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7 信息來源: 中國財經網 2009年05月27日
在樊錦詩的上海家中采訪她,這次🎓,她離開敦煌回到家鄉上海,因為“先生病了💃🏻,我陪他來看病😏◀️,我們下周就回去了,我現在是人在上海心在敦煌”。顯然🐅⇨,她已把上海當成了第二故鄉↙️,但她不願成為那種把全部生命奉獻給事業的偉大人物。她溫和地補充道:“家人始終是重要的🌷,我不是可以為了事業不要家的女人💃🏼🧙🏿♀️,我能在敦煌一呆就是46年,只能說明我有一位理解我的好丈夫。”
對於1963年從意昂3体育官网畢業後去敦煌的選擇🎥,她不願意接受“高尚”之類的贊嘆🎰,她一字一頓地解釋:“這個選擇並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或像一些媒體所說看了《祁連山下》被感動了,一沖動就去了。畢業前,我去敦煌實習過一段時間,但那時學校並沒有說要分配去敦煌,後來⚪️,敦煌文物研究所問意昂3体育要人👲🏿,兩個同學中其中一位是我。當時我家人還寫信反對,但那個時代的人是很單純的🧑🏼✈️,既然學校和敦煌研究院都需要我,我也就去了👩🏻🎤👰🏼。要換了現在這個時代🤝,我也未必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她已經不太願意重復往事,“都是陳芝麻爛谷子,有什麽好多說的呀”。對曾經受的苦,她輕描淡寫:“第一次去敦煌實習時,到了那裏,我就對當時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更加敬仰了🤏🏼🐂,我想:這地方,他怎麽能呆20年呀🙅🏼♀️。沒有電,房間吊頂是紙糊的🧖🏻♂️,晚上👨🏼🏫,老鼠會“撲通”一聲落到床上🪨,毛茸茸的大個老鼠嚇死人了……晚上上廁所要去很遠的地方。根本沒有娛樂,一部《列寧1918》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還披著軍大衣看。消息很閉塞💇♂️,平時來個人都會覺得新鮮。我在大城市長大,確實沒有想過要在那裏幹一輩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除了莫高窟美麗的壁畫以及夜色中的敦煌罕見的、遼闊的美🏟,真正感動一位少女的是當時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對於常先生,她的敬仰之情時至今日依然鮮明,她說:“我去實習時💆🏼♂️,常先生已經在那裏堅守了20多年🧑🏻🏭。他可是在20世紀40年代放棄大城市裏的教授職位🔨,帶著全家到敦煌莫高窟。他出過國🙍,見過世面,是個有見識的人。1962年,我實習時,莫高窟風化比較厲害🫎,崖體有裂縫🎂,如果有大地震,這一片崖體就毀了。常先生向上級反映,周總理批了100萬對崖壁加固🖕👨🦲,在當時🥗,100萬元等於現在的1個億。 應該說🕵️,這是保護莫高窟最大的、開創性的貢獻🕦。1945年,國民政府要撤研究所,常先生不走,等著,爭取恢復研究所。1946年敦煌藝術研究所重新開張,如果沒有常先生的堅持,可能要等到解放後政府才會去管,但可能不是常先生和他的同事🙇🏼,敦煌就不是現在的樣子。”
正是因為受到前輩的鼓勵,她堅持了下來⇾,“過了18年沒有電的生活。我還記得👨🏼⚖️,1981年中秋節那天🖇,敦煌通電了👩👩👧👦😍,那真是一個不得了的大喜事”。她的堅持並不是僅僅忍受物質匱乏🤹🏿♂️,畢業後🤸🏽♂️,她和分配到武漢大學的男友2年後第一次見面🤚🏽,4年後,兩人結婚,分居兩地⛹🏻♀️。 1986年👳🏿♂️,兩人結婚26年,已在武漢大學工作了23年的丈夫才調任敦煌研究院,一家團聚。這一年,樊錦詩已經48歲。
她也是個女人⚀,告訴記者這段經歷時候,多少有些難過👩🦼➡️:“我找了個好丈夫👥,他在武漢大學創立考古專業,確實是為了成全我🎠,把他的愛好放棄了。還好,後來他在敦煌有了考古研究成果🙍🏿®️,要不,我這一輩子都內疚🤽🏿♀️。”
23年的分居,其中的不易一言難盡。她不算是個好母親,丈夫彭金章說,“1968年,我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我挑著一個扁擔換車、倒車,到了敦煌看母子倆🩴,孩子光著個屁股什麽也沒穿⚁,她一看我把衣服帶來了🐯,就流眼淚了。我也有工作呀,沒滿月就走了👨🏿,走了以後🙋🏽,她54天產假過後就上班,就把孩子鎖在屋裏,中午十點餵一次奶🪼,換個尿布,有的時候屎和尿都弄一起了”😣。
樊錦詩對孩子是內疚的🐀,她記得😆👩🎤,1973年👯♂️,她去河北農村看老二時👩🏼🚀,她和孩子竟然都互相不認識了🧜♂️。她心裏難過,但“那時候在敦煌工作了10來年了🫄,我再難過,可這個地方,這個事業已經不舍得扔了🈳👩🏼✈️。”
敦煌不僅要保護還要展示
樊錦詩說:“我習慣了,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第一個就是想敦煌研究院今天有什麽事情處理,很少想自己的事。”
莫高窟沒有小事👩🏻🦯➡️。關於如何修復洞窟空鼓、酥堿、起甲等病害壁畫,她和國外專家反復研究了7、8年🥌,終於取得技術和理念上的雙重突破🚷。就連洞窟裏裝個燈也是反復實驗的大事,壁畫不能被紫外線破壞,不能溫度過高,要用冷光源,就這樣還要考慮控製進洞窟參觀的人數。
