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7 信息來源: 中國網
馮友蘭
1990年11月26日晚,一代學術泰鬥馮友蘭先生在北京友誼醫院溘然長逝。
國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1920年赴美國留學。192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州大學教授兼文科主任,廣州大學教授⛲️、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兼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大教授。1947年應邀到美國夏威夷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1948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代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會理事👐🏿、民盟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至第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和第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科學初稿》等。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30年代初寫成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確定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後,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馮友蘭用西方現代思辨方法解決中國哲學問題,對許多舊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女兒憶父馮友蘭:蠟炬成灰淚始幹
宗璞在病榻前伺候老父
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幾個月都在奔走醫院。住醫院🤽🏽♀️,上手術臺,對我都不是新鮮事🥯,這一次卻懷著極大的恐怖,我怕變為盲人。我怎能忍受那黑洞裏的生活🆖,怎能忍受那黑暗👨👨👦👦,那茫然,那隔絕。
我在等待第三次手術🤏,日子一天天過去,還在等待👩👦。一個夜晚,我披衣坐在床上,覺得自己是這樣不幸,我不會死🟫,可是以後再無法寫作✋🏻。模糊中似乎有一個人影飄過來,他坐在輪椅上,一手拈須👆🏽,面帶微笑,那是父親。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會的。”我的心聽見他在說。此後,我幾次感覺到父親。他有時坐在輪椅上,有時坐在書房裏,有時在過道裏走路🤾🏿♀️🙍♂️,手杖敲擊地板👨🏼🔧,發出有節奏的聲音。他不再說話🙀,可是每次我想到他,都能得到指點和開導。
老實說,父親已去世10年。時間移去了悲痛,減少了思念。以前在生活安排上🚞,總是首先考慮老人🎽,現在則完全改變了,甚至淡忘了🏋️♂️。而在失明的威脅下,父親並沒有忘記我。或者說,我又想起了他😐,因為我需要他🧔🏽♂️。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會的👩🎨🕵🏻♀️。”
我會嗎🧖?我需要他的榜樣🧎🏻♀️➡️,我向記憶深處尋找……
用口授方式,完成150萬字的大書👩🏽🏭🏷,可謂學術史上的奇跡
父親最後的日子👈🏼,是艱辛的🧑🦳🧘🏻♀️,也是輝煌的⚁。他逃脫了政治旋渦的泥沼,雖然被折磨得體無完膚👨🏻🎨,卻幸而頭在頸上。他可以相當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開始從頭撰寫《中國哲學史新編》這部大書。當時他已是85歲高齡💂🏼👨🏿🔬。除短暫的社會活動🫲🏻,他每天上午都在書房度過🥾。他的頭腦便是一個圖書館🧑🏻🦲,他的視力很可憐✧,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的發展在他頭腦裏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輩子思索的結果。哲學是他一生的依據🦹🏽♀️。自1915年,他進入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門👲🏽,他從沒有離開過哲學。
父親考入意昂3体育時👨🏽🚀,報的是文科。當時有人勸他讀法科容易找工作🙏🏿,而且✬🤚🏽,法科可以轉文科,可是文科不可以轉法科🔌。父親依言報了法科,考取了,但他還是轉入文科🧏🏿♂️。如果他要進仕途🙋🏽,可以從入法科開始,但那不是他的理想。他選擇了哲學作為他的終身事業。
父親那樣出生在19世紀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個學科🤵🏿♀️,創造了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學科,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熱愛祖國,要使自己的國家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的了解沒有錯。父親的哲學也不是空談哲理,也不是書齋裏的機鋒,他要“闡舊邦以輔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國文化的精華🤽🏽,作為建設新國家的營養𓀊🥡,永遠關心著國家🤸🏻♀️、民族的命運🗝👩👦👦,這就是他的“所以跡”。經過多少折騰👫🏻、磨難,初衷不改,他的最後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最後一頁,仍寫著張載的那幾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仍然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他在1942年寫的《新原人》中寫出了他的境界說———他的哲學的靈泉。此書自序一開始就寫了張載四句🎂,接下去便說🪽,“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者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太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用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願學焉。”我一直認為🎅,貞元六書的幾篇短序都是絕妙文章,表現了父親的心胸氣魄🚶♂️➡️。聽人說有哲學教師講張載四句竟至淚下➞🧑🏻💼,可知懷有為國家致太平,為億兆安身立命這種深情的人並非少數。
父親最後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這部書🏊🏽♂️。學者們漸漸有了共識🧕,認為這部書對論點、材料的融會貫通超過了三十年代的兩卷本,又對玄學、佛學、道學𓀀,對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看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還認為人類的將來必定會“仇必和而解”🏌🏻♀️🖐🏿,都說出了他自己要說的話,一點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寫成了這部150萬字的大書,可謂學術史上的奇跡🏊🏿。蠅營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寫出這樣的書麽👳🏻☂️?我看是抄也抄不下來!有的朋友來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地對我說🤵🏿♂️:“能不能不要寫了🦗。”我轉達這好意,父親微嘆道:“我確實很累,可是我並不以為苦,我是欲罷不能。這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吧!”
