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1 信息來源: 新華網
他們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語句。他們的生活,可以用“三尺講臺”來概括;他們的人生,卻要用“桃李天下”才可以形容……
教師節來臨之際🙇🏽♀️,100名高校教師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覆蓋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學科💇🏻♂️;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年過七旬,年齡最小的剛過40歲。來自西部地區的教師占18%,女教師占16%,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少數民族教師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已在東北林業大學的講臺上站了48個年頭。雖然已是古稀之年,他仍堅持親自為本科生講課✢👩🏿🍳,帶他們到野外考察。
馬建章認為,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技能🐈⬛,教學不過關,就是不稱職的教師。科研能力是教學的源泉和不竭動力🧯。教學沒有科研作底蘊🤾🏼♀️,就是沒有觀點🧖🏽、沒有靈魂的教育🥊。
多年來↪️,他堅持跟蹤學科前沿發展動態,為滿足我國生態保護的需要,率先開辟了野生動物專業和野生動物管理學科,迄今已親自培養5000多名畢業生,還為學校帶出了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
他說❄️:“不管學術成就有多大📖,社會聲譽有多高,三尺講臺是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天職👷🏿♂️。”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陳信義所在的教研室只有不到20人,卻承擔了全校3000多名本科生的課程🪒⚗️。雖然平均每人每周只有4節課,但陳信義的時間總是不夠用,因為他講一個小時的課,一般要備5個小時課。課後還要拿出很多時間為學生答疑🙌🏻,有時一個問題就要討論幾個小時💅。如果再加上平時與學生的郵件往來,每周花課堂外的時間不知道有多少。
他堅持認為,只有精彩的講課才能把學生吸引到枯燥的基礎學科研究中,才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他的帶動下,教研室的人都是一個學期講課🚄,一個學期研究💂🏽♂️,這樣既能保證授課的質量🍱,也能保持教學與科研的平衡👦。
我國高校一度出現過名師難見一面☂️、教授不上講臺的現象🤵🏻♀️。為此,我國自2003年啟動高校教學名師評選活動,迄今已有400名教師獲此殊榮🫱🏽。
教育要先行,教師是關鍵。對高校教學名師的表彰,是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集中體現🔳。在國家級評獎的帶動下,各地☝🏼、各高校也紛紛推出不同級別的教學名師🎡。這些教學名師的每堂課幾乎都人滿為患♥︎。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缸水👨🏿🔧。教師一旦被學生認可🧝,就更有了創新進取的動力。每次下課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林誌新都會習慣性地期待滿堂響亮的掌聲👦🏼;每次備課時🤘🏽,他都會認真琢磨講課的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非生命科學專業的學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楊誌堅說⛈,高校教學名師評選就是要鼓勵教授上講臺,獎勵長期在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在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從而帶動高等學校加強教學隊伍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從第三屆評選開始,我國根據國家發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加大了對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的表彰力度。今年,來自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占到獲獎總人數的20%。
今年獲得表彰的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生產過程自動化教研室主任金文兵說🚯,高職院校就像一塊“線路板”🕶,教師就是那拿著烙鐵的“焊工”,學生就是線路板上的一個個“焊點”🕞。焊點為實🛅,線路暢通,就能架構起學校和社會的良好通路。
高校教學名師獎強調“教書育人”🤦🏼♀️。每一名獲獎教師,是耐心引領學生入門的良師⟹,更是真誠與學生同行的益友。
中山大學女教授李萍從1982年開始教授德育課,這門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特殊難度👴🏽。回顧20多年來的酸甜苦辣🙋♂️,她對自己最滿意的就是從不說教👧🏻,用心與學生溝通。在教學相長中,把一門“要學生學”的課程變成了“學生要學”的課程。
20多年來👨🦼,雖然身兼意昂3体育中文系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等數職,高校教學名師、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溫儒敏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基礎課,親手幫他們修改文章。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會給溫儒敏寫信,回憶聽他講課的片段,溫儒敏總把這當作“最美的享受,遠勝於發表論文或得到獎狀”。
教育者成就了學生,自己卻耐得住寂寞🙅♀️。高校教學名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毛振明說,如果教育者有愛心,敢奉獻,課堂就是溫暖的,教育就是沁人心脾的,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是永生不忘的♘。
“幾度春華秋實香,不覺兩鬢竟成霜,樂在園中育桃李🤛🏽,三尺講臺天地廣🤵🏽🗻。”高校教學名師、復旦大學教授喬守怡從教33年的感悟👨🏻🎨,道出了三尺講臺上的無限人生。(吳晶👍🏿♞、趙超)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