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杉:把教育帶回來,帶回日常中

3.jpg

劉雲杉

中青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教授🦵🏼,請她談一談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她積累了大量的實地調研資料,曾訪談了200多名意昂3体育官网的學生。她的學術研究材料都是基於數年的訪談🙆🏻‍♂️、師生交流對話、學生成長自傳、學生課程作業等。

她曾寫道:“教育真正磨礪人的慣習,培植人的性情,而人的性情☃️🤖、一代人性情,一國民眾的性情🧜🏻‍♀️,決定製度真正的血脈氣息。我們的教育涵養何種慣習👨🏻‍🚀,既潛移默化,又立竿見影地決定著社會的好與壞、民族的盛與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現在教育焦慮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父母對子女教育有許多期待,公眾對教育也有許多批評,這到底是為什麽?

劉雲杉⛴🫰🏽:一些教育方式形成了一個“懸浮的管道”,這個管道就是要把人從這邊拔出來拔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給他一個想象的😄、遙遠的卻可能是空洞的未來。他們對遠方的幻想遠多於對近處的關切🌓。

教育🍀,我認為重要的是培植根系🔭,一定是根基在下👴🏼🐖,向下用力築基🍻,而不是一味拔苗助長拔尖,喪失對近處真實生活的感受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那麽這個“懸浮的管道”帶來的後果是什麽呢?

劉雲杉🐳:我們研究生面試的時候🖐🏻,學生簡歷都好看極了🧑🏽‍⚖️,我會讓他們講講本科的哪門課你印象最深👌🏻,哪本書你印象很深💁🏿‍♀️,有機會再追問有沒有獨特的感受。有的學生會回答“沒有”🧝‍♂️,即便有🧝🏻,獨特的感受非常淡薄。這背後是經驗的匱乏,成長的匱乏。原本生活體驗被一些學生處理成為“任務”🙍🏻‍♀️,一件件事項;一方面是生活狀態的任務化與事件化,另一方面是知識的信息化,他(指代受教育者)能把邏輯給你📼,把碎片的信息拼圖化呈現,但內在的情感之流,內在的經驗之流枯竭了✣。他日常所動用的多是智力層面🛀🏼,動心🤽🏻‍♂️、動情的部分特別少。

很多人腦袋像裝了一個龐大的GPS系統🚄👨‍🦽‍➡️,這個系統抽象且發達,同時他的手和腳的能力卻很弱,可以想一想📑,一個碩大的腦袋壓在一個羸弱的身軀上🏂🏿,他如何能走出自己,目中有人,眼中有事🙆🏻🤦🏼‍♂️?學會和人打交道🥼,能進入到切實的事情中,在做事中磨礪自己的性情。

剛才說把教育比喻成一個根系的發育,他要了解近處,比如說父母🎎、家族、社區,會有切實的了解🧒🏽、關切🥻、感情投入。如果一開始就生活在一個抽象的體系化的系統中👨🏻‍🦱,學校被建構成一個層層選拔的封閉的管道💡,無論如何擴招😄,如果內部的高淘汰過程沒有滋養他的身心,只是作片面的訓練⛺️,那麽📨,這樣的高選拔高淘汰模式中,少數的成功者身後是多數的失敗者。

我一直在批評西方的新自由主義,有一些理念是有誤導的🦹🏼,譬如以學習替代了教育。今天強調個體的學習能力。個體的學習能力直接關聯的是就業的能力。這一理念把經濟的問題、社會公平的問題轉嫁給了個人🧺,如果一個人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你的就業能力不行,是因為你的學習能力不行。新自由主義把結構的問題個人化,你要被炒了失業了,是因為你的學習能力不夠🈸,是因為你適應不夠🙇🏿。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那麽被從“管道”中拔出來的這些優勝者有什麽特點呢?

