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匯 氣象研究,一生無悔

研究氣候變化與應對行動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壓力和挑戰,當然更多的是成就感🏦。古稀之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變化研究專家、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依舊沉浸在這樣的日子裏樂在其中🧛🏿‍♂️。

立誌氣象研究🧖🏻‍♀️,不改變,不後悔

1957年考進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時,丁一匯的專業是天氣動力和大氣物理;1994年走出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時🌯,他已經是氣候變化專家。

對於丁一匯來說,這一切都是歪打正著。中學時,丁一匯最喜歡物理🧟‍♀️🦨,報考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成了他高考時的鐘情之選。萬事俱備,體檢時他卻被查出色弱,當時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只有兩個專業👩🏼‍💻,物理學和氣象專業。限於身體原因,丁一匯只能選擇後者。那個年月,連天氣預報都只有在廣播裏聽到,而且很專業,對於天氣預報和大氣物理是學什麽的👷🏽,氣象學是怎麽回事,少年丁一匯也是一頭霧水。“不過👩🏻‍🏫,能跟物理沾邊應該就不錯的。”

邁進意昂3体育官网大氣物理系的門檻💆🏿‍♀️,丁一匯再次因為色弱的問題而面臨轉系。擺在他面前的選擇還有很多🫐,數學、外語或其他文科專業🕑,思來想去,還是想把天氣動力和大氣物理作為立身之本♦️,他不肯轉系📣。最後時任系副主任的謝義炳教授拿來幾張天氣圖🪧,指著上面的紅線、綠線讓丁一匯辨識,這種線不像測試色弱的圖片那麽雜亂無章🚴‍♂️,丁一匯順利完成,謝義炳拍板道:“那就學嘛!還轉什麽系!”

1958年五四青年節👩🏻‍🎓😯,也是意昂3体育官网校慶。“五四科學報告會”上👮🏽‍♂️,一位物理系研究臺風的老教授的演講,讓丁一匯下定決心,將氣象研究作為終身追求📯。再沒更改,也未曾後悔👎。

大學三年級時🌡,意昂3体育官网地球物理系成立🙋🏿‍♂️🕜。丁一匯和其他研究方向的同學組成了這個新學系🫙🎡。大家都主攻地球物理🫷🏼,但是方向各有不同🧑‍🏫,“那時學習氣氛很活躍,大家都很用功,也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那是一段令丁一匯很懷念的時光,也就是在那時起,不同專業同學之間的探討讓他的視野和思路都有所開闊,專業功底也越發深厚了。大學畢業時🐀,丁一匯考取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我們這一批研究生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比較早的一批🦵🏼。”在眾多從美國回來的老教授的帶領下,丁一匯和同學們的科研生涯正式起步。而他們,正在撐起新中國的氣象事業📋⬇️。

對話大氣、季風和海洋

從大氣物理平流層研究👿,到高空風分析、季風試驗、海洋預報⚃,到中小尺度氣象直到氣候變化……將近半個世紀的光陰👧🏼,丁一匯的研究方向幾經變換🥷🏽,每次轉彎🚅,都是因為“祖國需要”。每一次,他都毫無怨言頂在一線。

1963年考入中科院大氣物理專業時🥐🧑🏽‍🎓,丁一匯的研究方向是大氣平流層。這跟日常天氣預報所預測的對流層變化並無太多關系。然而等到畢業時💅🏽,部隊裏出於軍事需要而要對高空風進行研究🐓🤵🏼‍♀️,丁一匯被派去進行高空風研究後,他在1970年又從事衛星雲圖和資料分析,並擔任中國氣象局、意昂3体育地球物理系和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聯合雲圖分析組長。五年時間裏,他在中科院院士、著名氣象學家陶詩言的指導下🥱🎄,開始在我國應用衛星雲圖。

1975年8月,河南暴雨成災,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壩。因為天氣預報水平有限,通訊設施也不完善🫲🏻,損失很大。丁一匯又臨危受命♚,和另外兩名同誌組成“暴雨組”。他們所發展的暴雨預報“落區法”,被評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比較早的應對極端天氣研究👨‍👨‍👧。

1979年,國際組織在印度洋組織印度洋季風試驗。丁一匯作為中國氣候專家,進駐試驗團隊。差不多半年的時間裏,他同各國專家一起輾轉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再到新德裏,完整地跟蹤了一個印度洋季風周期。這次試驗🫱,丁一匯很受教益,“和各國氣象專家在一起研究🎨、試驗🏫,讓我開拓了視野🥅。”

