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信息來源: 三聯學術通訊
編輯🍷:安寧 | 責編♛:知遠我們人文學科常常要解決復雜問題🤕,復雜問題要悟👩🏼🦰,悟就是經常想、慢慢想。無論一篇文章還是一本書,如果有那麽一兩個結論是自己悟出來的,會比較有意思👰🏽♀️。學問就是這樣🤽🏻💟,你對一個題目有興趣🎱,就一定能做好🚴🏻。找到一個你覺得好玩的、讓你放不下的題目,慢慢讀書,慢慢想🐓,線索逐漸就出來了。然後搜集資料,硬骨頭一塊塊啃👩🏻🏭;啃上一段時間,可能就啃出東西來了。
——陳蘇鎮
復雜問題需要慢慢悟
談《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製度考論》
采訪丨李屹軒、厲承祥
整理丨厲承祥、李屹軒🫳🏼、陳侃理
第一問
陳老師好👮♀️💂🏽,請問您最初為什麽會對兩漢魏晉時期的宮禁製度這個問題感興趣?又是如何從一開始的感興趣😑,到最終決定展開研究的?
陳蘇鎮
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還是因為讀祝總斌先生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製度研究》。書裏提到門下省和“禁中”的關系,讓我意識到皇宮裏還有一個叫“禁中”的區域:有些機構在“禁中”裏頭✴️,有些機構在“禁中”外頭,裏頭和外頭是不一樣的🙇♂️。但祝先生主要講的是“禁中”的歷時性變化🎍,其他情況還比較模糊🧔🏿♂️。我後來又看楊鴻年的《漢魏製度叢考》⛑️🤟,他的看法與祝先生相似,只不過他把“禁中”稱為“省中”。
我在讀《漢書·王莽傳》的時候註意到,王莽居攝時“廬為攝省,府為攝殿,第為攝宮”。如果像祝先生說的那樣🐈⬛,“宮”和“省”是兩片區域的話,那麽“殿”應該也是一片區域,它比“省”大又比“宮”小👔。我當時就去找祝先生,向他匯報了這一想法,祝先生說這個問題可以研究。其實《漢書》中經常出現“殿中”的記載,但學界一般認為是指“某某殿之中”。但漢代的“殿中”一般是由郎官守衛,出入必須要有門籍憑證。如果宮內存在很多個“殿中”🕺🏿🦸🏻,那管理起來肯定很混亂✔️,這不太合理𓀐。“殿中”應該是一片區域。
之後我就一直關註這個問題。但當時讀書主要考慮的是別的事兒,我就在電腦裏設了一個文件,發現有關宮禁製度的材料就記下來👨👦,簡單琢磨琢磨🍱🚃。經過這樣幾年的慢慢積累,我感到事情就比較清晰了。到了博士論文選題的時候🚵🏽♂️,祝先生就說希望我做宮禁製度的研究⛹🏻♀️。但當時我的主要關註點還是在董仲舒的問題上面,於是這個題目就暫且放下了🐬。
但工作中,還是會常常碰到這個問題。特別是參加博士生的論文答辯,如果涉及宮禁製度的問題🚴🏼♀️,常常會引起討論🤼♀️,但誰也說不清楚。我曾希望有研究生能承擔這個研究任務⛰,所以幾次在課堂上提到這個問題🏖。後來有同學寫了一篇碩士論文,初步摸了一下🕒,但限於篇幅,問題其實沒有展開。再後來就沒人願意接這個活兒了。沒有同學做🏊♀️,只好自己來了。正好有一年🧑🏼🦲,我得到北京市教委獎勵給優秀博士論文導師的一筆科研經費🖕🏼,但要上報一個三年的項目。我想📞,研究一下兩漢魏晉的宮禁製度🧑🏻🏭,三四年應該差不多了,於是著手做這件事。但實際的工作量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完成這項任務大約用了七八年👇🏻。
第二問
您很早就關註宮禁製度🙍🏼♂️,具體展開研究卻是在2010年以後了,為什麽中間醞釀了20年之久?您如何看待研究的假設與結論之間的關系👴?