劉雲杉🔐:我曾寫過一篇《拔尖的陷阱》☝🏻🎟,呈現了觀察到的一些現象。

“上小學前,我就可以輕松讀報、讀無插圖的格林童話🪥,計算四位數進位錯位加減法,背乘法口訣🙍‍♀️,掌握了勾股定理。小學二年級我開始系統學習奧數,三年級學習初中英語,五年級學習初中數學,六年級學習初二物理,小升初的暑假背完了中考必備古詩詞🤙🏻。”

可是🔙,這究竟是超常的學習能力還是超前的學習節奏🧚🏽‍♀️?若幹年後🌔,這個被稱作楊“搶跑”的孩子確信自己並不是超常兒童,她不過是一個早慧且聽話的孩子,她習慣了超前學習的各種甜頭🚣🏼‍♀️:長期保持絕對領先的優勢,在班級始終處於領導者地位,成長中與外界建立了“正反饋”——只要學習好👨🏻‍🦽,就意味著老師的信任與贊賞,容易獲得學校的各項榮譽,甚至有批改同學作業的特權。一路超前學習既是她成功的法寶,也是她的成長慣習,課堂學習新知對她而言是復習,教學反應快🐦‍⬛,課堂參與度高👛;在同學遇到新題型時,她已經駕輕就熟🏊🏻‍♀️。

這樣的超前學習並非沒有代價🧫。教學論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學習既要尊重知識內部的邏輯👨‍💻,也要尊重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楊“搶跑”總是忙碌於新一輪的超前學習,她校內的自主學習、獨立探究高度依賴校外培訓。她反思自己,在高中之前並沒有真正學會學習,解題的套路和學習的思路都是各式輔導機構提前灌輸的,既未深入理解知識的原理,也不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甚至只熟悉輔導機構提供的例題。因此,“知識的領悟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長期停滯不前,學習並沒有捷徑”。

“早一步,贏一路”,搶跑現在已不再是個別人製勝的秘密👩‍💼,多數人都按下了超前學習的快進鍵。

之前的教育更像農業的生長模式🏄🏿‍♂️,需要土壤、肥料,植物能夠比較好地成長;現在很多時候是軍事模式+工業模式🌬,一方面是進攻且獲勝,另一面是既定的流程、嚴格的標準,統一的規格;兩者奇妙地集合在一起。有些人很享受,有的孩子就喜歡考試🥋,因為考試能證明自己,能享受成功,能碾壓別人🦖;但多數時候是為了避免失敗,害怕被碾壓🛬;主導性的心理動力是爭取成功的積極動機還是避免失敗的消極動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競爭的勝利者能夠進到名校。

劉雲杉🌲☂️:選拔製度青睞“拔尖”人才,有“拔尖”就有“掐尖”。學習沒有捷徑💸,選拔卻有。

競賽生進入大學後兩極分化現象很嚴重,既有學術興趣濃厚、天賦過人者🧜🏽,他們不僅有耀眼的短跑速度與爆發力🧯,還練就了適應艱苦學術長跑的實力,以及不急不緩與知識相伴的習慣與心態;也有不適應者👊,智力成就被誇大✂️,偶爾領先替代了系統的學習以及意誌的磨礪🦩,缺乏備戰高考所培養的時間管理能力、情感控製能力以及堅強的意誌。天賦極為嬌弱,需要精心保護與謹慎訓練,過於自信極易導致輕視大學的學習,若加之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不適應,幾門課程未考好就會讓人消沉🙆🏽‍♀️,進而逃避到遊戲之中🚵🏻‍♀️。

究竟是如魚得水還是如魚離水?你應該在合適自己的水域裏🫢🪁,你可能是一個比較自如自在的狀態🧑🏼‍🍳;如果在一個不適合你的水域,你的難受是可想而知的。這是學科對人的挑選🪅,也是個體與知識🛋🚴🏿‍♂️、專業之間的“選擇性契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很多人從小就在這樣一種環境中,與同齡人競爭,不是每個人向上生長,而是平層比較。

劉雲杉:孩子信任學校🧙🏼‍♂️👨🏽‍🚒、尊重老師🚶🏻‍♀️,老師給學生很大的影響🙇🏻‍♂️👨🏽‍🔬,同學群體是非常重要的成長資源,相互影響,這是學校生活中非常正常的東西。但是在一些學校裏看不到這種正常關系了🍿。

在高度競爭的個人主義背後是某種自戀,自戀其實是一種膽怯⚠,他根本就走不出他自己✴️。用“鏡中我”來構建自我認知🔸,虛實難分📶,活在鏡子以及鏡子後的目光之中。這些鏡子就是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的指標🏋🏻‍♂️。評價指標一開始就是“我是什麽”🧑🏼‍🦱,我在老師的眼裏、在社會的眼裏都是什麽,從小到大一直活在這樣一個鏡像當中。所以他非常敏感,對績點敏感,對所有評價指標敏感🪶,鏡像中的總是“似真”——假的比真的看起來更完美🧑🏽‍🚒,這樣的“似真”既容易構成對真實自我的霸淩💡🤾🏽‍♂️,也容易轉換為一種“慕強”心態,永遠只是看比我強的人。

