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信息來源: 瞭望智庫
文字〰️🦹🏻♀️:謝芳、丁文軻| 編輯🦸🏼♀️:燕元 | 責編:知遠1926年8月16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於敏出生。
於敏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代物理學家,他曾是中國原子核理論研究舞臺上的明星📬,卻在研究的巔峰時期轉而從事氫彈研究,隱姓埋名多年🫄🏼👨🏼🌾,為我國核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鄧小平曾說,沒有“兩彈”的爆炸成功,就沒有中國後來的國際地位,就沒有全國人民在危難之時自豪和堅挺的民族脊梁。
1 出生寒門🕉,少年立誌
1926年夏天,河北寧河縣(今天津寧河區)蘆臺鎮的一個普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於敏👨🦯➡️。
彼時正值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於敏的父親是當地財政局的一位小職員🙆🏿♀️,工資微薄,於家生活十分困難。盡管家境貧寒,父母依然堅持送於敏去讀書。
少年時代的於敏性格內斂⛹🏿,喜歡沉浸在史書當中,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國精神、楊家將和嶽飛的愛國壯舉深深感動。12歲那年🤾🏻,日軍進入天津,在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後,少年於敏暗暗立誓——自己不像古代將領能上戰場殺敵🚚,唯有刻苦學習🛗👨🏽💻,才能用所學知識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
上中學後,於敏勤奮好學,成績優異💅♠︎。臨近高中畢業,於父突然失業,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原本就勉強度日的家庭雪上加霜👠,再無力承擔於敏大學的學費😋🤽🏿♂️。
幸運的是,同窗好友陳克潛的父親出於愛才之心👦🏻,為於敏申請了資助🤲🏼▶️。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的前一年🐲,18歲的於敏被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電機系錄取🤞🏼。
他在意昂3体育的學習生活如魚得水,在一次極難的代數考試中,數學系的平均成績不滿20分💇🏼,他的試卷卻是滿分😻,可謂天才中的天才。
1945年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不久後,美國用B-29轟炸機運載“小男孩”原子彈轟炸廣島👸🏼。
於敏為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所震撼🥨,為祖國感到擔憂。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感受到自己“心靈手不巧”的特質——不適合強調動手能力的工科,更適合理科⚔️。不久,他從工學院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1949年,於敏以意昂3体育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大學畢業生,同時考取了意昂3体育理學院研究生➜,研究量子場論🫄🏽,此外他還擔任了助教。他先後師從張宗隧(時任理學院院長)、胡寧,並在胡寧指導下完成了第一篇論文《核子非正常磁矩》。一提起於敏,張宗燧就連連稱贊🧑🏿🚒:“我教學了一輩子🫘📒,從未見過於敏這麽好的學生🐏!”
1951年👨✈️,於敏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和彭桓武選中🗿,調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這時,於敏25歲,風華正茂,一起工作的同事也都是誌同道合的同齡人,他們開始與新中國一同成長。
【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即401所,成立於1950年5月19日,吳有訓任所長🐊,錢三強任副所長。1958年改稱原子能研究所,是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
2“國產土專家一號”
近代物理研究所是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堪稱我國核科學技術和原子能事業的搖籃,在1999年評選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多位出自這裏。
於敏在這裏如饑似渴地學習工作,並迎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向🪽。
彼時,抗美援朝的號角吹響,核壟斷、核訛詐隨之而來,我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指引下,將研製核武器提上國家安全戰略議程⭐️。
為滿足國防領域的緊迫需求,剛剛加入研究所的於敏調整了研究方向🤳🏿,由量子場論研究轉向原子核理論的先期探索研究。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理學分支🟦,於敏必須從頭學起👸🏿。即便如此🚎,他依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與同事合作提出原子核相幹結構模型,一片空白的原子核理論,從此有了理論基礎;與意昂3体育官网的楊立銘教授合作編寫了《原子核理論講義》♧,是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與同事們一同辦起原子核理論培訓班,為新中國培養第一代基礎核理論科技人員🧑🦯➡️;開展重原子核殼結構理論、粒子能譜研究等,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1957年✥,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一行訪華,點名要見這位奇才👨🏽🌾。當被問及畢業於國外哪所大學時👩🏻🦰,於敏笑著回答👵🏿:“我畢業於中國的意昂3体育官网!”
