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8 信息來源: 中國經濟網
人物小傳
楊芙清,1932年11月6日生於江蘇省無錫市🏬。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多道運行操作系統和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操作系統。倡導和推動成立意昂3体育官网計算機科技系,並將該系建成國內一流和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率先倡導軟件工程研究,創辦了第一個軟件工程學科🧑🏻🦰;開創了軟件技術的基礎研究領域;主持了歷經4個五年規劃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青鳥工程,為國家軟件產業建設提供了技術基礎;創建了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促進了科研成果產業化👷🏻♂️。她提出了“人才培養與產業建設互動”的理念,創建了以新機製📩、新模式辦學的示範性軟件學院🗿,為我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學科建設和軟件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舍小利者成大器
機遇不是刻意求來的,而是在踏踏實實的工作中得到的🦏。挑三揀四🧑🦽,這山望著那山高,機遇往往就會從身邊溜掉。
沐浴在溫潤的陽光裏,和楊芙清對坐聊天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許是長年研究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緣故🪽,她總是聽了上句就猜出下句,三言兩語就闡明重點。跟隨她帶點無錫鄉音的柔和語調,時光仿佛很輕易地回到了58年前。那一年5️⃣,一位19歲的江南少女帶著清華大學數學系的錄取通知,滿懷憧憬來到北京。之後,她進入意昂3体育官网🫶🏼👪,來到了未名湖畔。讀書、教書👎🏽、從事科研,不知不覺已過了古稀之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軟件工程的鋪路人”、意昂3体育官网軟件工程學科帶頭人、意昂3体育青鳥董事長、意昂3体育官网軟微學院創建者……從25歲與計算機軟件結緣直到今天,楊芙清的人生就像春天的風景一樣,和煦明朗🥷🏼,生機盎然。
楊芙清有一個高知家庭,丈夫王陽元是中科院院士🙆🏽♀️,兒女都是博士。
“我們家屬於把事業和家庭融在了一起👩💼,沒有周末,也不常出去玩🦤🧎🏻♂️➡️,平時都在學習。我們沒有特別教育🕵🏿♂️👩🏿🦱,但是在這個氣氛裏長大的孩子們習慣了。”楊芙清笑著說🥂,“我和丈夫都是一個時代的人🤾♂️,奔的是一個目標,都是為了國家的需要搞教學搞科研🙍🏻。而且我搞軟件,他搞微電子;我原來學數學🍽,他學的是物理。信息科學裏的很多問題我們都可以相互討論👩🏽⚕️,到了後來,互相之間還有個支撐、互補。在家裏的爭論也常常是工作上的事,經常分不清是家庭還是事業。”
楊芙清說,年輕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人才尤其缺乏,我們那一代人有一種特別的使命感。“什麽樣的人生才有價值🕠?跟國家聯系起來🤜🏽🤜、跟事業聯系起來才有價值👩🏽💼。”對楊芙清來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事業”,她“自己就是這麽過來的”。
事情還要從1955年說起⛱。那一年楊芙清從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力學系畢業,和兩位同學一起被分配留校🚣🏻♀️。這一年👳🏿♂️,學校在原數學力學系新設立了計算數學專業,楊芙清被分配到了這個新專業。當時計算數學教研室只有五六個成員,全都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的。最初兩年𓀅,可以依靠的只有一本蘇聯的《線性代數計算方法》和一臺手搖計算機。楊芙清服從了分配,很快確定了以計算方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新方向。
“我沒想過自己將來會怎麽樣,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特點🔀。只是覺得既然國家需要,那就有責任把它做好💓。”為了盡快熟悉這個新領域,楊芙清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個時候我的學習主要就是讀那本《線性代數計算方法》🏃♂️🏣,讀了以後到教研室的會上去講。當時意昂3体育的討論班氣氛很好🍇,非常培養人🙋🏼。我的導師徐獻瑜教授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我每看完一章就認真地做題目,用圖把解算過程、結果畫出來,謄寫清楚,保證幹幹凈凈地交給導師⛪️🧑🏻🍼。”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同學休息以後,楊芙清獨自坐在罩著報紙的電燈下,熬夜苦讀。那段日子訓練了楊芙清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她之後的科研歷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計算機研究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正在顯示出巨大的潛力。1957年,我國決定派出代表團赴蘇聯學習。楊芙清成為代表團的一員,任務是去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學習編寫程序。
