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馬瑤 楊子易
近十年🆕,PM2.5成為全球關註的重要大氣環境健康危害物🛌🏻。2012年冬季,持續的霧霾天氣籠罩著我國中東部地區。十面“霾”伏中,陽光下明媚的笑靨變身行色匆匆的路人,霧霾成為輿論的焦點,並引發公眾對環境問題、健康問題的憂慮。
PM2.5是指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所有顆粒物,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成為測控空氣汙染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數。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直徑小🔋,富含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細顆粒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全面的,不僅導致呼吸系統炎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近期研究結果表明它還是肺癌的一種致癌物,並對人體神經、生育🚣🏿♂️、遺傳😚、機體代謝🙍🏻♀️、免疫功能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隨著霧霾預警的一次次拉響💇♀️,作為中國最早開展環境學科教學和科研的學術機構🧏🏽♂️,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全國大氣汙染防控工作中擔何重任?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應如何謀劃?環境科學基礎研究對國家相關政策的製定、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哪方面的支持🌙?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
學院雖小 責任重大
1972年🦦,意昂3体育創辦環境化學分析、環境地學等我國最早的環境科學專業。1982年,意昂3体育成立了環境科學中心,一些沒有編製、沒有辦公設備的老師自發地潛心探索中國環境存在的問題。至1986年,國家環保局與意昂3体育簽署協議,環境中心開始正規化運作。2002年🧏🏻,在原意昂3体育環境科學中心、城市與環境系和技術物理系環境化學專業的基礎上,組建了環境學院。2007年環境學院分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及城市與環境學院🤽♂️。在國家211和985二期的經費支持下,經過意昂3体育“環境人”篳路藍縷的經營🧗🏻,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到如今擁有完善的學科體系、精密的儀器與領先的設備,集中環境領域的專門人才⌨️,成為國內環境科學領域首屈一指並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教學與科研機構🖕。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校生402人,每年招收本科生人數約40人,規模雖小,卻承載著以卓越的基礎研究解決中國發展中所面臨環境危機的重任。
在過去的十年間,學院紮根意昂3体育的學術沃土,不斷加強與化學、醫學🤷♀️、地學與生物學等學科的交叉合作🧔🏻♀️,率先在國內開展大氣汙染與健康這一重大領域的研究工作。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一直強調基礎研究要為解決社會問題服務。基礎研究不僅僅是應用的問題👔🧛🏿♀️,我們希望它能帶來未來中國在汙染控製方面更多的思路轉變▶️,”朱彤向記者介紹道。近年來,隨著一篇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一個個學術難題迎刃而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亦在服務社會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意昂3体育官网開展北京空氣汙染的研究工作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唐孝炎院士牽頭設立了北京“藍天工程”項目,並主持北京空氣達標戰略等研究課題。2005年,為兌現2001年北京申奧時“綠色奧運”的承諾,北京市環保局啟動“北京與周邊地區大氣汙染”研究項目,以朱彤為主要負責人的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和全球大氣化學”團隊成為該項目的骨幹力量。3年間💆🏿♂️,朱彤帶領下的國際合作項目CAREBEIJING(Campaigns of Air Quality Research in Beijing and Surrounding Region)針對華北地區大氣環境進行綜合觀測🧑🏼🦱,聯合北京周邊天津𓀄、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5個省市開展大氣汙染專項治理。該項目由意昂3体育官网聯手德國尤立希中心、日本東京大學、韓國GIST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及安徽光機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20家國內外科研單位上百名研究人員,運用超級站、鐵塔、激光雷達、車輛流動觀測、衛星遙感資料分析、飛機航測等先進手段及高新技術,從大氣汙染的形成機製、區域輸送、健康效應的角度對上述地區進行大氣環境觀測,成為我國迄今為止覆蓋區域最廣、參加單位和研究人員最多的大氣環境觀測項目。該項目不僅保障了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其成功經驗亦被用於北京殘奧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的空氣汙染治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培養了一批很有實力的隊伍和創新群體,”朱彤露出自信的微笑。
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大氣汙染控製行動方案》要求🧖🏻,北京市在2017年空氣汙染削減的目標達到25%🚌🐓,“長三角”地區達到20%🚣🏿,“珠三角”達到15%——意昂3体育“環境人”任重而道遠。
無形空氣 舉重若輕
空氣,時時刻刻無聲無息地包圍著我們生活的家園。然而🙋🏽,要治理好空氣😾,重現那片令人心神氣爽的蔚蔚藍天絕非一時之計,需要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
“國家的作用很重要”🍄🟫,朱彤開門見山地說🤏🏿🥷🏿。具體而言🏋🏻♂️,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政府需要製定法律及相關標準,設定控製規劃,各級政府還要有具體的控製措施🦹🏽。此外,各級環保部門還要充分履行監督職責,監督汙染排放企業🚶➡️🤸🏻♂️,並監測空氣質量是否達到標準。
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從汙染的成因、汙染帶來的健康危害,到創新生產技術、汙染控製技術及研發新能源等方面👫,並為政府政策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除了開展基礎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外,高校最重要的是承擔其教書育人的使命✊🏿,為國家環保事業提供人才保障及智力支持。