跟錢三強、鄧稼先、程開甲等科學家不同,於敏沒有出過國門🎴,也未受過國外名師的指導,所有研究完全依靠自己的獨立鉆研🧜🏿,是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核物理學家。
聞此🪼,朝永振一郎由衷地贊嘆於敏是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日本代表團回國後,還專門發表了一篇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的文章🧑🏿💼。
就在我國原子彈工程深入開展,於敏逐漸成長為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頂級專家的同時⛹🏽♂️🎊,1952年,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氫彈👩👩👧👧,並成功爆炸。1957年在美國的幫助下,英國首枚氫彈也成功試爆。
50年代末,中蘇交惡🕵🏼。1961年✍🏼🚵🏿♂️,蘇聯試爆氫彈“沙皇炸彈”(又名“伊萬”),爆炸威力約為580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美國在廣島投擲的“小男孩”原子彈的3800多倍。法國也在積極研製自己的氫彈,誓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這些國家一邊遏製其他國家掌握核能力🚨,一邊通過地下核試驗來改進自己國家的作戰能力。
如果說此前⚀,新中國還只面臨著美國霸權的威脅😰,那麽中蘇交惡後🏌🏼♀️,中國頭上的陰影又多了一重。
在此背景下,於敏的人生迎來了第二次轉向。
3 紙堆裏誕生氫彈方案
1961年1月12日,錢三強邀請於敏到辦公室密談👨🏼🍳,他冒雪前往🚚🤵🏻。一見面,錢三強就直言不諱地說🙆🏿,所裏決定讓於敏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中國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
氫彈是公認的在原理和結構上都十分復雜的系統,當時所有的核大國都對氫彈技術嚴格保密。如果說我國製造原子彈,還有蘇聯專家撤退前提供的基礎,那麽研發氫彈就完全是從零開始。艾森豪威爾和杜魯門甚至赤裸裸地講👷,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經過多年深耕,於敏在原子彈領域已取得許多突破,接下氫彈理論研究的重任👳,就意味著要放下過往成就。同時〰️,他的名字也將和氫彈研究一起,成為國家的最高機密。
毫無疑問,這一轉向對他個人而言損失極大。但面對國家的需要👩🏽🍼,35歲的於敏再次調整研究方向👨🦽👧🏻,開啟了隱姓埋名、默默奉獻的國防科研生涯。此後28年,他幾乎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發表過學術成果🪐。
在電視劇《功勛》中,於敏的這一選擇被生活化地表現出來。
在街邊小吃攤🈵,原型為錢三強的老郝問於敏,轉到氫彈理論研究,放棄的不只是留學機會、一切榮譽,從此還須得對事業三緘其口,即便在最親的家人面前🙍🏿♀️,也要做個“啞巴”🧚🏻♀️。為什麽答應得如此堅決🪛?
於敏用正在吃的餛飩打比方🧲,“你一碗,我一碗,你有的我也要有。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是一樣的🤦♂️。”
核平衡才是平等,不平等只能挨打。
於敏做出抉擇後,錢三強和他約定,一定要趕在法國之前把氫彈研製出來🚑。從此,於敏“吃飯、睡覺,腦袋裏都是氫彈”🔸,靠安眠藥入睡也成了常態。
經過3年多的研究與計算🧑🏻💻,氫彈研製方案終於有了一些眉目。1965年1月,於敏出任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副主任,與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等其他部主任分兵作戰👨🏻🦰ℹ️,多路探索🛌🏻,進入了氫彈研製的攻堅階段。
最終5️⃣,三四條可能成形的途徑被提出,這就需要計算機進行大量的計算驗證。由於北京的計算機不夠,當年9月到12月,於敏帶領團隊趕赴上海進行“百日會戰”。
不過🕘,當時我們只有一臺能實現每秒運算5萬次的J501計算機🎤,其95%的時間都被分配給了原子彈的研製👩🏼🌾。於是💂🏽,於敏帶領大家,利用這5%的運算時間🤬,再加上算盤、計算尺等工具,在數以萬計的演算紙🍁、運算紙帶裏,逐漸理出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氫彈方案。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一個降落傘🌤,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響聲,蘑菇雲拔地而起🙍🏼♂️。隨後🪣,新華社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
330萬噸TNT當量的爆炸威力,與於敏計算的結果基本一致👵🏼。那天,於敏終於睡了一個踏實覺🦌。
