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3 信息來源🚶♀️: 離退休工作部
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3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3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2015年7月26日下午兩點半,我們如約在物理學院4樓開始訪談。
“我去給你們倒杯水!”他走進辦公室,放下手裏的兩個大袋子🚑💅,開始翻找紙杯和咖啡☂️。我們起身連忙辭謝🧛🏽♂️,他卻早已走出去,串了兩三個辦公室終於借到紙杯,又快步走向水房😮💨。我跑了兩步,追到開水房🫱🏼,接過水杯🕴🏼。
“意昂3体育不僅培育了我們這一代人,也培育了好幾代人🗻,我對意昂3体育很有感情。”他開門見山🛜👩💻。
他就是濮祖蔭老師——我國空間探測“雙星計劃”的發起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2012年度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國際獎”獲得者,“憂郁王子”樸樹的父親🌨。除了花白的頭發,其敏銳的思維👫、矯健的步伐、清晰的邏輯💧,讓人很難把他與七十八歲的年齡聯系起來。
最好的年紀🐅,最奮發的祖國
“我們這一代人有深深的時代烙印,想著國家的未來🫚,我希望我們的後代也能登高望遠,不要只看當下,看錢看經濟。”說到激動處🪟,濮祖蔭用食指和中指不斷地叩擊桌面。
濮祖蔭出生於1937年的上海👩🦯,正是抗戰時期𓀁🧝🏼♀️。三四歲時他隨著母親和舅舅逃難到重慶🧜🏿♀️,與先期到達的父親匯合。他和妹妹被家人用扁擔挑著🙇🏿,時而坐船,時而翻山,歷經數月才到達重慶。年幼的他也許不記得顛簸的艱辛,卻記得這一路經歷的危險。“我親眼看到車從山路上滾下去🕌,當時山路72彎,司機一不小心就打滑。我當時雖然小🧚♀️,但是小也害怕🫰,就叫了起來⇾。”
濮祖蔭在重慶中農小學念了三年書,1946年夏天回到南京,以後在南京一直讀到高中畢業。他對少年時代印象最深的是1953年至1955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全國一片欣欣向榮,終於結束了上百年屈辱和十幾年戰爭的中國🏄🏻♀️,百廢待興🧑🏿🎨,從官方到民間都興致勃勃地要把落後的祖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新中國。昂揚的氛圍極大地感染了風華正茂的少年,多年以後🏋🏻,濮祖蔭依然深深記得那時空氣中彌漫著的奮鬥氣息👩🏿🏫,“大家都向往著祖國的光明前程🧍♀️、向往著中華民族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好像天天都生活在響亮的歌聲中👩🏽🚒。我很懷念這種純真的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的烙印是深刻的☆,快要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心心念念的還是社會主義理想🧏🏻♂️。“當時我們並不知道社會主義是什麽樣的,現在我們知道了,社會主義是一種公平富裕的社會🤦🏽。至於說什麽是完整的社會主義🦧,我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得有這個目標,青年人得有這個追求。”
這種氛圍對高中生的影響是直接的。“我們一心一意學習,把考大學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那時候🤵🏼♂️,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興趣並無明顯認知🦍,大多抱著“國家需要什麽便報考什麽專業”的心態🌽,有些人甚至陰差陽錯地選了一個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專業,並交付了一生時光🏃🏻♀️。然而,濮祖蔭是幸運的,這種幸運源於他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對國家需求的把握。