陳蘇鎮
寫文章之前肯定有一個假設。假設哪來的呢🧛🏻♂️?也是讀書讀出來的。先接觸到了幾條材料🔨,雖說證據不足吧,但可以依據它們建立一個假設。其中有些環節是跳躍過去的,是推理的🦋。但得先有這個假設,你才知道下一步去做什麽。之後具體研究✊🏼、論證的過程,會讓你不斷修正,甚至有可能推翻原來的假設📇。這就要實事求是了🙍♀️,看到不利的材料🧏♀️,不能太固執,不能抱著原來的假設不放。其實推翻假設不是壞事🥪,推翻以後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想法,有更多、更堅實的材料支撐的想法。最終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證明最初的假設,而是要把事實說清楚。大家過去不知道這個問題🤵🏽♀️🆎,你意識到了它的存在👨🏿🦲,那就把它說清楚🧏🏿。大家看了以後🥩,覺得你說的有一定道理✦🔞,可以得到啟發👸🏽,這就行了。
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想到就做是不行的🔰。要持續關註它🧑🏫,但也不用專門去找材料👩🏽🦰;平時讀書的時候,遇到有關材料就記下來🚣🏽♀️。這樣兒慢慢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意識到:“哦,這個題目可以做了🧙。”有些難度比較高的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要長時間地想,最後才能“悟”出一個道理來𓀙。當年俞偉超先生說,人的思維除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還有“悟性認識”。這是有道理的。理性認識就是當證據都擺在面前,通過形式邏輯可以得到的🧑💼。悟性認識不是這樣的,就算材料都擺在面前,你也得琢磨一段時間才能明白🎟。
寫文章要一邊想、一邊寫🤚🏻、一邊悟。我寫文章的時候白天寫💲,吃完晚飯出去溜達,大概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把白天沒想明白的問題再想一遍。有時候累了也沒想明白🙋♂️,就不想了,回家洗澡睡覺👩🏻🦳。第二天接著想💆🏻♀️,指不定哪天就想明白了。這就是悟出來了🫄🏽。
我們人文學科常常要解決復雜問題,復雜問題要悟🛻,悟就是經常想、慢慢想。無論一篇文章還是一本書🟣🕡,如果有那麽一兩個結論是自己悟出來的,會比較有意思🚢。
學問就是這樣🧜🏿♀️,你對一個題目有興趣👦🏿,就一定能做好。找到一個你覺得好玩的🛒、讓你放不下的題目🕎,慢慢讀書👨🏿💻,慢慢想,線索逐漸就出來了🧖🏿。然後搜集資料,硬骨頭一塊塊啃;啃上一段時間🔴,可能就啃出東西來了。上本科時,劉乃和先生曾經給我們上過一門課🤫。她講了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做學問👳🏼♀️👍,要從容不迫。”
第三問
圍繞您的書提一些具體的問題🛏。殿是秦漢時期最常見👟、也最重要的宮廷建築🙋🏼🙋🏿♀️,但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卻較為零散。請問♦️,您思考乃至想象秦漢殿式建築空間結構的基點是什麽呢🚸?和我們今天見到的明清殿式建築相比🧑🏿🚀,秦漢的殿式建築又有哪些特點?
