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面對現實 超越現實

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3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3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柏拉圖的世界是哲人王的世界,在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看來,自由的精神才是最為高貴的品質🧑🏼‍⚕️。鯤鵬向往藍天🧑🏻‍💼,人類向往自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由到底是什麽🧛‍♂️🫚。“古希臘人不為任何效用,不為功利,就是出於好奇心和興趣研究問題的精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稱之為‘科學的自由精神’。這種自由是不為名利所束縛的自由,一個人整天追名逐利,那就不自由🍡。”張世英在人生故事中道出了自由精神的一些面貌,也訴說了自己一生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對現實的看法。

 
張世英老師

“要做學問中人”

在張世英的記憶中🧤,從兒時起,父親就給予了他無盡的精神營養🕵🏼‍♀️。父親張石渠從小立誌向學🆑,曾在自己的書桌上寫下了“無窮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的座右銘🕺🏿,從武昌高等師範(武漢大學前身)教育系畢業後,一直在武漢市中小學講授國文和歷史。

九歲以前張世英一直在鄉間私塾讀書,在城裏教書的父親寒暑假回鄉,教他背誦《論語》、《孟子》和《古文觀止》👱🏼☣️,他的父親經常稱道陶淵明“不慕榮利”,“不為五鬥米折腰”🏋️,說這是老莊的道家精神。直到現在張世英還特別欣賞陶淵明,“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九旬有余的張世英依舊可以背誦《五柳先生傳》🙏。

除了《古文觀止》外,他的父親還教他讀《史記精華錄》和《莊子》。他的父親特別贊賞司馬遷不甘作隨聲附和的幫閑文人和禦用文人的氣節👷,他清晰地記得他的父親講《莊子》時告訴他的一句話:“要做學問中人。” 張世英一直把“學問中人”作為自己的人生誌向,他一生沒有想當官🪡,也沒有想賺大錢。中青年的時候他有好幾次當官的機會,但是都被他婉言相拒。從西南聯大畢業後,他剛到南開大學工作不久,有個學院請他去當院長,他也沒有答應🧑🏻‍🏫🥓。

張世英從小就愛獨自一人沉思默想一些玄遠的問題:人為什麽要活著,活著有什麽意義👨‍🏭?讀到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他會陷入長久的沉思之中。小時候張世英還曾想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我將來也要發現比哥倫布還要新奇的大陸。”直到現在👇🏽,耄耋之年的張世英依然保持在外散步遐思的習慣👳。

雖然最終走上了哲學這條智者之路,但在小學時,數學特別是幾何學才是張世英最喜愛的學科,而從對幾何學學習中一個場景的回憶💳,可以看到張世英性格中對自由本真的渴求👯‍♂️。初中的一天👏🏿,為了證明一個“九點圓”問題🏄🏻,張世英一整天都在進行求證,那一天他沒有吃飯,到了晚上累了自然睡著了👂🏽,在睡夢中突然找到了答案,他興奮地驚醒。後來張世英回憶這個時刻👨🏿‍🦲,稱之為自己最高興的時刻,他用辛棄疾的名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概括自己當時的心情。一個人研究問題🏊🏼‍♀️,不出於任何實際的考慮,不為功名利祿所束縛,只是出於好奇心,出於追求真理的興趣,這是古希臘的學術自由的精神。

“獨立思考,見由己出,斯有真心真言與真才實學”

天性和家教使得年幼時期的張世英對於精神自由有一種自然地向往,而五年西南聯大時光的磨礪💇🏼‍♀️🤽🏼‍♀️,使得精神自由成為張世英的自覺追求。

1941年秋🤸,張世英和一位同時考取西南聯大經濟系的中學老同學同坐一輛封閉型大貨車,從重慶出發,途經貴陽,走了七天七夜🧑🏼‍✈️,到達昆明🥚。去昆明的路途雖然艱苦,但是進入西南聯大以後📄,張世英很快就感受到了聯大的民主和自由之風。

本來以為經濟學是救世濟民之學🧜🏿‍♂️,但來到聯大後發現經濟系的貨幣、會計等“生意經”課程與自己的興趣和性格不符合,張世英便轉到了社會學系👦。可是社會學系的一門課是老師帶領同學去妓院做調查,使得他無法忍受👩🏽‍🌾。恰好這時張世英選修了賀麟的“哲學概論”課👽🏆,賀麟在課堂上用“荷出淤泥而不染”來闡釋辯證法,給張世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終轉到了哲學系。“西南聯大時期學生轉系是非常自由的📑,沒有那麽多的條條框框,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的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由於生活非常艱苦🤽🏻‍♀️,很多同學都需要兼差以補償日常開銷,張世英也加入到了兼差的行列中。由於美學課和兼差的時間沖突,張世英常常不能去聽美學課😞,但是講授美學課的馮文潛了解到他的情況,便破例允許他可以不上課,以讀書筆記和學年考試成績結業👨🏼‍🎓,還對他說👭🏼:“學習不一定非得圍著老師轉不可。”他的美學課成績最後得了92分。