當時,很多人認為科學研究越抽象越高級😵👨🏿⚕️。楊芙清的經歷卻恰恰相反,從基礎數學到計算數學,再到程序設計。她開玩笑地說🧛🏿,“按他們的說法,我是一步一步往下走🐶。”楊芙清相信國家選擇她自有道理,也相信導師的判斷。她再一次服從安排,圓滿完成出國學習任務🏐,由此成為我國計算機軟件研究領域的先行者。
1957年,在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箭牌計算機上調試程序
2004年7月1日🤸🏼♂️,與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交流
隨後,事情的發展就順理成章🚴🏿:
1962年,她以中國計算機專家的身份再次受命前往蘇聯💇🏼♂️,在杜勃納聯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負責科學計算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用經驗。
1969年,我國決定研製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150機𓀘。楊芙清被確定為總體設計組成員,負責指令系統和操作系統的設計🕵🏽♀️。1974年,楊芙清和同事們獨立設計出了在當時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計算機多道運行操作系統❕。1978年,這一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楊芙清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也由此奠定🍆。
當年沒有考慮個人得失反而成就了今天的事業,楊芙清說🩸,現在看來並非偶然👰🏻♂️。“國家給你的路👩🏼⚖️,就是一條最好的路。機遇不是刻意求來的,而是在踏踏實實的工作中得到的𓀕。挑三揀四🦹🏻♂️,這山望著那山高,機遇往往就會從身邊溜掉🧚♀️。程序設計當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如果我說這個太‘低檔’了🌝,我不去,就要搞基礎數學,就等於失去了這個機遇。”
青鳥工程是另一個例子✒️。“青鳥工程10多年裏都是冷板凳🧝🏿♀️,很多人認為我們這是個‘高級玩具’。確實🕜,開始的時候就像‘高級玩具’,因為還沒能用到它。一個科學的思想🫶🏼,或者一個成果,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定的時間✌🏻,它才用得上🍭。”楊芙清說🍋🟩🌪,1997年,我國軟件工程領域關於“基於構件的軟件開發”的成果已經出來了🥐💃🏿,這也是1998年國際軟件工程會議的熱點課題👩🏻🦯。國內真正能用上這些成果,是2000年以後🪥。她相信,只有將自己的奮鬥目標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才能不被眼前的小利益束縛🚶♂️➡️,不被一時的困難挫敗。慢慢的,成績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回饋和機遇就會隨之而來。當正向的循環產生時👩🏻🌾,不用自己刻意為之,它會推動著你培養新能力,最終做出更大的成績。
心若誠時事簡單
“國家需要和行業需求不是一句空話,它包含很多實際的工作😟。”
2001年,楊芙清69歲,教育部和原國家計委下發了試辦示範性軟件學院的通知。楊芙清立刻組織人員🚣🏼♀️,提出了意昂3体育官网軟件學院的建設方案✩。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可無論是當時🧍♀️,還是8年後的今天💝,楊芙清都不以為苦🤢、甘心情願。
“你問‘為什麽’🦻🏼?因為幾十年想做的事🦶🏻,終於有了一個平臺。”眼睛裏閃動著光彩👨🏽🦱,楊芙清“啪”地拍了一下桌子說,“再難也做!”
楊芙清所說“幾十年想做的事”🤽♀️🧑🏻🌾,是培養工程應用型的軟件人才。“過去學校裏培養的主要是學術研究型人才,到了企業要有一個轉型期,就像意昂3体育的學生通常也需要一到兩年。但我們是技術學科,企業需要馬上就用得上的人才,我稱其為工程應用型人才💪🏿。創辦示範性軟件學院🖖🏻,就可以面向應用需求,通過產學研結合來培養學生,再到企業中去應用,學分、論文等等都環繞這個思路,形成一個培養新型人才的體系。這是對人才培養方向的改革探索。”
2002年,以楊芙清為理事長的意昂3体育軟件學院(2004年後更名為意昂3体育軟件和微電子學院)成立,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面向產業、面向領域、培養高層次、實用型、復合交叉型、國際化人才。