經過兩年的赴美交換學者生活👲,丁一匯於1982年從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再次進入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總臺👨‍🦯‍➡️,任臺長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在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等領導和前輩的鼓勵下“開辟新天地”,兩年中他將視線鎖定海洋,因為“海洋很重要”。

轉向海洋研究,是丁一匯至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轉型🤌🏼。他總是受命於國家需要的時候🫴🏽,而這些服從組織安排的選擇🧜‍♂️,丁一匯用自己的科研足跡勾勒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氣象、氣候研究部分領域的發展脈絡,也為後來轉向氣候變化研究鋪墊了深厚而廣泛的基礎。

前瞻“氣候變化”

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丁一匯對氣候變化的關註屬於“被關註”。

1980年,丁一匯在美國聖地亞哥參加美國氣象學會大會,主題是“氣候變化”,在那次會議上,全球氣候是在變暖還是變冷,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議題被拿到桌面上研究討論。

雖然也在這次大會上做了發言,但是丁一匯內心裏還是深受刺激。1979年10月走出國門時,國內氣象學界剛剛從動蕩中慢慢恢復,百廢待興。而美國已經將氣候變化的科研觸角伸向了感知地球變化的立體層面📏。當我們還在單純地進行研究時,美國已經將“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天氣與氣候系統的影響列入氣候變化的範疇進行統籌研究。1982年年初🧽,丁一匯回國🤲,回到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從此氣候變化成為他密切關註、且矢誌不渝研究的領域。

當丁一匯1986年終於走進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時,開始正式著手氣候變化研究🐦‍🔥。彼時中國進行氣候預測還處於傳統人工階段🔮,表格圖紙是手繪的,統計是人工計算的……在美國“見識”過先進計算機處理☝🏼、定量、自動化氣候預報與氣候模型建立的丁一匯🧛🏼,內心著急而痛苦。建立我們自己的氣候預測科學體系🍺🖐🏿,丁一匯決心先學習先進的技術🟠,再努力趕超。

丁一匯至今提起仍念念不忘時任國家氣象局長鄒競蒙和副局長章基嘉的理解和鼓勵,在這種支持下,他們終於在上世紀90年代初啟動了預研究。1994年👃🏻,國家氣候中心成立,丁一匯為首任主任,他們還得到了寶貴的2600萬科研經費,聚集了700位科學家。那正是“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說法滿天飛的年代,科學家是清貧的代名詞♋️。丁一匯他們也是如此,掙著幹巴巴的工資,沒有各種補貼,他們卻拼命用五年時間建成了觀測🫚🤵🏽、預測等於一體的氣候監測、預測和服務系統,再用三年時間調報,我國第一代氣候預測模型終於“可以用了”。丁一匯說,這個項目最大的意義是填補了一項空白,在氣候變化領域我們國家終於在場了👨🏽‍🔧。這項研究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不僅如此,丁一匯還帶著國家氣候中心為省、地市建立了氣候中心🧑🏽‍🏫,培訓了一批能從事氣候服務業務的氣象工作人員;他同時和氣象學家👋、中科院院士李崇銀主持了南海季風實驗🖕🏼,也獲得了成功🍴,在國際上影響很大;他還配合中科院院士趙柏林進行了淮河水循環試驗……拼命幹💆🏼,是丁一匯唯一的秘訣🤹🏽‍♂️。家裏他根本幫不上忙🦹🏼,全靠妻子和老人;生活並不富裕🧑🏽,他也毫無怨言,“不是物質掛帥,全靠精神支撐”,而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撐來自於他們內心的使命和責任——這項工作對國家很重要,一定要趕超。

而今,國家氣候中心已經成立將進17年了,其對國家發展的作用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氣候預測結果中顯現出來🐅。1998年中心成功地預測了長江流域的嚴重洪澇災害;連續四年成功地監測預測了厄爾尼諾事件,並對近幾年氣候趨勢做出了基本準確的預測。各種動力氣候模式業務系統也在不斷地完善👱🏽‍♀️➡️,雖然早已離開國家氣候中心一線崗位,丁一匯談到這些仍舊欣慰不已,“這作用可不小📚。”

IPCC二十年

1990年,丁一匯時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被派往聯合國。那裏已經集結了近千名全球頂尖科學家,1989年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他們將代表全球和各國政府,共同對地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科研成果進行有效評估👩‍🏫。

