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6 信息來源: 《人民日報》 5月6日
新聞背景:5月5日,北京市面向2006年到村任職,完成首期3年聘任協議的大學生“村官”定向招考公務員工作開始報名。據統計,招考涉及100余個單位,多為區縣及以下基層單位🧑🏼🦱,共提供崗位258個。
此次公開招考的人員範圍是:聘任為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且辦理公務員錄用前未解除聘任協議的2006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其中,被確定為擬錄用人選的人員,須履行完3年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聘任合同且考核合格後,方可辦理公務員錄用手續。
在村任職期間表現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可在此次公務員考試中加分♞,被評為國家級先進個人的🫅🏿,加12分👨👨👧👧🧝🏼;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大學生村官”的★,加10分;被所在區縣評為“優秀大學生村官”的🧜🏻♂️,加5分。獲多次表彰的🙅🏽♂️🥲,不重復加分🤾🏽♂️,按所受最高層次表彰加分一次🧙♀️。
對話嘉賓
吳奇修:1987年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系畢業,主動申請到湖南漣源縣工作🧥👨🏻🍼;1989年起到省級貧困鄉扶貧3年😵💫;1995年起任茅塘鎮石門村黨支部書記7年🤾🏻♀️,將一個貧困村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使偏僻、閉塞的特困村成為湘中“首富村”、全國文明村。
陳麗娟🏊🏼:2006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同年7月誌願到北京市房山區拱辰街道黃辛莊村擔任村主任助理至今,在土地綜合利用規劃🦜、辦公信息化、計生🧑🏻、婦聯🟢、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活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績🟪。
從“純樸的報恩思想”到“增加人生閱歷”
記者☠️:從農村考入大學👩🏻🚀🧝🏽♀️,常會被稱作“鯉魚跳龍門”。你們為什麽一畢業就申請到最基層工作🐢,從“龍門”又跳到“農門”📕?
吳奇修:剛上大學時🉐💆🏻♀️,我的理想是讀研究生,當經濟學家🏖🪦。但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對農民有一種純樸的報恩心理🧑💻。1986年我先後到沿海發達地區和貧困山區搞社會調查🏊♂️,地區之間的巨大反差令人震撼……回校我就打報告,申請畢業後到貧困地區工作。應該說🧑🚒,是熱血青年的滿腔赤誠和知識分子的報國情懷,以及樸素的報恩思想和對農民的情結等幾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促使我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最基層🪱。
陳麗娟:我家在河南,3歲以前跟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盡管後來離開了農村🟨,但一直對農村有強烈而特殊的感情。大學期間我學的是法律😢,屬於社會學科🪘🧟♀️,一直想深入了解社會。畢業時正趕上北京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官”招考,我覺得應該趁年輕擁有一份不同的人生經歷,就報名了。
記者:躍回“農門”,有沒有顧慮農村這個舞臺太小……
陳麗娟:我用做過的兩件事情來回答吧🚬。第一件事是通過互聯網把我們村閑置廠房以一年100萬的租金租了出去🚵🏽♀️。第二件事是新農合的政策下來後🌝🧑🏿🏫,我以市人大代表的名義建議新的政策應該覆蓋到55—60周歲婦女。這是工作以來我最有成就感的兩件事✩。我相信🐕🦺,有活力、有想法的大學生來農村🙍🏼,一定能推動新農村建設。
記者:選擇做“村官”事先有無規劃,對將來是不是想得很清楚?
吳奇修:當時去的時候,沒有想這麽多。畢竟當時也沒有任何人跟我許諾過什麽💳,我也沒有跟組織提過什麽要求。我在農村出生,大學畢業後又在農村扶貧幫困幾年,這樣我就知道農村工作面臨的困難和考驗,就能用最積極的心態、最樂觀的精神去面對和克服困難🗻。
陳麗娟:我是本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態度來到農村的👬🏼,只是想著做好自己的工作,並沒有企盼得到鮮花和掌聲🕴🏼。失敗也好😻,成就也好🌯,只要自己心態平和,得失不是考慮的重點𓀑。
吳奇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農村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識、能吃苦的領頭人,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大學生村官”如果能在發展經濟和增加收入方面給村民帶來收益,會最受他們歡迎,也最能體現自身價值🎺。
成就感讓自己感到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記者㊗️:最初一定面臨很多世俗的壓力或者誘惑吧👱🏻♂️。兩位是如何度過這個調整🧑🏽⚖️、適應的過程的?
