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8 信息來源💪🏼: 人民網
《國家大勢》封面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由意昂3体育平台副部長王浩雷博士撰寫的以全新視角揭示中國發展道路、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一部精品之作——《國家大勢》今日在京舉行出版座談會。該書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葉小文、李忠傑☀️、李捷、黃枬森等知名專家傾力推薦👩👩👧。中央黨史研究室前副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前副校長沙健孫🫕,中國史學會前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李文海,清華大學教授🫸🏻、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肖貴清,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中央馬工程主要成員仝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部長蔡勁松,北京市朝陽區三間房鄉黨委書記馮永忠👨🏻🍼、河北省威縣副縣長劉誌奇等嘉賓及部分基層黨政幹部和高校師生出席座談會。
國家大勢,就是社會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所呈現的總體上升趨勢。它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走向,也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前途命運𓀃。該書圍繞國家大勢這一主線,以總結百年中國發展道路的經驗教訓為著眼點🪥,以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突出矛盾問題為落腳點🧑🏽🦳,通過系統的理論縱深和翔實的鮮活素材🧖,對影響中國復興進程的三大歷史事件和六大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評點和解讀,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和創見性的看法和舉措。本書還深刻揭示了國家發展境遇與個人前途命運的內在聯系🫃🏻,為人們把握好各自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座談會上,與會嘉賓高度評價了該書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認為該書以生動鮮活的筆觸,夾敘夾議地梳理了近百年來中國“從哪裏來”的歷史進程🦽💇🏽♂️,詮釋了未來中國“向何處去”的發展路徑🖼,使人警醒👩🏻🎓🧖♂️,催人奮發🖕🏿,很值得一讀🎅🏿。與會者還認為,該書對創新理論著作的寫法進行了有益嘗試,筆鋒犀利且著眼長遠🏵,發人深省且言為心聲,是廣大黨員幹部、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學理論、用理論的一部生動教材。北京朝陽區幹部劉靜說⏫,這本書與其它的理論讀物很不一樣,書中所涉及的問題與自己離得很近,對自己的工作啟發很大,吸引自己一氣讀完,讀後又很“解渴”🛍️。
人民出版社黃書元社長在座談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致辭,稱贊該書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精品力作”🆗。整個座談會由人民出版社常務副總編陳亞明主持。
附:《國家大勢》精彩觀點摘編
一個國家的歷史,因有大勢的孕育而不再顯得蒼白🧑🏿✈️;一個民族的奮進,因有大勢的引領而註定變得不朽。
智慧永遠屬於認清大勢的人🎲💂🏻♂️,成功永遠屬於把握大勢的人👮🏼。從長遠眼光來看,國家大勢不可逆轉,人生上升勢能不能阻擋。大勢帶給人們的是方向💁🏽♀️,是力量🖕🏼。人徘徊在漫無邊際的迷途,大勢就是指引方向的旗幟;人深陷在暗淡無光的黑夜,大勢就是照亮前程的燈塔🚀。
復興之路很漫長,也很美麗。一路走來👨👩👧👦,我們切不可趕上了路程💆♂️➛,卻錯失了風景👨🦼🏊🏿♂️。對於生活節奏加快的人們來說,有時放慢腳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景色👰♂️;對於快速發展運行的國家而言,有時放慢速度,卻是為了重溫我們出發時的理由。這也許就是我們要將思想繼續解放到科學發展觀的初衷吧!
“官僚主義害死人”,而受害者既是老百姓🍥,也是執政黨。官僚主義每加重一步,群眾與黨的情感距離就會疏遠一步🤸🏻♀️;官僚主義多表現在基層部門🧑🦽➡️,但根源卻在上級機關;官僚主義雖不能馬上威脅政權穩定🧑🏻🎤,卻會逐步消解執政根基。一個政黨要長期執政,必須首先過好克服自身的官僚主義這一關。
民主是“帶刺的玫瑰”。它在把美麗帶給人類社會的同時,也始終伴隨著“美麗之痛”的種種現實拷問。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較為有利。“小步”符合“穩妥”的要求,“快跑”反映“積極”的姿態🧑🏼🌾。
用好了人,就把握住了現在💌;選準了人😥,就贏得了未來。對於一個政權而言🐟,當它能夠以廣闊的胸懷吸納和集聚優秀人才之時,就是其興旺的起點;而當它將大批優秀人才拒之門外或使用不當之時🦞,則是其衰敗的開始。
世間往往有兩種人可以做到不朽𓀛。一種是用手創造歷史的人🤽🏼♀️,一種是用筆書寫春秋的人。創造歷史需要順應大勢,書寫春秋需要熟知大勢🤶🏼。
對於一個執政黨而言,富有戰略遠見,就能把握國家大勢👨🏻🦯➡️、引領時代潮流🕵️♂️;缺少戰略遠見,就會錯失歷史機遇🫲🏼、陷入執政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否富有戰略遠見,直接決定著一個政權的興衰成敗。
正確的抉擇〰️,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抉擇的智慧5️⃣,首先體現在從錯綜復雜的局面中發現大勢🥷、順應大勢🏥;抉擇的勇氣🤾🏻,則主要體現在敢於擺脫一切阻礙來把握大勢、推動大勢。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所遭受的恥辱🤦🏼♀️、失敗,所創造的輝煌、成就👭🏻,都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視的寶貴財富,必須始終牢記、認真反思、充分借鑒。在民族復興的漫漫長路上,它像一個警示燈,提醒著我們不走邪路👨🏽🏭🥩,少走彎路;它像一個助推器,激勵著我們永遠向前走,不走回頭路。這就是鑒史取勢的魅力所在。