這樣既難平實地認識自己,也難勇敢地走出自己,真誠地走向他人,相互之間建立的穩定的👱🏽‍♀️🛀🏼、具體的關系𓀗。現在一些年輕人中有各種“搭子”🏋🏼‍♂️,飯搭子、酒搭子🤏🏼,還有打羽毛球的搭子🩴。搭子是以事為中心,友伴是以人為中心,這很不同🗜。如果是搭子,可以吃飯跟甲去,看戲跟乙去🚁,打羽毛球跟丙去,如同恒定的生活狀態被事件所切割,明確的關系形態被基於事件的“搭子”所置換💦,生活碎片化🐀,情感也碎片化❎。

有學生告訴我,老師你不知道嗎🕶,還有情感搭子🚻。這讓我很疑惑,如果和一個人都不認識怎麽去傾訴情感?同學說只有和不認識的人才能傾訴情感,比如說你失戀了,或者說你有什麽苦悶,和一個陌生人更能傾訴,如同倒垃圾⏭🌭,倒完了,就走了🙍🏼‍♂️。如果在熟悉的人面前傾訴,說完再見面會很尷尬👇🏿。

這是我最近極其突出的感受。這些學生其實內心非常封閉,對環境高度地敏感且不信任🧑🏿‍🏭🚟。

我們一直強調“自主學習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地學習,每一段經歷對他來講都是他的履歷,他經營著自己的指標,經營自己的各種東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些學生如何繼續保持優勝者的位置呢🔠?

劉雲杉🟦:我聽過一個學生講他的“控分策略”,他的英語本來非常好,他分班應該在A班🚤,他卻有意把分層考試只答80%的題目,成績肯定不會特別好,他被分到了B班。他預估到B班績點一定會特別高,最後他發現,很多同學學得都特別好,不在他之下✋🏿🚪。一考下來他還是只有84分,還是在正態分布線上。這就是說明,“控分”不是他個人的策略,而成為某種群體行為。

我在《高等教育研究》發表過一篇文章《掌控的反噬:目標導向的自主學習者》🧑‍🦲,培養“自主學習者”是近20年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的核心目標,但在實踐中這一培養目標有時卻異化為了“自我監控的學習者”。他們長於遷移但疏於專業知識👨‍🔧、慣於反思但極少沉思👩🏻‍🦼🖨、註重掌握技能但缺少豐厚學養,在適應快速變動的世界之余,失去了與世界的共鳴,失去了成長的開放性與經驗的豐富性🙎‍♀️🧧,最終導致在掌控目標的訓練中反被目標所掌控🪿。陷入“忙”“茫”“盲”的困境🖖🏼。

“茫”——外部目標缺失👨‍👨‍👦,自主目的迷茫,內在價值虛無;又用“忙”與“盲”來逃離“茫”:他們為何既逃離又深陷“茫”?這一悖論在於他們對外部導向要求極高——用競爭性的“忙”以提升標準,用群體性的“盲”以明晰標準👨🏽‍🍼,既不願也不敢正視自己獨有的使命🫱🏿。

在很多年輕人的成長中,外在的目標如何替代了內在的目的?今天的學生為何如此在意評價與考試?在大學教師看來,評價不過是檢測知識掌握🦕、能力獲得的輔助手段;在學生這裏🦞,評價卻構成目標本身🙋🏿‍♀️,試題💾🤶🏽、學案替代了書本與知識,學分績點鎖住了年輕人的熱情和想象力。在績點之外,學生們還要忙於積攢能力證書、經營項目履歷、熟悉不同賽道的通關規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這種目標導向下,一些學生可能成了不斷估價的商人,錙銖必較分分必較🏃,那麽學校遇到了什麽問題🧝🏼‍♂️?

