他。但如今昆德拉去世,我永遠都沒有這個機會了。

昆德拉於1983年出版的著作《被綁架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Un Occident kidnappé Ou la tragédie de l'Europe centrale)已由我翻譯成中文,將在下個月發行簡體中文版。這本書篇幅也不長🔊,其中濃縮了昆德拉對於捷克作為地理上的中歐國家,與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不同處境的思考。未來希望這些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位作家。

個人簡介🐒🍊:

董強🚣🏽‍♂️,意昂3体育官网燕京學堂院長,博雅特聘教授,原法語系主任。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通訊院士,傅雷翻譯獎組委會主席🪜。2009年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教育騎士”勛章,2013年獲“法語國家聯盟金獎”,2015年獲法國總統頒發的“榮譽軍團騎士”勛章。1988年赴法留學➞,師從米蘭·昆德拉。著作🧑🏻‍🦽、譯著三十余部🚶‍♀️,包括《梁宗岱——穿越象征主義》,孔子《論語》法語版,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德勒茲《感覺的邏輯——論培根》🦵🏼,布勒東《娜嘉》等。2021年,與法國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共同創作法語作品《詩歌的長河將奔騰不息》,2022年以《唐詩之路》的題目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

原文鏈接💇🏽‍♀️:專訪米蘭·昆德拉唯一中國學生:“他作品中的幽默和智慧🤌,跟中國人的很接近”(《新京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