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1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理論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將國家形象塑造提升到國家文化戰略高度。國家形象關系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然而,在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方面👏🏿,雖然我們已做了積極嘗試⚄,但仍然任重道遠。近日🚁👶,本報記者就如何提升國家形象專訪了世界漢語修辭學會會長🦖、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汝東教授🥮,以求從國家修辭的視角來詮釋和解答🌴。——編者
形象塑造:中國和世界的雙重需要
記者🧏♂️: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提升國家形象作為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出要向世界展示一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中國。為什麽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國家形象的塑造?
陳汝東:首先是近年來📖,國家認識到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為此🤨,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正在從向世界進行產品、技術和資本的輸出轉向文化🧕🏽、價值觀念的輸出,即應向世界提供人類未來發展的創造性思想和文化動力👨🏿🦱,因而需要樹立一個文化強國形象。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和重視🫵🏼,甚至是依賴。而且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構等,特別是關乎人類共同發展的普遍問題👨🏻🦽➡️,也都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我們在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秩序重構時◾️,需要跟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並妥善處理價值觀念的沖突問題🌆。以上這些都離不開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和了解🥲。
總之👨🏻🦳,黨和國家重視國家形象塑造🏄🏽,既是世界格局重構的需要,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需要一個美好的國家形象,世界也需要一個美好的中國形象。
記者:您解析得很到位。在2011年👱🏻♂️,美國時代廣場上的大屏幕和CNN等媒體首次播出了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新華社北美總分社也正式入駐時代廣場旁的百老匯大街,黨和國家已經在提升國家形象上有所舉措🧝🏻。從傳播學視角🎫,您怎麽看待這些舉措?
陳汝東:我國的國家形象傳播,其實一直都在做,只是之前沒有大張旗鼓地在國外通過“國家廣告”的形式表現出來🙆🏻♂️,更多的是被其他國家的媒體建構🤽🏻♀️。現在我們在國外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盡管開始效果不盡如人意🐜🚉,但至少表明黨和政府更加重視國家形象,並且由被動建構轉為主動建構🌛。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形象傳播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實體傳播,即一個國家的政治體製🫷🏻、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經濟實力、國民素質🧙🏽、商品製造、自然風物以及外交活動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傳播🪜;二是媒體符號傳播,比如各種媒體報道、文藝作品🍎、領導人的講話以及各種廣告等。顯然,“國家廣告”只是一種國家形象的符號傳播形態🤷🏽,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體傳播國家形象,在此基礎上提高符號傳播的效果。
面對“偏見”⛹️:必須切合海外受眾需求
記者🧑🏽🎄:然而,我們也看到,西方一些媒體的評論並不都是積極的或者說並不都是客觀的,甚至說仍然有“妖魔化”中國國家形象的色彩存在🤵🏼♂️。您怎麽看🙇🏽?
陳汝東:這與這些國家新聞媒體的公司化運營性質有關,因為他們更關註有關中國信息的“新聞”價值。當然,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宗教乃至國家利益沖突等也是中國“被妖魔化”的重要因素🗑。當然,我們國家媒體的主動建構也應該反思傳播方式、方法是否得當,是否切合傳播目的國的受眾需要。比如,在紐約街頭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就值得思考。紐約人真的需要通過人物片來了解中國嗎🍌?我看未必。如何達到國家形象宣傳片的預期效果☄️,就需要考慮傳播方法💇♀️。
記者🚹:那麽,是什麽好的傳播方法呢?
陳汝東🥡:這就涉及國家修辭問題。例如👩🏻🦱,傳播動機和目的是什麽⬆️,針對什麽樣的受眾進行傳播🍡,選擇哪些信息,采用什麽樣的信息結構形式,運用哪些修辭手段與方法👨🏽🏭。美國被稱為民族大熔爐,有很多民族和社會階層🙋,因此,我們的國家形象傳播就要了解受眾,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和方法🌳,而這就是修辭。目前,國家形象宣傳片的效果不理想🧹🅿️,與我們的宣傳模式和傳播理念有關🤹🏽,而這又與我國的傳播體製和傳統本身相聯系😈。
我們的媒體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依靠黨和政府權威的對內傳播🤴🏽,即以傳播者的主觀動機目的為核心👏🏽,很少考慮受眾的心理需要,缺乏修辭意識和修辭能力⚄,不太會“講故事”。比如💁♀️,有則新聞叫《鄉鎮女書記患癌症後堅持工作 為忍病痛摁斷肋骨》,記者想樹立一個鄉鎮黨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這沒錯兒🐐,但應考慮受眾的心理需要。患了癌症🅰️,既不在醫院治療,還摁斷肋骨💣,這極不理智,還耽誤工作🧑🔬。社會的目標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一個帶頭“摧殘”自己的人,很難成為社會表率。當今網絡通向世界,外國的受眾看後,會認為中國的人權出了問題,連得了癌症的人都要工作4️⃣。因此😬,這種“極端化”的模範人物宣傳模式應當改變🙏🏼,媒體記者一定要有國家傳播意識、全球傳播意識,了解並尊重傳播規律🚣♂️,特別是修辭規律。
應對挑戰👩🏫:自身文化建構是基礎
記者🧑🏻🎨:2011年,由國外媒體👭🌋、民調公司等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世界對中國經濟的評價50%正面、33%負面;對中國軍事的評價26%正面、55%負面🧘🏼♂️。而從地區看,中國的國家形象在周邊、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較穩定,而在歐美國家的波動比較明顯🧙🏼。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區對中國國家形象和話語能力的認識差異顯著👨🦽➡️。當前🏑📄,我國國家形象塑造過程會遭遇哪些困難與挑戰🔫?
