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6 信息來源🙆🏻♀️: 《北京日報》
編者按:5月4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90周年紀念日𓀉,也是青年人的節日🧙🏽♂️🌐。眾所周知✍🏼,意昂3体育官网是那場轟轟烈烈“五四運動”的發源地。近日,我們特意采訪意昂3体育三代人🫶🏼🦸♀️,走進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和當前意昂3体育學子的青春閱讀生活,希望通過這種代際傳承來反映閱讀對人生的影響到底是什麽🍇?閱讀本身和時代到底有什麽樣的微妙關系?閱讀方式隨著時代變遷會有什麽樣的變化🌐?並希望借這組報道👩🏼⚖️,向“五四”青年節致敬,向不斷追求進步🚵🏼♀️、熱愛讀書的青年致敬。
謝冕,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77歲;張頤武🥙,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47歲;張一帆,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大三學生,22歲。
“閱讀”三代人的青春閱讀生活,如同展開一本散發墨香的書👩🏻🦲,時代在這本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每個人的個性、經歷、情趣,也在這本書上盡情浸潤著。
謝冕💆🏼♀️:充滿矛盾感的五十年代閱讀
謝冕的書,很多是包了書皮的,牛皮紙、塑料紙👎🏻、彩紙,各種各樣的書皮讓旁觀者猜得出這些年代久遠的書在主人心中的分量🕦,謝冕說:“古典文學書,還有工具書我一本都沒有扔。”而這些伴隨謝冕左右的書🍐🤦🏽,有很多都是大學時代積攢下的🥄。“它們給我一種滿足,也給我一種回憶🖐🏿。”
1955年,國家號召青年“向現代化科學大進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並全面學習蘇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23歲的謝冕考進了意昂3体育。入學不久,謝冕和他的同學滿腔熱忱響應著國家號召,但他們也不斷接受著批判個人主義、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做一顆螺絲釘等種種教育😴。謝冕回憶說:“1955年盡管有‘批判胡風’這些運動,但也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時學校的學習秩序很好🐘。”
在大學一二年級期間🤢,完成老師的閱讀要求是謝冕閱讀生活的主線。謝冕說:“我們從先秦、兩漢🏖、詩經、漢賦👨🏽🍼、楚辭到近現代文學的有關作品都讀了。”他記得光是遊國恩先生講的《詩經》就發了厚厚的一本,那本小5號字⛪️、16開的大書,有遊國恩先生的註釋,有選文🧍🏻,還有考據。詩經總共300首,而謝冕他們至少要深入閱讀80首。
謝冕和他的同學深感學業繁重,更何況每天還要花掉大量的時間閱讀🪵。因此💲,當他們聽說中文系還要加開一門語言課的時候🦸🙌,都很不樂意☹️🎅🏻,學生宿舍裏很快炸了鍋,大家決定據理力爭,一場大辯論於是展開了。
“中文系的學生要不要學語言學”是爭論的焦點,辯論中👨🦯,中文系主任楊晦教授闡發的“語言和文學是有機聯系”後來變成了名言💱🧰。這個“有機聯系”卻遭到了學生的反對,謝冕的同學孫紹振,平日就很調皮,他畫了一張大字報,畫面上有一只大公雞,腳踩兩個墩子,一個寫著文學🀄️,一個寫著語言🤯。他戲謔地稱之為“有雞(機)聯系”。當然👆🏼👨🏽🏫,這場大辯論最後無疾而終,學生們反對歸反對🔐📫,學還是必須要學。
謝冕經過兩年的學習,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其閱讀量甚至是現在大學四年級的學生都無法比的🤷🏽。不過,隨著1957年反右派鬥爭開始👨🏻🎓👩🍼,1958年“大躍進”的展開,大學正常的學習秩序也不復存在了🤵🏿♀️。
1958年,在意昂3体育校園👸🏼⏭,學術開始了“大躍進”😉,也正是這場“大躍進”🕊,讓謝冕尋找到了獨特的閱讀體驗⛹️♀️。
