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6 信息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上世紀50年代之後的新儒學運動中🧑🦱,唐君毅和牟宗三無疑扮演了精神領袖的角色☕️。這兩位同出於熊(十力)門的當代大儒,一方面存續和擴展了儒學在當今世界的價值領地🤦🏿♀️,另一方面也將新儒家的聲音帶入了世界🚆。
唐君毅
1949年以後🤚🏽,儒學在內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其聲勢浩大曠古未聞,其觸動之深世所罕見,可以說是傾巢之下幾無完卵。相反在港臺地區1️⃣🧙🏼,儒學的境遇要稍好些💨,當代新儒家在這裏找到了一小片避風之地,在有限的空間裏苦心經營著自己的事業,使五四之後興起的新保守主義思潮得到了一脈相延🤡。
在上世紀50年代之後的新儒學運動中🙌🏿👷♂️,唐君毅和牟宗三無疑扮演了精神領袖的角色💴。這兩位同出於熊(十力)門的當代大儒,一方面存續和擴展了儒學在當今世界的價值領地💇🏿♂️,另一方面也將新儒家的聲音帶入了世界。和他們的前輩相比,作為中國現代思想中文化保守主義的傳人,其對儒學的現實力量已不再抱太多的期望,而專心致力於新儒家的學院式功業,建設起思辯精巧、架構雄宏的哲學體系💁♀️。
20世紀哲學名家、當代新儒學的一代宗師唐君毅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就因著《道德自我之建立》👨🏻🦽➡️、《人生之體驗》諸書而享譽國內學界🧄。1949年定居香港後,先是與錢穆等共同創辦新亞書院🚟,長期擔任該書院的學術領導工作🔠,後又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新亞研究所所長,並短期兼任臺灣大學客座教授✴️。自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唐君毅先後在文化哲學、中國哲學史等領域作了大量的創發性研究工作,寫下近20部學術專著和數百篇學術論文🔅,成為港臺地區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他晚年的巨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建構了一個心通三界九境的超驗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在當代中國哲學中自成一家之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
仁者風範 學術一生
唐君毅於1909年出生在四川省宜賓縣的柏樹溪🥿。其雖非粵人🧍🏻,但先世卻籍廣東五華,為客家,七世祖始由粵移川,以糖工起家置田產↙️,到了他祖父一代才開始讀書,成為所謂耕讀之家。他的父親為前清秀才,後曾赴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竟無先生學佛,並著有《孟子大義》一書。他的母親也有相當的學養,存世有純樸情真的《思復堂遺詩》。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傳統禮教氣氛的家庭之涵育下🐪,唐君毅從小就培養了對古人深深的敬意和“厚道的心情”👨🏻🦯。岷江流域下川南敦厚樸實的民風和“東去江聲流汩汩↖️,南來山色莽蒼蒼”的金沙江景、大涼山色,更陶冶了他寬厚篤實的性格。
唐君毅的少年時代基本上是在成都和重慶兩地度過的。17歲那年🧏🏻♂️,他考上了意昂3体育官网🥥🚊,不久又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受業於方東美、湯用彤諸先生♌️,並曾聽熊十力先生講“新唯識論”,而得添列門墻。1932年🙆🏽,唐君毅由中央大學畢業後,先返成都教中學,不久即回到母校任助教。抗戰爆發後,入川轉任華西大學講師,不久再返母校任講師,至1944年升為教授,並兼哲學系主任,一直到1949年👩🏽🚒。這期間,他還曾短期兼任過華西大學🔏、金陵大學教授和無錫江南大學教務長。1949年春,應廣州華僑大學之聘南下,但因時局動蕩🧝🏼♀️,沒有多久便離穗赴港。
