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4 信息來源: 人民日報
從有人認為魯提轄拳頭“暴力血腥”☣️,到《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從喧囂一時的“魯迅作品大撤退”到地動儀引發的“輿論震動”🐺😔;從民間研究團體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質疑,到由葉聖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一套老教材受熱捧,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教科書”的熱議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深入思考。
“你從父母那裏學到愛🏃🏻♀️,學到笑,學到怎樣走路Ⓜ️。可是一打開書本🧔🏻,你會發現你有了翅膀。”教材,助力學生成長,但也問題與爭議不斷,是一副沉重的“翅膀”。如何理性認識教材的現狀與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麽?在當前的市場機製、教育體製和文化環境下,給孩子們編寫更好的教材,使之成為更加輕盈有力的成長之翼⟹,我們能切實做些什麽?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作出怎樣的轉變和調整💂♂️?本期“時事觀察”*️⃣,我們就這一問題對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先生進行訪談,並匯聚各方觀點進行探討。
找準問題與出路——
最大的缺失在於缺少“梯度”
關於教材的爭議,焦點常集中在語文課本上。有人認為,現行語文課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7️⃣。甚至有人認為,現行教材充斥了虛假🔞、說教🔌🤸♂️、篡改👩👦,應予以全盤否定,推倒重來。如何客觀評估現行教材的成績和問題?
溫儒敏👨🏽🚒🙇🏿♂️: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前50多年的中小學教材都是全國統編的,最近幾年,才開始實行一綱多本,即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由一些有實力的出版社組織編寫,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才可以發行。而各地區或學校采用哪個版本教材,原則上他們是有選擇的主動權的🚭。現在新編並通過審查批準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有十多種🧗🏿♂️🏄🏻♂️,初中語文有8種,高中語文有5種。
事實上,各種教材編寫體例、選文都有差別,使用覆蓋面以及受歡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樣✴️🔜。有些媒體批評語文教材往往都比較籠統,頂多是“舉例說明”,很少對多種教材做全面調查,也沒有量化分析👍🏻,難免以偏概全。說“現行教材充斥了虛假、說教🏗🥶、篡改”,有失公允🧑🏼🏭。說現有語文教材是“經典的缺失”𓀇,也不太符合事實。拿新編的5種高中和8種初中語文教材來說,采用經典作品的比重全都在半數以上🧌,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采用經典的課文占到70%。你可以批評說“這還不夠”🏄🏽♂️,或者可以建議哪些經典可上或可下🧤,但總不宜籠統批評說是“經典缺失”。目前有關機構正在組織對通行教材使用情況的大面積調查,據我所知🙇🏽♀️,多數一線教師對教材配合課程改革的努力還是肯定的。
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哪些新的變化🛳?對現行語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樣的總體評價?
溫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現有的語文教材普遍註重突出人文性🚚,盡量考慮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比如問題探究(思考題)設計就註意多樣選擇👩🦯,貼近學生語文生活,培養開放性思維,每一課還有閱讀鏈接或拓展書目,供有興趣的學生課外探究🤡。這些都是新的變化,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問題的確不少,媒體的有些批評是中肯的。特別是某些版本的小學教材🧏,其選文以及問題的設計,包括教師用書編寫🚧,對兒童心理照顧不夠,導讀和問答題設計過於說教🤹🏻,所謂思想性的體現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傾向。還有的課文刪改過於隨意。社會上批評語文教材的意見大都是圍繞課文的選擇🙂↕️,哪些作品可以選,哪些不一定選,都可以討論。
我認為目前語文教材編寫最大的缺失♝☔️,不在選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過去的教材一般註重“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後期,課文、知識點和練習的安排,都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線索。而現有的多種新編語文教材體例都變了,就是采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來牽動整個課程計劃。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冊,費盡心思分列出諸如“家國情懷”“親情歌吟”“生命禮贊”“品行善惡”“藝術感悟”“親近自然”“時政聚焦”“科學之光”等二三十個單元🙍🏿♀️,每個單元三四篇課文,都是按照主題類型來安排的,選文自然也主要從主題需要考慮,各單元之間本來應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就難於照顧了😒🩺。現在通行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題單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經有過的部分“主題”重復一遍,加上必修課時間縮短到一個多學年☂️,更談不上“梯度”了👨🚒。用主題來劃分教學單元或板塊,往往顧此失彼,很少考慮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難體現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這是迫切需要改進的✒️。
辨明歷史和現實——
教材編寫需要“守正創新”
最近,一套開明國語課本頗為流行。“老課本”的走俏👨👧,反映了社會上對好課本的需求🧑🏿🎨,也反照出當前教材存在的問題。“老課本”給今後的教材編寫帶來怎樣的啟示?
