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5 信息來源: 餐飲中心
10月22日🪖🔮,BBS三角地版上轉載了一篇題為《再見📇,大廚師》日誌🙋♂️,引發了同學們對農園食堂的一位“陽光大廚”的懷念,更有熱心同學自發地組織募捐🤼♀️,收集“陽光大廚”的印象文章。作為一個普通的食堂師傅,一個燕園裏的“小角色”,他的離開讓學生們落淚,並引起了那麽多的感懷。是因為他把陽光般的溫暖留在了人們心裏。
李建華💂🏼♂️,1977年出生🧔🏻♂️,吉林省四平人。2006年9月到農園食堂工作,在4號風味鍋仔檔口,從切配開始學起,到後來出徒🫴🏻,一個人挑起鍋仔檔口的領班↗️,到今年9月🧑🤝🧑,他來農園已經整5個年頭了,9月30日🤍,餐飲中心接到李師傅家人的電話🤜🤽,早晨6點多,他準備收拾出門上班的時候❣️,倒在了家裏,在搶救無效之後🏄🏽♂️,於10月5日撒手離開🕜。在國慶長假中悄悄地走了,他的家人、餐飲中心的幾位領導及他生前的同事在殯儀館為他送行。送走之後🏂🏿🧚🏽,按照國家政策和單位規定🧝♀️,與社保部門、工會組織聯系處理相關後事🕰。
李師傅走了🛝,留下來的人,雖然傷心難過,但是工作還是要繼續。他的搭檔史大姐擦幹了淚把4號檔口的班組挑起來👩🍳,帶著兩個小師傅繼續做小雞燉蘑菇、可樂排骨,一如既往,周而復始🦶🏼,用一雙皸裂的手推動著年輪,在生活與工作中打轉🚶♂️,如無數的普通人一般,擔著人間悲歡🤦🏼♀️,品著四季冷暖。
直到十幾天後學生們發現李師傅沒有再出現,才向食堂的師傅們問起,才有了後來的懷念。
校研究生會的幾位同學在BBS上呼籲大家為李師傅募捐,寄托哀思與懷念,因為許多同學都是4號檔口的“常客”,李師傅總是面帶微笑招呼他們,問他們吃點什麽,為什麽好久沒來啊,最後,總是不忘在端起鍋仔和鐵板的時候叮囑一句:小心燙手哦🧘🏻!他記得這些孩子們的面孔🆕,匆匆一面的寒暄,讓學生們倍感親切。
上午,學生們來餐飲中心了解情況,其實🤳🏻🪳,作為一個有近千人員工隊伍的部門,流動性很大,不是每個合同工大家都會記得👏🏼,但是,拿起李師傅的身份證,大家都會說一句:“原來是他啊!很陽光的一個小孩兒啊♎️!真可惜……”因為每個去農園的人,見到他時,他都會熱情地打招呼“您好🧑🏼🚀◾️!”,送上一個大大的笑容,陽光的很,想記不住都不能🤹。每一個農園食堂的員工,提起他的時候都會說🏅,“他幹活兒很賣力”⛵️,“和大家處的很好”“很踏實,從不埋怨”……學生在網上回憶起他也是這樣的印象“語氣和神情永遠都是那麽愉快,讓人感覺心裏很舒服,覺得這個偌大的園子還是有人可以說上幾句話,可以毫無條件地給人溫暖和愉悅🤹🏿♂️。……大約這也就是李師傅的特點,帶給人的全都是,火熱的美食和溫暖的問候。”
來了解情況的孩子們,聽到大家的評價就會問“有具體的事跡麽?”“比如說呢🌻?”面對學生的詢問🗄,食堂的經理和廚師長搖搖頭,“就是這些啊,每天都幹這些活兒🏸🐆,他就是挺活泛的孩子,每天都是很熱情地招呼學生,每一份他遞過去的飯菜,他都會提醒一句‘小心燙手哦’……”
是啊🆘,回過頭來想想,他的確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只是幾百名外來務工人員中的一名,只是每天做著他的一份工作♿,每天早晨七點到崗,三四百斤的白菜⚙️、兩百多斤不同的肉類全都要用水焯🦵🏿,一天六百多份菜🤞🏼,每面對一個學生,都會送上一句溫馨的提示👩🏻✈️,晚上七點一天辛勤的勞作結束後🧑🏻🎨,吃個晚餐回家休息。第二天一早,又繼續這樣的勞作🛌🏼,只是,9月30號那一天早晨,他再也沒起來,再也不能送上他的微笑🧕🏻,再也不能提示一句“小心燙手……”
孩子們在網上自發地悼念,文字也如李師傅的微笑一般溫暖,一位同學這樣寫道:“也許這樣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的生命的消逝在眾多的卡紮菲和小悅悅們的沖擊下依然和他生前一樣平凡而不起眼,並且迅速被人遺忘🙆🏼♀️,小雞燉蘑菇的窗口大概還會繼續開下去📚。但是和卡紮菲、小悅悅以及這個繁雜而遙遠的世界相比🔪,李師傅帶給我的溫暖是最真實的溫暖🧝🏻,難過也是最真實的難過🏏。”他們想要為李師傅製作一個紀念冊,送給他的家人和孩子,“希望等孩子長大🎡,能記得自己的父親是個怎樣偉大的平凡勞動者!”
