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 信息來源: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當面對壯麗的自然景觀、傑出的藝術作品或卓越的人類成就等物理上或心理上宏大的事物時🎦,人們往往會被深深震撼,感到需要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去理解這一體驗。這種人類在面對宏大和超越自身認知邊界事物時湧現的強烈而獨特的情緒就是“敬畏”。
姜佟琳課題組2023級碩士生吳曉涵攝影作品
敬畏讓人們超越自我👉🏼、忘卻日常瑣事,帶領人們進入一個更廣闊和深遠的世界。這種視角的轉變會讓人們的自我認知和世界觀發生深刻變化,從而帶來深遠影響。自21世紀以來,諸多心理學實證研究揭示了敬畏的積極效應。為進一步整合理解敬畏的獨特性及其積極效應🦹♂️,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邀請意昂3体育官网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姜佟琳研究員課題組撰寫關於敬畏的綜述性論文🌕。該論文深入回顧了敬畏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介紹了敬畏的研究方法及其面臨的挑戰🫵🏽,探討了敬畏對自我的影響及現有研究矛盾點,從認知與動機、社會交互🪘、幸福感三個方面回顧了敬畏的積極效應,並討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敬畏表現和效應的異同🟩👍🏻。
在該論文中🧎🏻♀️,姜佟琳課題組提出了理解敬畏積極效應的整合理論模型:敬畏讓人感到渺小的同時讓人們超越自我◼️,將人們的視角從自我中心轉向非自我中心,從而在認知、社會和幸福感三個層面帶來積極心理效應。該理論提出敬畏可以讓人們從一定距離審視自我,這種視角既使得個體在宏大存在面前感到渺小🏇🚣♂️,又因超越的視角而收獲深刻的自我洞察和尋求真實自我的渴望。此外🚘,該模型為敬畏在認知、社會和幸福感方面的積極效應提供了整合的理論框架,對未來研究敬畏廣泛的心理社會影響提供了理論基礎⛹🏻♂️。
理解敬畏的整合框架
該論文的最後提出了敬畏的未來研究方向🧑🏽💼,如探索應對順應需求的不同取向對敬畏效應的影響🏃♂️、探索深層敬畏體驗的變革性力量,以及探索個體特征和文化特性對敬畏效應的影響等🍮💁🏿♂️。
姜佟琳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生袁文穎、殷藝格🥾,Texas A&M University的Joshua Hicks教授🧑🦯、Matthew Vess副教授、博士生Lydia Needy共同參與了本研究並作出了重要貢獻。
論文信息:
Jiang, T., Hicks, J. A., Yuan, W., Yin, Y., Needy, L., & Vess, M. (2024). The unique nature and psychosocial implications of awe. 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 1—14. https://doi.org/10.1038/s44159-024-00322-z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