溫儒敏⁉️:《開明國語讀本》是葉聖陶先生上世紀30年代初編寫的一套小學教材,也是民國時期最出色的教材之一☎。這套教材尊重兒童的天性,內容適合孩子,豐子愷先生的插圖充滿童趣🪩,少有成人化的說教,課文和設計循序漸進,有梯度🥲🧑🏻🍼,遵循語言習得的認知規律⟹。這些都值得我們今天教材編寫者學習☯️🙇🏻。但那畢竟是70多年前的課本,適合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學習,如今社會發生很大變化📔,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沒有的新事物新知識👬🏻,教材肯定要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不能照搬這套教材的編法☘️,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教育🪩。
重讀《開明國語讀本》⏬,還有《國文百八課》等👮🏽♀️,我們對葉聖陶先生那一代教育家的胸懷、誌趣♈️、學識深表仰慕🐵,同時感到今人編教材困難比過去大,束縛也比過去多🛐👩🏿🔧。葉聖老編教材基本上就是民間自發行為,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後讓教師和學生去選擇,讓社會去作評價🌖,外在的幹擾是較少的🔀。當時的教育規模也很小,教材卻放開出版👩🦽➡️📃,完全是自由競爭,社會對教材編寫不會形成太大的輿論壓力🛰🧿。而現今教育規模巨大🪂,社會關註度非常高🧑🏼🏫,動輒就是“政治問題”或“公眾事件”,教育部門不得不嚴加管理,即使一綱多本🫲🏿,編教材基本上也還是“官方”行為🤟,而並非個人著述。社會的期望,教育部門的要求,加上出版社商業利益競爭的擠壓🪭,編寫組擁有的自由度其實是非常小的,很多情況下只能做平衡的工作。這是體製性的問題,是國情👇🏿,從根本上製約著教材編寫質量,盡管很難解決,但總要不斷推進改革🍞,為教育理論探討及教材編寫逐步創造比較寬松的環境。
實際上,教材也一直在順應時代中發展變化。比如環保話題,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沒有涉及🎬,在2000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中,就增加了關於環保的課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教材怎樣才能既適合教學,又滿足現實需求,兼顧穩定與變化📣🗼?
溫儒敏:教材要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宜老是改來改去,變動太頻繁。一線老師使用新的教材有一個適應和準備過程🧑🏽🔬,變動太多👨🏻🦽,會給他們造成很大困難。當然,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實踐的反饋🪽👨🏻🏫,及時和適當地做某些修訂🥴。教材編寫需要不斷積累,需要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又能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革新和變通。“守正創新”這句話我看可以作為當前教材編寫修訂的準則。而那種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不能解決問題。語文課程的改革難度很大💢🛖,現在最需要的是紮實的調查和科學細致的研究,而不只是印象式的批評。在中國喊喊口號或寫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難得多🤹♂️,在教育領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還是多結合實際來提建設性意見為好。
打通教材和教法——
走出功利化與技巧化誤區
從教育實踐看,如何使用教材💜、采取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許多孩子對語文課程的厭煩與逃避,很大程度上與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很有關系👩🏽🎤。怎樣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促成教材和教法的良性互動?
溫儒敏🤦🏽:如果把教材比喻為菜譜,那麽教師就是課堂上的“廚師”。“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總是怪罪於菜譜,而應看看“廚師”的烹飪手法有無問題🫱🏽。根據我對語文課堂多年觀察研究,“廚師”合不合格,對教學效果非常關鍵。所以現在國家加大投入,推行教師全員培訓的“國培計劃”,我是非常贊成的🧕🏼。現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修訂教材🫃🏿🚝,另方面則要提升教師的素質與教學水平,改革教學理念與方法,盡可能用好教材。
我們談論教材問題🌚,不應該忘記目前語文教學存在嚴重的功利化傾向。為何不講梯度🧑🏼🎄?除了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功利化心態。一切瞄準考試✢👨🏿🍳,便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隨意增加教學難度😬。過去高考的緊張從高二之後才出現,現在高一就進入緊張備考了🤟🏼。連初中生也總被提醒如何準備考大學,某些高中的課就搬到初中來學了。這種緊張還波及小學🧛,甚至幼兒園📖、學前班,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學前班就要求孩子認識3000漢字,“拔苗助長”現象相當嚴重🚴🏼。鑒於此,這次語文課程標準修訂,重新強調了教學的梯度🔳,也意在抑製功利化焦躁症。這是很值得關註的。看來“梯度”不完全是教材和教學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基礎教育的全局性問題💇🏼♀️。如何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與要求📝,尊重教育規律🧘🏻♀️,不急功近利,這是難題⏏️,整個社會都應當面對。
語文教學的另一不良傾向,是技術化。表現主要有:備課很程式化🤰🏼,講授多,涵詠少🌶,講課過於瑣碎,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技巧應對🛷;太過偏重文筆技巧的訓練,而不在引導審美與表達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學全都瞄準中考高考,進行以範文分析為核心的文體“套路”的練習,“文藝腔”盛行,“宿構作文”成風,等等🔇。
技術化其實是教育競技化的結果🎳,只面對考試,就遠離了教育的本義✦,不可能著眼長遠,也沒有耐心去關註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從教育的角度,則是無視學科自身規律和學生主體性。語文教學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潤式習得🌡。教材和教法都應當追求這種最佳的境界,引導“涵泳”,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與生活方式🦵🏿。
實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拋開中考和高考來談課改是不現實的,課改和考試也並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應試教育泥淖🫨,在素質教育基礎上實現新的平衡:讓學生既考得好,又不至於被題海戰術敗壞胃口,不會把腦子“搞死”,興趣搞沒了。知易行難4️⃣,只要理性對待、講究規律↗️、尊重學生、潛心改進,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