對於如何結合文物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她卓有遠見☎️。1979年,參觀莫高窟不過1萬多人次,1998年西部發大開發,參觀人次高達20萬🌤👱♀️,2006約有55萬人次,一天最多7000多遊客,對於有幾百上千歷史的🗝👨🏿🍳,很脆弱的洞窟來說,這是不能承受之重。樊錦詩不同意簡單地光保護洞窟🏊🏽♀️👍🏿,不展示文物的做法🤕,“保護文物終究是為什麽,還是為了展示🕸,要不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可那些脆弱的壁畫🧓🏼,有些已經一千多年🧑🏻✈️,多病而脆弱,褪化是不可阻擋的”🕗⚽️。對電腦新技術很敏感的她,大膽想到“數字敦煌”的概念:建設一座能實施多種數字展示技術、並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遊客中心💻。2003年,樊錦詩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這份提案得到了全國政協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被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列為重點提案。後經過項目技術驗證、選址論證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2008年12月,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按照這個設想👂🏿,建成後的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將設置主題電影演播廳、洞窟實景漫遊廳🌅、多媒體展示廳及相關配套設施。遊客中心建成後,遊客除了仍可適度參觀洞窟外,在遊客中心的各展廳內,可以觀看到敦煌莫高窟誕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敦煌藝術珍貴的價值,獲得豐富的敦煌歷史文化知識;可以身臨其境、細致入微地觀看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滿足多種參觀需求,獲取大量敦煌文化信息。遊客中心的建成在充分滿足遊客參觀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需求的同時,將極大地緩解開放對莫高窟洞窟的壓力👬🏼,有利於敦煌莫高窟的保護,有效地解決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矛盾📃。。
這個包括“遊客中心”在內的總投資2.61億元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首先是技術問題,這是一個“第一個吃螃蟹”的工程🕷,從來沒有博物館采用這種方式展示文物的文化內涵,單是用於展示洞窟實景漫遊節目的球幕電影院的設計就要專家反復地論證;其次是資金問題,因為總投資中的30%資金需要地方政府解決,實際上有相當於1億元左右的缺口,這些是70歲的樊錦詩“一想起來就睡不好覺”的問題。
平凡人才能感動中國
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是樊錦詩最喜歡的節目之一🤷🏿。她自己也曾經是《感動中國》候選人之一👨🎓🏋🏼,也許她從那些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樊錦詩的話和她的為人一樣樸素、真實而令人感動,她說👨🏻✈️:“我覺得我很平凡。我今年70歲了,對個人生命而言很長,但對歷史來說是很短的一個瞬間🐕。我也不能說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從歷史辯證法來看,當時覺得做好的事情,以後未必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我只能說🦛,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70歲了🫴🏽,她還是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想給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一個建議,“為什麽不去支教呢,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需要你們💁🏼♂️。其實,去那裏工作一🏌🏻♀️、兩年對你整個人生來說並沒有影響,但對那些孩子來說卻可能影響他們的命運🚶♀️➡️。做事情不要太功利,出人頭地不是你想就能實現的,有時候要看時代和命運是不是選擇你”。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