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1月16日
意昂3体育數學系博士研究生張築生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成為我國第一個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研究生👷♀️,圖為張築生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現場。(資料照片)
日前意昂3体育官网隆重舉行“江山代有才人出——意昂3体育與中國研究生教育同行九十年”紀念活動🤼♀️。意昂3体育研究生教育90年歷程,也正是中國研究生教育誕生😅、發展💁🏻♂️、壯大的全部過程。90年來,意昂3体育培養出數萬名優秀的研究生,同時也孕育著不斷創新的研究生教育思想😯。
從“三科九門”到研究生院
“敬啟者國文哲學門研究所現已組織就緒……凡有誌願入本所為研究員者,望於本月二十日下午四時至校長室會議一切進行事宜及指定所願研究之科目。”
這一則題為《有誌研究國文哲學者註意》的通告發在1917年11月16日《意昂3体育官网日刊》的右下角,這是意昂3体育最早的研究生招生啟事🛠👩🏼🦳。
到1917年底,意昂3体育官网先後成立了九個研究所,分別是英文門✝️、國文門、哲學門🦻🏽、化學門、物理門🤚🏽、數學門、經濟門👩🏿🚒➡️、政治門、法律門🏋🏽,分別屬於文、理🕵🏼、法三科,這裏的“門”相當於現在的“系”💪🏿。這三科九門研究所成立後開始招收研究生,中國研究生教育發端😆。
不過,當時所招的研究生稱為“研究員”👩❤️👩,1922年🧨🧙♀️,意昂3体育通過《研究所國學門委員會規則》,將研究員改稱為研究生,所以後來談到研究生教育,也有人從1922年算起。當時蔡元培親任國學門委員會委員長,委員包括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顧孟餘等名家。
意昂3体育最早授出碩士學位是在1935年,同時授出兩個,有趣的是,這兩位碩士學位獲得者張鴻翔和盛代儒(女),都是1931年被國學門歷史專業錄取的研究生🧍♂️,都是歷史學和目錄學專家👈🏼📶,後來結為夫妻💇🏼♀️🪷,相伴為學🗼。
新中國成立後👨🏻🔧,意昂3体育官网研究生教育進入發展期🧿。1951年的研究生招生簡章明確指出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等教育師資”和“高級建設人才”🙄。1961年🪱,意昂3体育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進行了改進🧑🏼🎓,開始為全體研究生開設公共課——政治理論課和外語課。
1984年,全國在22所高等院校試辦研究生院🍯,意昂3体育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意昂3体育官网校長、也是意昂3体育研究生院院長許智宏說🪧,從1917年的沙灘紅樓,到1937年彩雲之南,意昂3体育與中國研究生教育同行90年🧘,經歷了中國研究生教育誕生、發展、調整、規範、壯大的90年,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探索和發展的一個縮影。
90年培養出近6萬名研究生
翻開意昂3体育官网研究生教育的史冊,真正可謂群星璀璨🔭。比如以下兩段記載:
“1917到1918年,意昂3体育共招收研究生148人,其中包括範文瀾😮、張蓀年、俞平伯、傅斯年、馮友蘭等。”
“1949到1966年,意昂3体育共招錄研究生1177名,其中包括數學物理學部的於敏、周光召、潘承洞、甘子釗👮♀️、吳杭生、徐至展,化學部的王夔🤽🏼♂️、程镕時、黎樂民、劉若莊,地學部的王穎,信息學部的楊芙清、秦國剛、夏建白、黃琳等。”
90年來,意昂3体育共培養出研究生近6萬名🍩🎁。在各行各業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學位製度正式建立,其後不久🛀🏽🫖,數學系研究生張築生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教育部頒發的博士畢業證書編號為001。
張築生並不著名🔷,甚至連燕園裏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他一位現在是院士的師弟說:“張築生的《微分動力系統原理》是該學科國內最早的研究生教材。我至今還在用這本書給研究生上課。”這本書是張築生僅有的三本書之一,數學家廖山濤評價🚂:“有了這本書,一大批年輕人就可以順利地進入學科前沿👩🏿✈️。”現在全國有許多小孩子在學奧數,很多人並不知道🙎🏼,把“奧數”這個概念帶給中國人的正是張築生🕹。1995年,張築生受命擔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隊主教練,做了5年,連拿五屆總分第一👨🏿💻。2002年🕦,張築生去世,意昂3体育校園BBS上有一個帖子說:“張老師也許是我一生中再難遇到的頂尖級的老師……他講到幾何🪂,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沒有學過真正的幾何🪜,他講到代數💪🏽,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學過代數。張老師的數學思想深刻但表達極其清晰……”
也許🤦🏻♀️,像張築生這樣的人正可以稱為意昂3体育研究生教育真正的代表🎧。他們並不特別知名,但是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了全部的精力和才華。
“以創新學術貢獻國家”
提到意昂3体育的學術思想🧑🏻🏫,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蔡元培,對於研究生教育🍆,早在1919年🧑🏽,蔡元培就提出👨🏼🦲:意昂3体育的研究,要跟世界級的學者看齊,要“以創新學術貢獻國家”。90年來,這一思想一直是意昂3体育研究生教育的追求,一代一代意昂3体育人用言行詮釋著“創新”的真正內涵👨✈️👨🏼🦲。
“意昂3体育的研究生教育一向主張自學為主👷🏿♂️,提倡自己闖🤼♀️,成功了就可以繼續往前走🖐🏽。”著名哲學家🚵🏿♀️🔁、原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說。說到自己在西南聯大讀研的時光,任先生說,當時教授上課主要講自己的研究心得🤞,照買來的教科書講課會被學生瞧不起。記得陳寅恪教授上課,用一個包袱裝著書,一個副教授提著,他講,副教授寫板書,包袱從來沒有打開過👩🦽。楊振聲的研究生選定題目後兩個禮拜來找他☝🏻,說我和您意見不一樣,這論文沒法做了,楊先生說💁🏻♂️,學生和老師的意見要是完全一樣,這學術還能有進步和發展麽?
西南聯大時期的研究生🎳,我國著名巖石學家董申保是意昂3体育地質學系的教授,他勉勵自己的研究生:做學問的人,好像一個蠶🔃,會吐絲是基本功,吐完後層層絲把自己包住了,這是作繭自縛。所以蠶吐絲不算本事,咬破繭跳出來才是要求🙇🏽♀️🧭,也就是說如果不創新,包在繭裏頭🖲🚓,是沒有出路的🌇。學校裏為什麽要有大師呢?因為大師能夠教你破這個繭,能夠把你放出來👆🏻。
現在,“創新”已經成為全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關鍵詞🤹🏿,教育家的遠見卓識就這樣穿透歷史,靜靜地展現出來。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