這是人類第一次對自己所居住環境進行氣候變化評估,重要性不言而喻。丁一匯是主席團成員⏯。通過兩年時間的論證商討,《IPCC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及《補充報告》於1992年出爐🚛,報告首次提出“持續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在大氣中的積累將導致氣候變化”這個觀念👨‍👦🙅🏽‍♀️。這項報告直接促成了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

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審核過程很嚴格🤲🏿,每次評估報告都要分別經過專家和政府的兩輪審核才能進行最終討論🏋️。而每一輪討論都意味著連續幾個不眠之夜,丁一匯記得🔁,他們當時總是討論到深夜甚至通宵,然後在熹微的晨光中走回房間稍微休息一會,早上八九點鐘又要開始新一天的討論了。

評估報告形成的過程如此艱辛,丁一匯作為專家卻毫無怨言🏊🏻‍♀️。在這樣的嚴謹態度下,最終形成的評估報告才更客觀、公正🪷、科學🧑🏿‍✈️💁‍♀️,可信。這是科學家的良心🔇。

1992年,丁一匯在激烈競爭中競選第一工作組副主席成功🛷。第一工作組是評估氣候變化科學➗,負責探討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當選副主席當然很重要,可以代表發展中國家發出更多的聲音。”丁一匯努力為發展中國家說話。《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起草時,他已經是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與英國氣象專家豪頓搭檔,這意味著大家更認可他的工作,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

2007年2月,IPCC發布第四份評估報告。這一次,已經69歲高齡的丁一匯沒有參與報告評估工作,但他還是受到IPCC主席金德拉·帕喬裏的邀請,成為報告第一章的合著人。“帕喬裏說,他希望報告的第一章能夠詳細介紹氣候變化發展的歷史觀🛥,包括人類對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演變過程。由於我參與並主持過前面三份報告的評估工作,寫這些內容還是很得心應手。”

親歷三次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形成過程,參加過許多次國際會議,丁一匯深知評估報告的通過正在變得越來越艱難🏊🏽‍♀️🚏。眼看著評估報告的結論越加接近各國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實質,開始真正觸動利益核心🤔,丁一匯認為,“真正的焦點在於兩處😶:一是氣候變暖,變暖了多少度;二是人為和自然原因各占多大比例🙍🏽‍♂️,對於人為原因造成的氣候變暖,不少國家政府當然是不願意承認的🥰。”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路上

“氣候變化是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最為嚴重的問題,甚至比恐怖主義還要嚴重。”2004年,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戴維·金在《科學》雜誌刊發的文章中,如此描述氣候變化問題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一語驚醒夢中人。氣候變化對未來人類生存的影響一下子讓各個國家警醒🍘,紛紛成立氣候變化應對機構👨‍🦲。2007年1月12日,中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立🤩,丁一匯成為副主任委員👨🏼‍✈️,並連任至今。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智囊🧽,他們被譽為“為坐在談判桌上的人輸送武器彈藥”的一群人👷🏽。

在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裏🤟🏼,丁一匯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帶著團隊分析《IPCC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雖然歷經IPCC二十年風雲變幻🐇、艱難險阻,對IPCC的立場和風格了如指掌🦵🏽,但是作為中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站在國家立場上對這份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報告進行解讀⤵️,丁一匯也是第一次。2008年初,丁一匯在電腦面前敲打完《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對〈IPCC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評估報告》的最後一個字,終於長長地舒了口氣🎗。這份被蓋上“秘密文件”的《評估報告》打印後被裝訂成冊。“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問題最權威、最全面的研究,代表了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最高水平6️⃣,也是國際政策製定的重要依據。‘智囊團’花了七八個月對它進行解讀,分析出報告的哪些結論對中國有利,哪些結論對中國不利,這些信息在中國參加國際氣候談判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丁一匯說⛰。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不再把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與GDP掛鉤,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丁一匯聽到就很高興。“這是舍與得的問題🏊🏻‍♂️,現在🤾🏿‍♀️,我們終於舍得了。”

丁一匯認為,氣候變化的因素有很多🕺,人為可控的只是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我們應該控製好🤏🏻。“現在天氣預報做得已經很好了,但是氣候預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要成功,起碼還得二三十年的時間🪢。”研究了半輩子氣候變化,丁一匯雖年過古稀依然舍不得離開,要做的事很多,他還要繼續出一把力。文/章英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