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4 信息來源👊🏿: 北醫新聞網
張麗珠教授與愛德華茲(1990年7月在英國劍橋)
2002年愛德華茲教授來我國參加學術會議🤸🏽,與張麗珠教授親切交談
10月4日,英國生理學家🧗🏻♀️、“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內生殖醫學界也為之歡欣鼓舞,神州試管嬰兒之母🔸、北醫三院婦產科專家張麗珠教授也不斷接到同行🚾、同事、學生打來的表達喜悅之情的電話。
“我覺得體外授精想法很有創新,從基礎理論和實踐結果來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它使人們認識了生殖的過程,那麽多國家都開展了體外受精技術,效果非常好🤶,實踐的結果證明了它的價值,實在是造福人類的措施👩🏿✈️,成就非常高,愛德華茲得到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聽說愛德華茲榮獲諾貝爾獎後,張麗珠教授高興地說。
盡管身處不同國家,在科研之路上,張麗珠卻與愛德華茲有著相似的經歷🧑🍼,並能體會到從事輔助生殖技術研究所帶來的酸甜苦辣🛍️。
病人需要戰勝輿論壓力
作為愛德華茲的同齡人、中國生殖醫學領域的開拓者👈🏻,張麗珠教授從自己身上深刻地體會到愛德華茲教授當年所遇到的壓力🪟。
許多新技術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爭議,試管嬰兒也不例外,這項研究涉及到倫理、法律、宗教等諸多問題🔩💲。愛德華茲教授當年就是頂著教會和科學界的多重壓力從事研究的,當時有人稱愛德華茲“瘋子”。而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倡導“只生一個好”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輔助生殖技術更像是在挑戰社會大趨勢,反對張麗珠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人家都在搞避孕👨👨👧👧🛌🏿、做流產,為什麽你偏要幫人懷孕?!”“人口這麽多💖,你還做試管嬰兒🕴?”“你這是在跟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對著幹!”
1978年7月25日,在愛德華茲主持下,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十年後,即1988年的3月10日,在張麗珠親自接生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在我院誕生👩🏿🎓。提到當年是如何排除眾議走上試管嬰兒科研之路的📔🦹,張麗珠回憶📘,1980年前後,國家正在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那時自己對試管嬰兒技術也不感興趣😍,“我是在收到6300多封求助信後,才真正意識到中國人也需要解決不孕問題”。
克服困難收獲成功
愛德華茲對體外受精技術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因各方壓力🧖🏻♀️,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曾一度拒絕為愛德華茲提供研究資金🦒,後來幸虧私人捐贈使其能繼續進行此項研究。
1984年🦸🏽,張麗珠教授從解決女性婦科疾病入手,開始嘗試著解決不孕的問題🚇,那時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已經誕生📠。“外國人用腹腔鏡觀察卵巢的表面,哪裏有卵泡,就在哪裏穿刺,而中國人不孕的主要原因是輸卵管不通,很多病人因為結核導致盆腔粘連,腹腔鏡進去根本看不到輸卵管或卵子🕊。病情不一樣🥡,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不能學習國外💄,張麗珠就得想辦法,她在為病人做腹腔手術的同時取卵🤘🏼,即使取不到卵,也解決了病人盆腔的問題🧥💬。
如何找到卵,什麽時候取卵🥫,張麗珠可費了勁😨。“我們當時就是手伸進去🏄🏼♂️,摸到卵巢、卵泡💇🏻♂️,穿刺”🚽。張麗珠介紹,那個時候,條件很艱苦🏊🏽,對卵不認識,連卵的形態都沒見到過,卵什麽時候成熟不知道🎽,成熟的卵才有受精的可能🔌,不成熟取了沒用,成熟過了也不行,有時為了取卵👩🏻🚀,不得不連續幾天幾夜觀察。除了技術上要自己摸索,一窮二白的硬件環境更是讓張麗珠頭疼。器皿、培養皿不夠,必須反復消毒使用;取卵針不夠🧜🏼♂️,一根要用了又用,鈍了磨一磨,有的螺紋都沒有了,不得不扔掉,“我就拿著這個針,跑到鐘表店去磨尖。還有更早的時候,因為卵子極度敏感怕冷🦸🏼,取卵室跟找卵研究組又離得很遠,我們不得不將裝著卵泡液的試管放進保溫瓶,再揣到懷裏,小跑著穿過操場,把它送過去。”
科研的艱辛而又曲折🎼。張麗珠在做到第13例試驗時🌄,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她的手中順利誕生,不過張麗珠還是感覺自己很幸運🎊,因為當年愛德華茲教授是做到第102例試驗時,才使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
試管嬰兒出生後很多人都不了解,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從北京乘火車回甘肅老家時,北京火車站一位工作人員以為試管裏的嬰兒就是在試管裏長大的,當看到繈褓裏的小萌珠說🦻🏿🚻:“試管裏的孩子能有這麽大呀”。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大多數人都了解了試管嬰兒技術☄️,現在問這類問題的人少多了🧑🏿🚒。
張麗珠和愛德華茲多年來在學術方面有過多次交流🕰。在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後🐉,1990年7月,張麗珠前往英國劍橋Bourn Hall(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出生地)參觀訪問,在那裏🦊,她和愛德華茲教授第一次接觸。隨後多年裏👩🏼,愛德華茲教授也多次來中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在張麗珠的個人影集裏🧝🏽⛸,至今還保存著多張張麗珠與愛德華茲在多個學術會上的合影🤦🏼。在張麗珠眼裏,愛德華茲是一位十分隨和✹、十分熱情💃🏻、對生殖醫學十分執著的人。
期冀未來,張麗珠希望輔助生殖技術更上一個臺階
繼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後,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冷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母親試管嬰兒、首例“三凍”試管嬰兒等相繼在北醫三院誕生🎣。30年過去了,如今,社會環境和人們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試管嬰兒技術越來越成熟,生殖醫學蓬勃發展🙋🏽,“試管嬰兒”也越來越被人認識和接受👹,這些都令張麗珠感到欣慰。
如今已89歲高齡的張麗珠👨🏼🔬,依然還關心著國內生殖醫學的發展💇🏼。愛德華茲獲得諾貝爾獎🧎♂️➡️,證明經過30年的實踐考驗,輔助生殖技術最終掃清了倫理障礙,張麗珠希望生殖醫學從業人員抓住機遇,發揚愛德華茲敢於創新🍏、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精神👨🏭,使輔助生殖技術更上一個臺階;她希望🫕,相關部門規範規模行業內部分小診所不法做法🧑🏽🌾;她希望國家更加重視輔助生殖醫學的發展,幫助更多不孕症患者家庭獲得孩子、獲得幸福。
編輯𓀖: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