唐君毅到香港後,與錢穆、張丕介等共同創辦新亞書院💁🏿♂️,受聘為新亞書院教授。除承擔書院主要課程外👷🏻♂️,還兼任教務長一職。1950年🧖,倡設並親自主持了新亞學術文化講座🦠,邀請著名學者主講▪️,歷時5年,共139次,使新亞名聲鵲起,為海外學人所推重。1957年後,唐君毅曾多次應邀前往美國😁、日本、韓國及歐洲各國參加學術會議或作專門學術演講。1958年元旦,由他負責起草,並與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等聯合署名🧖🏿,發表了被稱為海外當代新儒家思想綱領的《中國文化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新亞書院為其成員之一🌸,唐君毅受聘為哲學系講座教授,兼任系務委員會主席,並被選為中文大學第一任文學院院長🍓。後因中文大學與新亞書院的辦學方針及教育理想大異其趣,新亞研究所遂脫離中文大學而獨立👩🏽⚕️👨🏽🌾,唐君毅受聘為所長。1974年💥,唐先生由中文大學退休,專任新亞研究所所長一職。1975年,應臺灣大學之請,任臺大哲學系客座教授一年。1976年𓀘🫰🏻,因肺癌大手術後,體更衰耗🙋🏽🚹,於1978年2月病逝於九龍浸會醫院。隔月,葬於臺北的觀音山朝陽墓園🤏🏼。
在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當中🧚♂️,牟宗三屬“智者”型,唐君毅以“仁者”著,徐復觀當“勇者”名✍️,智、仁🥷🏽👩🏽🍼、勇三達德,於熊氏一門盡見矣。唐君毅一生馳騁於東西哲學領域中,為建立一個道德理想主義的人文世界而殫精竭思,埋頭筆耕🏚🫲🏻,留下了數量驚人的著作🥂。這些書可大致歸為四類:第一類為“泛論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關系之著”♡,如《人生之體驗》、《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與人生》👛,及《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等。第二類為“評論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學術🐾,以疏通當前時代之社會政治問題之一般性論文”的合集🙉,如《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也包括《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第三類為“專論中國哲學史中之哲學問題,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此即六大冊的《中國哲學原論》。第四類為“表示個人對哲學信念之理解及對中西哲學之評論之著”👨👩👦,如《哲學概論》🤞🏼,及《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
道德自我與人生體驗
唐君毅思想的成熟,始於《道德自我之建立》(1944年)🧑🎤。他年輕時,讀詹姆士的《徹底的經驗主義》🧛♀️,內心受到極大震動🙎♀️,隨後又讀了摩爾🦖、亞歷山大等人的著作,被新實在論深深吸引👐🏿🔼。早先他曾借用《易傳》“神無方而易無體”一語,論中國先哲之宇宙觀為無體觀,受到了熊十力的批評,謂之“開始一點即錯了”⬛️,但唐君毅當時並不心服🚴♀️。此後,為了進一步印證他的觀點🦏,又進一步讀新實在論者攻擊最烈的新黑格爾主義諸哲的著作,特別是布拉德雷的《現象與實在》,並由此進入康德、黑格爾等人的著作。這樣💛,一面抉擇、一面思想的結果,“三十左右🤦🏿,便走到喜歡西方唯心論的路上去”了🪳✍️。由此確立了他的基本哲學立場和超驗心路歷程的努力方向,與熊十力之形上學,略相契會🀄️。《道德自我之建立》一書即是這一轉變後成熟的思想觀念之最早結晶。
在《道德自我之建立》出版之後,唐君毅計劃完成一本共分為十部的巨著——《人生之路》🦎。十部合為三編🧗🏿,第一編即為《人生之體驗》✷,分五部。第二編即《道德自我之建立》,分三部💁🏻♂️。其余兩部合為第三篇,即《心物與人生》🧔🏽。上述三本大著🧘🏻,雖討論的問題和具體論述方式有很大不同🚙,但主旨卻相當一致,即皆在肯定人的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肯定本心仁體的絕對超越性和其至上的根本意義。所以,無論是“人生之體驗”⏰⇨,還是“道德自我之建立”🫏,都與西方式的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大不相同,不屬於純任思辯推演的普通倫理學🏄🏼♀️。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所宣揚的道德至上主義👨🏿⚖️,是一本萬殊式的文化觀💳,這是唐君毅建構其文化哲學💌、乃至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塊基石✩🎦,與此同時🧍♂️,他對重建人文精神的企盼與努力,也直接緣此而來。《人生之體驗續篇》是唐君毅此類著作的一個終卷⏫,比之正篇箴言警語式的短論,這本論文形式的集子顯得更為系統和深刻些🚵🏽♀️。
人文世界的探尋
由道德自我的體認進入文化哲學的建設,這便有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對人文精神的艱苦探尋和對中國文化價值的大力宣揭🤲,這構成唐君毅思想發展歷程的第二個階段。