陳蘇鎮
兩漢魏晉時期的建築沒有保存下來的🦈,所以誰也不知道當時的建築是什麽樣。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殿式建築都是明清的👨🦼➡️,例如故宮裏的建築。所以👩🏽🎤,現代人心目中的“殿”就是這樣的🧟:後面和左右兩面有墻👶🏿,南面是門和窗,跟北京四合院裏的老房子差不多。
我開始以為,秦漢魏晉的“殿”大致也是這樣。後來讀《漢書》♔,發現不是這樣🙎🏽♂️。殿的南面沒有門窗,是敞開的;殿有一定的高度☂️,上去要通過兩個臺階,就像今天的舞臺。
這樣的建築到底是怎樣一種格局,史書都沒有明確記載⛹🏿♀️⚒。於是我查了一下經學文獻🧚🏽♀️,裏面有不少材料🙆🏿。特別是《儀禮》涉及殿式建築中的各種禮儀活動,歷代經學家對此進行了許多考證和說明。宋人寫的《儀禮釋宮》🍛,把問題基本上說清楚了。把經學文獻中關於“殿”的材料和史學文獻中的有關記載對比,我發現二者基本一致。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就是書中的第一篇《說“殿”》。
中國古代皇宮中的建築有殿🏭、臺🗜、閣🧑🔧、觀等不同樣式,其中殿式建築最常見也最重要,承擔著皇帝生活起居及辦公理政等基本功能。此類建築通常稱為“某某殿”🔨,是一個個獨立的院落🪓,由殿🤦♂️、室🦉、房👮🏿♂️、夾🚴、箱、階、庭、闥、門等部分組成。作者搜集秦漢史籍中與此類建築有關的零散資料🤾🏻♀️,結合經學文獻和考古材料進行考證和解讀,大致勾畫出秦漢以來殿式建築的空間結構🧏🏻♀️。
目前👨🏼✈️,考古學家找到的一些秦漢魏晉時期的殿式建築遺跡,只有殘存的夯土臺基,原來可能兩米多高,現在只有幾十公分,臺基上的遺跡都沒了。考古學家通常認為,臺基上的建築會比臺基小,就像今天故宮的太和殿那樣。但從兩漢魏晉的文獻記載中看💂,可能不是這樣✯。
至於建築的樣子,楊鴻勛先生畫過一些復原圖💳,可以參考,但不敢說就是那樣👨🏽🦳。聽孫機先生說🏊🏽♂️,那時的木工工具還比較落後,做不出很細致的木工活🟣。例如柱子和橫梁的銜接,不會用榫卯🦓,只能用金屬件。後來有了榫卯技術🧑🏽,金屬件變成了花紋,這種樣式也一直保留了下來。秦漢時期房屋的墻也和後代用磚砌不同,那時是用夯土築的,很厚。總之📬,那時的殿式建築會比明清古樸得多🤰🏽🧑🦯。
第四問
在本書寫作期間👩🏻🍳,您曾去西安未央宮遺址、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和南京建康宮遺址實地考察。您覺得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的記載能夠相互印證嗎🧑🏻🎨?能不能請您舉一兩個具體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
陳蘇鎮
研究秦漢以後的歷史,主要靠文獻資料🤲🏽,但也要盡量利用考古資料🎄🥄。我這本書研究的是宮禁製度🫠👬,剛好相關的考古資料比較多,這是一件幸運的事。
東晉南朝的建康宮被壓在現代南京城區下面,現在能看到的遺跡很少,主要就是六朝博物館裏保存的一小段宮墻。
西安的未央宮遺址現在是個遺址公園,被保護起來了,弄了一些草坪和沙盤什麽的📵,其他也看不到什麽,我到實地只是登上前殿臺基感受了一下。當年的未央宮到底什麽樣,還得看考古報告。考古所的專家在那兒工作了很長時間🧑🏻⚕️,96年出版過詳細的考古報告📹,提供了大量數據。90年代以後,勘探發掘還在進行,又有一些新的成果,但沒全部發表。我去考古所向有關專家請教💁♀️,看到了保存在電腦中的勘探圖♉️,比96年發表的圖詳細得多。西漢的未央宮,時代太遠了🫣,目前考古發現的主要是一些單體建築🏃➡️🏥,宮內的布局還看不清楚。
