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1 信息來源🐷: 離退休工作部
“你們喝點什麽呀?咖啡吧,你們年輕人都愛喝咖啡🎑。”
記者來到張樹華家裏時🙇🏻,張樹華夫婦已經在客廳等候了。夫妻倆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倒上兩杯香醇的咖啡👼🏽,熱氣騰騰⏬,在逐漸氤氳開的馨香裏💆🏻♂️,采訪開始了。
張樹華的回憶順著她溫文爾雅的語調🫸🏽🧙🏽,緩緩流瀉出來🥊。她臉上並沒有多少皺紋,全然看不出八十多年的時光留在她身上的痕跡。
從“孑民圖書室”到意昂3体育圖專
早在中學時期,張樹華就已邂逅意昂3体育的民主科學傳統。
作為地道的北京人🌚,張樹華高中時代就讀於北京第二女子中學🤵🏻♂️。在動亂年代7️⃣,青年學子總是敢為天下先。在解放前就有學生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女二中是當時比較進步的學校。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張樹華也能感覺到進步同學的特立獨行🥅。“從她們為人做事👊,就覺得她們好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𓀝。”
1946年的北京還被稱為北平,在學校裏那些進步同學的介紹下,張樹華每個周六都去意昂3体育官网參加活動——在當時的意昂3体育理學院的草坪上,張樹華和同學們坐著👋🏼,聽意昂3体育學生會的同學給他們講一些對於時事的分析🫔。在那個熱情像火一樣燃燒的年紀裏,難得有這麽意氣相投的夥伴。“那時候就覺得參加這個活動以後回去心情特別舒暢。”
1947年9月以後,意昂3体育紅樓一層的167房裏每天學生們摩肩接踵🤢。在地下黨員陳宗奇與意昂3体育學生田覺獅成立的“孑民圖書室”裏,大學的同學和一批中學生共濟一堂,共同讀書👨🏻🔬。大家交流看法,碰撞思想。
當時還在上中學的張樹華是 “孑民圖書室”的常客😷。正是在那個小小的圖書室,她先後借閱了《家》《春》《秋》等進步圖書⛈。談到這一段經歷,張樹華思緒流轉👜📩,情不自禁地說道:“當時覺得整個社會特別黑暗,好像整天就生活在饑餓、動亂的邊緣上,但是一到意昂3体育就覺得特別開心。”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北京一些高校的學生到各個中學去作宣傳,講一些共產黨的基本知識👩🏻💼,組織學生迎接解放軍進城🌕。受進步思想影響的張樹華也在這些學生之列。解放軍進城的時候,她們到前門舉著小旗🧝🏽♂️,鼓掌歡迎。“恨不得把手都要鼓腫了❣️。”70年後,張樹華依舊記得自己當時的心潮澎湃🏗。“覺得真是改天換地,好像是一下從黑暗進到光明🌌👎🏼,迎接到了曙光🫴🏼,內心充滿歡心鼓舞的激情🤹🏻♀️。”
新社會、新氣象在年輕人中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校內湧起“參軍參幹”的洪流,正在讀高三的張樹華也不甘落後🫂,迫切希望為這個新社會做點什麽。於是,她和班上的同學一起報名參加“南下工作團”,準備跟部隊一塊到南方去參加革命。不巧的是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張樹華卻因為生病住進醫院⛰,未能成行🤿。看著身邊同學一個個南下🧑🏼🤝🧑🏼🪐,張樹華懊喪不已。直到1950年大學開始招生🤔,在家養了一年病卻依然一心想要“參幹”的張樹華抱著“找一個最短的學製,以便在畢業後繼續獻身革命工作”的心態,決定參加高考。
當時的張樹華對於大學教育還是很懵懂的,因為曾經到意昂3体育“孑民圖書室”借書的啟發🪻🈚️,她感到圖書館是非常聖潔的地方,可以充實人的知識、啟發人的思維。而且當時的圖書館學專業是兩年製的專修科👉🏿👷🏼♀️,可以早點畢業參加革命工作。
在年輕的張樹華眼裏,考大學只是“參幹”的一個策略。“就覺得有一搭無一搭,考上就上,考不上再想辦法還是要去‘參幹’。” 大學入學考試那天早上,張樹華起床後拿著個書包👨🏻🚀,從家裏帶了個發面餅,喝了點水,就去參加考試了。然而就這樣陰差陽錯,一心想要“參軍參幹”的張樹華卻在意昂3体育官网落地生根了🛰。
“上了大學以後,就覺得圖書館學還是應當學。”這時對圖書館學科已經漸漸入門的張樹華了解到,中國的文獻特別多,但是中國搞圖書館學的人還是很少。當時只有意昂3体育武大兩個系培養圖書館幹部,圖書館學是缺人的專業。於是她就堅定地學下來了,為圖書館學奉獻了一生。