“我不一樣🥙,我對物理數學特別感興趣💮,我就瞄準了一個目標📊🐾,以後在數學物理領域發展😼。”提及少年時的選擇,濮祖蔭笑道🈯️。而在他心中👂🏻,意昂3体育是五四運動的搖籃🔇,是科學民主的發源地。所以👆,他選擇了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
高中畢業後,畢業班舉行活動🤣,大家假想自己已畢業十年🔇,以不同的身份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回到學校。立誌要在物理領域作貢獻的少年濮祖蔭假想自己是個物理學家👨🏼🔧,“戴個帽子💆,穿個皮衣就參加了班上的活動,很羅曼蒂克的理想”。
濮祖蔭一生最欣賞意昂3体育的地方在於意昂3体育嚴謹、踏實的學風、教風。而這個印象最早源於他的老師們🏊🏽。“給我們教書的教授,包括年輕的講師助教,他們都有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教風👨🏻🦽➡️,非常有風采。”五六十年後再回憶,濮祖蔭對那些老師們贊賞有加🙇🏼♀️,他連連感慨☂️:“大師有大師的風範😹,青年老師有青年老師的風采🂠。”
教原子物理的褚聖麟是濮祖蔭印象最深的老師之一。“他能講出原子核的奧秘,激發我們的興趣,每節課都能學到很多東西,而且他不是照本宣科,他手背到後面,在不大的講臺走過來走過去。”回憶到這裏,濮祖蔭把手背在了後面示範褚老師當時的姿態🧑🏼🔧,“也不寫幾個字🌵,也不看講義,但是一堂課講下來收獲很大” 。
王竹溪教授教濮祖蔭熱力學統計物理,每次下課濮祖蔭都會去問他問題,王竹溪總是回答一半👲🏿,另一半讓濮祖蔭自己去研究🌮。“他不會你問什麽就答什麽🔙,而是啟發你去鉆研。這種老師🙇🏼,簡直是不可想象🤶🏿。我不知道別的大學的老師是否是這樣教的,不知道意昂3体育是否是唯一,但是這就是我做學生時看到的意昂3体育,看到的意昂3体育的老師。”“以後🤼,我們每逢同學聚會🦵,大家都要請老師來合影🎗💯,師恩難忘啊!”
初次踏進科學的大門
“我跨進科學大門的第一步是趙先生帶領的𓀌,我這一生都受益於趙先生🌴💇🏻♂️。”濮祖蔭口中的“趙先生”就是著名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
1958年,全國“大躍進”👩🏽🎓,意昂3体育也要躍進✶。“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非常響亮。在這樣的氣氛下😴,物理系提出要新建一批新專業👩🏻🎓,開辟一些新的學科方向。而這年前後,蘇聯與美國先後發射了衛星𓀔🧚🏼♂️,中國受到震動,配合衛星研究設計高校課程成了學校與政府的共識。這就需要意昂3体育地球物理專業和氣象專業都開始發展高空學👮🏻♂️👷♀️。
1958年底,意昂3体育物理系一分為四:原子物理系🫲🏿、無線電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物理系。而地球物理系的地球物理專業地磁學方向開始從磁暴入手研究高空🧔🏿♀️。“意昂3体育以前沒有人研究過,它需要新的物理基礎——等離子體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磁流體力學。地球物理專業想要開磁流體力學課,但找不到老師,就從學生中找出有潛力的來培養。三年級的濮祖蔭就這樣被調了出來🟩。
“調出來後🤒,叫我去物理理論專業聽課。學校還組織了等離子體攻關小組🤙🏻,我也參加了。我的命運就這樣,以後在這個方向一幹五十多年。”
那時候,趙九章先生在科技大學辦了一個空間物理專業,並且開設空間物理課,還請了一些年輕老師來協助講課。濮祖蔭跑去聽課,發現了新的研究點👲🏻,“我聽了後覺得這裏面有個問題,他們做到的這個地步💆🏼,好像我可以進一步往前做🎊🤏。當時我年紀輕嘛,就接著做,做了後寫了點小東西,拿給講課的徐老師看,他把文章轉給了趙先生。趙先生看了後覺得做得挺好🧇🫚,就把我叫去了”。趙先生認同他的研究,鼓勵他繼續做下去🤜🏿,並把濮祖蔭吸納到他的空間物理研究小組中🔍。