漢魏洛陽城保存的狀況最好⇢,特別是近二十年,考古工作進展明顯。以太極殿為中心的主要區域,包括房屋𓀀、門、墻、道路等,一步步揭開。他們的信息披露也比較及時,過一段就會發布新成果👩🏽🏫。2017年🏃🏻♂️,我和羅新老師帶研究生去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參觀,我事先和考古所的專家聯系了,錢國祥、徐龍國等幾位專家在工地接待了我們。錢國祥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他親自為我們做了詳細講解。看考古報告上面寫的多長、多寬🙎🏿♀️,可能沒什麽感覺🦸,到了現場才覺得那個殿真是相當大。那一次參觀,大家都有收獲,我自己也得到不少有用的信息。所以我在文章中,特別向他們表示了感謝🤦🏽♀️。
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確實可以相互印證,需要經常放在一起比較🥦。例如北魏洛陽宮城的西墻究竟有幾個門?《水經註》說有四個,自南向北數,分別是千秋門🧫🍿、神虎門、通門、西掖門🪅。酈道元就是北魏時人🧑🏻🦯➡️,按理說他的說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但千秋門👨🏽🍳、神虎門、西掖門🐠,在其他文獻中都能找到,只有“通門”不見於其他文獻記載🖐🏻,所以清代的歷史地理學學者趙一清給《水經註》作註,在這個地方說“通門疑”。這個門是否存在☯️?是個疑問。據《晉書》記載,八王之亂期間🥌,齊王司馬冏曾經“鑿千秋門墻,以通西閣”,在洛陽宮西墻上開了一個新門。我開始懷疑“通門”可能就是司馬冏開的門𓀓。但考古專家經過勘探發掘,在這道墻上發現了千秋👩🦰、神虎、西掖門,但沒有發現第四個門🙅🏻。如果這個結果是可信的,就表明《水經註》的這條記載有誤。
反過來⛹️♀️🤵🏻♀️,文獻史料有時也可以印證考古資料。例如考古報告說🧠:太極殿前左右兩側各有一門,左側是雲龍門🤮,右側是神虎門,兩門東西相對,其間沒有別的門,只有兩道北周時期的夯土。但據文獻記載,雲龍門內有個東中華門,神虎門內有個西中華門,門的兩側肯定有墻♥️。為什麽考古勘探沒有找到這兩個門和兩道墻🍮?我查了一下《周書》👨🏽🏫,可能是因為北周宣帝時重建洛陽宮,廢棄了魏晉以來的太極殿製度,而采用《周禮》的露寢、露門製度,原來的南中華門應該改稱露門,東、西中華門則被拆了。北周的這個舉動,對隋唐可能也有影響🟰🐏。
第五問
您在書中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繪製了多幅示意圖,能為我們談談這些圖片的繪製過程和作用嗎?
陳蘇鎮
文章最初發表的時候,多數刊物限於篇幅不能附圖🧓🏻。我自己一開始也不願意配圖,因為在材料有限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都是想象的。之前有五六位學者都畫過東晉南朝建康宮的圖,結果都不一樣🫃🏽🖤,其實他們所依據的材料是差不多的。如果我只用文字寫👾,大家可以各自憑文字想象🚳。但圖還是能便於讀者理解,因此我最後還是畫了圖◾️。這些圖都只是“示意圖”,只是為了提示相對位置關系,不是真正的“復原圖”🧑🏽🌾。
像西漢未央宮“殿中”區域的示意圖🔱,這就是我想象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象🏢。未央宮面積很大,其中有很多機構,像“東織”“西織”𓀃🌊,這些做衣服的機構也都在未央宮裏面🕺。“殿中”可能不只有一片區域,比如說西漢的郎官是分兩部分的,中郎和郎中分別歸中郎將和郎中將管🙁🧑🏻⚕️,他們的級別還不一樣,執勤的地方應該也不一樣。另外“殿中”區域還有很多宿舍,稱為“廬”🪑,這些宿舍還不是單個的房間,應該是一個個獨立的院落,像霍光這些大官住進來的時候會帶很多家奴過來負責照料他的生活。根據這些信息,我認為“殿中”內部可能有辦公區📭、生活區等不同的功能區,畫圖的時候就把“殿中”分成了兩部分👱🏼♀️,像辦公區可能就只到承明殿的位置那兒。如果非要給“殿中”劃定一個範圍的話,可能只有石渠閣那個地方可以用實線畫一個墻,其它三邊在哪,目前都還不知道👨🏽🔧。
第六問
您在書中梳理了兩漢魏晉宮禁製度的變化,請問這些變化對當時的政治有什麽重要影響嗎🙋🏿♂️?