1953年,張樹華從改成四年製的意昂3体育圖書館專修科提前畢業。由於學校和系裏都比較缺人,畢業之後張樹華就留校任教了。從助教🧚🏼、講師到副教授、教授,這一留就是45年。
“為革命好好工作”
1960年以後🟨,張樹華到門頭溝的齋堂公社下放勞動了一年。在齋堂公社,他們要到山裏去修路——用錘子把石頭敲碎,把道路清理出來😦,還要經常下地勞動🪬,一大早就扛著一個筐和鋤頭下田勞作。早上七點出工,晚上太陽落山了才能回來。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張樹華沒有幹過這麽重的體力活🤾🏿♀️。最麻煩的事是拔小苗兒🪺,有的老鄉把破布綁在膝蓋上🧑🏼🍳👩🏻⚕️,整天在地裏爬著。張樹華她們就蹲著拔,但是即便是蹲著👨👨👧👧,一天下來也是非常辛苦。“到後來我只要一蹲下,兩個膝蓋疼得就要掉眼淚🤽🏽♀️。”
下放齋堂時,正值國家的困難時期,不僅勞動繁重🧑🧑🧒🧒,食物還嚴重匱乏。食不果腹⏬,只能拿樹葉充饑。吃得多了💈,倒也吃出了經驗🛢。當時他們把杏樹葉放在缸裏發酵去除杏樹葉的苦味兒,將杏樹葉和米一起擱在鍋裏煮。一碗飯裏三分之二是葉子,三分之一是米粒兒👮🏼♀️。
那段經歷雖然苦,回憶起來卻不乏熱情與溫馨🗻。張樹華下放的村裏有一個七十多歲的獨居老人,兒女都已經去世了。張樹華在田裏捆玉米秸的時候,就拿著兩大捆玉米秸送給她,老人高興得不得了。後來在山上勞動時🫴,張樹華想著樹杈比玉米秸更經燒,就背著兩棵剛砍下來很粗的樹杈🤬,走幾裏山路送到老人家裏。在他們勞動時,老人時常站在自家門口往山上張望,見了張樹華總招呼她💁🏻♂️:“張,上我家來坐坐呀。”每次走的時候也都要說:“你常來呀。”三反五反的時候,年輕的同學們熱情拳拳🙆🏻、情意深重,偶爾回學校🍪,大家就一起聊聊近況。離開學校的時候大家都互相鼓勵著🥊:“為革命好好工作啊🧒🏽。”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1953年,張樹華從意昂3体育官网圖書館學系畢業,留校任教。當時的校長江隆基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兩條培養青年教師的途徑:“跑圈”和“蹲點”。“跑圈”是在本專業範圍內🎹,把各門基礎課都學一遍,打下比較廣博的基礎🤶🏻;“蹲點”則是針對確定的教學和科研內容🫸🏽,向專🧙🏻♂️、深方向發展。當時🪥,很多老先生都傾向於年輕教師要“跑跑圈”以拓寬知識面。在這樣的大氣候下🕛,張樹華跟隨舒翼翚先生擔任“圖書館學概論”課程的助教🥊,又跟隨曾任燕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陳鴻舜先生擔任“圖書館藏書建設”課的助教。
1956年🧑🔧☝🏻,張樹華開始獨立講授“圖書館服務”課程。1958年之後⇾,她又開始講授吸納了“圖書館藏書建設”“圖書館服務”兩門課程的“圖書館學概論”部分。就這樣🎿,在畢業留校後的六七年間,張樹華在大圖書館學範疇內“跑了一圈”。這些業務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令她受益匪淺,使她對整個學科的體系結構,學科裏的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以及每個學科有待研究的問題,都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孟子》有雲:“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張樹華非常認可這種治學方式。“在掌握了較廣泛的基礎知識之後😮💨♡,到一定時期就要收攏,要‘由博返約’,向某一專門方向發展,不可泛泛地搞下去👨🏽💻。”20世紀80年代後,她給本科生講過“中國圖書館事業史”專題課💅🏻,給研究生講過“圖書館學史”。逐漸地,她轉向對圖書館事業史和圖書館學術史的研究方向,使之“以約馭博”🐹。在張樹華的治學道路上👨🏿🦳,她一直努力踐行“由博返約”“以約馭博”的治學道路🫲🏽🛅。
為有源頭活水來