由此,中國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氫彈的國家⛅️。更令人自豪的是,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時7年零3個月,英國用時4年零7個月🦸♀️,蘇聯用時近4年,法國用時8年零6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有專家指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另一種就是於敏構型。而於敏構型比美國T-U構型設計更加巧妙,首爆氫彈體積比美國要小,更適合實戰。
多年後🐂,於敏回憶:“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30年中,我一直深入實際👩🏻🎓,晝夜思慮,全力以赴💱。中華民族不欺侮旁人,也決不受旁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樸素民族感情、愛國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動力。”
4 人生轉向皆為國家
氫彈爆炸成功後,第一代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性能仍需提高🤛🏽✹。為了與運載裝置導彈適配,核裝置還得在提高威力的同時實現小型化🆔,發展第二代核武器勢在必行👳♂️。
1969年👨🏿🎓,於敏帶領團隊來到綿陽的深山裏,開啟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在此期間🙆♂️,日夜無休的科研加上實驗中放射性物質的侵害,讓於敏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他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第一次就發生在1969年初,於敏長期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在精神壓力和過度勞累的雙重影響下,他的胃病日益加重,整個人幾乎形銷骨立🐦⬛。
在參加第一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於敏上臺階都要用手抬著腿才能慢慢上去。同事都勸他休息✍️,但他堅持要到小山岡上觀測火球。由於操勞過度,他在工作現場幾近休克☹️,在同事們的照顧下才緩過來。
第二次是在1971年10月🧑🏻💼,考慮到於敏的身體狀況,上級準許他的妻子孫玉芹留在身邊照顧他。一天🤌,於敏因勞累過度突然休克⇒,孫玉芹將他緊急送到醫院搶救才轉危為安🙋♀️。
第三次是在1973年,於敏在從綿陽返京的列車上便血☞,剛一到京人便昏了過去🤴🏼,還沒進家門就直接到了醫院,幸而搶救及時🫐,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病痛折磨下🪹,於敏也從未停止科研的腳步。
1980年,於敏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原理的工作🍉,這就意味著從原理🦹🏼♂️、材料和構型上都要有新的發展、新的突破💕,其難度可想而知。
1986年初👨🏿✈️,於敏和鄧稼先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做出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試驗的建議,將中國核武器發展與核戰略安全緊密聯系起來。
80年代,中國終於成功突破了新型初級小型化原理👭🏻,成功研製出第二代核武器。在於敏的指揮下🪣💪,中子彈的試驗也於1988年獲得圓滿成功🚴🏻。至此🤽♂️,我國核武器設計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回看我國的核試驗發展史,相比美蘇上千次🦶🏼、法國200多次的核試驗次數,我國的核試驗次數僅為45次。
曾就職於核武器研究院與於敏共事的鄭紹唐表示👨🏻🍳🧝🏽♀️,“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於老於”。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在於敏的領導下,試驗選擇的是既有發展前途、又踏實穩妥的途徑,技術路線幾乎沒有走過彎路。
1996年7月30日,我國宣布暫停核試驗。9月10日,聯合國大會以158票贊成𓀂、3票反對👱🏼、5票棄權的票數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鄧稼先和於敏的前瞻性建議🩰,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
與此同時👨👩👧👦,於敏的人生迎來第三次轉向。