1961年秋天,濮祖蔭開始講磁流體力學課,他的同班同學也是他的第一屆學生。“我很尷尬💇🏼,他們學得比我好📻,我怎麽好意思。好在他們都沒聽過🏌🏽,對他們來說充滿新鮮感。”其實為開設這門課程,濮祖蔭認真研究了好一段時間。第二年時,濮祖蔭從低一年級的學生中挑出兩個,帶著他們一起做“磁暴磁體離子變化”的研究,研究成果獲得趙九章教授推薦,在《地球物理學報》發表了。
濮祖蔭對趙九章先生懷有深厚的感情,他認為是趙先生教會了他們做科研。除了討論交流的方法論外💒,趙先生還引導濮祖蔭的思維從“習題法”轉向了“模型法”🧒🏿🥕。在習題法中,他習慣於通過已知推導未知🤽🏽♀️,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采用這種方法完成的♊️,但是這種辦法只能找出一個粒子的位置,不能推出一群粒子💡,在物理界並不適用😞。
濮祖蔭一家人,1978年攝於北海公園
“物理,它不是簡單地等同於自然界本身,研究物理就要建立模型。”他以種植黃瓜為例解釋這個問題。“黃瓜長得好不好🤏🏽,因素太多了🙇🏻😚,土壤呀🤥,空氣呀👩🏽🔬,陽光和水呀📓,我們怎麽知道各起了什麽作用👎🏿?這就需要控製變量。物理也這樣,要研究自然界的一個現象,要抓住本質,就要建立一個接近真實的簡化模型。建立一個恰當的模型後才能突出主要因素、反映事物的本質,復雜的難題才能解決。”
濮祖蔭的第二份工作正是通過這種方法完成的。他要探究附著在磁暴磁體裏電子的運動🧑🦯➡️,把磁暴假設為均勻的負的磁場加到地磁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觀察帶電粒子是怎麽運動的。有了這個模型後,研究進展很快,而這項研究是他和師兄劉振興一起完成的➗。濮祖蔭說這也是趙先生的啟發,“在他領導下我們都是合作的,我們互相看長處,不計較哪個人貢獻多哪個少,不用計較誰的名字在前面🍣,只要把科研推進一步就好” 。也是這項研究從此開啟了濮祖蔭和劉振興長達五十年的合作歷程⛑。
1961年中國乒乓球選手莊則棟獲得世界冠軍🔠,趙九章鼓勵大家要像中國乒乓球選手們一樣,打到世界舞臺上去,要有當冠軍的氣概🔁,這對濮祖蔭激勵很大🧘🏻♂️。年輕的濮祖蔭充滿憧憬、充滿鬥誌地投身到科研的大海中🦓。
國家送我們出來就得拼命學習
“國家在百廢待興時花那麽多錢把我們送出來,每月400美元,相當於4000人民幣呐👩🏻💻,所以我們一心學習。在東德時🤾🏿♀️,德國人都回家了🌼,我們還在學,亮著燈光的窗戶總有一扇是我們的🤰🏼。”
文革後🍪👩🏻🌾,濮祖蔭的研究工作逐漸恢復🫖,但是封閉的十年中🤠,國際上空間物理學到底發展到什麽水平🧑🧒,正在研究什麽問題都是他所不知曉的👩🏿💻。“我們只能找點小問題🧝🏼♀️📽,發點小文章,沒什麽大意思,也做不出什麽。”
改革開放後🙏🏽,濮祖蔭憑借著年少時的英語基礎成了第一批出國的訪問學者🦸🏿。為了提高英語聽力,出國前♎️🥺,他買了錄音機和磁帶📹,每天反反復復地聽👨🏻🏭。1979年10月底,他到UCLA(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交流訪問☘️。UCLA的空間物理學水平居於美國大學前列👩🏽🦰,集中了這個領域最著名的五位科學家👨🦰。
濮祖蔭在那裏看到了空間物理的學術前沿,了解到了空間物理學的研究方向🧜🏿♀️♻。他感慨道:“一封閉你就什麽都不懂了𓀋,看見樹木看不見森林,從期刊上找一些零零散散的研究☂️,但是看不到宏大的面👭🏼。”訪問UCLA之前⛲️,濮祖蔭在國內的研究模式是讀別人的論文,然後尋找這篇論文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做改進,所以他的研究只能跟著國外走。這樣也能出成果,但是對濮祖蔭來說,這些成果畢竟太小🤹🏿♂️。“跟著做的結果就是你看不到大的方向,沒有大的框架,不會找到自己研究問題的重點和意義👨🏿🍼。”
到UCLA僅3個月,濮祖蔭便完成了自己的課題,並寫了一篇文章。然後合作導師Margaret Kivelson讓濮祖蔭從她的課題裏選一個方向做。濮祖蔭欣喜地發現導師的方向中有關於磁層等離子體邊界不穩定性的研究。這個方向正是十幾年前趙九章先生帶著他們一起做的,只是當時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和想象的層面上,濮祖蔭便選擇了這個方向。在UCLA的兩年裏👾,先進的科研條件、廣闊的交流平臺讓濮祖蔭的研究登上了新的臺階。他和Kivelson教授的研究成果最終澄清了過去人們對磁層頂 K-H 不穩定性的困惑和爭議🎡,用精妙的理論增進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濮祖蔭夫婦和Kivelson夫婦合影