歷史永遠是高懸在執政者頭上的一把利刃。它可以成為自己手中的武器𓀍,也可能變為傷及其身的鈍器,關鍵取決於是以什麽樣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歷史、評價歷史🤳👰🏽♀️。只有堅持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到“鑒史取勢”,讓歷史“活”起來,讓歷史人物“動”起來🤴🏿🧑🦯➡️,在新的起跑線上將民族復興的國家大勢不斷推向前進。
“不走回頭路”的思想指向😱,並不是不問對錯的“一條路走到黑”👨👨👧👦🧹,也不是不計後果的“不撞南墻不回頭”🧘🏻,而是建立在“走對路”的前提基礎上的一種信念和決心的體現。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更多是靠“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的豪氣和膽識✫🧙🏿♂️,殺出了一條血路🗾,闖出了一條新路。那麽,在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則更應註重改革開放的規律性與科學性的統一⟹,不斷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不斷提高決策的戰略性和科學化水平。
從歷史上政權更替的規律來看,腐敗並不是政權消亡的充分條件。僅有腐敗,政權未必就會馬上倒臺🕯。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看到很多舊政權的腐敗狀況已達到很嚴重的程度,卻仍能苟延殘喘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原因。但是,腐敗卻是政權消亡的必要條件🥂🙍🏻♀️。它在消解人民群眾對政權的信心和支持的同時,也極大削弱著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當政權所依賴的經濟🏃🏻♀️💅、社會條件等惡化到一定程度,腐敗就隨時可能成為引爆政權滅亡的“導火索”。
權力在誘惑和欲望面前,容易呈現其脆弱的一面。對於手中掌握著權力的領導幹部而言,抵製誘惑是一種能力🔓,控製欲望也是一種能力🤷🏽。
能否為人民帶來希望🐵,能夠帶來多少希望🙎🏽,這是判斷一個政權是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重要標誌。任何政權,當它能為人民帶來希望時,就會得到來自人民的源源不斷的支持;反之,則必然會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歸根結底都是從人民大眾對舊政權的失望🧜🏻、絕望開始,進而將希望寄托於新生力量,最終將腐朽沒落的政權埋葬於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
對於政治家而言,選用“聽話”的人🛸,可能“放心”,卻不一定具備應有才能🤳🏼;選用“能幹”的人🥤👏🏿,可能“稱職”,但又不容易駕馭使用好。唯依“製度選人”,往往會導致選人渠道和方式的固化🐶、模式化⏯,將那些製度外、體製外的大批優秀人才和特殊人才拒之門外;僅靠“伯樂選人”,卻又難以防範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為那些以權謀私、任人唯親的行為留下漏洞。這就是選人用人問題上所固有的“兩難”現象⏰。
黨的歷史🆓,是黨的生命👩🦽。黨只有認真反思歷史上的錯誤、勇於直面歷史上的錯誤🤾🏼♀️,才能發現和找到危害自身生命肌體的不健康細胞🙇🏻🥄;也只有科學對待歷史上的錯誤、善於揭示歷史上的錯誤👨👦,才能將不健康的細胞轉化為健康細胞,實現黨的生命的健康運轉🧐。
人心向背的道理看似簡單,實則深奧;說起來容易,做到位很難⌛️👨🏫;即使能一時踐行,卻難以長期信守。
目前革命傳統教育仍存在著“說大家都會說的話,講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的“軟肋”,故應拉近精神傳統與受眾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不讓“正確的廢話”稀釋“精神的魅力”,不讓“無用的真理”消解“思想的價值”。
不是每個人都有信仰,但有信仰的人精神上是強大的👳🏽♂️。信仰的東西也不都是對的,但正確的信仰卻能催生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
如果說有一種愛與生俱來,且最能牽動千百萬人的心,那一定是對祖國母親的愛🤸。
愛國,要愛得熱烈,愛得理性,愛得執著,愛得長久。
解放思想是否有力量、得民心🧝♀️,關鍵看它是否符合實際,是否解決問題。
選擇有時是艱難的。但新和舊決不是選擇的標準,新的並不都是好的👍。
對於執政黨而言✅,其長期執政的根本秘訣只有一個:永遠做“人民公仆”,不做“人民主人”🙋🏿♂️。
人沒有希望🍵,就會喪失生命的動力;政權不能帶給人們希望,就會失去人民的擁護💂🏽♀️。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棵大樹🧝🏻♀️,那歷史人物就是這棵大樹上的枝葉。而大樹之所以看上去繁茂✌🏿,首先在於有枝葉的裝扮。
一個國家要重視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因為這直接關系著國家形象和國際關系;但一個國家卻不能被外界評價所左右🦯,因為興衰成敗☺️、貴在自知。面對國際上眾多對於中國復興的贊賞和期許,科學的態度應是:姑且聽之、慎重辨之👩🏻🔧、竭力為之。
不要“說大家都會說的話”☢️,不要“講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不讓“正確的廢話”稀釋“精神的魅力”,不讓“無用的真理”消解“思想的價值”。
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崇尚空談。解放思想是否有力量🐱、得民心,關鍵看它是否符合實際,是否解決問題。
真正的人才往往不會被埋沒,人才不為我所用🌂,就可能為他所用,甚或為敵所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