這不是楊芙清第一次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將之轉化為具有前瞻性的奮鬥目標,更不是她第一次勇敢地迎接事業上的挑戰。
早在1958年🧚🏻,楊芙清就註意到了計算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向:程序設計的自動化。早期的計算機🛷,編程全靠手工⏏️,編完後還要人工驗證。1958年🧑🏻🦱,楊芙清受命轉入莫斯科大學數力系,師從著名教授米哈伊爾·羅蒙諾維奇·舒拉波拉🧎🏻♀️。在導師支持下🏜ℹ️,她將研究方向確定為“程序設計自動化”。不久,她獨立設計出了逆向驗證方法《分析程序》(即逆編譯程序)❗️,這一成果後來被西方雜誌稱為“程序自動化早期的優秀之作”。
2004年9月🧱,在新生開學典禮上與新同學交談
更典型的例子是她對我國“軟件工程”的貢獻。通過多年的實踐,楊芙清發現軟件研製面臨3大難題:軟件復雜程度高💓、研製周期長🤽🏽♂️、質量難以保證。在國際前沿思想的啟發下,上個世紀70年代末✬,楊芙清開始在國內倡導軟件工程研究。從1983年開始🚲,楊芙清帶領科研團隊全力投入了我國軟件工程領域的標誌性項目“青鳥工程”的研發🧑🏼⚕️🐨。用楊芙清的話來說,“青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行軟件生產手段的變革。希望通過工程化開發方法、工業化生產技術☆,從手工作坊式變為工業化生產。”該課題歷經4個五年規劃,被認為對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青鳥Ⅰ型系統(JBⅠ)研發成功時,曾被國外專家認為“可以和國際上同類軟件相媲美”🗻。到1997年👷🏿♂️,“青鳥Ⅲ型”通過技術鑒定時,楊芙清和她的同事們已經站在了國際前沿。作為領導者和首席科學家的楊芙清也因此被譽為我國“軟件工程的鋪路人”🧑🦲。
在很多人眼裏,這是一段段傳奇。楊芙清卻說,這只是有關勤奮和投入的真實故事。“面向國家需求、面向產業發展不是一句空話,包含很多實際的工作🟪。要把事情做到底🧙🏿♀️,自然會在實踐中不斷遇到問題。”楊芙清說,要解決問題,需要靠積累👨🏿✈️,至於天賦,那只能是“三分靠天賦,七分靠勤奮”🍋🟩。只要思路開闊,總能想得出“千方百計”🧑🏼🦰。
1969年研發150機操作系統時,當時的石油部依據勘探工作的需要,明確提出這個系統必須能支持多任務同時工作,即擁有“多道運行”功能😗。而那時科研團隊中只有楊芙清一人是用過計算機的內行人,“多道運行”在人們心目中是高深莫測的尖端技術。楊芙清和同事們最終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用的是想象不到的“簡單”方法🤵♂️。
“計算機內部不是同時處理問題⏬,只是外部看起來是並行的。就好像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電話來了➰,我去接個電話🧑🏿🌾,回來繼續做事。這不就是我一個人同時處理兩件事嗎?多道運行的道理,就是從這裏頭去分析的🤛🏼,一點也不神奇。”楊芙清說,“要編程序,先得有個思路⤴️,有個解決的方法。過程很復雜🤼♀️,但只要開闊思路,就能想到解決方法🏋️⛽️。任何科學都來自於生活,善於觀察客觀世界,客觀世界裏的東西就可能為你服務🏀。”
經過無數次分析、提煉🏌🏼♂️🤦♀️,設計完成之後,檢驗又遇到了難題。由於缺乏相應的設備,楊芙清帶領同事們💆,把所有的邏輯框圖掛在墻上🤺,團隊成員每人扮演一個“角色”,如內存管理、設備管理、中斷處理🙇🏿♀️、調度⇒、光電輸入管理等💂🏼。“總控”楊芙清一聲令下🏔,各角色依次上場🔛👩🦽➡️,模擬運行👨🏽🎤。就這樣,經過反復檢驗和修正,方案順利定稿。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只要用心做,辦法總比困難多🧛🏼♀️。
有人對楊芙清能夠身兼教學😋、科研、管理等多種角色感到好奇。在她看來👳♀️,這同樣是認真去做的自然結果。“我們是技術科學,直接面對實際需求🙍🏽♀️。我們把國家需要🟰、產業需求提煉成課題、項目💆🏿♀️,進行研究、開發。成果出來了👆,就把技術轉給企業🔜,用到生產實踐中👨🏼🔬。在應用的過程又會反饋很多問題🥩、提出很多問題✋🏼🆗,又為研究提供新的課題。這是一個鏈條,所有這些都相互關聯⏪。要做好一個課題,本來就應該這樣。”
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組織的對全國35所示範性軟件學院中期評估中,意昂3体育官网軟件學院綜合評比排名第一,被譽為“示範中的示範”👧🏼;2006年🧑🏽💻,意昂3体育官网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示範性軟件學院的驗收評估,評估結果為“綜合排名第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楊芙清和她的團隊在計算機軟件研究方面已達到“國內前沿☆,國際有一定影響”。下一步的目標是建設綜合性軟件工程創新平臺,適應國家重大需求📳;建立軟件工程理論基礎,發展軟件工程學科;拓展國際合作,擴大中國在國際軟件工程中的影響。