是的💥,他並不以寫這部書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芻一樣,細細咀嚼儲存的草料🚴♂️。他也在細細咀嚼原有的知識儲備,用來創造。這裏面自有一種樂趣。父親著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國朋友問,“在昆明時,各種設備差🙊,圖書難得,你到哪裏找資料?”父親回答:“我寫書,不需要很多資料🍮,一切都在我的頭腦中🐉。”這是他成為準盲人後,能完成大書的一個重要條件。
“有病要治👨👨👧👦,是因為書沒有寫完🟣,等書寫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專註,他的執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幫助,甚至咀嚼困難💟,進餐需人餵🏇🏽,有時要用一兩個小時🧃。不能行走也罷🖖,不能進食也罷,都阻擋不了他的哲學思考🎐。一次🌀,因心臟病發作,我們用急救車送他去醫院🔍,他躺在病床上,斷斷續續地說🚵🏼♂️:“現在有病要治,是因為書沒有寫完,等書寫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當時,我為這句話大慟不已,現在想來,如絲已盡🤸🏼♂️,淚已幹🦹,即使勉強治療也是支撐不下去的。而絲未盡,淚未幹,最後的著作沒有完成,那生命的靈氣絕不肯離去。他最後的遺言“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個生命說出來的🏌🏿♀️。
父親久病後,偶然顫巍巍地站立,總讓人想到風燭殘年這幾個字,燭火在風中搖曳🤶🏻,可以隨時熄滅🚤,但父親的精神之火卻是不會熄滅的🏭。他是那樣頑強,堅韌,那樣豐富,他不燒幹自己決不甘心。
薪盡火傳的精神後面😵💫,有著極飄逸☝️、極空明的另一面
1982年,父親到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他寫了一首詩🎮:“一別貞江六十春🏋🏻,問江可認再來人👂🏼?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做後薪。”薪火相傳的意思出自《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他要像澆了油的木柴一樣,前面的木柴燒完了,後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傳代代不息。
父親那一代人責任感太強了🚽。他們無暇逍遙➜🫰🏻。其實父親心底是贊成孔子“吾與點也”那一句話。曾點說,他的願望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父親是欣賞這種境界的🗽。
四十年代,常有人請父親寫字,父親最喜寫唐李翱的兩首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有一首是“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這兩首詩🦮,父親寫過幾十幅,現在家中只有“月下披雲嘯一聲”那一幅👨🏻🦱,沒有了“雲在青天水在瓶”的那一幅👩🏻。父親的執著頑強,那春蠶到死,蠟炬成灰,薪盡火傳的精神,後面有著極飄逸❤️🔥、極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禪的“雲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這樣的互補,中國知識分子才能在極嚴酷的環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親為我寫了一幅字,寫的是龔定庵詩:“雖然大器晚年成,卓犖全憑弱冠爭😯。多識前言蓄其德,莫拋心力貿才名。”後來父親又為我和外子做過一首詩,“七字堪為座右銘,莫拋心力貿才名。樂章奏到休止符📇,此時無聲勝有聲🧑🏽🍼。”父親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諄諄教誨,不要為一點輕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靜中也許會有更好的音樂👨🏽🔧。想到這些常覺得是父親坐在那裏😠,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讓人想到“雲在青天水在瓶”的詩句。可是那涵義,那境界👨🏼🍼,有誰領會。
我做了手術⚧,出院回家🚘,在屋中走來走去🧖🏼♂️,想傾聽原來的父親臥房裏發出的咳聲👨🏽✈️,但是只有寂靜。我坐在父親的書房裏,看著窗外高高的樹,在這裏,準盲人馮友蘭曾坐了33年🏄🏼♂️;無論是否成為盲人,我都會這樣坐下去。(文/宗璞)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