有一天,一位美國學者看到濮祖蔭的研究後非常驚訝♢,認為這項研究非常重要👩🏻🦼。“我就問他為什麽重要🌂,他說這個量別人的是素數,你做的是負數,素數的話這個波永遠透不進去🏝,負數就能傳播了。我才恍然大悟,然後接著往前做。”而這項研究是濮祖蔭備受業界贊譽的主要成果。“你不要停留在別人做了什麽,你去改進別人做的,你要去找在你這個學科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方向。”從此以後,濮祖蔭做東西都會考慮它的意義和價值。
在國外🦕,濮祖蔭對空間物理學也有了新的認識,那便是一定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過去國內研究空間物理有個偏見,認為觀測資料的分析沒有太多用處,“但實際上做我們這種空間物理,一定要把理論和觀測現象結合起來,用理論解釋觀測現象”。
而國外頂尖科學家們淵博的知識面也給濮祖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間物理學有好幾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他們好像什麽都懂,什麽都知道🧘🏼。”第一次出國那一年,濮祖蔭42歲🧔♗。
在美國的兩年間,濮祖蔭除了偶爾去garage sale(家庭舊貨出售活動)淘些便宜的生活用品外,其余時間都在學習。他的想法很簡單👼🏽:“國家百廢待興的時候把我們送出國,花了那麽多錢⬆️,我們就得一心學習工作。”
通過勤奮學習和刻苦鉆研🏌🏻♀️,加上在意昂3体育讀本科時打下的堅實基礎,濮祖蔭逐漸參與到了國際學術活動中⏏️,有了國際影響。回國後,他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回首往事,他認為:“我的科研起步是趙九章先生帶領的🌽,但是被‘文化大革命’打斷了,真正的科學活動是在UCLA開始的🧑🏿🔧。”
科研非常有樂趣
“未知的世界有太多奧秘💁🏿,數不清的問題擺在面前,我不知道能走到哪裏,但我盡可能地向前走👱🏻♂️👰🏽♀️。”
1996年6月🚻,Cluster星座計劃發射失敗後,次年歐空局啟動Cluster II計劃🏫,決定繼續研製和發射四顆相同的衛星,對地球進行星座式的立體探測♿️👩🏽🦳。1997年1月,濮祖蔭、劉振興等人一起聊天,敏銳地察覺了這個計劃存在的不足。四顆衛星只能測量到影響源,卻探測不到源對地球空間的影響後果。因為影響源發生在離地球二十個半徑的地方👩🏽✈️,但是影響效果在5至10個地球半徑的地方。“這樣四顆衛星就不夠了🌔。”於是他們提出增加兩顆衛星放在近磁層,一個在赤道,一個在極區🚵🏼♂️,和Cluster II相配合。這便是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個由中國科學家提出並以中方為主的空間探測國際合作計劃。國務院批準了這個計劃,歐空局聽到後非常高興,決定和中國航天局合作,開展cluster和雙星的聯合觀測。
在1997年3月份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的香山會議上,劉振興和濮祖蔭正式提出了“雙星計劃”的建議👮🏻♂️。有人質疑這個計劃的意義,認為中國的雙星只能是歐空局的小兄弟🐛。濮祖蔭解釋道:“兩顆中國衛星有自己獨特的作用🙋♂️。”