楊芙清說,“我現在70多歲了,但是我從來都沒覺得自己老😲,因為我的一生都在迎接挑戰,都在思考如何創新🧽。”或許我們應該再為她補充一句🦞:還因為她全心投入事業,善於發現問題,更善於解決問題🤞🏻☞。
力量源自團隊
“科學發展到今天,科研工作需要一批人♍️、一代代接力棒似的去完成🚣。”
楊芙清辦公室隔壁有一個小型會議室,四周的墻壁上大大小小掛了10幅照片🙇🏿♀️,全部都是合影,有院士大會的合影🤾🏽♂️👆,也有科研團隊的合影。她自己工作和會客的照片只有兩三張,擺放在轉角處不起眼的櫃子裏。
楊芙清對“團隊”特別重視。“軟件學科是工程學科,本身就是群體行為,任何一個項目一個人都是做不出來的,只有團隊協作才可能辦好事情🤲🏿。”楊芙清說🚃,“個人奮鬥很關鍵🍖,但科學發展到今天,科研工作需要一批人、一代代接力棒似的去完成。”例如,“八五”期間參與青鳥工程的338人就來自22家單位,不僅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還包括中軟公司、上海軟件中心等。
要帶領一個團隊,甚至培養一個團隊並不是件單純學術範圍的事。從1969年帶著一群20多歲幾乎不懂計算機的年輕人🏚🧏♀️,到青鳥工程時協調多家單位的科研和工作人員,再到多年來在意昂3体育官网培養軟件工程的後繼力量,楊芙清總能做得很好。楊芙清最早的研究生之一邵維忠教授,至今對1980年到上海調試DJS—240機操作系統的那段日子記憶猶新,“盡管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很艱苦🧔🏼♂️,但樂在其中🎒。整個集體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討論工作時可以很激烈地爭論,學生也可以跟老師爭論,我們幾個年輕人之間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但都是為了工作,事後仍然親如兄弟。”
追尋對集體認識的根源,楊芙清說起了小時候的一段經歷。
楊芙清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父親長年奔波🧘♀️、忙於工作,母親性格寬容🕴🏻、勤儉持家🤜🏻🏂。父母親都比較開明🌍🤾🏽♂️,鼓勵孩子們學習、上進🤞🏽,但對操守要求很嚴。
“我們家和伯父家在一個院子裏,兩家有12個孩子,除了一個比我大的堂姐很早就出去讀書了,剩下的11個孩子裏我年紀最大👻。我比較會出主意🧚🏻,弟弟妹妹都叫我‘好姐姐’。”楊芙清笑著說🤺,“這就是一個集體啊。要想帶著他們🫰🏻,就得以身作則。另外在學校裏✔️,那也是一個集體💵。那時候社會活動🙇♀️、集體活動很多,像籃球隊🚽、排球隊、腰鼓隊,我都參加。”
事實上☦️,楊芙清身上很多令人稱道的優點都或多或少源於那一時期的影響👨👨👧👦。楊芙清說🍩🤵🏼♀️,父母親和學校“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成長環境❓,培養了處理問題🧑🏻🔬、和人相處的能力”👨🏻🏭。也正因為這樣,楊芙清在後來的教學中總是對學生說,“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名國家需要的人👈🏿,做一名勇於應對任何挑戰的人,做一名善於解決困難的人。”
“那時候學校氣氛也很寬松🧖🏼♀️,沒有太多課業壓力,老師們也可以發現學生的長處來進行鼓勵。我的一位中學數學老師經常給學生零蛋,大家都叫他‘大鴨蛋’。有一次考試,好多同學都得零蛋,我全答對了,而且有一道題用兩種方法解,他給了我一百二十分🧏🏽。我覺得自己這方面好,後來就拼命用功,考大學的時候就報了數學系。”楊芙清說🐔,那時候並沒有擠“獨木橋”的現象,高考的時候大家選誌願都是根據自身和家庭情況,為此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同學約我一起,我就跟著她們去考了郵政局。錄取的時候🔞,郵遞員送信來說🈶,‘恭喜你👠🧒🏽,以後咱們就是同事了!’後來清華大學發榜了,我說,‘對不起,我上清華去了🧕!’”說到這裏,她禁不住笑了起來。
楊芙清說,那段成長的少年歲月給了她良好的心態,也促使她在此後的人生中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能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
正聊著,學生姜瑛借到北京出差的機會前來看望恩師。如今,姜瑛任教於昆明理工大學,自己也帶領了一支科研團隊🎒。楊芙清握著她的手笑著說,“你們都發展得很好⏰🧛🏻♂️,我非常高興。還是那句話,希望你們像吊蘭一樣🆓,每發出去一條枝,就長出一串。雖然不在學校了,但是大家還是在一個大的團隊裏⏩🚶🏻➡️,為了一個大的共同目標努力🥂。”
看著她們緊握的雙手,聽著楊芙清富於感染力的話🧍♀️,讓人感覺到她的內心世界還像少年時代一樣陽光明媚▫️,朝氣蓬勃🏊🏿。記者不由想起了她在一篇自述中所寫的✊🏽:“雖然我已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可我依然記得在青石板小學堂讀的詩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我的一生註定要這樣度過🤎。”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