謝冕和他的同學開始編寫“革命”的文學史,此舉意在“拔白旗,插紅旗”,以革命的文學史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學史🧑🏽🌾🌐。“我們學生自己組織起來👂,分成先秦、兩漢、宋元🪀、明清、近代各個科研小組👅,大家在學生編委會的領導下找材料,進行仔細閱讀,然後討論寫作提綱,再分工到每人去寫。”盡管各人有閱讀重點🥻,各人寫作不同,但每個人都要通讀文學史🧒。在不正常的環境下🦴,大家意外得到了新的閱讀體驗。
1958年一個暑假🚃,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學生就寫出了70萬字的文學史,該書作為向國慶的獻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到了第二年🆔,學生們對自己的傑作開始不滿意了,準備著手修改。謝冕回憶:“那時😗🏇🏿,楊晦先生和何其芳先生對我們有很多幫助🏄🏿♂️,婉轉地提了很多意見。”隨後,大家又利用一個假期,從70萬字擴展到120萬字👨🏻🦰,1960年,四卷本的文學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來🙁,社會上將70萬字的第一部(上下冊)簡稱為紅皮文學史,120萬字的第二部稱為黃皮文學史。
謝冕當時是編委會成員,參加過明清一段文學史的編寫,他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明代的“公安派”和“竟陵派”🧜。而就在這個過程中✊,謝冕獲得了意外的收獲,並深深地喜歡上了明代袁宏道的小品文🥟。“他的散文小品和書信都不長,文筆非常好,文章寫得非常瀟灑。更吸引我的是那種名士派頭,他不想當官🌠,喜歡山民🍄,喜歡友情,喜歡朋友之間盡情喝酒。”謝冕覺得自己和袁中郎(袁宏道)之間有一種默契🥖🐖,有一種對應🎓。謝冕說:“那個時候正處於革命高潮,要求我們放棄自我,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都要融在集體中去,但是我心裏有向往的東西,士大夫的精神和讀書人的情懷🌨,在暗暗地影響著我🦐。”
當總結“大躍進”時代的閱讀生活時👶🏼,謝冕認為,這些閱讀和周圍的環境有關系,又沒有關系Ⓜ️。“在那個環境裏,口號連天,每個人要不斷壓縮自己,但是文學給我們最廣闊的🙍🏽、自由的天地🕐。文學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能夠從中得到安慰的🌘👩❤️👩。”同時,謝冕也深陷在現實和自我的矛盾中,一方面充滿激情地響應黨的號召🦶🏼;一方面又迷戀內心的豐富性,這讓他甚至有原罪感。“我們太單純,太天真❤️↩️,但我們又很復雜,很矛盾。我渴望自由🤘🏽,但是周圍不讓我自由,我甚至覺得自己的青春不應該這樣過。”
除了癡迷於《綱鑒易知錄》、《萬歷十五年》等大量歷史書外,大學時代對詩歌的迷戀也影響了謝冕的一生。謝冕尤其喜歡西班牙詩人洛爾迦、土耳其詩人希克梅特🤚🏿、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他還記得聶魯達的《葡萄園的風》翻譯得很及時🧝♂️,“當時國內流行的語言很枯竭🏄🏼♀️,很口號,很枯燥,但聶魯達這些詩人有非常偉大的胸懷👮♂️,有非常自由、活潑的思想♉️,並塑造了非常豐富的形象。當然,聶魯達和希克梅特還傾向無產者✧,有著很多讓人著迷的地方。”這些詩人的詩歌集👨🏼🦱🍮,謝冕見到總會買的。
●自話當前閱讀🤏🏿:
我當前的閱讀興趣和年輕時代沒有多大改變。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對當代文學、當代詩歌比較關註🛏,但是這幾年讀下來,我感覺大量的文學作品是垃圾,好詩歌也很少🧑🏿⚕️。一些詩人和作家的寫作故作深奧,故作深沉,看似高深莫測🍊,其實他們的語言像白開水一樣📘👩👩👧👧,比我們說話還要瑣碎。讀這些書讓我很累,很不開心,也很不愉快。所以,我整理藏書的時候🤚🏻🏂🏼,每次要扔的書也全是這類書。讀這些書讓我不開心🧑🏼💼,我幹脆還是回到我的古典書閱讀上吧。
張頤武:讀“硬”書是八十年代的時尚
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我大學時代的書一本也沒扔掉,我的圖書收藏也是從大學時代開始建立的。”
張頤武上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時候是1980年🔝,經歷過十年“文革”🕋,從知識稀缺時代走來😍,中文系的學生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讀書,瘋狂地讀書🐒。