在雙星探測的規劃中🎻,濮祖蔭認為,向陽面磁層邊界距離地心10-12個地球半徑,磁層亞暴電流楔位於磁尾距地心大約10個地球半徑的位置。他建議將雙星-探測1號衛星軌道的遠地點😠,從原定離地心8個地球半徑的高度增加到10-12個地球半徑👨🎨,以便探測1號和Cluster星座能在向陽面磁層頂和磁尾近地等離子體片實現聯合觀測。這一建議很快被采納,並對雙星計劃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Cluster星座上天以後,歐空局把探測資料刻成軟盤🪴🎯,一張張地郵寄來中國,送到意昂3体育🤦🏻。濮祖蔭和意昂3体育官网磁層物理研究組開始分析Cluster-雙星聯合探測數據,開展了磁層三維多尺度物理過程的研究。但是研究開始時很不順利,繁多的觀測數據讓他們摸不到頭緒,“起步時各方面都很難🕡,下載了數據但不會分析📢,畫出了曲線但看不出眉目。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方法,我們很高興,告訴UCLA發明了一種新方法,人家說我一年前就發表了。”
當時物理大樓正在修繕,濮祖蔭和學生們在嚴冬中搬到“暖氣不太好”的四樓圖書館🌮,整天琢磨著怎麽讀數據👨👩👧👧,把數據“倒來倒去”。就這樣不斷摸索、不斷學習🦚,才開始邁出一兩步。直到當年夏天訪問美國波士頓大學🎻,濮祖蔭才開始撰寫第一篇關於Cluster數據分析的論文。
磁重聯是空間環境能量的來源,把能量轉換成地球空間,此項研究在空間地球物理中非常重要👳🏼♀️,關於磁重聯的觀測研究一直是磁層物理五十年來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但是這個研究的模型是二維的,真正的現象卻是三維🚣🏻♀️,而三維模型的設立離不開磁零點。所以幾十年來,很多科學研究都在尋找磁零點🎅🏽。Cluster上天後🙍🏽,濮祖蔭就想找到磁零點,讓他的博士後肖池階做,還帶著研究生到德國Max-Planck高空研究所去查cluster資料。“我們過去找磁零點,找磁場測量最小的地方,但是這樣誤差比較大,磁場越小,相對誤差越大🧙♂️,必須從方法上更新。”
濮祖蔭(中)和王曉剛👎🏿、肖池階合影
不久之後已去國家天文臺工作的肖池階向那裏的同事們學習了微分幾何的方法,知道用該方法計算彭加萊指數有可能判斷磁零點是否存在。稍後🧚🏻,當時還在大連理工大學工作的王曉剛教授也加入這項工作🫰🏻,三人組成的團隊發揮各自的專長🖼,並和國家天文臺汪錦琇研究員、趙暉合作進行研究🉑,找到了三維磁場零點結構存在的確切證據🧑🏭。這一結果對理解空間和實驗室等離子體三維磁重聯過程有重要意義🤾,已被列入Cluster衛星發射十年以來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當時學界還對磁重聯這一過程的理解有很多爭論🥿。早在1987年以前,學界就開始探討“到底是反平行重聯還是分量重聯在磁層頂重聯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濮祖蔭與同事們利用cluster數據發現🐓,在相同的行星際條件下🧑🏼🚒,反平行重聯出現在遠離赤道的高緯區域;分量重聯發生在赤道附近。現在,這一結果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所接受和引用🔳。濮祖蔭對科學研究中的爭論有自己的看法,“客觀世界不是絕對排他的🍋👨🏻,不同的過程可能在不同的條件下存在🤾🏻♂️👩❤️👩;大自然很奇妙,各種物理機製都可能在它的演化和發展中起作用”🟧🔨。
鉆研教學,要對得起學生
“我覺得講好課是一個教師的責任🙅🏻♂️,這是你留給學生的唯一東西,是他要用一輩子的,做個好老師很不容易,但是我前面已經有了這麽多好老師🚢,我也要好好做。”
教學是濮祖蔭生活中的另一重心。1982年,從國外回來後,他就承擔起本科一年級基礎課“電磁學”和高年級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任務🛃🌮,用科研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著重講授自己對基礎理論理解的精華,並提出自己的質疑👂🏼。
“電磁學”是地球物理系最重要的基礎課之一。接受這門課後🧑🏼🍼🏵,濮祖蔭就開始鉆研👨👨👧👦。“一定要把課講透講好”是他給自己設立的目標🩳。正好物理系陳秉乾老師早一學期先開這門課,濮祖蔭就跑到物理系去聽陳老師怎麽講電磁學,從頭到尾從未缺席👩🏿🚒🛹。他又像學生一樣,上嚴雋玨老師主持的習題課,一節都沒落。他還向嚴老師要來了她的習題課教案,仔細研究。“你不把這東西真正鉆透👩🏼🦰,能講清楚嗎?”