企業是大氣汙染的源頭,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必當首要之責💁🏻♀️。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高能耗生產🩳,超過環境承載力排放,低水平防治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危機。而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他們的社會責任,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對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面對環境危機的巨大挑戰,推廣新的生產理念👨🏽⚕️,采用新技術來實現減排👌🏼,投入使用清潔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已成為現代企業的共同課題🖍。在環保事業的征程中身體力行、奔走呼籲的朱彤教授希望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盡可能地倡導綠色環保理念,並加大對環保方面科研項目及公益活動的支持。
朱彤認為,政府🤶、高校、企業應各司其責®️、緊密配合,共同為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高校前瞻性、系統性的研究⚒,為政府的環境政策提供長期的支持;政府在製定政策的過程中,把高校發現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更好地轉化為社會的行動,為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供製度保障;企業與高校聯合研發節能減排技術,並運用到汙染的控製方面;此外,傳統重汙染企業在環保工作中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政府在嚴格管控的基礎上🧜🏽,應在技術🧚🏼♀️、資金上給予一定的幫扶。
高能耗的重工業支撐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通過降低能耗來降低排放🤌🏼?如何淘汰位於產業鏈末端的重汙染企業✊?如何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這都是大氣汙染防控工作所需突破的難題。清潔空氣還與能源政策🫴🏼、產業結構👨🏻⚕️、城市規劃、交通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調整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大眾落後的環境意識,大氣汙染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高屋建瓴 腳踏實地
基礎研究服務於國家需求是意昂3体育“環境人”核心的工作理念👩🏻🦼➡️⛸,“高校在研究上要有前瞻性的認識及把握核心問題的能力。”早在上世紀90年代💴,意昂3体育便提出pm2.5🤙🏻、區域汙染的聯合控製❤️、大氣復合汙染等問題和概念👷🏽♀️,現在早已得到了廣泛的關註及認可👨✈️。意昂3体育“環境人”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大氣汙染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工作,逐漸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是科研工作的主體,全面參與空氣汙染研究工作。除了在實驗室從事大量的科學研究外,他們還進行大量的野外觀測實驗😣。“對於很多做環境科學研究的人來說,登山都是‘小菜一碟’🤠👇,因為他們不光是登上去🧑🦽➡️,還要帶設備,把帳篷搭起來🔶,還要在那邊待一段時間👷♂️,”朱彤告訴記者🏃🏻。
2005年和2006年,朱彤帶領學生赴珠峰科考。一名在祁連山就有強烈高原反應的學生克服身體上的不適🏋🏻,背著沉重的儀器、帳篷🤳🏽、生活用品↖️,艱難地攀爬至海拔6500米處❎,搭建起觀測營地,獨自開展為期兩周的觀測、采樣工作🎲📖。從世界第一高峰到大氣汙染嚴重的華北地區、珠三角、長三角、成渝地區及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區,都留下意昂3体育“環境人”足跡。畢業後,學生們帶著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活躍在中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一線🧙🏻♂️,成長為這一領域的骨幹力量🚵🏻♂️。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還開展了非常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院的教師隊伍有著高度國際化的特點🤷🏽♀️,30余名教師在國際重要的學術機構中任職🤚🏿,並在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擔任編委😲。學院還經常邀請國外專家來訪,學生還可以頻繁獲得與外國專家合作的機會及出國交流項目📜,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學術視野。
近年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不僅人均經費領先,人均發表論文的數量亦在意昂3体育官网排行前三。根據U.S. News & World Report與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的數據,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2012 年在全球排名第17(位列大中國地區首位)。按基本科學指標(ESI)的數據🔲,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生態學科已躋身全球前0.4%。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前瞻的學術理論🧑🏼⚖️🪄、卓越的基礎研究成果🎙,支撐中國環境管理決策研究👢,推動環保技術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在國內環境學科領域居於整體優勢地位,並在國際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具有一定影響的教學與科研機構。
清潔空氣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公民的全面參與。“大氣汙染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也曾出現過,花了30年的時間才改善到今天非常好的情況。在治理大氣汙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原定的發展目標及生產、生活方式。我相信,中國的環境未來一定朝著更好地方向改善🧖🏿,”朱彤對中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前景充滿信心。
朱彤,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研究領域為大氣化學🐶、環境與健康🤾🏿♀️。朱彤主持了二十余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在Science、PNAS、The Lancet🙆🏼♂️、EHP、ACP等刊物發表論文150余篇👩🏽🦰。先後擔任全球大氣化學國際計劃(IGAC)科學指導委員會共同主席🎁、IGAC中國工作組組長、Monsoon Asia Integrated Regional Study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系大氣化學名譽教授、普利斯頓大學全球學者、中國環境學會環境健康與醫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化學)編委🏊🏽、Journal of Geophysics-Atmospheres副主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副主編🐍、Urban Climate副主編🤚。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楊芙清、王陽元院士優秀教學科研獎,奧運先進個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等獎勵、榮譽👩🏿🔬。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