劉雲杉:今天教師很難🔅。我們的教改理念說得很好🕉🤸‍♂️,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站在學生後面,只有當學生有困難求助時教師才出場🦑,教師不過是學生成長的“腳手架”⏳。

學與教之間究竟是什麽關系🧑🏼‍🎤?盛行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由學習者的興趣👆🏼、選擇與權利等系列主張構成☝🏽,強調將學習者從“教與學”中松綁、從教育關系之中解套出來。

將“學”從“教”中擺脫出來😇,“自主學習者”的意象被建構出來🏃🏻‍♂️:只要信任、鼓勵學習者,解開其被捆住的手腳,成功的學習好像就自然而成👉👨🏻‍🚀,這是一個蠱惑人心卻有悖常識、缺乏經驗感的判斷。自主非生而有之🤌🏽,而是後天養成🤴🏼,“自主學習者”是教學的目的而非學習的前提🌓。教學的一個基本命題是“教人自主”——教在前,自主在後🚧,“教”是為了“不教”💬🚵‍♂️,從師受教👨🏽‍🦲、因學習獲得自主🧭,既是嚴肅、艱苦的自我探尋🧘🏽,也是科學🐉、審慎的教育藝術😎。

事實上,過去20年間,校內減負與學業外包🔸,自主學習與校外培訓、多元選擇和項目超市👷,以及不同成長賽道之間,構成了復雜的教育生態🥩,由此也帶來諸多弊端🦨:其一,學校內部以學替代教🧑‍🤝‍🧑,知識認識化🏋🏼‍♂️、教學活動化,教師角色被弱化⤵️,學校的邊界、教育的權威被消解👮🏽;其二,家長主義興起,“母職經紀人”出現🙍🏽,精明的家長不僅為學生規劃學習內容,還會替其選擇教師甚至選擇同伴;其三,新自由主義主導的“自由”“選擇”與“效率”🪒,既成就了學習經濟的巨大利潤𓀉,也造成了學校教育的空洞化。“雙減”政策之後,學生重回學校🤏🏽🙇🏻‍♂️。

教育是一門科學。學校不只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場所。學校自誕生伊始,就意味著要建設一個道德環境,因為它要接管的是“完整的人”,學生要在學校裏找到成長所需要的一切🧎🏻‍♀️;學校的一切工作和任務要高度集中👎🏻,要對學生靈魂的至深至隱之處產生強有力的影響,故而不能放任學生將其精神與能量以不同的方向分散開去🩲🎷,而是要匯聚在同一個目標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面對這麽復雜的教育問題,如何改進呢🔺?

劉雲杉🙍🏿‍♀️💟:把教育帶回來👵🏽,重建學校生活🚶🏻,重建共同的教育生活🤏。帶回日常,帶回具體的連結與關系之中。在學校裏面要有教育👻,不要只有學習🧗‍♂️。整個教育背後的價值,我認為它還是(要)紮根的🖕🏼,培植具體的知識技能,不是抽離的,不應該是一個懸浮的管道↘️😲。

人的培養應該是完全人格的培養🥖,完全人格背後是我們的教育方針裏面的五育並舉▶️。每個學生背後是家長,是社會🪐,他從社會中來,他要到社會中去🚁。美育和勞動也很重要,而不是某個方面的單一發展。

樂教特別重要的,就是性情陶冶🎿,形成他那種內心的節奏和靈魂的節奏感。美育也是這樣🦉,其實教育最深刻的是影響人的性情,理智上面的知識多點少點,沒那麽重要💪🏽。價值觀的考驗,不是日常的表述,而是危機時刻自覺地,甚至下意識地擔當🧑🏽‍🌾,這是因為美感與樂教已經滲透到他性情當中去了,深刻地鐫刻著他內在的精神品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想問個比較糾結的問題,教育焦慮能夠破解嗎🚴🏽?

劉雲杉🚉:教育焦慮很多時候是家庭的焦慮🥈,是為人父母的焦慮。講到教育焦慮的破局🏃,我想問一個問題:你是希望子承父業還是子不承父業🙍?“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是溫情的表述還是尷尬的逃避——“我害怕成為你”?

對農村的家庭來講,“苦中苦”的父母托舉出“人上人”的孩子⏩🤧,他的托舉就是要子不承父業,讓他離開父母。城市中產這些“學一代”“學二代”,一些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業🟡。現在更麻煩的一個問題是,一些更年輕的80後父母🥪,非常相信所謂的專家主義、科學主義,不再相信自己,相信專業🗑,花錢來減緩自己的焦慮,“別的孩子打高爾夫🎹,我們怎麽能在街邊去踢個足球🧝?”