陳蘇鎮
影響肯定有。當時的國家以皇帝為中心♏️,皇帝身邊有士大夫、外戚、宦官等幾種勢力。他們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宮禁製度的影響💇🏼。
西漢前期,皇帝管事不多,日常政務主要由丞相處理。丞相府在皇宮之外,有許多屬吏協助丞相處理政務。這個時期➝,中央的行政中心可以說在宮外👩🏻🦰。漢武帝即位後開始攬權,於是殿中的機構逐漸擴大🤩,殿中的官員逐漸增加,形成大家常說的“中朝”。武帝晚年,年紀大了,常常“遊宴後庭”🖕🏿,在禁中不出來🐚。殿中的官員見不到他💁♂️,只能通過宦官把文書交給武帝,武帝批閱後👩🏻✈️👨🔧,再由宦官交給尚書等官員去執行🤙。於是禁中出現了“中尚書”機構👨🏿🦰,簡稱“中書”💁🏻♀️,由宦官擔任🧄。司馬遷受刑後🙋♀️👨🏻⚖️,成了宦官🪚,就做過中書令。武帝死後,霍光輔政,主要靠尚書管理朝廷政務。霍光死後🫂,霍氏子弟通過控製尚書,繼續掌控朝廷大權。宣帝為了奪回權力,便重用中書宦官🔘,繞過尚書處理政務,使得宦官的權力有所擴大🤱🏿。元帝即位後,繼續重用宣帝留下的中書宦官,一度出現宦官幹政現象。成帝即位後,王太後臨朝稱製🏤,王氏兄弟通過尚書臺控製朝政🍘,於是形成外戚專權局面。最後,王莽篡漢,取代了漢朝⛎。西漢後期🏋🏽♀️,宦官⚗️、外戚兩種勢力幹政有各種原因,和宮禁製度也有一定關系🟰。
東漢的南👨🏿🎤🤏🏽、北宮中各有東🦹🏽♂️、西宮。皇帝都住“東宮”📹,太後都住“西宮”。東宮和西宮比肩相鄰🧙🏼,太後“臨朝”和皇帝“親政”兩種狀態的轉換,表現為最高權力在“東宮”和“西宮”之間的切換。這種模式對太後比較有利。太後一旦“臨朝”,最高權力馬上從東宮切換到西宮。太後可以迅速控製局面,並依靠自己的官屬和外戚在“西宮”處理政務。這個製度有助於小皇帝即位後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但也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小皇帝長期生活在太後和外戚的嚴密監控之下,導致外戚權勢過大。小皇帝長大後🧑🏼🦱🙋🏽♀️,當權的外戚又不肯主動退出🙋🏿♀️🤹🏿。所以最高權力從西宮回到東宮👩🏿🦲,每次都會發生流血政變。另一方面,太後理政離不開宦官👩🏻🔧,因而導致宦官勢力逐漸膨脹。東漢的皇帝又在“禁中”辦公🐆,平時能在禁中待在皇帝身邊的🙉,只有宦官。久而久之,宦官勢力越來越大,大到足以掌控皇帝,也足以壓製外戚🤽🏼,終於形成桓靈時期的宦官專權局面𓀄。
魏晉吸取了東漢的教訓,廢除了東、西宮並立的格局🏄♀️,還將皇帝寢宮區域重要事務的管理🦨,由少府轉歸光祿勛。特別是廢除了中常侍☘️、小黃門,用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取而代之。禁中的宿衛原來是由中黃門冗從仆射負責的,由宦官擔任🐱。魏晉改為冗從仆射,用士人。由於禁中發生了這些變化🕦,禁中和殿中的區別不像漢代那樣明顯了。這套製度被東晉南北朝所沿用。因此😀,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發生嚴重的宦官幹政現象。相應地,士大夫的勢力比以前大了很多。
第七問
魏晉南北朝的史籍中經常出現“上閤”,地位重要。您為了弄清它的具體位置🤹♀️,曾專門到上海圖書館查閱資料。能給我們談一談這段經歷嗎?
