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1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3月20日
74歲高齡的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宗教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近日推出了他生平第一部傳統文化普及讀本《中國的品格》。在書中,作者出入古今,縱論中國文化的歷史演變:旁征博引,詳解儒道釋的文化浸潤,將50年文化研究濃縮在這部“小書”裏。“一個國家、民族的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近百年來,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在借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使很多人心中的傳統文化已失去了本來的面貌❤️。”樓宇烈先生說。
對傳統文化缺乏認識,仿佛懷揣珠寶卻沿街乞討
“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正在不斷衰減。”樓宇烈先生說,“仿佛懷揣珠寶🙆🏽,卻沿街乞討🧑🏻🦰。這使國人在面對文化傳統時🏇🏿,缺乏自尊和自信。”他認為,對待中醫的態度,正是國人心態的真實反映♥︎,對此,僅僅強調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是遠遠不夠的。
“有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被訪者不贊成取消中醫,但同時,只有三成人表示看病會首選中醫。為何有如此反差?這說明,絕大多數人是出於對傳統文化難以割舍的感情而贊成保留中醫的🩰,但缺乏深入了解,使他們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又對中醫缺乏信心。不僅如此👈🏽😤,近年來很多所謂‘中西醫結合’🤥,實際結果卻是在用西醫瓦解中醫——用西醫的觀念去理解中醫的理論;用西醫的檢查儀器代替了中醫的‘望聞問切’;用西藥取代中藥——事實上,就是把西醫作為先進的、科學的方法去改造‘落後的’👨🏽🦳🏋🏽♂️、‘不科學’的中醫。
與西方擅長作定量定性分析,務求‘精確’不同,中國文化強調的是事物的整體關聯,往往用‘模糊’的方法來闡述事物的復雜性。事實證明🚱,有時‘模糊’比‘精確’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貌。兩種思維方式各有所長,但如今,我們往往是在用西方觀念作為衡量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先進’🦉、‘科學’的標尺。”
百年前🙍🏼♂️,人們將中西文化定位為“時代差異”,今天👏🏽,人們應當更加註重其“類型差異” 。
樓宇烈先生表示,一百多年前,西方文化攜強大的物質文明闖入中國,為沖破保守思想的束縛以圖強自新,人們將中西文化差異定位為“時代差異”,在當時有其合理的一面。而在今天,人們應當更加註重的🙎🏻♀️,是中西文化的“類型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自然合理’,認為凡是符合‘自然’——也就是事物本來狀態的——就是合理的☝🏿。強調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地推動事物的發展。所謂‘天人合一’,並不僅僅指人與自然的和諧,而是要由‘天道’明‘人道’🧍、以‘人道’弘‘天道’💇🏽♂️,強調人與社會的進步,要和自然一樣🤛🏿,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西方近代以來註重‘科學合理’👩🦱🔚,但其發展指向卻是按人的意誌用科學去改造自然🏊🏽♀️。對這一點,當今很多西方學者也在反思。
毋庸諱言,對中國人而言🎢🧘🏽♂️,認同和接受傳統文化,主要有兩大思想障礙,即如‘五四’運動所指出的:傳統文化中缺乏科學與民主🙍🏿。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現在西方的人本主義正是在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除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這些西方傳統文化以外,東方文明👩🦼➡️,特別是中國文明是西方啟蒙運動汲取營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文化被傳教士帶入歐洲,啟蒙思想家吸收了中國文化中淡化神權、強調人的道德自我提升的思想,將‘神本主義’改造成‘人本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近代以來西方以單純發展物質文明所產生的惡果逐漸顯現出來,為此,有思想家提出,要再次從主張節製物欲、以人格完善為本的中國文化中尋找真諦,發展新的人文主義。”
樹立我們文化的主體意識,才能取長補短恰如其分
為什麽西方在吸收中國文化精髓後能順利實現文化轉型,而中國近代以來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卻總是毀譽參半🕊?樓宇烈先生認為✹,西方在吸收外來文化思想時,並沒有拋棄其傳統文化,而是試圖設法在自身文化之根中尋找相應源頭;而我們的問題在於📽,有些人根本拒絕接受外來文化滋養,有些人則主張拋棄自身文化——不是用外來文化豐富自己,而是要“改造”傳統文化的靈魂。“因此,目前當務之急🔽𓀄,是要樹立我們文化的主體意識,只有這樣,我們對自身文化的不足、別人文化的長處才會看得更加清楚,取長補短更能恰如其分🏄🏻。”
“文化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是生活樣式、信仰習俗。前兩者是理念,後兩者是實踐。理念只有運用到實踐中才會有生命🧀,若兩者脫節,理念充其量不過是知識而已。當前🛌🏼,有些人卻將傳統文化作為裝飾品,好像只有著漢服、唐裝,才算弘揚傳統文化🖕🏻;或將傳統文化當作一種時髦,進行商品炒作。更有甚者🎅🏽,以‘創新’的名義👅🔕,在傳統文化中強行註入流行元素,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卻是對前者的扭曲與消解🧔🏻♂️。
我們的現代化,一定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如果我們能從傳統中去尋找那些對今天有啟發意義、有鼓舞意義的東西,那麽,幾千年的文化將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和前進的動力🧜🏽♀️。”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