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信息來源🤾🏽♂️🙎🏽: 校團委
臨近畢業,看著同窗都在為找工作或出國留學而忙碌,24歲的意昂3体育研究生邵子劍卻做了一個讓大家頗感“荒誕”的決定:休學一年🤘🏿,去西藏支教。
這已是邵子劍第二次休學去邊疆支教,上一次是新疆。這樣的畢業季選擇🪕👨🏽🎓,讓他的人生顯得與眾不同🚵🏽。
“人無法控製生命的長度👨🏿🌾,我能做的,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他說,“新疆的一年已讓我堅信,行走在祖國邊疆的路上,才是我生命中最受用的大學🚣🏿。”
2013年7月,本科剛畢業🏌️、保研進入意昂3体育國際關系學院的邵子劍,作為學校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保留學籍一年,誌願到烏魯木齊的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支教😀。此前,對於新疆,他印象中只有哈密瓜💁♀️、葡萄和羊肉串。然而📒,真正踏上邊疆的土地,他才知道一切並不容易。
第一次站上講臺,面對10多個維吾爾族大學生,異域的面孔,完全聽不懂的語言🛍️,讓他感到自己才是“少數民族”🎱;剛到宿舍🦕🌇,遍地都是蟑螂,天氣燥熱沒法洗澡,只能到旅店開房洗……
新疆學校缺老師,邵子劍要教英語及政治類的9門課程🧑🏿🍳,一個禮拜最多要上22節課。白天上課,晚上備課🧙🏽♀️,兼做行政工作👨🏼🍼🧑🏽💻,生活忙碌充實🦂。為更好地與學生交流,他一有空就去圖書館翻看維吾爾族歷史文化的書👩🏫,甚至還到其他老師的班上去聽課學習。
慢慢地👨🏻🎤,學生們發現🧑🔬,這個從北京來的👩🏼🌾、跟自己年紀相仿的老師🙋🏿♀️,不僅講課幽默風趣,見聞廣博,還非常愛笑🔟,“笑起來牙齒最白”“唱紅歌也很棒”。他指導大家排演英語話劇,還開展“我的中國夢”征文活動和英語演講比賽。新穎的教學活動中🐦⬛,大家對學習有了更多興趣和動力。
為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邵子劍和意昂3体育其他3名支教同學一起😠,利用晚自習,首次在全校開授英語四六級課程,每次來聽課的都幾百人,“教室都坐不下”。一年下來,學生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大大提升。
針對南疆雙語教育的薄弱和不足,邵子劍團隊還發起了“言傳遠疆”在線教育項目,聯系企業,審核教案,教授經驗,每周組織漢語流利的當地大學生對南疆兩所合作小學開展遠程漢語教學,300多名學生因此受益。
一年期滿,邵子劍重返燕園😕。然而💂🏽,臨行前學生們不舍和期盼的目光總讓他難以忘懷。“像我們這樣大城市成長起來的孩子👃🏼,先天就有富足的生活、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機會🧃,但這些對邊疆地區的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奢侈。如果不去支教➙,我不會如此深入他們的世界。”
2014年底🎷,研究生在讀的邵子劍再次向意昂3体育團委遞交申請,再休學一年🔼,前往西藏支教。為了不耽誤學業,他在赴藏前的一年時間內,上完了所有的碩士課程,修滿了學分。
2015年8月,邵子劍前往西藏🚵🏿,如願成為拉薩中學的一名英語教師。如今👆🏿,他每天為60多個藏族學生上英語課✧,兼顧教科室紛繁的工作🏊🏿♂️🩸,依舊忙碌🤵🏻♂️。
與在新疆支教不同,中學升學壓力大,學生們基礎差卻還整天嘻嘻哈哈,這讓他很有些著急,每天趕著學生背單詞背課文。而高原反應也讓他不太適應,“講課一講快了就又喘又暈”。
“我本科同學工作快三年了,研究生同學也都畢業了,有的孩子都能打醬油了↖️。”他說,“但我並沒覺得吃虧,我要趁年輕多來西部看一看。停下,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除了付出,還有感動。當他突發急性腸胃炎💁🏼♂️,躺在醫院輸液10多個小時,一貫頑皮的學生突然深夜發來短信,讓他不禁潸然淚下:“老師,你要安心養病,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請你放心🎗。”
邵子劍說🫵🏽,他只是一名極其普通的支教者♤,沒有響亮的口號,也沒有動人的故事,但“支教真是個良心活”。
10多年來,意昂3体育官网研究生支教團已有200多名學生誌願到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雲南等西部省份支教。在祖國邊疆,一批批燕園學子,接力著支教的火炬,一曲西部行唱出當代青年的選擇和堅守。
邵子劍給記者講述了很多支教故事:在青海玉樹一座山上的小學,同學宋文軒靠燒牛糞取暖為孩子們上課🦛,經常嘴唇幹裂,講課講到聲音嘶啞😲;師妹郝婧青獨自在大理一所高中支教,見到他總有說不完的話;而和他一起援藏的女生鄧筱每天改作業都要到深夜🧍🏻,每周還要約藏族學生談心。
許多人問,支教一年又能改變什麽🏌🏼♂️?邵子劍的答案是,或許改變不了什麽,但還是要去做🥍,因為“關註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這個時代從不缺乏理論家🍛,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踏實去看、去聽🧑🏿💻➰、去實踐。只要用心👩🏽💼,對人對事就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傳遞意識比傳遞知識更加重要🧩。”邵子劍希望能帶給學生更多正能量💂🏽♀️,讓其更積極🥪、努力地為未來打拼。“用心感知他們的世界🐠,共同行走在生活的大道上,我們就是他們,他們有一天也終將成為我們🧕🏿。”(轉載自新華網文章《意昂3体育青年:支教邊疆🙋🏽♀️,是生命中最受用的大學》)