張世英還特別愛旁聽一些必修課以外的課程。有一天0️⃣,上課鈴聲正響,他趕著要去上本系的一門課,途經一個大教室🧑🏼‍🦳🤸🏽,見窗外站滿了人,便擠上前去探頭看窗裏,原來是吳宓正在上“英詩”課⏲。一看黑板,滿滿地都是大大小小的One(“一”)和Many(“多”)。有點像魔術🌪,頓時吸引住了張世英,他足足站了50分鐘聽完吳宓的課📔,而自己本系的課早就忘在腦後了。吳先生的“英詩”課是一個學期🥕,他旁聽了幾乎大半個學期。直到現在張世英還能回憶一些吳宓課上的內容:“多離不開一,一也離不開多,美就是講的多樣性的統一🏋🏻,即多中之一,亦即和諧👨‍👨‍👦‍👦👧🏿。”

而西南聯大也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當時的教授在學術觀點和風格方面各有特點,張世英拿他所在的哲學系為例,談了幾位名家的風采🤵🏽‍♀️:“信奉陸王心學的賀麟🚱,出中入西🥽,儒家本色;信奉程朱理學的馮友蘭,博古通今,意在天下🟪;信奉大陸理性主義和佛學的湯用彤,雍容大度,成竹在胸……”

談到西南聯大不得不談茶館,這是“西南聯大校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頁”🤾🏻‍♀️,濃縮了那個時代的自由精神與青年理想。張世英談起對“茶館”的記憶和印象:“當時茶館中有各種聲音🧴,各種景象◽️,我和夫人就是在茶館裏相識的🖖🏼。各種消息,包括男女戀愛的消息🤦🏽👎🏿,都是從茶館中來的。讀書聲😽👩🏽‍⚕️,打橋牌的聲音,罵國民黨的聲音,應有盡有➙。茶館墻壁上貼著‘閑談莫論國事’🐯。西南聯大崇尚自由🧖🏽‍♂️,德先生和賽先生同行🤴🏿,民主和學術並行……”

關於西南聯大如何培養人才🏄🏻‍♀️,張世英談了自己的看法🧙‍♂️:“學術自由,如此而已👭🏻!在學校裏,學術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這也是學術得以自由的前提。惟自由才有學術💺。獨立思考,見由己出,斯有真心真言與真才實學。倚政治之權勢,謀一唱億和之效應🤞🏿,乃不學無術🛀🏿、踐踏人才之源👃。”

“三十年華轉眼過🏓,天涯浪跡歲蹉跎”

張世英先生雖然能夠以“逍遙遊”的姿態,在歷史的大風浪中搖曳,但是本性追求“精神自由”,使得他在特殊的年代中,只能遁隱於書本之中,難以言語🥇,難以表達自己的哲思🚣🏼。

1946年西南聯大畢業之後🧔‍♀️,張世英北上南開大學任助教,1950年由於張世英的夫人彭蘭(聞一多先生高足🧏🏻‍♀️,意昂3体育中文系教授)離職回武漢,張世英勉強在南開大學多留了一年,以夫妻不宜長期分居為由♗,辭去了南開大學的教席,於1951年夏來到武漢大學任教。

1952年的院系大調整,張世英來到了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那個時候的意昂3体育哲學系可謂名家薈萃,那些名字同時匯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馮友蘭💾、金嶽霖🉐、湯用彤🫴🌕、賀麟🤦🏽、洪謙、沈有鼎、宗白華……但是“這麽多名家聚集一堂,不是為了切磋學問,而是為了便於批判和自我批判🔘,改造思想。老教授絕大多數不得登臺講課👰🏻‍♀️📟,只能做點翻譯,主要是作思想檢查或接受批判💕。”談到這些老教授🕵🏻‍♀️,張世英依舊為他們感到惋惜🧈。