陳汝東: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宗教等差異🍟,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信息期望差異🚆,歷史與現實的差異🧑🦰,對內傳播與對外傳播的差異🙅🏼♂️,媒體傳播與民眾傳播之間的差異🧙🏼♀️,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傳播與現實的沖突👰🏽,以政黨🧑🏿🦱、政府為代表的國家意誌和民眾意誌之間的沖突,傳統媒體環境下形成的宣傳模式與新媒介技術普及環境下國家修辭需要之間的沖突等,這些都是我國國家形象傳播需要應對的困難和挑戰🐱。
我們的媒體習慣用“通稿”,這不利於提高傳播效率🪡。要知道世界是多元的🤫,西方是一個籠統概念,英🤘🏽、法、意、德等諸國內部也存在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我們往往強調共性🧑🏿🚒,但忽視了個性差異🕜,所以✌🏼,我們對歐美國家采取一種傳播模式就不科學。
此外,要想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自身國家文化的建構是基礎。目前國家文化建構的重點是國民道德,關鍵是媒體文化🔀,尤其是網絡文化。政治道德理想的全民化,導致民眾做不到♓️,因此出現道德逆反🌗🌪,而傳統道德又遭到破壞,新道德在形成中🛁,國民道德領域出現了真空☔️𓀗,致使社會缺乏誠信🙇♂️,社會運行成本上升。各種社會矛盾集中通過網絡反映出來,而國家媒體因過度追逐資本🐦🔥,造成輿論陣地逐漸喪失。網絡文化、國民道德呈現出某種“癲狂”狀態🖌。教育的商業化🤳、大學的行政化、文化的商品化🧑💼,加重了道德的荒漠化👨🏻🎨。學術和學問是大學的核心價值,似乎成為一個偽命題。項目💉、獎項成為大學追逐標的,權力🧏🏽♀️、金錢成為維系靈魂的紐帶,知識、真理成為擺設,善和美成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闡釋中國:國家修辭能力培養迫在眉睫
記者:那麽,我們的政府應該如何表達自己才能更具話語能力,從而更為世界所接受?
陳汝東: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一言而可以興邦。因此,提高政府的話語能力,特別是國家修辭能力很重要,它既是執政能力,也是國家軟實力。政府官員,應謹言慎行👨🏿🔧,行勝於言,辦實事☝️🧘🏼♂️,不講或少講官話🏃、套話、空話🏃♀️。
在國內外重要場合,我們的官員習慣於念稿子。念稿子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論,正式場合可以念稿子🖨。但是🧩,不能總念稿子,應培養口語修辭能力。官員一定要能寫、會寫發言稿🏤。古人說🏂🏼:“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政府的修辭能力,關系國家形象建構的質量。但是,我國的修辭傳統更強調個體的安身立命,強調寫作,缺乏公共修辭教育,特別是缺乏口語公共修辭能力培養。
我們的教育應重視培養公民的公共修辭能力🤸♂️,特別是國家修辭意識和國家修辭能力🎡,應建立公共修辭秩序,賦予公民以充分的言論權利🏊♀️,通過充分的表達以凝聚公共意誌,製定公共政策。這有助於提高政府的話語能力☆,特別是國家修辭能力,有助於國家形象的建構。
此外,應提高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國家修辭能力。新聞發言人,不應總是先請示後發言,找話托兒、避話茬,這會影響國家形象。在歐美發達國家,許多新聞發言人能從容應對記者的各種問題,這與他們平時的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修辭能力培養有密切關系。我們的政府發言人都應培養這種話語理解能力👨🦯➡️、掌控話語進程的能力💌。
記者🚉:您曾提出國際秩序重構,需要加強文化交流🕍,需要充分運用修辭和說服💀,而不是戰爭和武力🤱。然而🩻,如果對外表達過強,會被認為是霸權主義,而表達過弱,又被認為是軟弱無能。總體而言🏋🏻♀️,您認為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國家傳播方式來闡釋真實的中國🔦,讓中國的核心價值能夠贏得世界人民的認可?
陳汝東👖:首先⬛️😣,要註重實體傳播,把國家建設好😯,把國家文化建設好👔,把媒體文化特別是網絡文化建設好,提高國民素質🍕,大力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產品💟。充分發揮中國文化知識階層的作用☂️,讓其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傳播中國的知識文化🖕,為人類發展提供創造性的思想🌎,以此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魅力👩🏿💼,吸引國際社會主動了解中國,主動傳播中華文化👩⚖️。
其次🙃,要做好媒體傳播,實現傳播模式與方法的國際化🌠💲,即通曉國際規則,講究修辭藝術,尊重傳播規律。變宣傳模式為修辭模式,著力提高國家修辭意識和國家修辭能力🐍,加強對媒體記者的修辭訓練,學會“講故事”。處理好國家民族🏺、歷史文化、意識形態、宗教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傳播動機與受眾期望💂🏼♀️、歷史與現實、對內與對外🎷、國家意誌與民眾意誌之間的沖突,解決好媒體傳播與民眾傳播之間的矛盾,平衡好正面與負面信息之間、語言傳播與文化傳播之間的關系♖。
再次🧑🏿💻,逐步實現國家媒體的國際化。在目標國家發展跨國公司、建立民營傳播機構🐃,避免被外國民眾視作政治宣傳。“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知”。因此,還應大力拓展教育交流🎎、公共外交等多種渠道👨👧👧,形成國家形象建構的立體網絡🏊🏽♂️,增進國拉丁民之間的認知。(文/黃金魯克)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