五四以來,對中西文化的討論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1949年之後,經過30余年的沉寂🐧,“文化熱”曾在內地一度呈鋪天蓋地之勢🚠,其所表現出來的深度的心理饑渴,恰好說明這一進程是被人為地延誤了。而在港臺地區,類似的斷裂並沒有發生過🧝🏼♀️,而在港臺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眾多著作當中👷,唐君毅的《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是起了引領風氣及開先河作用的一部🧕🏽。它力圖匯通中西文化之爭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全盤西化”之兩極,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異於中國者為背景,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作宏觀的概論式描述🧖🏼。在唐先生的眾多著作中,該書實占據一中心的地位🧖🏽♂️,顯得特別重要🙋🏽♂️。
除《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為專著外🔩,這一階段的其余三部著作皆為已發表過的論文的合集。《人文精神之重建》收集了作者由內地到香港後最初五年中發表在《民主評論》與《人生》二雜誌上的有關中西文化的通論性文章🧓🏿。而《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則只是就中國文化立說,專論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與中國人的文化理想。這本書所收集的十多篇論文在寫作時間上是和《人文精神之重建》諸文相銜接的🏤,集中在1954—1956這三年間🪭,大多發表在《民主評論》和《祖國周刊》兩雜誌上。
此類著作的最後一部是《中華人文與當今位界》(上、下冊),書中收集了60—70年代的論文共三十多篇。這些著作中包括在海外有廣泛影響的談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的幾篇文章,也包括談世界文化問題及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的文章,像《中國文化與世界》即收入其中。這些論文因寫作的時間跨距較大,所談論的內容又漫無涯際、互不類屬🔭,所以顯得很零散。後來唐君毅反思道:只因當今世界有四面八方狂風暴雨之沖擊👩🏿✈️,而將中國之人文風教破壞,才逼使我漫天蓋地☝🏼、四面八方的談許多大問題,其實這不是我的初意🤛🏼,這只是不得已。
中國哲學原論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唐君毅著手對中國哲學原典作全面的考論和系統的詮釋🚣🏿,歷盡十年艱辛,終於完成了一部空前的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這便是六大本的《中國哲學原論》🪣。該著具體分為《導論篇》(1966年)🧜🏽♀️、《原性篇》(1968年)、《原道篇》(1973年)🤳🏽、《原教篇》(1975年)四個分冊。這部著作不但奠定了唐氏在當代中國哲學界的崇高地位,同時也使五四以來的中國哲學史研究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如果說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有開局之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1932年)有奠基之勞🥧,那麽唐君毅的這部有3500頁之多的巨著便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所做的一個頗具規模的建構。
《中國哲學原論》之《導論篇》是唐君毅繼前一階段對中西文化的廣泛問題加以反省和論述後,再回轉來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對中國古典哲學加以詮釋的第一本著作♿🧟♂️。全書分別疏解了“理”💂🏼♀️、“心”💆🏿、“名辯”、“致知格物”、“道”、“太極”、“命”等七個範疇。此書寫罷🧗🏻♂️,又作《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由此看出,它並不僅限“性”之一範疇🤸🏻♀️,而是涉及到整個中國哲學中的心性學說👦🏽,實際上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人性論史,與徐復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堪稱是當代這一學術領域中的雙璧。