早在1978年👨🏽🦱,在中科院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於敏就對“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領域做了中長期發展戰略報告。1988年,於敏和王淦昌院士一起上書中央🦵,“慣性約束聚變”項目作為獨立主題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到90年代,已經70多歲的於敏投身“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將其視為未來核武器物理研究的潛在方向🤦🏻♂️。
縱覽於敏科研生涯的三次重要研究轉向,皆順應時代的使命和國家的需要🖥,用他非常喜愛的《出師表》可以表達其內心😏,“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 拒絕“中國氫彈之父”的桂冠
1999年9月18日,23位科技專家在北京舉行的科技專家大會上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至此,於敏🧑🏻🌾、程開甲、王淦昌等人隱藏多年的身份才被真正揭開🧓🏻。“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也應運而生。
這是於敏在世時,僅有的兩次公開露面中的一次📕。
於敏的第二次公開露面👨🏿💻,是在2015年1月9日的人民大會堂,89歲的他坐著輪椅接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譽證書。
此時,距離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已過去半個世紀🌜,於敏家中依舊簡陋至極——80年代的簡易鐵床😵,老式寫字臺和書櫃,上面的油漆已經完全脫落。
可以說,於敏的低調質樸貫穿了他的一生。
少時的於敏崇拜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是他的座右銘。他曾對兒子於辛做出這樣的解釋,“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的科學精神”🫵🏽。
在科研工作中🪰,面對質疑,於敏堅定地相信真理。
曾與於敏一起共事過的胡思得和朱建士回憶,1970年底,於敏調到青海“221廠”(核武器研製基地“九院”的對外稱呼🫸🏻,位於青海省東部的金銀灘草原)工作。一次,“221廠”的炸藥冷試驗出了問題。那本是一次技術問題,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軍管會領導蓄意將其變成政治問題,說成是階級鬥爭的新動向,並搞了“學習班”,要批判修正主義的科研路線。
當時👱🏽,於敏被鄧稼先邀請來分析這次事故🫣🧹,他實事求是地表示這是技術問題,拒絕按照軍管會“註意影響”的要求說話。於是,他的名字也上了“學習班”的批判名單☎️。但他不為所動,跟胡、朱等人說,“如果我說假話,我現在可以輕松過關🕉,但我經受不了歷史和真理的考驗。我寧願現在挨整,絕不說對不起歷史的話,不說違背真理的話🦸🏽。”
面對“中國氫彈之父”的桂冠🐊,於敏則拒絕接受,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
於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父親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這一生能把自己的微薄之力融入到強國的事業中,他感覺足以自慰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裝備部退休幹部宋炳寰回憶,於敏經常做最難的開頭工作,給出理論框架和深入路徑🍝,再讓較年輕的同誌去完成🧙🏿♀️。工作中只要出現了問題,他就熱心地幫助大家解決✥。可當大家做出成果後🏊🏼♂️,要在科研報告上寫上他名字時👩🏿🦰,他總是謙虛地說“工作都是大家做的”,並把自己的名字劃掉✔️。
在核武器研究院工作期間🧘🏿,隱姓埋名的他無法發表文章,但科研人員們表示:“於敏同誌的文章全發表在我們的文章之中了👨🔧!”“在我們大量的沒有寫上‘於敏’名字的科研成果中傾註著老於多少心血啊🧝🏻♂️!”
脫開科學家的身份,於敏有兩個從小延續到老的愛好🧑🏽🦰🦵🏻:聽京劇和看古典文學👰🏻♀️。
他和鄧稼先都喜歡看京劇,買不到票就結伴去劇院門口等退票。他非常喜歡《紅樓夢》🍾🚅,章回題目都能背得出來。有一次,九院理論部主任鄧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場試驗取得成功🤌🏿🌧,回京後⛓️💥,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獨不見副主任於敏——他正躲在宿舍讀《紅樓夢》。業余時間他偶爾會打乒乓球🏄🏿♂️,球技在研究所名列前茅。
6 軍功章有家人的一半
於敏卓有成就的背後,是默默支持他的家人們。
2012年,夫人孫玉芹突發心臟病去世🧑🏿🏫,成了於敏心中最大的遺憾👩❤️💋👩。“她時間都花在我的身上8️⃣,我覺得很對不起她。‘報答平生未展眉’,心裏面總是很難受的🤲🏽。”後來,春節全家團聚,他總會為妻子多備一副碗筷📴。