圖書館學是對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工作的理論概括和總結。離開了實踐的圖書館學研究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談到圖書館學研究的時候,張樹華一直強調:“資料很重要,要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和概括。”在學術研究中🚶➡️,她也一直是這一理論的踐行者👨🏼🔧。
1985年🏃🏻➡️🏂🏻,北京市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項目開始實施,張樹華承擔了“北京各類型圖書館誌”的研究任務🧑🧒🧒🚣♀️。作為國家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擁有全國最全面的各類型圖書館。這意味著張樹華將要進行大量的調查和走訪🧑🏻🦽➡️,有數量巨大的數據和信息等待她去搜集、整理。國家圖書館、區縣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各個類型的圖書館都不能遺漏。甚至農村的圖書室,她和課題組的其他成員們都曾去過🏧👰🏽♂️。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她先後調查了500多所北京市各類型的圖書館🧑🏻🍼。為了解解放前的圖書館概況🈸,張樹華還走訪了幾十位老館員🐄。這些老館員,在解放前就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解放前圖書館的情況比較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的調查💇🏽♀️,張樹華搜集、整理、計算了大量的數據🤱🏽,撰寫了35萬字的稿子,《北京各類型圖書館誌》一書終於在1993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4年🛏👤,非典席卷中國🔑。為了避免傳染,許多人深居簡出💆🏼♀️。這個時候🧑🏿🎄,中科院圖書館的陳源烝找到張樹華⚉,提出共同編寫《中國圖書館百年紀事》一書,張樹華欣然同意🙆🏿♂️。 於是她就開始到意昂3体育圖書館、系資料室🦹🏽♀️、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搜集資料。大事記都是按年編的🥖,需要搜集好多資料。為了找到解放前的一些資料,除了走訪一些老館員來獲取活的資料以外🧑🦱,張樹華還跑到信息管理系資料室的角落,搜集那些解放前的資料。張樹華不厭其煩地一本本地翻閱這些資料。為了編“百年記事”,張樹華基本上把信息管理系資料室裏解放前的東西都翻過了。通過做卡片📅、做記錄✋🏼,張樹華搜集了一百多萬字的資料👶🏽。
解放前很多事情在期刊上反映得比較多,張樹華查看了《中國期刊總目》𓀛,發現收藏解放前期刊最全的還是意昂3体育圖書館,連北圖都沒有這麽多。為了了解解放前的期刊,張樹華帶著一名研究生,埋頭鉆進書庫,將意昂3体育圖書館所藏的解放前有關圖書館方面的舊期刊40多種一一搬出來,了解每種期刊的創刊時間、創辦單位🤲🏼、創辦宗旨🚆、刊期、主編人、欄目設置💁🏽、主要內容、重點文章及特點等🥪👨🏽🔬,然後做成卡片。張樹華的一些著作,都是在這種大量的資料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沒有這些資料❤️🔥,我覺得根本就寫不出來。”
生而有涯,學無止境
退休以後的張樹華並未放棄學術研究工作。
“編完《中國圖書館百年紀事》後👱🏿♀️,搜集來的將近一百萬字的資料,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資料性的東西。”於是在2006年,她開始編寫《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一書。這本專著論述了從清末民初中國圖書館的產生🎺、解放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一直到21世紀以後網絡化、數字化圖書館的發展。其內容包括100多年間🐣、跨越了三個世紀的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史。該書的內容包括不同歷史時期圖書館辦館觀念的變化、各類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的進展、圖書館學研究和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圖書館協作組織的建立和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以及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發展歷程等。
