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6 信息來源🧏🏽♀️: 青海新聞網
簡介
郭永懷(1909-1968) ,山東省榮成市人,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1935年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68年12月5日飛機失事因公殉職💇♀️,被授予烈士稱號。
郭永懷語錄
“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想走的時候就要走!”“那畢竟是在別人的國土上,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華兒女畢竟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
貢獻回顧
在蘇聯毀約停援後🧎🏻♂️,郭永懷臨危受命,他與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1960年👁,我國自己的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製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𓀒。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對地導彈👩🏻🦳、地對空導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
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投爆所采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所一直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只爭朝夕的進程中,郭永懷既是一線科學家,又是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1965年⛺️,我國將研製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籌建組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參與建院規劃👨🏻🔬。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在郭永懷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郭永懷是1961年左右和王淦昌一起來到221廠的,那時候將軍樓還沒有蓋好,他就和王淦昌一起在帳篷裏搞科研。據說那頂帳篷還是李覺將軍特意為他們騰出來的。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從青海221廠赴北京匯報核武器研製重大線索。12月5日淩晨,飛機在首都機場降落時失去了平衡📁,偏離降落跑道,紮進1公裏外的玉米地中並起火。
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像往常一樣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事後,據王淦昌回憶,那次他和郭永懷都要回京🙏🏿,他在將軍樓前和郭永懷分別時,曾商定自己乘坐火車,郭乘坐飛機,不想卻從此陰陽兩隔。
周恩來得知郭永懷犧牲的消息,眼睛頓時濕潤了。錢學森更是傷感不已地嘆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現在🚶♂️,我國空氣動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紀念亭,上面刻著張愛萍將軍所書的三個大字——“永懷亭”。
郭永懷提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以航空航天為立足點🫸🏽🧏🏿,以理論研究🦸🏽♀️、試驗研究和模型自由飛行試驗為三大研究手段。作為一個奠基者,在這項偉大的建設工程中,郭永懷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