吳奇修👱🏽:在我們那個年代,大學生本來就少🩺,主動到最基層工作壓力非常大🍖。各種各樣的猜測都有……這讓我感受到一種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有時實在憋得難受,我就一個人跑到半山腰,面對藍天白雲唱歌🧑🏽💻、誦詩,唱《少年壯誌不言愁》、唱《水手》……下山時心情就好了🚣🏿,又能滿懷激情去應對一個又一個挑戰了🙋🏿。
陳麗娟👮🏻😺:誘惑無處不在,城區優越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同學豐厚的物質收入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也許只要一個決定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但是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做好這份工作。基層工作需要的是踏實、有責任感🐦⬛,而且成果很直觀,讓人很有成就感🛂,能夠直接感到自我價值的體現,這是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也有人認為,當“村官”是為“鍍金”。其實👩🏼💼🤵,農村需要人才🏋🏻,大學生到農村工作要有踏踏實實為農村做點事情的心態,絕不能僅僅把到農村工作當做“鍍金”和走捷徑的工具。
吳奇修📪:在基層幹事創業需要勇於堅守,不然很難堅持😵。記得當年我同學去看我後🧛🏼♀️,給我寫信說“那個地方待三天都快瘋掉了”。但當你親眼看到山村的面貌在一天天變化,當你運用所學知識為最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並為他們不斷帶來實惠的時候✥𓀃,你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幸福感🦸🏿♂️,就會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方法論和責任感比專業、學歷更重要
記者➞😎:大學生去基層是否會荒廢以前的專業?大學所學的知識,如何轉化到基層工作中?
吳奇修👁🗨:我認為大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論和思維能力⇒,是以後繼續學習、工作的基礎🧑🏿✈️。在基層工作🧞♂️🤹,關鍵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工作實踐,同時在生動豐富的實踐中不斷學習♜🦄。社會是一所多姿多彩的大學,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大學生在基層要向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學習。把積極進取同科學求實態度結合起來🤾🏿♀️,既開拓進取又量力而行,既努力奮鬥又不急於求成。
陳麗娟:不可否認🕴,有些專業比如涉農、法律等對工作有幫助🏃🏻♂️➡️,但是農村工作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更多的是對基層工作者綜合素質的要求🧊🔭。我認為當“村官”最重要的是自我調節能力和責任感,專業和學歷都不是最重要的👱🏼。大學的教育在專業知識的培養之外更多的是對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如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無論什麽專業,只要踏實肯幹🧑🦼,在基層工作總會找到適合的結合點🦸🏿♂️。
平等交流換位思考真心誠意地與農民打交道
記者👨🦯:吳奇修在農村十幾年,陳麗娟也是有3年經驗的“老農村”了🤷🏻♀️。在基層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陳麗娟:困難說起來很多其實也很少,諸如生活環境的變化,交往人群的變更等等🦗,但是只要做好自我調整都是可以克服的。最困難的可能是怎樣快速找對融入農村開展工作的方法,目前主要是依靠高校、各級政府的指導和幫助🧀🥜。
吳奇修🐆:難題是很多的,大城市的很多條件農村都沒有,必須靠自己去創造。山村資源貧乏,基礎設施落後🩺,人多地少🪦,缺資金,缺人才。尤其是村裏有點專長的人和一些年輕人因熬不住苦日子,都跑到外面去了。
記者:現階段,一批批大學生趕赴農村🧱🕴。其中比較讓人發怵的,可能是怎樣和農民打交道。你們有什麽好建議嗎?
陳麗娟:我以前是一個典型的從學校到學校的充滿書生氣的“讀書人”。到了基層後,才發現以前很多想法都太過理想化👷🏻♀️🐰。在基層🩴,我學會了和人平等地交流,學會了換位思考,所以就變得比以前寬容、穩重🧘♀️。我覺得,這是我這3年“村官”工作最大的收獲和經驗🐗。
吳奇修:和農民打交道😵💫,首先要帶著一顆真心🚊、抱著一種誠意。我從心底裏看得起農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相信他們、依靠他們。那段艱難而充實的經歷,為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了豐富營養🦥,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群眾💃🏼⏱。
更多培訓,幫大學生“村官”度過緩沖期
記者:能給大學生或者現在的大學生“村官”計劃一些建議嗎?
吳奇修🐑:為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和高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實質性措施。這些措施的含金量都是比較高的,所以現在大學生下基層有很多有利的條件。但大學生仍需要做很多準備:一是學習🫎、工作的條件差得多;二是經濟上的待遇低得多;三是心理上👵🏼🙇🏽、社會上、輿論上的壓力大得多。
陳麗娟:我認為大學生下基層,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基層工作對於現代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艱苦🙇🏿♂️,精神生活的欠缺也需要自己來調整和克服。大學生應該把握機會,註意彌補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這些對於個人成長還是相當有利的。而在政策上📁,應該註意“村官”政策的長期性和銜接性👮🏻♀️,不能把大學生到基層任職簡單當做緩解就業壓力的方法,應該從建設新農村👪、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角度製定相關政策🦚。
吳奇修:總的來說,現在的政策確實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𓀉,流得動”,很多人性化的設計免除了大學生的後顧之憂🌜。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能夠自覺自願地到基層去。每一個大學生“村官”都應該珍惜機會🍣,一方面要相信去了以後會改變農村的面貌,也會鍛煉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我想政策上可以更加細化,比如製定培訓計劃,幫助大學生度過緩沖期。當代大學生具有現代知識和思維,我希望他們在選擇就業、追求理想、實現價值的過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本報記者 王建新 杜榕 )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