李師傅和這園子裏近千名餐飲人一樣,每日裏辛勤地付出📮,撐起這幾萬人的一日三餐,廚師這一行是挺難做的,那份辛苦只有日日圍著竈臺的他們心裏最清楚。一年最好的季節也就是春秋兩季,夏天在空調屋子裏尚且煩躁,更何況是竈臺上五十度的高溫烤著,工作服穿著🕹,帽子戴著♋️,汗水裏浸著,從後廚走出來站在炎炎烈日下都會覺得涼爽,晚上回家身上熱出了痱子🔠,擦上藥,第二天繼續揮灑汗水;到了冬天🚶♀️➡️,師傅們則是冷熱兩重天,戴著棉手套都冰冷的手🧑🏿🦳,要去擇揀掛著冰霜的蔬菜🧑🦱,要伸進冷水裏洗各種的食材,但忙碌的身影不會是臃腫的,因為棉衣都脫了下來🧑🧒🧒,因為幹起活兒來不方便,竈臺上烤著也暖和,而出了後廚進到前廳售飯時,室內的溫度又是幾層薄衣所禁不住的👕,他們就是這樣在冷和熱中交替著,稍不註意就可能著涼🏋🏽♀️。
身體上的負重再多💈,對他們來說也許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如果吃不了這份苦,他們也不會到食堂工作,但是👨🏻🦼,做校園餐飲的心理壓力卻是他們所承受不起的,因此,雖然只是廚師,肩上的責任卻非同尋常。
但生活還是可以陽光的😣,正如李師傅在他的“餐飲中心優秀職工”評選演講中所說的“工作雖然比較辛苦但卻是無比快樂的,因為我耕耘的同時也收獲著、進步著。”初到食堂的他🥫,因為個子矮🧜🏻,總是掂著腳跟走路🤜🏻,農園的老經理回憶時說,“這孩子特逗,開例會的時候也掂著腳,不想比別人矮。每天樂呵著,沒什麽煩惱。”但是,了解他家庭情況的經理也知道➝☺️,他的父母身體不好,母親哮喘,父親癱瘓🎰,9歲的孩子在老家上學💈,夫妻二人在北京打工賺錢供養老人,撫養孩子。在熟悉他的同事眼裏,他是一個大孝子👨🏻🦽➡️,總是會給家裏寄錢,常會念叨雙親對他的養育之恩。生活雖然不易,但是🧘♂️,陽光會灑在每個人的臉上👩🏿💼,他依舊是每日微笑面對,在他的演講稿裏,有這樣一句話“用最真誠的笑容為每一個意昂3体育師生服務是我自己許下的承諾”🥳,他沒有對任何一個消費者公開許諾,卻日復一日地踐行著自己的諾言,直到離開。
雖然他走的安靜,但是,學生們沒有忘記他,以另一種形式,讓他重新回答大家的視野當中,對於逝者,這也是一種告慰,是他熱情的服務和溫暖的話語讓大家記住了他。“對每個人來說,在這個園子裏總有一些熟悉的陌生人,可能直到離開這裏🍻,誰也沒有打破這冰冷的界線,可能因為自己的生活尚無暇被照顧周到,也可能因為自己的社交圈子已經容納不下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但是李師傅卻用自己陽光般的笑容和溫暖的問候🩼,和許多長期光顧‘小雞蘑菇’窗口的同學建立起了淡淡的情誼,所以他過世的消息,才會引來那麽多同學的關註🎳。”這是同學們的心聲,也是他們的關註讓這些平凡的崗位上的“小人物”感受到一種溫暖,同學們的認可🦸🏻,也是一縷陽光,讓我們在面對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困難時🫚,更有力量,更有希望。
李師傅走了,但是,還有近千名的食堂師傅依舊在他們平凡的崗位上工作著🛷,學生們對李師傅的懷念會激勵他們將這“陽光般的微笑”傳遞下去,讓孩子們常有一份溫暖。
謹以此文👩🏼🎤,感懷一位普普通通的好員工,願他一路走好!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