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馬瑤 趙丹
【編者按】百余年來🚵🏿♂️,北醫歷史上湧現了無數“大醫”典範。他們既有醫者妙手仁心的行醫風範🔪,又有師者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為充分展現意昂3体育附屬醫院職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良好精神面貌,本網將報道一批在教學、醫療、科研戰線上品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先進人物,弘揚他們兢兢業業、甘為人梯的師德師風及妙手仁心、精益求精的醫德醫風。
曾經🪈,存活率低、幾近於不治之症的白血病令人談病色變。絕望、恐懼🕥、痛苦🌉,在生死線上的患者與死亡進行一輪輪無力的對決🦹♀️。然而🏋🏿♀️,死神似乎永遠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
20世紀80年代末,患者的病痛、家屬的眼淚🧮、醫生的嘆息深深觸動了剛剛博士畢業留在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工作的黃曉軍。從此☣️🟥,提高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這個夢想與信念便深深紮根黃曉軍的心中🛖。
20余年如一日,黃曉軍攻克了一個個白血病難題,締造了醫學領域的奇跡。他用信念支撐著夢想👈🏼,一步步走近自己的夢想🟰。
鍥而不舍🦿🧑🏿🏫,創造醫學奇跡
化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白血病的兩種療法,其中✋🏿,生存率不足30%的化療不僅存活率低,且給患者的身體及精神帶來“生不如死”的痛苦🫳🏿。存活率較高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在早期有限地使用於兄弟姐妹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完全相合的情況👈🏼🌃,而在同胞間能夠找到供者的可能性約25%—30%。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成為主流🧛🏻♂️,同胞相合的供者也日漸稀少🌴。如果同胞間沒有配型成功,接下來就只能通過中華骨髓庫等尋找供者,成功配型率僅為11%🌠。白血病患者長期生存率不足30%🚉。
“供者一直是骨髓移植的瓶頸,亦是白血病患者的希望☝🏼。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相互成為供者的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亟待突破。”黃曉軍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國外便有科學家探索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但直到90年代中期,這項技術仍被國際血液病研究者認定是遙不可及的夢。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成為黃曉軍團隊追逐了十余年的夢想。
“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參加工作時我就思考如何突破供者瓶頸,把白血病患者20%到30%的生存率提高到60%到70%🧖🏼♀️,讓更多的患者能夠找到供者⛓️💥。”黃曉軍告訴記者🧝🏻♀️。
2001年,第一例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為白血病骨髓移植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這成為黃曉軍逐夢過程中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刻。在今後時間裏,越來越多成功的臨床案例使得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走向成熟,從細胞因子誘導免疫耐受等臨床前期研究到逐步建立🧝🏽♂️、完善了國際原創的單倍型移植技術體系——“北京模式”🏊🏽♂️,達到了與人類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緣供者移植等同的療效🅱️。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上升至60%至70%,患者不用再因為全世界尋找不到全相合的骨髓配型而陷入深深的絕望。目前,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每年完成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近600例,累計完成2000余例🫒,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亦在國內外被廣泛推廣、應用。
“科研成果並非一蹴而就,科學也從來不是一步達到極致完善的。”在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取得突破後,黃曉軍帶領團隊在將這一成果完善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在有了多個供者後🌰,如何選擇最優供者👱🏻♂️?在日後的研究中🥍👨🏻🦯,黃曉軍團隊基於1210例單倍型移植臨床實踐基礎的系統研究建立了單倍型移植供者“優化選擇法則”🤾🏽♂️:年輕⌨️、男性供者移植組移植相關死亡率低、生存率高;父親較母親供者組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低、移植相關死亡率低、生存率高👆🏼,子女較同胞供者組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低;父親較姐姐供者組移植相關死亡率低🤹🏻♂️、生存率高等🧙🏽♂️📥,並通過臨床案例證明了其可靠性。如今🙆🏻♂️,這一原則已成為國外內指導臨床實踐的範本🐍。