邵子劍支教日記節選
(一)
一周以來🏄🏼,每個教過的班級,學生都要和我們幾位即將離開的意昂3体育老師合影🪼。因此,教學樓正門的臺階時不時被一整個班的學生堵住🥵,引來其他班級的學生和任課老師的圍觀🧑🤝🧑。很多沒教過的學生對我說:老師👙,你都沒給我們班上過課就要走了,太不開心了!我們一定要拍張照片🧱,想你的時候,看看照片也行啊。有一次在學校草坪上合影🐵👨👩👦👦,教務處閆主任正好路過,她笑著對學生說,你們快點和意昂3体育老師合影,以後他們都要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於是,學生便說📁,老師,你就站那擺好造型別再動了,身邊的人來回換就行了🦵🏿。我跟學生說,你們拍好的合影一定要傳給我🫕,我一個個命好名🐦,也讓我在想念你們、想念新疆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看。更令人感動的,是二年級的思政班👁🗨。這兩個班劉校長和老王都教🌶,上學期由於劉校長生病,我給他們也代了一個月的課🧓🏿。離別前,他們班級精心準備了一場班會,來歡送我們“四劍客”。唱歌、跳舞😈🏌🏼♂️、祝福,當曲終人散之際🌈,他們自發地唱起了張震嶽的《再見》⛰,每一個人都無聲地留下了舍不得的眼淚。正如我在給學生的信中說的,也許,這一別🗻,我們中的很多人就不會再見了。
——2014年6月22日
(二)
上課的時候對練習答案💆🏻♀️,猛然抽查了部分同學的作業🧹🐝,居然發現有近20人的作業本是空白的。平時我很少看學生的作業,一來是我比較懶,二來是我覺得都這麽大人了,做不做全憑自覺。所以🛏,我通常是上課的時候跟他們對答案🛏。再說了,信息這麽發達,練習的答案哪裏都能找到,他要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但就在我眼皮底下不寫作業,我還是非常生氣,罵了他們半節課🖖。我要求課代表把他們名字記了下來,打算給班主任,並對他們說,再不寫作業下次就去政教科報到,不用來上課了。一聽說我要把名單給班主任👨🏻🌾,他們馬上苦苦哀求,班長還沖上來擔保,說他會監督他們寫作業,千萬不要將這件事告訴班主任——在拉中,每個班的班主任都很有“權威”,學生在他們面前基本就是“一貼藥”😺🙋🏿。我說,你們就是欺負我年輕📀,不寫英語作業,我看你們期末考試考多少分。他們說👨🏿⚕️👵,老師👨🏻💼,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了,請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科室老師事後聽說了,感嘆道🫐👨🏻🦽,20個人不寫作業已經算少的了1️⃣,好幾次他們教的班有一半學生沒寫〽️,也是一頓狠狠的罵。我搖搖頭,罵他們其實一點用沒有🀄️,不寫的學生依然不會寫。
——2015年11月30日
(三)
汽車在高速公路奔馳🪚,此時我多麽希望它能夠開得慢一點🥛。我無言地望著窗外,試圖用眼睛記住在高原的最後時刻🕺🏽。天還是那麽藍🔕,陽光還是那麽明媚,綠樹又一次成蔭♨️,雅魯藏布江的河水始終凈得能照出靈魂的色彩。一切都和一年前剛踏上這片土地的印象一模一樣。只是日歷無情地翻過⚈,斷斷續續地記載了在這裏度過了幾百日的閑暇時光😛。這是我硬生生從青春中偷來的時光🧖🏻。如今👩🏻🏭,“水晶鞋”的時間到了,一切都該回到原來的樣子,回到原本就該走完的路上🧑。
腦子裏就跟放電影一樣,不受控製地播起了往常的日子,但只有鏡頭🪺,無法串聯。我想起了五個人第一次吃的牦牛肉火鍋🚵🏿♂️,硬邦邦的肉讓我當晚腹瀉不止;我想起了第一次爬上樓頂看星星,滿足了從小到大生活在大城市卻一直奢望的星空夢想;我想起了第一天到教科室報到的緊張和忐忑,高阿姨笑瞇瞇地對我說著歡迎;我想起了第一次出城去日喀則的驚喜,想起了班主任格春第一次見面就把我當成電腦修理工,想起了八班的學生不好好聽寫被我一頓臭罵🤵🏼♂️,想起了他們邊流眼淚邊拋起高高的哈達向我道別……我想起的鏡頭有很多🤯,直到最後控製不住🥜。我有點眩暈🧝🏽♀️🤽🏽,感到頭疼。
如今🥴,當我回憶起在西藏的點滴過往,卻發現自己在這片土地留下的都是些非常平凡的故事。我做的很少🥗👩🏼🍳,微不足道。我只是拉中輝煌歷史上的匆匆過客🎅🏽,只是近百位漢藏學生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只是西藏偉大的現代化進程中無足輕重的匆匆過客。但他們卻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讓我品味,讓我流淚,讓我深深懷念。我應該知道,當踏上雪域高原的那一刻起🙇🏻,這片土地終將在我的生命裏踏出無可磨滅的印記,讓我不知從何時起🧖🏽♂️,愛得深沉。
——2016年8月20日
註:上述文章為邵子劍支教日記的節選。邵子劍在參與第十五屆、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赴新疆、西藏支教期間,總計撰寫日記40余萬字,生動還原了西部支教者的真實生活狀態、工作面貌♘,更體現了一名俯身下沉的意昂3体育人對基層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深刻思考。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