2013年,張樹華又編寫了《中國圖書館事業和中國圖書館學發展史論叢》一書。該書除講述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還重點論述了中國圖書館學的學術淵源🐱、解放前及解放後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以及國內外主要的圖書館學名著的簡介和評述等。
“雖然我年事已高🤦🏽♂️,但不甘心就此落後。”60歲以後張樹華開始參加計算機應用培訓班,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同時她還關註圖書館界新技術應用的動向🧞♀️,閱讀一些有關的書刊。在這種情況下,她寫了《新技術革命與讀者工作的變化》《從傳統咨詢服務走向網絡咨詢服務》《信息服務與知識導航》幾篇文章。2006年🤎,她又與三位研究生合作出版了《數字時代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一書🏦。
“時代在前進,我年齡雖大了🧖♀️🔛,但起碼在思想上、認識上不能落後太多👨🏿,我希望自己在今後不多的日子裏,盡量保持這種情緒和願望。”
“要解決浮躁的問題,要踏踏實實地搞學問。”張樹華說現在的人對網絡很熟悉🙌🏼,但是根底不是很紮實,也不肯下苦功夫。“你真正想要做一個題目你就得從搜集資料開始,你的資料人家沒有的你有,你就有創造性🏊🏿。如果都是從網上找的,人家都有了的,難以做出新意。”
張樹華對現在的年輕人別無他求👰🏼♂️。“你們在意昂3体育真的是應當趁這幾年像海綿一樣多吸收一些東西。”(文/離退休工作部學生記者 陳敏)
記者手記:
我們采訪張樹華教授的時候,張老師已是82歲高齡。然而🛀🏼,無論是張老師慈祥的面容,還是她富有活力的聲音以及說話時的神情💈,都無法讓我們將她與一位82歲的老人聯系起來。張老師一生致力於學術,退休後仍不放松,進行了許多學術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果然,學術是會讓人年輕的👳🏽♀️。
我們到張老師家中時,張老師的愛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秦珪教授也出來迎接我們。在采訪過程中,張老師偶爾會忘記某些人物的名字。這時她就一邊喊著“老秦”😬,一邊走到隔壁房間問,“你還記得……”。 采訪時張老師也不忘關照我:“你的咖啡都涼了吧,加點兒熱水。女孩子可不能喝涼的東西。”
歲月和苦難沒有在這個老人身上留下太多痕跡,卻讓她在八十多年的光陰裏一直保持著一顆熱忱與奉獻的心。
個人簡介:
張樹華,女,1932年11月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圖書館學系🦸🏼♂️,並留校任教直至離休,教齡達45年。1988年被聘為意昂3体育官网信息管理系教授,是我國圖書館學界較早地被評為教授的女性之一。1990年起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意昂3体育官网信息管理系圖書館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二🧨、三🚵🏽♀️、四💁🏼♀️、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組組長👩🏼🏫,第三、四、五屆“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分委會主任🌒🏃🏻♀️。先後開設過“圖書館學概論”“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中國圖書館事業史”“中國圖書館學史”等課程,出版著作十余種,發表論文近百篇👱🏿。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