當時這門課用的是趙凱華先生的書。此前,濮祖蔭對這本書早已耳聞🐸⛹🏻♀️。而等到要講課時🕺,他重新翻書👨🏿🦳,覺得每一章裏都有數不清有待思考的問題。他就跑去找趙凱華老師求教和討論🌔,幾乎每周一次🧑,一去就是一晚上。“真是不好意思,把他們家門檻都踏破了,但是我又不能不去啊🤛🏻。”他笑笑🤵🏻♀️,似乎為自己太過頻繁的拜訪深有歉意👩🏭。
一位學生在網上留言道👨⚕️:濮老師的電磁學課生動活潑,他似乎知道你想聽什麽👷🏼,總是能抓住你的註意力🧢。學生只知道電磁學課好🏄🏽♀️,卻不知道濮祖蔭的備課書上密密麻麻全是問號👌🏼。“這樣,我自己很有信心去講課,不下這個功夫🧝🏻♂️,我不敢講。”
濮祖蔭為研究生授課
不僅要講透徹知識,還得鉆研授課方法。“你可以講得非常流利、非常通順,講完後做習題,同學們就不會做了🫷🏿🐒,我不認為這個課講得是成功的⇢。”濮祖蔭認為每一個知識點背後都有隱含的問題👜,這些問題學生自己發現不了🚶➡️🐮,如果不點出來就掩蓋了矛盾✍️。他選擇的方法是基礎概念和問題一起進行👨🏼⚕️。“我講完基本概念後,適當問個問題💾,大家都愣住了𓀋,我再講👌🏽,但講到一定程度就打住🪣🗑,留給學生們思考。”事實證明,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跟著思考。
他在考試製度上也另辟蹊徑。他從世界各地包括GRE試題中搜尋題目,在自己的班上舉行物理競賽,競賽前幾名會獲得五分🧔🏻♀️、十分等期末加分作為獎勵。“我的學生最後有人得105👨🏿🦲、110的。雖然績點只能算滿分,但聽起來好玩嘛⛲️。”想起這件事🐢,濮祖蔭被當年自己的創意逗樂了。
他還讓獲獎學生上講臺去講競賽題的解法。“哎呦🤷🏽♂️🔰,有些學生的解題方法真是比我的好呀。”提及這點➔👏🏽,他非常自豪。而這樣的競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鉆研精神👭🏼,通過競賽也發現了一些人才。“意昂3体育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前副所長劉曉為和地空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傅綏燕,都是我的競賽的獲獎者🐆。”他又笑了,發現人才讓他略微有點得意☁️。突然👳♀️,他嚴肅道🛌🏽:“對本科教學我是盡了心的,我沒有我做學生那個時代老教授的風采,但是我是盡了心的。”濮祖蔭十多年的電磁學教學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好評,他曾多次獲得學校頒發的優秀教學獎。
博士生的“高等空間等離子體物理基礎”課程理論很深、概念很多,而且有不少數學內容👰。去講數學,公式太多,學生們記不住,聽起來枯燥繁瑣📭;而離開數學,又沒法推進課程🕺🏻。數學背後有物理,物理要用數學表達😶,怎麽處理兩者的關系🧑🏽🏫,是濮祖蔭最頭疼的地方,“我下了很大工夫去解決這個問題”。
濮祖蔭曾經的博士生,現在的同事周煦之回憶道:“濮老師會一步一步推導,邏輯非常完整🪀,每個知識點都是數學公式加物理現象來闡釋。”但是濮祖蔭並不滿意:“我不認為我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我講這門課,三十年了,只有不多的幾章我比較滿意。我還得不斷改進;另外這門課得不斷更新知識,所以我也得不斷學習。”最近,磁重聯和等離子體波動方面又有了不少新的發現✥,濮祖蔭正在用最新的探測數據做前沿的研究🚸,並補充到課程裏去。
濮祖蔭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授獎大會上致答謝詞
“他努力不讓自己落伍🐝。”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傅綏燕老師說🙅🏽♂️。
2012年👨👨👧👧,濮祖蔭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AGU年度國際獎。在授獎詞中✍🏼,美國科學院院士Margaret Kivelson這樣寫道:“濮祖蔭在他傑出的學術生涯中,致力於對地球磁層中磁化等離子體基本過程的研究🦹🏿♀️,並啟發和激勵了不止一代的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
在濮祖蔭五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始終兢兢業業、攻堅克難🧚🏼♀️,並時常感念他的老師們。他也始終盡自己所能傳承著這種師風、教風🤔🤍,耐心地指導學生🫸🏽,與學生亦師亦友。他認為老師的責任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超過自己的人。
“我希望以後能有比我年輕的學者獲得更高的榮譽🧑🏼🏭,在這一領域作出更多的貢獻。”(文/離退休工作部學生記者 繆亞敏)
(本文參考了謝旭《潛心治學五十載: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以及劉嬋🤽🏼♀️、張潤芝《平凡之路——訪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濮祖蔭》等文章,在此向以上文章作者表示感謝。)