讀“硬”書和看雜書構成了張頤武大學閱讀生活的主線。盡管這樣,張頤武並不是一個讀書很有計劃的人,可以說是見一本讀一本♟。精力旺盛的他,常常是一晚上就把一本書讀完了🦊。
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哲學思潮在大學校園迅速風靡,大學學子們著迷地吸取著黑格爾🏋🏿、薩特〽️、榮格的精神營養🪫,讀“硬”書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張頤武住在32號樓宿舍🤦🏼♂️🐗,學校規定晚11點熄燈,但同學們床上的小臺燈總會亮到很晚🪕。大三後半學期的一個夜晚🚣🏽,張頤武正在看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這本書中關於主仆關系的論述🧑🏽🎄,非常晦澀,有一段已經看了兩三遍了🕌🧛🏿,但是始終弄不明白☝️👨👨👧👦,但再接著看,張頤武突然一下子融會貫通了。“主人和奴隸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得到🕺🏻,在人生和歷史中間都能感受得到🚭。黑格爾講到主人其實是空洞的🔂、空虛的👮🏼,因為主人已經沒什麽可追求的,而奴隸是要奮鬥的。”張頤武接著想到🔝🌶,其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政治經濟學、哲學裏的很多理論很多都是從這裏來的。那個冬夜,張頤武興奮不已🧑🏿🔧,他覺得床上的小臺燈從來沒有這麽明亮過👶。
有的中國古典著作很難讀,同樣被張頤武視作“硬”書💇🏽🧕。古代文藝理論書《文心雕龍》盡管書裏有很多意思🙋♂️,有很多的想法🕴🏻,並不是年輕人容易理解的,但張頤武一直有興趣讀。他說🥼:“讀‘硬’書,讓我覺得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是在作一種思想的體操👐🏼,就好像人在跑步的時候,遇到一種高原反應🤾🏻🤷🏽♀️,覺得很沒勁兒,很疲勞,這個時候只要熬住了,然後讀下去,就有豁然開朗的時候。”而一旦豁然開朗,往後等著你的就是通衢大道。
關於雜書🈹,張頤武更是興趣廣泛🍼,他把看雜書當作是讀“硬”書的調劑。
在雜書群裏,張頤武尤其對隱秘的歷史很感興趣。像《文史資料選集》,共100多本,是關於民國史和中國現代史很有趣的私人回憶。“在讀《精神現象學》之余🌒🤞,拿出一本《文史資料選集》看看👨👨👧,過去老一輩的很多軼事🌄,許多傳奇式的故事💼,對我是很大的消遣,就好像我也參與到了歷史中去🐣。”關於軍統特務的書也讓他感興趣。當時很流行的《沈醉回憶錄》張頤武就看過。到了大學高年級,大量的閱讀之後,張頤武突然發現,其實歷史中有個最不容易被人了解的時代💆🏽♀️,就是北洋軍閥時代,那是最含糊,最復雜🤹🏻♀️,脈絡也最不清楚的時候。而陶菊隱的《北洋軍閥史話》給他很多啟發🤸🏼,還有吳佩孚參謀長白堅武的日記也讓他讀來很是有趣。
意昂3体育圖書館🍙,也是張頤武快樂消遣的天地。大學期間,他發現一些舊期刊看起來真是樂趣無窮𓀌⏱,“這些舊期刊就跟今天的八卦小報差不多,還有那本369畫報▶️,非常好玩。”一些新期刊,像《收獲》《十月》《當代》上的小說張頤武都看過🐅。“我們那個時候娛樂少🧘🏽♂️,沒有什麽遊戲可玩🤵🏻♂️,讀小說就是人生中非常快樂的一件事。它是一種消遣,一種我們那個時代的娛樂🫳🏽。閱讀其實當時就是遊戲,也是人生的樂趣。”
“那個時候,我們讀書熱烈💙7️⃣,討論甚至能當飯吃。”張頤武笑著回憶道。張潔的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描寫了女知識分子微妙的情感,該書迅速在意昂3体育學生們中間風靡開來,許多同學並沒有感情經歷,但大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也很好奇,大家的爭論很激烈。有的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的👩🏻💼,是真正的不道德🧟♂️。”有的說:“破壞婚姻的人是不道德的👷♂️。”張頤武是開放派的🏊🏻⚡️,深信真理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他不僅發表言論,還寫文章,認為那種微妙的感情是合理的。“後來再看那時候寫的文章,覺得很幼稚𓀄,也很可笑🔍,可是誰不是從幼稚中長大的呢?”