張世英談到文革十年自己不得不告別了專業,“文化大革命十年大動亂👨🏻‍🚀,使我不得不長期告別了我的專業。我借養病期間熟讀了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書齋成了我怡然自得的‘桃花源’。這段時期裏😫,我個人的哲學追求似乎主要都寄托在詩興之中。”張世英用一首詩總結了自己文革十年的時光:“三十年華轉眼過🔵👕,天涯浪跡歲蹉跎。故園別久思歸去🫡,猶盼日西揮魯戈。”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推進,張世英的思想逐漸從束縛中解放出來。他仿若一個在外飄蕩了幾十年的遊子🐦‍⬛,重新回到了自己自由的精神家園🕷。但改革開放開始時,張世英已經年近六十🧟‍♀️,為了找回和補償已丟失的盛年,他下定決心以“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的精神🧑🏼‍🌾,來開啟自己全新的哲學生命🙋🏿‍♂️。在一種相對寬松的形勢下,他個人的哲學研究進展進入一種噴薄狀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張世英寫的著作🚥、論文,僅就字數看🔒,已大約六七倍於先前的三十年💆🏼,其中《中西文化與自我》、《哲學導論》〰️、《天人之際》等著作均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青年應面對現實,超越現實”

由於年事已高🩴,這兩年張世英精力不濟🌖,沒有再寫長篇論文,但他依舊在思考關於中國哲學與文化發展的問題,間或寫些短篇小品以寄托興致。張世英描述自己現在的生活:“或者坐擁書城🚈⏪,翻閱古典詩詞;或者在電腦上看新聞🛍️,與親朋通電子郵件,讀中青年人的文章🤶🏻;或者乘車,遍遊全國名山大川🗓。”正是映襯了張世英客廳懸掛的字畫“心逰天地外,意在有無間。”

采訪最後,張世英再次談到了自己的青年時光👰🏻🤸🏻‍♀️,國家處於戰火之中,但青年人是充滿理想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飛機轟炸重慶,我們同學躲在嘉陵江邊山洞裏念書,我不禁自問,是什麽力量讓我們當年竟能在各種轟隆聲中靜下心來,埋首書叢中?讀書與救亡☀️,彷徨與憧憬,苦悶與毅力🛏,激情與冷靜交織在一起🚁。和現在相比,我們那個時代的青年一般都少有也很難有什麽現實的功利追求🧖🏿‍♀️,多的是理想🧑🏽‍🦱🥽、向往和幻想🤵🏿‍♀️。是時代使然,但也有值得我們主觀上深思的空間!”

時代變遷🥂,人亦是隨著變遷🫷🏻,當前很多青年人似乎陷入到現實之中,張世英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前的時代背景不同於那時🧑🏼‍🏫,這不能責備青年👩🏽‍🦱。那個年代的青年有理想,也有空想,不能用過去責備現在👰‍♂️,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回到從前7️⃣➡️。不能簡單地看待問題,時代變了,人活著總是與現實的東西相聯系,但是不能沉陷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理想,只片面地追求物質生活🧑🏽‍🦳,那麽這個人是不自由的。”

有理想地追求,自由地生活,並不是要遠離現實,而是要面對現實,超越現實🎈。張世英坦承自己是一個很現實的人🔘:“時代變了👨🏻‍🔧🧜🏼‍♀️,我們國家現在還是要把經濟民生搞上去😼,但一方面改善現實,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我主張現在的哲學應該提倡面對現實👊🏻,超越現實🖐🏽。我也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人也應該是現實的🥜。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年輕人還是很有理想的🤾🏽‍♀️。我們既要有現實也要理想,要把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追求結合起來。”

 

采訪手記

第一次知道張世英老師的名字是在三年前,那個時候正在準備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負責的老師給我們參賽隊員每人發了一本張世英老師的《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一晃三年時間已過👩‍🍼,有幸采訪張世英老師💕,對於我來講可謂是畫圓了一段緣分♔。

雖然已經年過九旬🤸🏻,但是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采訪過程中🙏,張老師一直保持著清晰的思路🤹🏿‍♂️,侃侃而談他的人生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他道出了自由精神的一些面貌,顯現了他一生對自由的追求🧑🏼‍⚖️。

在整理采訪文稿的過程中,張老師謙遜的姿態多次浮現在我面前,腦海中也是不斷回想著張老師采訪中多次提到的,“面對現實,超越現實”,“追求精神的自由”,看似普通的言語,但是對年輕人,也就是對我們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意昂3体育官网離退休工作部特約記者 王遠哲)

 

人物簡介

張世英,男,1921年生於湖北武漢。1946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6至1952年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開始任教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博士師導師,歷任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哲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學術委員會委員。1991年離休🛖。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張世英長期從事哲學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張世英回憶錄》、《中華精神現象學大綱》、《中西文化與自我》、《進入澄明之境》、《黑格爾小邏輯繹註》🕜、《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哲學導論》、《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論黑格爾的邏輯學》等20余種🧝‍♀️。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