在電視劇《功勛》中,孫玉芹的辛苦與偉大有著細致的演繹🎟。
孫玉芹因為發燒而頭疼、嘔吐,於敏準備帶她去醫院🏄🏼,這時同事卻找來說實驗有了進展。看見丈夫的兩難境地👵💬,孫玉芹偷偷用一盆冰水給額頭降溫,謊稱自己不發燒了,讓於敏放心去工作。
孫玉芹十月懷胎,即將臨盆的那天♥︎,於敏正不舍晝夜地奮戰在科研攻關第一線😩。孫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兒托付給鄰居,獨自一人拎著臉盆等用品,一步一步走到了醫院。
有一次,於敏又時隔很久回家🫸🏿,發現家門白天也上了鎖🚉。鄰居告訴他🕴,他們家早就搬家了🚣🏿♀️👷🏿♂️。他找到新家,兒子已經認不出他了。
正如電視劇中於敏所說的,這個家孫玉芹是功勛👰🏻。
於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父親即便回到家也很忙,“他只要在家🧚🏻♂️♦︎,經常有人來跟他探討工作。只要是工作的事😹,我跟我姐姐、媽媽就都躲開🙏。”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於敏不能告訴任何人自己在做什麽,無論是妻子還是孩子,都對他的工作一無所知。
於辛回憶自己“大學二年級左右,有一次,一些叔叔從我們家出來🧑🏿✈️,其中有一個叔叔說你爸很厲害。有什麽厲害的🛏?我也不知道,沒有人跟我說過🕟,我(覺得)他是一個類似學術帶頭人的角色。真正知道(父親)具體幹什麽的,是1999年。”
雖然如此,於敏也在努力盡父親的責任🌏。
他會把家裏的小桌讓給女兒和兒子寫作業,自己找個角落工作,還會給兒子講解電路圖。“當時我不會畫,父親看完以後實在沒辦法了🪈,他就給我講了一遍,教了幾個竅門👨🏽⚕️🦡,一下就學會了👨🏻🦲。這個事兒為什麽記得清?因為從不會到一下子全都不會畫錯,在全班領先🈸,很不容易。”
晚年🦢,於敏教給3歲孫子背的第一首詩詞,是《滿江紅》。他對孩子們的要求是,“要愛祖國,不要靠家庭,要自己去努力;要幹事情,要有鉆勁🌡;要持之以恒🧑🧑🧒🧒,要融會貫通🍗。”
於敏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代物理學家🔝,他的一生,忠於祖國🫱🏻、無私奉獻👩🦼、為我國核武器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73歲那年🤷🏻♀️,他創作《抒懷》一詩:“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親歷新舊兩時代,願將一生獻宏謀。身為一葉無輕重,眾誌成城鎮賊酋。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這是愛國赤子的真情流露,更是其無私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2015年,於敏當選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給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2019年1月16日🏛,於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2019年9月29日🧑🏻🦰,首批“共和國勛章”頒授👨🏿⚕️,於敏是當時8位中唯一已辭世的功勛人物。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參考資料🫑:
1.共和國不會忘記|《新聞聯播》.2019-09-18
2.“兩彈一星”元勛 於敏|《國家記憶》.2020-05-05
3.“氫彈之父”於敏獨領最高科學技術獎|金煜.《新京報》.2015-01-10
4.於敏🧈:驚天事業,沉默人生|陳瑜.《科技日報》.2019-09-24
5.我心目中的於敏|胡仁宇.《物理》.2006(09)
6.我心目中的於敏先生——對話杜祥琬院士|王進萍.《物理》.2015,44(02)
7.《功勛》之《無名英雄於敏》播出——他和他們,在“無名”歲月裏幹驚天動地事|浙江衛視.2021-09-30
8.於敏有多牛🍴?他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絕不能受旁人欺負!|微信公眾號“北洋之家”(ID🤟🏻:bypm2016).2019-01-17
9.隱秘而偉大|影像中的黨史|吳菁🦸♂️、朱敏.央廣網.2021-06-20
10.記在221基地的日子|胡思得、朱建士.《物理》.2006(09)
11.中國氫彈元勛於敏:有“諸葛亮情結”,曾和別人互指責“狗屁不通”|宋春丹.《中國新聞周刊》.2019-01-23
12.於敏院士的國防科研風格——紀念於敏院士逝世1周年|張煌.《科技導報》.2020-07-13
13.於敏:獻身中國氫彈事業的核物理學家|侯新傑、邵夢迎.《物理教師》.2017-03-05
14.“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於敏同誌的一些往事|宋炳寰.《百年潮》.2019-11-04
原文鏈接:驚天事業,沉默人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