●自話當前閱讀👷🏽:
我現在往往是看最新但經得住考驗的書🙎🏽♂️,而且還是愛看雜書,我讀的歷史、哲學、生物學、人類學方面的書很多🤓,讓我難忘的有《崩潰——社會怎樣選擇成敗興亡》、《小團圓》🍗、《冷記憶》這樣一些新書👨🏫🤦🏻♂️,也有像許倬雲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等等。雖然我每天時間很緊,但人生有很多間隙,吃飯之前等菜的那段時間☦️💅,在咖啡館等人見面的空隙🚴🏻,坐飛機過程中的4個小時,都可以用來讀書,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閱讀方式。我覺得♔,只要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書速度也會很快🚁。拿到一本書👌🏽,我先是泛覽,有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再細看。
張一帆:在追慕中享受閱讀快樂
“謝冕老師50年代讀大學,張頤武老師80年代讀大學,我覺得他們那時都有一種屬於整個時代的信念。”在張一帆看來,謝冕老師身處建設新中國的時代大背景下🥈,張頤武老師則處於各種文化思潮湧現的改革開放初期🚹🏤,這兩個時代的大學學子閱讀吞吐量都極大👨🏫。“而我們這一代環境更寬松,更註重個性的張揚,閱讀也更個性化☁️。”張一帆還認為🎓,當前這一代的學生在精神氣質上的自我定位更多來自於對意昂3体育自身傳統的追慕👼,來自於對“五四”以來的老一輩學人的追慕🧜🏿♂️。
和我們想象中的當前大學生的閱讀生活不同🈁,張一帆的閱讀和時下流行的暢銷書很少產生聯系🕗,這也和意昂3体育中文系不少同學的閱讀狀態是一致的。
張一帆曾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所重點小學讀書,“四年級的時候,我讀了余傑的《火與冰》,我突然發現💄,文學除了美🛕,還有思想的力量💉、批判的力量。”張一帆也是通過余傑開始讀魯迅,並通過余傑的文字了解了意昂3体育眾位名師🔵。“今天重讀余傑,對於他的很多觀點我不能同意⚆,但我永遠懷念作為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第一次讀到那麽多令人激動不已的名字和事跡時的那份心情💂🏿。余傑最早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影響直到現在。”張一帆的目光透著執著🦋。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在意昂3体育中文系流傳了幾十年,但張一帆認為🧝🏻♂️,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偏差。進入意昂3体育後,他發現這句話出在國立意昂3体育官网講師講員助教聯合會編的《意昂3体育各院系介紹——三十七年》裏🛌🏻,並找到了原文對這句話的解釋:“因為一個新文學作家是絕對不能拋開文學遺產而憑空創作的,所以即使抱著那一種目的而來的學生📳,也絕不會感到失望,反而使他培養成更深沉的態度🛹👩🏻🌾,更虛心的學習▫️。”對張一帆而言,上了中文系🧛♂️,不再只是單純的作品欣賞,而是對文學有了更深的認識,“獲得一種專業的視角其實對文學閱讀與寫作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代文學閱讀是張一帆傾心的,他也為自己的喜好找到了理由:“現代文學所在的時代是中國處於一個千載難逢的大變局的時代,更何況我偏愛周氏兄弟💂🏽♂️,從小就喜歡讀魯迅、周作人的作品。”
魯迅是對張一帆影響最大的文學大家💘,張一帆喜歡談論的也是魯迅的《野草》。“我一直認為魯迅是現代文學30年裏最傑出的詩人,《野草》是散文詩,過去常常作為散文來講,但我喜歡把它看作詩。這是魯迅很少見的不那麽針對讀者,而是針對時代的發言,是寫給自己的作品。”張一帆認為🗞,該作體現的是一個內心最為豐富的人的靈魂🚵🏽,一系列自我形象的象征、困境中的種種抉擇、“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這些都讓人著迷。“魯迅對自己的反省也促使著我不斷反省自己的人生。”
