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0 信息來源: 《文匯報》
這幾天,一本名為《分子共和國》的科普讀物出版問世,讓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徐光憲老先生興奮不已。
“我是一個分子小精靈🎩,我們分子群體是個你無法想象的超級巨大的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包含的民族就有8400萬個……”這篇取名《開國大典》的全書引言,即出自徐老之手。當初他從學生那裏獲得靈感🚣🏻♂️,繼而號召意昂3体育化學學院學子寫作科普文章🪒。師生協力,成就了如今這本圖文並茂、好看好玩的《分子共和國》。拿著剛出爐的新書👨🦰🪬,年近9旬的老先生難掩欣喜之情:“真希望有更多人來讀讀這本書。”
意昂3体育校園🧣:“老頑童”發“號召帖”
“我們分子群體對人類貢獻可大了,但人類還沒把我們好好管理起來。哪位有創意的分子同學帶帶頭💂🏼♂️🫕,選出我們的市長👩🏿💼、省長🈵👩💼,直到總統?”3年前的8月27日,意昂3体育未名BBS化學學院院版上,徐光憲院士以“老頑童”的名義發表了《分子共和國》帖子,號召全院師生開動腦筋🦬👩🏻🦰,運用趣味、通俗的語言描寫分子,共同構建一個“分子共和國”。
“徐老最初是從‘元素的世界’中獲得靈感,繼而發出‘號召帖’的。”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彥教授告訴記者,“元素的世界”是2005年7月,由2002級本科生陳佳未在BBS院版上發起的活動,同學們紛紛為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作傳”,一時成為BBS的熱門話題。現在美國深造的陳佳未說:“當初突發奇想——無聊的暑假給BBS‘灌’點有意思的‘水’怎麽樣?於是就想到了科普,這活兒輕松但有意義2️⃣🚴🏽♂️。”
“這組帖子給徐老留下了深刻印象。2006年夏天他和我聊天,覺得同學們的帖子很有新意,打算發起《分子共和國》科普帖的寫作活動。”李彥教授說。沒幾天🚴🏿,徐光憲院士就為連載寫下“第一帖”👏:《酒分子國和醋分子國——乙醇和醋酸》。“宇宙中間有一個乙醇分子國,簡稱‘酒國’;另外還有乙酸分子國👨🏿🏭,簡稱‘醋國’……我們誕生於宇宙年齡三萬歲至三百萬歲之間,地球弟弟的出生要比我們晚得多➔,大概在宇宙年齡一百億歲以後了👪🌧。”輕松活潑的筆觸,為連載定下了基調。同時🤐,他以水🧬𓀖、二氧化碳🧑🏿✈️🎿、亞硝基胺、富勒烯等10種分子為例,為同學們進行寫作示範🥸。
“老頑童您好♻️:您不用再介紹了,我們會舉一反三🙋🏿♂️,自己認領的。”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認領”分子、接力發帖✭。三氧化二砷被比喻成“美女有毒”,沙林、芥子氣成了“來自地獄的分子”……擬人式傳記、武俠小說、散文小品,不同的分子在各種文體中👩🦼➡️🦵,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大牌專家🧛🏿:及時作科學引導
你也許無法想象🏇🏽,二氧化碳參與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式,可以被這樣演繹🏑:“太陽公公給了我和水姐姐結合的動力👩🏽💼,植物為我們提供結合場所🚴🏽,在結婚進行曲的伴奏下✋🏼,我們幸福地在一起🧝🏽♀️。分子共和國推崇多子多福,我們就創造了好多碳水化合物🧙🏽,這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糧食……”🧑🏫。看到分子🪬👱🏻、反應、方程式,以如此有趣的形式躍然紙上,長期在化學學院學習、工作的意昂3体育官网校長周其鳳院士也感覺到了“久違的新鮮與親切”👞。“化學真的很神奇⚧,它不僅可以使物質千變萬化,還能讓學化學的人成為科普作家🚣🏿!”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