為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顯著改善白血病患者的愈後,針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首要惡性腫瘤白血病🚤🤵🏻♂️,黃曉軍團隊建立了國際原創、以分層乃至個體化治療為特色的移植後白血病復發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體系,臨床實現了抗白血病與抗宿主病分離💇🏽♂️。其研究成果“移植後白血病復發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體系建立及應用”,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黃曉軍團隊激活了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這個曾經在全球被認為走不通的領域💯🐸,為白血病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在繼續探索科學未知領域的道路上,黃曉軍告訴記者:“科研解決了原來沒有解決的問題,為全世界培養一批的醫生👳🏼♀️,影響一代的醫生,這才是更大的貢獻。”
心系患者🐖,鑄造精誠名醫
醫生比平常人更頻繁地直面生死,就算是久經沙場的名醫,也無法在一個個即將消逝的鮮活生命面前無動於衷。盡力挽救每一個患者的生命,成為黃曉軍工作的中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黃曉軍最多提到的就是他心心念念的患者🐳。心系患者對黃曉軍來講🙎🏿♂️,是理念🫸🏽,是責任,是動力,亦是情懷。
在醫院,黃曉軍的嚴厲是出了名的。然而,面對患者⇒,他嚴肅的表情、堅毅的眼神、冷靜的語言背後🦻🏼,卻是一位有著仁心仁術的好醫生📃。2006年,黃曉軍的腰椎病發作,只能躺在硬板床上,但他只休息了幾天,就硬撐著到病房探視患者🎚。做了腰椎手術後,他幹脆住到醫院裏,每天讓人用輪椅推著來查房。
“想要把病人治好。”一句不加修飾的樸實語言,恰恰是黃曉軍作為一個醫生幾十年來一直堅守的信念和理想。
向未知探索的道路上,黃曉軍在手術臺上日復一日地工作著。他坦言🏌🏿♂️,在2001年做首例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前是沒有十足勝算的。“當時患者不做手術不行,做了手術結果也未知🥉。但是,患者將生命相托,本身就是對我極大的信任👨🏼🎓。在多年的從醫道路上🧝🏻♀️,患者在病愈後的感恩和鼓勵,在失敗後的理解與尊重是我前行的動力。”
黃曉軍是位能夠將臨床與科研有機結合的醫生。在他的眼中,患者不僅是治療核心🚰,臨床中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病情還是他研究的主體🐵,為科研工作提供數據、樣本和實證。科研工作的進步與突破又進一步推動臨床治療,造福廣大患者。
如今,成就斐然的黃曉軍收獲了眾多榮譽和獎項。黃曉軍特別向記者提到由患者、家屬及電視觀眾通過網絡投票評選的“金牌好醫生”的榮譽稱號。他拿起一本將榮獲“金牌好醫生”的醫生事跡匯編成的一本《京城名醫》,並很開心地與記者分享這本書。獲得多項國際📭、國內重要獎項的黃曉軍將來自患者的鼓勵視若珍寶⛏。除了綜合影響力及實戰能力外🤽🏽♀️,良好的醫患關系亦是黃曉軍獲評“金牌好醫生”的重要因素,這其中便傾註著他對患者人文關懷。
黃曉軍時常勸勉團隊醫生及學生:“不是醫學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即便當醫學能夠解決的時候,也要用人文關懷使患者接受醫生的幫助。患者的理解決定了醫生是有著懷才不遇的挫折感還是有著實現理想的成功感👰🏽♀️。”
黃曉軍始終履行著為患者服務的諾言🐙。在他的眼中,患者的理解🖕🏼、支持與病愈是體現醫生價值前提🧑🏽💼;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讓患者和家屬對醫生有著充分的信任,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重要力量;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亦是維系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紐帶。
甘為人梯,打造一流團隊
如今,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化療和細胞生物學治療一直居國內、國際領先地位或先進地位。在這個業內蜚聲的精英團隊中🌱,黃曉軍與其說是領導,不如說是榜樣,是引路人🗣。
“考核我作為所長幹得好不好,不是看我個人成績是否突出,而要看我是否帶出了一個人才群體。”黃曉軍用行動詮釋著自己的職責。
在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後,除了臨床與科研外,黃曉軍將心血傾註在提高科室整體科研實力和技術實力上。他始終認為,優秀的團隊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個人🤦🏿♀️,團隊的共同發展才能確保個人的持續發展🚑。
在初任期間🧏🏼♀️,在對研究所做了非常清晰的學科分析與定位,分析了研究所的優勢與劣勢後🎳,黃曉軍為研究所規劃了長遠發展的戰略布局,填補臨床缺項及研究空白,建立實驗室成為研究所的重點工作🚶♂️➡️。同時,黃曉軍也明確了打造一支精英團隊是研究所長遠發展的不竭動力。