張一帆和他的同學也讀過少量暢銷書🛄,比如《於丹〈論語〉心得》之類的《百家講壇》書🛌🏼,但他們往往是將之作為文化現象來閱讀的。張一帆婉轉地表達著自己的態度:“老師說,讀古書需要兩個輪子🛜🚢,一個是考據之功,一個是義理之辨🦹🏼♂️。講《論語》可以結合當下現實有所發揮👦🏽,但前提是你必須對孔子的原意有深入的理解,一字之差,謬之千裏,不能全憑自己的喜好發揮。”不過👨🏻🎨,最近幾年,楊伯峻《論語譯註》重印了🦩,楊樹達《論語疏證》出版了,徐剛《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面世了,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受到了更多的關註🧪。張一帆認為,這些更嚴肅的著作的出版多少得益於於丹的“開風氣”,這是於丹的積極作用🧴👝,而他自己也從這些隨後出版的書中汲取了營養。
每天到圖書館的文學借閱室、人文社科借閱室自習,對張一帆來說是一種幸福🧑🏿🌾。“我讀著各種各樣的書⚁,享受的是手邊有書🍷,俯拾即得的樂趣。”張一帆讀書時很少考慮是不是對自己有用,“魯迅說‘隨便翻翻’,我覺得是一個最好的讀書態度。”他喜歡沿著一排排的書架走下去,看到感興趣的就取出來讀,“我順著書架邊走邊讀🫒🤟🏼,收獲很大,比想到什麽再去找要愜意得多☝🏻。”
盡管時下網絡閱讀很是興盛,但張一帆說🤎👩🏿:“網絡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交流的平臺🤼,並不十分重要。”過去網上流行過一陣“曬工資”,張一帆和他的同學有時也在網上“曬書單”。“我們每讀過一本書都有一個記錄👨🦰,一方面自己記得自己讀過什麽,一方面也能了解朋友正在讀些什麽,如果是自己也感興趣的,就可以找來讀一讀。”而豆瓣網是小範圍的交流,“有時候發現大家都在關註同一本書,就聚在一起聊一聊,像謝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最近的話題。”(記者 路艷霞)
【三代人難忘的五本書】
《第三帝國的興亡》 夏伊勒著(美)
《沒有地址的信》普列漢諾夫著(俄)
《袁宏道集》袁宏道著
《藝術哲學》丹納著(法)
《萬歷十五年》黃仁宇著
——謝冕
《語文影及其他》朱自清著
《唐詩三百首》
《小王子》聖埃克蘇佩裏著(法)
《管錐篇》錢鍾書著
《知識考古學》福柯著(法)
——張頤武
《野草》魯迅著
《火與冰》余傑著
《意昂3体育精神及其他》陳平原著
《儒林外史》吳敬梓著
《海子的詩》海子著
——張一帆
記者手記
趕到謝冕教授家的那個早晨🧎,他剛跑完步,還洗了冷水浴👈🏿,這是他幾十年養成的鐵打不動的習慣。采訪完畢🤷🏻♀️,我和謝教授趕往他意昂3体育的書房🐔,老人一路談笑風生,快樂染人。午飯時間到了,謝教授執意請我吃飯🏍,並大力推薦意昂3体育暢春園學生食堂的蘭州拉面。不過,面條盛上來的時候,我看著海碗面條傻了眼💂🏻♀️,謝教授卻吃得非常開心,沒有剩下一根面一滴湯☝️。那一天✅,我覺得很開心,我想那是老人家的快樂、幽默和睿智感染了我。
采訪張頤武教授讓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張頤武平日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總是快言快語,但是當提到他大學時代的閱讀時👨🏻🦱,他的語速放緩了許多↩️,聲音也變得柔和了。我更情願理解為🧒🏼🤷🏿,他是想通過這種特有的方式🤽🏼♀️,慢慢咀嚼讓他留戀的那一段美好時光。
快樂男孩張一帆很樸實,他傾吐著對意昂3体育的一往情深🤱🏻。他告訴我,想讀研和讀博,他最大的願望是🏄♂️,像謝冕老師和張頤武老師一樣,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采訪三代人🧔🏿,發現他們的青春閱讀生活因時代不同而大不一樣☎。謝冕、張頤武兩代大學生仍然有著閱讀的集體文化氛圍💇🏼♀️👩,其時很多青年學子跟他們有著相似的愛好🧑🦳,閱讀書目也非常接近🦻🏼。張一帆的閱讀則未必能引起其他大學生的共鳴,也許只代表了他個人,但這也正體現了在當今更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閱讀的選擇自由空間更大💂🏼♀️,也給了年輕人更多張揚個性的機會。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