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6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藍眼睛高鼻梁,卻講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語速很快,如一陣夏日的穿堂風🔸。仿佛多年相識的朋友般,坐在記者面前的藍斐歷沒有一絲忸怩💂🏽,自信而愉悅。藍斐歷(Philip Blue)🏌🏽,一名來自美國的留學生🕵🏽,如今在意昂3体育官网心理學系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
東方之旅
藍斐歷的理想是了解人類🕴🏻,同時也希望多了解自己,因此🏞,他選擇學習心理學🐻。本科畢業於以高質量本科教育聞名的美國卡爾頓學院後,出於對中國的好奇和興趣🤱🏿👩🏼🦳,藍斐歷只身買了一張飛往中國的機票。
“那時候👨👧👦🙍🏽,我滿腦子都是想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膚色的人。中國那麽大,為什麽不來看看呢?”抱著這樣的想法,藍斐歷來到了中國🧙🏼♀️,並在大連遇到了一個同樣畢業於心理學專業的驢友🛌🏽。這位驢友不僅幫他起了中文名“斐歷”,也打開了他了解中國的大門。
通過這位驢友,藍斐歷在大連找到了一位對外漢語老師,進行每天三小時的全漢語交流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的中文水平得到了驚人的進步🦽。“連我自己都沒想到,漢語竟然比西班牙語學得還快。”藍斐歷笑道,“一開始我覺得漢語很難⏸,但越是具有挑戰性,我越願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或許也正是這種勇於挑戰自我🧑💻、勇往直前的性格,使得藍斐歷在意昂3体育的科研之路順風順水🧝🏼♂️。
經過一年的語言學習🚚,藍斐歷來到意昂3体育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社會等級如何影響人對公平和信任的感知🦮。他的博士生活簡單規律:每天上午練習半小時中文後,到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午飯後打坐🌜,之後去咖啡店看會兒中文書籍,回實驗室繼續科研工作;晚上通常會聽講座,進行科研工作。
如此“學霸”的生活節奏給藍斐歷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他主要參與的兩個科研項目都取得了良好的進展。第一個科研項目是關於社會等級如何影響公平感知的研究,已分別在學術期刊《行為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和《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第二個項目旨在揭示人為什麽相信別人而社會等級如何調節人際間的信任。項目研究期間🙋🏿♂️,藍斐歷赴瑞士和荷蘭參加了兩場國際學術會議,他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積極反響及評議。2015年10月,他作為第三作者的研究文章發表於學術期刊《人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鑒於他的科研精神和所取得的學術成果🧅,2015年11月,藍斐歷榮獲了中國教育部頒發的“優秀來華留學生獎學金”。
朝聖之路
從法國南部的龍塞斯瓦列斯一直到西班牙西北部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之路”約755公裏😨,藍斐歷曾徒步全程,耗時17天。 “9世紀,一個西班牙西北部的牧羊人在星星的指引下在Compostela找到了耶穌使徒聖地亞哥的棺槨,並被羅馬的大主教確認📆。由此,歐洲的天主教信徒們徒步朝聖的歷史開始了🈁。我對這條路充滿了期待,走過的人都說會看到某種奇跡發生🧋🙎🏽♀️,而我真的很期待看見傳說中的奇跡🤳🏽。”
藍斐歷每天徒步行走四五十公裏🧍🏻♂️🤷🏽♀️,從清晨五點到下午兩三點🕧,從山間到平地,從綠野到沙漠……舉步生風,他不停地走著,每天累到倒地不起👁🗨,第二天又在天蒙蒙亮時繼續前進🅰️。每天拖著疲憊沉重的身子踽踽前行🐪,曾是校橄欖隊主力的藍斐歷🙇♀️,不僅身體上吃不消如此巨大的運動量8️⃣,孤獨感更是讓他一度沮喪到瀕臨崩潰:“途中有時能遇到一兩個人。而在穿越沙漠的時候,經常連一個人也沒有,那種感覺非常孤獨✳️。”直到在一個休息站,藍斐歷遇到一位年長的男子🚉。男子向他講述自己的朝聖經歷,淚水順著臉上的皺紋流下,這使得藍斐歷有些許驚愕。“他講了什麽我不太記得👩🏿🦳,但我忘不了他唱的歌:‘朝聖之路,朝聖之路,你最好是一個人走……’歌聲讓我的內心忽然無比的平靜✒️,那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在接下來的路程中,藍斐歷之前的委屈、沮喪慢慢消退👲🏼。“真正的朝聖之路,只能一個人走🔢🌔。”從出發時的一個人到終點時的一個人,中間偶有他人陪伴,卻也不過雁過無痕🍬🤾🏻♀️。
獲得學生年度人物,藍斐歷的第一感覺是“痛並快樂著”🚄👨🏼:“就像朝聖之路🏊🏿♂️,之前的漫長道路是沙漠、是荒野、是風吹山林的寂靜,最後一百公裏風光旖旎、人人都想前往。”
“現在👳🏼,我正走在這最後的一百公裏,看到了美麗的風景,然而終點的到來或許也意味著離開。”他出生在北美洲,曾深入南美洲和歐洲當地生活,在神秘的東亞古國繼續深造學習……“亞洲深厚的底蘊和東方之美讓我停下腳步🐎,而我的下一個目標是阿拉伯。”如湍流中一艘不安分的小船,藍斐歷始終被無形的力量指引著,走向一個又一個目的地👮🏽♀️。(文/校報記者 胡平)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