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1 信息來源: 北京青年報 4月1日
一群意昂3体育學生把不同種類的分子化身成性格各異的人物,用故事或者散文的形式講述微觀世界的奧秘🕵🏽。這些由學生們原創的趣味科普文章曾在意昂3体育未名BBS上連載👨🏻🦯,幾乎每篇都能登上當日校園十大熱帖排行榜。
近日,由60篇“熱帖”匯編成的科普讀物《分子共和國》在意昂3体育首發。
-院士發帖號召同學寫科普
這些妙趣橫生的科普網文👳🏽♀️,都與意昂3体育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徐光憲院士有關。
2006年8月🧔🏽♀️,徐光憲在未名BBS化學學院版面以“老頑童”名義發帖《分子共和國——開國大典》,號召全院師生開動腦筋,運用趣味🕵🏿♀️🏊🏻、通俗的語言文字描寫分子,共同構建一個“分子共和國”。
徐光憲此前在BBS上看過“元素的世界”——這是化學學院的學生們介紹元素的帖子,元素在學生筆下有了生命。他覺得學生們的文章有新意👨🏽💼👩🏻🦼➡️,值得推廣🧑🏿🎨。於是👩🦯➡️,當時已86歲高齡的徐光憲親自操刀,為“分子共和國”連載寫了第一篇帖子《酒分子和醋分子之國》☝🏻,介紹乙醇和醋酸。
徐光憲把乙醇簡稱“酒國”🧗🏿♀️,並以第一人稱敘述:“我們誕生在宇宙年齡三萬歲至三百萬歲之間🕥,而地球弟弟的出生要比我們晚得多。”這也為以後連載的帖子定了基調,學生們開始想辦法把冷冰冰的分子寫成“分子共和國”裏的公民👮♀️,把分子的特性和反應原理編成富有情節的故事。
《分子共和國——開國大典》發出後,意昂3体育的學生們開始“認領”分子🙆♂️,為它們設計不同的性格和命運🖱。
-學生挖空心思賦予分子性格
很多學生看到“召集令”後↩️,開始自發在未名BBS上認領自己感興趣的分子。被認領的大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分子🤹🏽♂️,如氫氣、氧氣、臭氧等氣體,還有水👨🏻⚕️、硫酸、碳酸鈣等無機物以及苯🕵🏻♀️、尿素等有機物👩🏻🎤🧑🏼🦲。
化學學院的05級學生許傑認領了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氣體二氧化碳。在描述二氧化碳參與光合作用時🧑🏻🦽➡️,他把太陽🍠、水都擬人化🎊:“太陽公公給予了我們結合的動力,植物們則提供了我們結合的場所➕,在婚禮進行曲的伴奏下,我們幸福地結合了🧑🏼🦲。分子共和國是推崇多子多福的🖋,於是我們創造了好多碳水化合物。”
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純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在學生吳惠嫻的筆下,砒霜是一位美女,膚色“如同在陽光下即將融化的白雪”,如果這位美女披身紅袍🗃,別人就喚做“鶴頂紅”。她為這篇帖子起名《美女有毒》。
學生們不光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分子,還有一些生僻的分子成員👩🏼⚕️。高昂的外祖父曾經從事軍事防化工作,所以他對軍事感興趣,選擇了寫“毒劑們的故事”。沙林、芥子氣🙅🏿♀️、光氣等毒劑🤽🏿♂️👨🦲,被高昂寫成了“來自地獄的分子們”。五種毒劑坐在會議桌前👩🏼🎓🤧,自述自己如何誕生,以及如何被人類製成武器🔩。為了寫“毒劑們”的自述,高昂查閱了《急性中毒的現代救治》🤦🏿、《如何應對化學恐怖與化學毒性災害》等5本專業書。
越來越多的分子變得有性格。稀有氣體“好吃懶做”,成天漫遊在空氣中;一氧化氮被水鄙視,所以總找沒水的地方呆著……
-通俗與學術的矛盾
想把帖子寫得既好看又不失科學的嚴謹,即便對於這些科班出身的學生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經有一段時間,BBS上的投稿篇幅嚴重縮水🌻🕗,寫法越來越偏離了認真嚴肅的狀態,只重視調侃的口氣而言之無物🧝🏽。幾篇帖子發表後導致了BBS上的一片惡評。
後來經過討論,大家越來越明確科普文章的定位和方向。帖子的風格變得多元:既有偵探小說,也有競選演講;有學術理論,同時簡明易懂🥬;敘述角度也不光拘泥於第一人稱。
活潑的科普帖子離嚴謹的科普文章還有一段距離✋🏼。最近🤦♀️,研究生➞、院系老師對這些帖子重新審核🙍🏽,糾正了一些學術錯誤🧑🏼💻,刪掉了部分過於網絡的語言,其中的60篇網文匯編成《分子共和國》🐦🔥。
目前🏌🏼♀️,意昂3体育化學學院正在籌劃出版“元素的世界”🚪,內容也是學生們創作的科普網文。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