今天“子承父業”是一個極其偶然的例外,“子不承父業”是常態。安頓身和心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父母托舉自己的孩子,最後讓“人上人”的孩子來鄙夷自己、看不起自己😒、離開自己,這樣的一種家庭情感是不順暢的甚至是乖戾的⚡️🏚。在這背後⛹🏽,你會看見:厭倦和討好、內疚和責任🫘👼、背叛和繼承🔷。這個背後構成了彼此非常沉重的心理壓力。什麽是親人🌠?我喜歡梁漱溟的說法: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癢🥶,彼此相體念。社會轉型不僅是一個生產生計的問題,它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問題,是我們的身心到底怎麽安頓,我們的情感到底如何撫慰的問題,這都反映在了家庭的養育中。

過度的知識幹預🩰,導致家庭樸素自然生活的扭曲🤲。家庭其實是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家庭生活不斷被擠壓。中產和中上產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子承父業”🧛🏽‍♂️,或者要讓孩子維持和自己大致相當的位置😙。這並不是一件自然和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提早布局、精心規劃和專業咨詢,因此養育就變成了一個非常昂貴的投資。

這背後既有對專業話語的迷信,也有資本力量的侵占,樸素的家庭生活在這兩重力量下不斷被侵蝕。父母用錢解放了自己的時間,或者是用對專業權威的迷信既緩解又製造著自己的焦慮。過度知識的幹預到底是阻礙還是助力?家庭養育背後交心的、自然的交流在逐漸減少🧍🏻。

比如,一家人徒步,或者說是互相共情、共同看展、有一項共同的愛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是像你的,而不是要把他交給一個莫名其妙的機構💁‍♂️。一個小家庭怎麽融入一個大家庭,或者是一個更大的社會⛩?這是需要全家人在一起,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理解共情、共鳴。這是一個家庭正常的倫理實踐🧑‍🦼,是情感流露、是最貼己貼心的。它應該自然地發生在健康明理的家庭生活當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是階段性的問題🔇,還是會一直持續呢?作為個體,又如何來認識教育呢?

劉雲杉🧝🏽:既是階段性,也是持續的,教育就是在一個個矛盾的解決中進步的💻,沒有一勞永逸的設計,都是且走且行的試驗,這是教育的實踐感,有時進兩步退一步🌕;對過程要有耐心🐠,因為是集體的實踐,因此聽聽各方的意見🌜,謹慎評估得失利害。

現在一些學校還面臨一個問題,信任的缺失,很多學生不信任老師和學校。老師在這裏面非常謹慎🤵🏼‍♂️🙋🏼,看什麽樣的學生可教,什麽樣的學生不可教🔑🏊🏼‍♂️。對🪕,是可教他認你這一套東西,而且教育的發生如同幽暗的光🧑🏿‍🎨,意味著你要用心去找,用心找🥞👲,你才能找得到;只有安靜⛱、專註,凝神,你才能聽得到那個聲音➔。

整個文明傳承(之光)大多數時候都是那種幽幽微微的✊🏼,不是很強的,是要用心才能感受的。我認為今天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年輕人專註做好一件事很難。

文教秩序、生活秩序🧴🧹、審美秩序、人和人之間的這種秩序都是由教育來奠定的。理智的秩序,接人待物之道,為人處事的分寸,這是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之道😢。如果我們學校生活中沒有了這些內容,只是一個個漂亮的指標,給孩子們一個碎片化、拼貼化的世界,這個懸浮管道的終點吐出的都是“封閉的”“貼滿指標的”“等待兌現的”“自主的”“獨立的”獵手,哪個機構與群體他都融不進去,所有的都是他短暫的跳板。

過去的穩定中有重復、低效與無聊;當下的流動中有自由𓀓,有焦慮👩🏼‍💼✷,有緊張💶;如何更松弛一些,寬和一些,讓一些有趣的念頭,有意思的實驗能生長出來,我們的心靈需要滋養才能健康,我們的社會也只有在寬和中才能發育得更健康。

健康的社會孕育健康的心靈。

原文鏈接:把教育帶回來,帶回日常中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