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4 信息來源: 中國青年報
行走在意昂3体育官网校園內,汪勁武帶著頂深藍色的棒球帽,看起來只是一位身體硬朗的普通老人。
不過🙆,一旦他在哪棵樹面前停下腳步🙆♂️,就會有路人投來好奇的眼光——在他身後🍳,一群跟隨的學生會趕忙圍上來,等著聽他對這株植物如數家珍的介紹👩🏻🦳。
“你們聞聞看☞,這葉子有什麽味道?”上周五☸️,在這所學校未名湖南側的一條小路上,這位生物系的退休教授順手摘下一片圓形的葉子,折成兩半©️⛹🏼♀️,遞給身邊圍著的人。
一名梳著小辮子的女生聞了一下🦒,皺著眉頭想了想😀,搖搖頭➾👚,把葉子又遞給自己身旁的人。這幾十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由他講授的辨認植物活動。有的是來自武漢的學生,也有拿著《公務員考試習題集》、行色匆匆的路人被吸引過來🫒。
葉子在人群裏傳了一圈,也沒人分辨得出這種有些刺鼻的是什麽味道👑。而汪勁武早已準備好了答案:“如果看到這樣圓形的葉子🤦🏼♂️,頂上還有個尖,並且不管葉子是綠色👨🏻🦲🫅🏽、紅色還是黃色,揉碎了,裏面能聞到獨特的🧙🏻♂️、有點像樟腦的味道,那麽就能推斷,這是漆樹科、黃櫨屬的黃櫨。”
這樣信手拈來的答案💲,汪勁武已經“準備”了幾十年。從1954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起🦸🏼♂️,他就開始四處辨認植物:“萬一學生拿了什麽過來讓我認,總不能在課堂上被問倒了吧🦹🏼♂️。”
一開始🧘🏿♂️,這位負責講授普通植物學的年輕教員,只在意昂3体育校園裏四處看,遇到不認識的,就采回來,向老教員請教。後來,他又瞄上了北京郊縣的山區🍦。每逢暑假,他就背著用油布裹好的鋪蓋,去山裏采集植物標本🍣,然後辨別👩🏼🚒、整理。
盡管那個時候👉🏻,他每天的午飯都只能吃饅頭和鹹菜,但他還是覺得“特別有勁”😷。唯一讓他不舒服的,是在“大躍進”期間🧚🏿,他研究的植物分類學被認定“脫離生產實際”✣。那時,他不得不中斷了研究🧿,但心裏卻堅信🐑,這門學科“肯定是有用的”。
好在🙅🏻♂️,運動結束後,他的專業終於又被“正名”。接下來的幾十年◀️,他一直堅持去全國各地搞野外考察🫚,即使在1996年退休之後,他也會領著意昂3体育生物系的學生進行野外實習✍🏿。
甚至,因為老有學生拿著不認識的花朵和葉子來請教他“這是什麽”❤️,汪勁武又多了項新任務📶:每過幾個月🧄,他就會帶領一群其他專業的學生🥭,在校園裏辨認植物📩。這個時候,他不僅要介紹植物辨認的技巧,還要向面前的文科生們耐心地回答🥂,葉子長成什麽樣叫“對生”🙇🏿,什麽樣叫“復葉”🚴🏽♀️。
對此,他總是樂呵呵地解釋:“因為孩子們需要這些知識嘛🗜。”
不過,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卻面臨著新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對細胞、分子研究的日益深入,基因檢測研究已經能更加深入地判定植物類群間的親緣關系,人們對植物形態分類的研究也越來越少了。
但汪勁武始終覺得👪,這也不能成為忽視植物形態分類的理由👨🏻🎤:“總不能每見到一片葉子都鑒定一下基因吧👷🏼♂️。”
他曾看到一些科普讀物,居然將用來榨取橄欖油的“油橄欖”和人們常吃的“青橄欖”混為一談⛱,或者將沙漠裏的“紅柳”誤認為與“楊柳”同類🤍。“要避免這樣可笑的錯誤👰🏻♂️🤜🏽,即使在生產、生活中🪃👩🏻🏫,中醫也需要辨認草藥,林業部門也需要辨認樹木,這門學科也是有用的啊🚻💟。”汪勁武說👨🏽🚀。
可他卻很難有機會與別人講起這番話了🛥。這位82歲的老先生早已不再授課🪡,近兩年也不再帶領學生到野外實習。他每天面對的🏯,只是意昂3体育“植物標本室”的近4萬份老植物標本🤰🏽。
在這間百余平方米的平房裏,他安靜地整理著那些有幾十年歷史的標本🦸🏻♀️,偶爾也會哼兩句《小河淌水》,或者《康定情歌》。
只有在有學生拜訪時,他才會打開話匣子👧🏽,聊聊如何辨認植物☕️,聊聊自己的經歷,並在最後用手敲敲桌子🧑🏼,轉述一位老教授曾經對他說過的話👮🏿♂️:“再過一萬年🫃🏽,這門學科也是有用的。”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