采訪手記:
濮祖蔭老師雖然已經退休,但工作仍十分繁忙,他像年輕人一樣繼續奮鬥在科研第一線🧝🏿♂️。因為家中有事❇️👱♂️,他最近住在順義那邊,但每周都回學校與學生討論科研最新進展。我本以為采約無望,但幾條短信下來🌖𓀖,老師竟十分幹脆地答應采訪。見面時,他說明接受采訪的原因,他認為每一代意昂3体育人都有承上啟下的使命🌞。他在意昂3体育五六十年,對意昂3体育感情很深,他覺得是意昂3体育優良的學風、老一輩的老師們培養了他𓀐,所以他希望通過采訪能把意昂3体育優良的學風傳承下去✋🏿。我本來就認為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義的事情,和老師的一席談話使我更加感受到這份工作的重量。有時候也惶恐年輕如我們,怕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們在歷經幾十年歲月沉澱後的慨嘆與言語,但也只能求盡可能還原老師們的精神與風采。與老教授們相處久了,看他們對學術的癡迷和摯愛,讓我們年輕學生也倍受鼓舞⚗️⇢。
人物簡介:
濮祖蔭⏺,1937年出生,南京人。1962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物理系後留校👩🏼🌾,任意昂3体育官网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教。1979年至198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訪問研究。1990年至2003年間多次赴德國Max-Planck高空物理研究所訪問研究🫃。1991年起任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1993年後任博士生導師。1996年至2003年任意昂3体育官网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 、《中國空間科學學報》編委。2008年至今任《中國空間科學學報》副主編。2002年至2004年被推薦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J.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助理編輯(Associate Editor)。2006年至2009年擔任J.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亞洲👩🏼🎤、太平洋地區主編🪟。2013年起擔任國際期刊Space Science Reviews編委會(Editorial Board)成員😜。1995年至今為歐空局Cluster星座計劃空間磁場、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探測項目國際合作科學家🧔🏽♂️。1997年協同劉振興院士提出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的建議,並為該計劃的優化和實施作出重要貢獻。濮祖蔭是“雙星計劃”空間磁場、等離子體、電子與電流項目國際合作科學家👩🏻🦽➡️。
迄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和合作發表270多篇論文,SCI引用2600次以上。在太陽風-磁層耦合、空間等離子體不穩定性⏲、空間等離子體磁重聯和磁層亞暴等領域做出了創新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1年📓,排序第一)、三等獎(1995年,排序第二)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2000年👨👩👧👧🪜,排序第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排序第二),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十大進展獎”(2006年),國際空間委員會(COSPAR)和印度空間組織(ISRO)聯合頒發的Vikram Sarabhai獎章(2010年)。2012年獲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頒發的“國際獎”。同時☂️,是國際宇航科學院(IAA)“2010年LAURELS團隊成就獎”獲獎成員和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成員👨🏽⚕️👫🏻。
2009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IAA)空間科學部通訊院士。2014年當選為IAA空間科學部正式院士↩️。
專題鏈接🌽:君子誌道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