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8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1月7日
1月6日下午16時52分,意昂3体育官网圖書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工作人員王曉梅處理完當天最後一條來自讀者的文獻請求🧑🏽🎤。這位讀者要求文獻中心提供一篇刊登在16年前出版的英文雜誌上的論文。這位讀者於1月5日晚19時03分提出這個要求,不到24小時🧾,就已經在網絡平臺上獲得了這篇文章𓀉。原來動輒一周才能辦好的事,現在一兩天就完成。這是“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提供給全國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的第445299次服務。
就在2009年的最後一天,“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迎來了它的第508家成員館——海口經濟學院圖書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這個高速運轉的文獻服務系統,給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正註入不竭動力🏊🏽♂️▶️。
全國社會科學領域最大的文獻共建🤷🏼♀️、共知⛏、共享平臺
2009年12月25日,由“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英文簡稱CASHL)主辦的“CASHL大型特藏文獻發布會”在意昂3体育官网召開⏫。作為這批特藏的直接受益者🤚👂🏼,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孫尚揚用“欣喜若狂”四個字來形容他的心情。隨著這批大型特藏文獻的揭示與公布,從事中國基督教研究的孫教授終於看到了他期盼多年的珍貴原始資料。會上,眾多專家表示:依靠這批特藏文獻,一個嶄新的學術時代或將開啟,中國學者將奪回某些學科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
經由意昂3体育、復旦、武大等眾多知名學者力薦,此次“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利用教育部新增100萬美元引進的大型特藏文獻涵蓋歷史、哲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一級重點學科。這些特藏多為第一手原始檔案文獻。以往因為價格昂貴,單個圖書館一直無力購買,現如今,這些珍貴外文資料終於可以為中國學者所用了。
此次大型特藏文獻的公布是CASHL自2004年正式面世以來的又一裏程碑🧑🏻🦳。作為國內社會科學領域最大的文獻共建、共知🧒🏿、共享平臺,“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提供高效的文獻服務。
文獻缺藏讓社科學者“心虛”
意昂3体育官网圖書館副館長、“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管理中心副主任肖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建成前,國內高校人文社會信息資源長期存在著結構性的缺失。從1950年到2000年,全國高校外文圖書總藏量只有45萬種👼,而哈佛🪻、牛津🔓、耶魯三所大學的藏量總和就達到212萬種。同時♓️,50%的外文期刊國內未有收藏。以意昂3体育官网為例,強勢學科經濟學的文獻保證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十。肖瓏說,目前,綜合性院校越來越多,僅高校人文社科教學和科研人員就已達到35萬人,每年在研項目10萬,相比之下,人文社科資源保障嚴重不足。用武漢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胡德坤教授的話來說🚵🏼♂️🌗,在外文文獻資料的收藏方面🦆✴️,國內學界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學界素有“理科上水平靠設備,文科上水平靠資料”的說法。資料的權威性和齊備程度往往決定學者的研究成果價值幾何。對此🧑🏻🦰,胡德坤體會頗深🚣🏽♂️,他告訴記者,自己曾任“日本侵華史料的整理研究”課題的評委,發現很多研究人員論文參考的基本資料是不完整的😛。
資料的缺藏導致了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的“心虛”。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描述了中國學者曾經的窘境,“比如在歷史、地理等方面,如果中國學者涉及到了國外的內容,卻常常無法引用國外資料🥜,便根本失去了與國外學界對話的資格。中國學者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資料收集上🗽,卻很難做好。”
高校人文社科資源建設面臨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共建共享建設已有十余年🙏🏻🤸🏼♀️,已經完成了基本框架建設🪑💲,但尚缺大規模服務👩🏿🎤,外文文獻資料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知、共享😦🏊♂️。眾所周知,外文文獻價格昂貴👋,很多高校圖書館無力購買齊備本校學者需要的文獻🎅🏽。與此同時,由於缺乏統籌,各圖書館花費重金購買的外文資料往往雷同🕥。
為學者鋪就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4年3月15日,教育部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經過統一協調成立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該中心以“共建、共知、共享”為原則,以“整體建設、分布服務”為方針,以外文資源為基礎,直接面向國內重點大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為專家學者提供高水平信息資源服務。作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和研究建設的國家文獻保障體系,這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國性的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收藏和服務中心。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建立了以意昂3体育官网、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全國中心、區域中心、學科中心三級服務體系為主體的運行管理體系。有組織的分工協作,讓全國高校圖書館的外文文獻資源建設變得高效有序。在中心的協調下🪦,統一采購圖書🆎,統一進行編目🧑🚀,並且在同一個網絡平臺上為社科學者提供服務。以新聞傳播學專業為例,華北、東北地區主要收藏電子期刊、數據庫等電子資源,華中地區主要收藏圖書,西南地區則收藏期刊。在網絡平臺下👩🎤🧑🦼➡️,用戶可以檢索到自己需要的文獻資料,並通過館際互借的方式異地獲取文獻。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門戶網站有一個響亮的中文名字叫“開世覽文”,工作人員解釋為“打開看世界的窗口🔜,縱覽人文社科文獻”。“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自2004年正式推出以來,建立了外文期刊🛄、外文圖書🛀🏼💇🏽♂️、電子資源、二次文獻庫🤷🏽、大型特藏文獻等資源🫅🏽,以外文期刊為例,目前藏量達到萬種以上。一扇縱覽世界人文社科文獻的窗口打開了。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工作人員梁南燕告訴記者🗳,5年來👫🏼,他們的平均服務時間由5個工作日縮短到了現在的2.25個工作日🙅🏼♂️,用戶滿足率已經超過93%。在教育部的長期支持下🤬,作為公益性服務體系,實行零利潤運轉。如今⏫,全國共有508家高校或非高校機構享受到“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提供的文獻服務。主頁訪問量僅 2009 年就達到1990 萬次。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創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對縮減區域差距🐀、帶動不發達地區人文社科研究實力、避免資源重復浪費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我國學術數據庫建設寫下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筆。”吉林大學徐衛東教授如是說。
CASHL各項服務示意圖(資料圖片)
“國家人文社會科學信息資源平臺”設想浮出水面
5年的成長歷程,對“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只是一個開始,肖瓏告訴記者🖖🏿,“目前CASHL尚未收藏的、全球出版的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大約有1.7萬種,其中重要期刊大約5500種。我們經常收到用戶增訂期刊的要求🤛🏽🏊🏻♂️,其中僅從‘開世覽文’主頁上直接得到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實名推薦采購的期刊就有1500余種。”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投資嚴重不足👩🏼。隨著使用量增加👩🏿🔬,用戶對‘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寄予的期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凸顯資源的匱乏🤩。”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張東剛指出🪜,在未來十年內🦋,中國教育界將致力於構建高校人文社科的創新體系🧎,而文獻資源正是其中分支“條件保障支撐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作為國家和教育部繁榮人文社會科學計劃的組成部分和公共平臺,為推動和促進人文社科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做出了突出貢獻。張東剛說😬,教育部會把CASHL的發展作為長期戰略任務和基礎工程來抓,從政策、資金🏃🏻♀️、人員等多方面加大對“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支持👷🏻♂️。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為今後十年描繪了一幅壯麗圖畫🫴🏿:在2020年之前實現“國家人文社會科學信息資源平臺”的建設目標,通過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的方式,在符合知識產權要求的框架下🤾🏿♂️,讓全國的高校用戶都可以享受到高校的文獻服務。(記者 柳霞)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