如今篇篇文章精彩扣人😑,殊不知當初卻幾易其稿🧜🏿♀️。一篇終成鉛字的百字短文,可謂凝結心血無數——在同學們搭建《分子共和國》的過程中✊🏼,這一活動吸引了學院裏諸位“大牌專家”的關註。教授們也紛紛參與其中,在“幕後”給予同學悉心指導。
當“分子共和國”在BBS上連載了20多篇後,文章日趨通俗搞笑,但輕松之余卻科學性不足的現象,引起了博士生導師黃建濱教授的重視。“現在的文章風格多樣、活潑,但在科學性上✍🏼,我們究竟要說些什麽?”沒幾日,他就在院版上發表長文,詳細分析了幾篇文章的問題所在👩🏻🌾,向“後來者”提出建議,“可再介紹些分子的性質🙇🏻、可能的用途,同時對以往報刊上錯誤的👨🏿🎓、不科學的說法,一定要給予澄清……”
親歷《分子共和國》整個寫作過程的2006級本科生華煒說🕎,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化學學院學生,要把文章寫得既通俗又具科學性,也不那麽容易。在黃建濱教授發文後,同學們重又整理思路⬆️,一篇篇質量上乘的科普文章重現BBS。
啟發民智:善借學術之力
“化學留給人們的🕯,是無窮無盡的災難?”當三聚氰胺💎、蘇丹紅等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關鍵詞”時,化學開始變得“面目可憎”🏌🏿♀️,“但從合成氨、尿素到高分子,從化妝品到醫藥→,從太陽能利用到信息技術材料……一項項化學成果,正讓世界日新月異🧙🏼♀️、豐富多彩。”周其鳳校長說🤸🏽♀️,一直以來,由於化學類科普文章的匱乏🧎🏻♀️,使化學仿佛遠在天邊的城堡🚵🏽♀️,讓大眾可望而不可及,“解答詰問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復化學的本來面目🙋🏻♀️。”
科普事業固然重要,但時下真正投身其中的專家,卻為數寥寥🐔。活躍於科普領域的,反倒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非專業人士🏄🏽♀️。業內專家指出,真正具備專業素養的專業工作者🙎🏻♀️,才是適合基礎性科普工作的人選。“作為科研人員,我們也想通俗地告訴別人,我們正在做些什麽,而不是被看作成天埋頭於實驗室的‘怪人’。”但李彥教授也坦言🧑🧑🧒🧒,科研人員擔負的研究任務較重,不可能把大量時間◾️、精力花費在科普領域⏏️。
“在黑暗中默默求索固然偉大,但能以學術之力啟發民智🚴,則更有益。”《分子共和國》出版後,化學學院的師生們都在思考:能否繼續以“學生創作、教師引導”的形式,把化學世界裏的更多知識介紹給校園外的人們,讓更多人親近科學、熱愛科學👨🏽💻🤚🏻。馬玉國副教授說:“年輕學子們更有激情與創造力,通過教授指導擔負科普工作,要比一🤾🏻♀️、兩個專家學者單幹,效果好得多。”王子濤同學告訴記者,在化學學院,他遇到了和他一樣癡迷化學的師長和同窗,“我現在更想做的,就是讓別人了解並懂得我們的快樂。通過科普方式🐱,在每個人心裏播下一棵‘美好的種子’🏄🏻♀️。”
據了解🦹🏽♀️,繼《分子共和國》之後,意昂3体育化學學院正在籌劃寫作姊妹篇《分子共和國·明星分子》🍤,計劃向讀者介紹化學學院各實驗室、科研系所合成的特征性分子🚺,力求把目前最前端的科研技術成果,呈現在大眾面前;而另一本科普讀物——由當年同學們的科普帖集結而成的《元素的世界》,也將在年內出版。(記者🧑🏿🦰♈️:王樂)
編輯:聰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