為此,黃曉軍在研究所堅持“專業為主、行政為輔”的管理機製🤞😳,不僅以身作則,避免行政級別的上下層關系壓製年輕人才的發展空間,還對團隊醫生進行理想、理念和方法學的教育👨🍼。他根據每個醫生的優勢與特長🥤,對他們的研究方向進行精準定位,形成分層培養的機製,為研究所搭建起了完善的人才結構框架。同時不斷地為醫生們搭建發展平臺,提供發展機遇♿🤾🏿♀️,為每個人製定科學、系統的成才方案🚴🏽♂️,不斷激勵他們能夠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樹立一面旗幟🤏🏼。
自2012年起,黃曉軍無論多忙🧦🧜🏻,都會把每周一下午五點以後的時間空出來開所會🙎🏼♂️😻,統一所裏的思想🔀,討論重要事項🛁,交流科研進展,為團隊成員進行研究答疑🐽。眾多科學家在所會裏碰撞思想的火花😣,一系列重大科研進展在這裏取得了重要突破。
十年間,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實現了實驗室從無到有到建設成為重點實驗室的突破,2007年獲評教育部年度創新團隊,2014年獲評科技部重點領域年度創新團隊,在臨床團隊中取得了罕見的佳績。一批優秀的醫生在團隊中異軍突起🤸🏼♂️,逐漸發展成為國內血液病領域的中堅力量👨🏿🎨🍧。
黃曉軍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見到黃曉軍時值周末,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住院部裏格外安靜。他沒有穿白色工作服,但談著理想和情懷,黃曉軍在那一刻仿佛身披聖潔的白衣🙎🏿,用自信的微笑感染著記者,讓記者真切地看到了一名醫務工作者淳樸、美好的內心世界,也感受到了他的信仰和理想沉甸甸的重量🈷️。
人物簡介🤵♀️:
黃曉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87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醫療系。1992年於北京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1998年在美國Einstein醫學院腫瘤研究中心從事血液惡性腫瘤新藥物的研究🐘。1989年開始從事血液病臨床及實驗研究,對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及其各種合並症、各種急慢性白血病的診斷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率先探索並完成了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不合/單倍體HSCT(hematopoietic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在國內最早成功開展了非血緣HSCT💂🏻♂️✋,創立並完善了非血緣HSCT的技術體系♒️;領導了非清髓HSCT的臨床工作🚼;對HSCT後復發白血病的傳統治療技術進行了改造。
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血液病研究所所長⚂、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血液病學系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造血幹細胞移植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細胞治療北京市工程實驗室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臨床PI;並擔任亞太血液聯盟(APHCON)主席,亞太細胞治療學會(ACTO)候任主席,第九屆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第三屆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第一/二屆會長)🧝🏽♀️,中國實驗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兼任Blood、Blood Reviews、Bone Marrow Transplant編委,Annals of Hematology高級編委(Section Editor)、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副主編。
黃曉軍教持國家863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項目🦛,在白血病等惡性血液病的治療、診斷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和開創性工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 J Med,2篇)、臨床腫瘤學(J Clin Oncol🍲👷🏽♂️,1篇)、血液學(Blood🌨,7篇)👈🏿👨🏽⚖️、白血病(Leukemia,5篇)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SCI 論文200余篇🤷🏻♀️🫨,發明專利12項⛈,主編專著20部。牽頭製定多項中國及亞太血液病治療指南/標準並推廣普及,主持我國高水平多中心臨床研究🚒,領導建設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登記數據庫🏄🏼♀️🐍、慢性髓性白血病聯盟,促進我國血液病診治的規範化及人才建設。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