陳蘇鎮
“閤”就是小門。東漢以後的“上閤”,是出入“禁中”區域的門,所以很重要🖕🏽。魏晉洛陽宮中有“東上閤”“西上閤”,但具體是在什麽位置👩🏻🦱,文獻記載很模糊🔭,大概是在太極殿那一線。有一條材料🐏,說“東西二上閤”在太極前殿和東堂🙅🏽♂️、西堂之間🤟🏼。這條材料出自宋朝人編的《景定建康誌》,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中沒有這種說法。唐宋人經常提到魏晉南北朝的事,有的比較可靠,有的不太可靠🫅🏼。這條材料是否可靠?需要查一下。
我先查了《景定建康誌》的上下文⚃,發現在宋朝人的心目中📖,所謂“上閤”不是出入禁中的門,而是皇帝辦公的殿🧜♂️。我又查了不同版本,發現《四庫全書》本把“閤”寫成“閣”,文淵閣本和文津閣本都是這樣。我覺得,既然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寫成“閣”應該是對的,皇帝不可能在門裏辦公。這部書最流行的版本是清嘉慶六年的刻本,這個本子作“閤”。而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影宋抄本”🙅🏼♂️,《四庫》本就是根據這個本子抄成的。這個本子藏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古籍所為了整理《景定建康誌》,查了各種版本,只有上海圖書館的“明影宋抄本”由於種種原因沒看到。我怕白跑☝🏼,就托上海圖書館的朋友打聽一下,這部書有沒有,能不能看🏇🏻𓀀。回答說有,可以看。我當即買了機票🚵🏻,飛往上海。
到了上圖古籍部,工作人員已經把兩種《景定建康誌》提出來在閱覽室裏放好了。一種是清嘉慶六年的刻本,不是我要的🥏。另一種是抄本🎨🉐,前面有一篇鹹豐年間的跋🐇✵,所以被著錄為清抄本,也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明影宋抄本”↘️,但工作人員說庫裏沒有這部書😋,又說可能在善本庫裏,不過看善本庫的書要經過領導簽字批準。在朋友的幫助下💃🏻,我拿到了批條,交給善本庫,但仍然查無此書✍🏿。我想這可能就是當初川大的老師遇到的情況🥰。我不甘心,繼續追問🤦🏼♂️。善本庫的一位專家也覺得奇怪👩🏼,這麽重要的一部書⛺️🗒,怎麽會消失了🧑🏿🦲?最後,他說要看看提出來的清抄本🤎。他翻了幾頁,立刻斷定,這就是那部四庫底本🧑🏽🦳。因為書前面序言的第一頁有一方紅色的“翰林院典籍廳印”,書中還有許多四庫館臣的勾畫和寫給抄手的提示語,而前面的跋是後加的🎠。問題總算解決了🧑🏻🏭。我很快翻到有關的部分,那個字確實是“閣”。
這事挺有意思,雖然經歷了一番周折👩⚕️,但我找到了需要的資料⚆,上圖的一部善本書也“失而復得”。
作者簡介:
陳蘇鎮,1955年生。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史的教學和研究。著有《〈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史探幽》《恢宏與古樸: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物質文明》等🌬。
原文鏈接🕋:陳蘇鎮:復雜問題需要經常想,慢慢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