《原道篇》是繼上兩書之後,再進而對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綜攝最廣而關聯性最大的範疇——道,加以論述的書🚴🏿。這裏的“道”,不限於道家🚴,更不是專指《老子》🏋🏻,而是對中國哲學中形而上觀念和各種實體學說的一個總綜述🏝🚣,故涉及面很廣🐦🔥,內容極其豐富➾。因容量過大,本篇有三大冊,占了整個《中國哲學原論》的一半篇幅🧜🏼。第一卷專論先秦哲學中之“道”。第二卷以秦漢魏晉哲學中之“道”為論述對象🍘。第三卷為處理隋唐佛學中的形而上之問題的專著,也是唐君毅研究佛學最為重要的一本著作。《原教篇》是《原道篇》的續篇,專論宋明以降之儒學演進,故副題為🈁: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但該著不同於上述幾篇之圍繞一中心範疇或觀念展開討論,而是以比較松散的形式泛論宋明一段的儒學思想*️⃣。此書在論題的專門性和邏輯的嚴密性方面均不如《原性》🙎🏿♀️、《原道》諸篇。作為一部宋明儒學發展史,亦大遜色於牟宗三的同類著作——四巨冊的《心體與性體》😻。
綜觀唐君毅第三階段的著作,雖以整理和疏解中國哲學原典為中心☹️,但思想創發的情趣並沒有減退。他明確表示🦹🏽♀️,他做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並不追求現代學術所標榜的純客觀的科學的🧘♀️、或只作歷史事實之描述的方式;而是要抒發他本人的思想情感與觀念,以自己的生命活動上契於古代聖賢的生命。此即他所謂“即哲學史以為哲學之態度”🐐,這和熊十力研究中國哲學原典的精神方式是一脈相承的🥷🏿。這清楚地表明,唐君毅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史家,而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充滿著主動意誌和自創精神的哲學家。他堅決擯棄用西方哲學之體系和術語來套用中國哲學的方式🧑🎤🫸🏿,堅持中國哲學的自本性詮釋,對現代流行的西式圖解之法心存輕蔑🧛🏻。這一背逆時尚的基本立場,使得整部《中國哲學原論》不但因術語古舊、語言艱澀而有與世疏隔之感,並且連實際上存在著的西方哲學之影響💴,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也無任何的形跡。
心通九境的大判教
唐君毅一生的終卷之作🧘♂️,是兩巨冊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1977年),這是他畢生學術的總結,也是其超驗唯心主義心路歷程的最後歸宿。其思想⭕️,經過道德自我反省🧛♀️、重建人文精神、詮釋傳統哲學這樣三個階段的漫遊之後,最終停泊在心通三界九境的人文心靈世界📞,以對整個人類文化成果大判教的方式來終局🥳。
這部偉構綜攝性的思想進路包括了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人生體驗的沉思和道德自我的反省,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人性論的深刻透視和對西方理性主義思潮的呼應,而體證合一生命與心靈的人生之內涵;另一方面是以理智思辯的形式析疏中、西🧙🏽♀️、印三大思想系統中的有關知識、倫理、宗教等問題🐦⬛,而將所有的人文層面都統攝於一超驗心靈的序運流轉之中📠。因心靈活動表現出種種的不同🌺,故對心靈世界的觀照也就有種種不同的方式,此即本書所謂的橫觀🍔、順觀與縱觀之“觀法”。
唐君毅借用了佛家之體♟、相、用三分法🌗,以明心靈觀照的客觀對象和心靈自身的主觀活動。不同的體🚐、相、用三觀💡,相應於客觀🕴、主觀、超主客觀三界💇🏼♀️,以此展示出心靈活動的九種境界🤞,此即該著所謂的“心通九境”論。九境依次是:萬物散殊境,依類成化境,功能序運境,感覺互攝境,觀照淩虛境,道德實踐境,歸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前三境屬客觀界🧈👈🏿,中三境屬主觀界🤗👁🗨,後三境屬超主客觀界。
這裏所說的三界九境,均是由心靈依不同的觀照而顯,皆為一超驗的心靈世界所合攝,故所謂主觀👫🏼、客觀之分🫧,並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而是同屬於心本論的形而上層面🤱🏻。九境☠️,不但包括了心靈世界的所有層面,而且也統攝了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化成果。相關的科學知識問題🦺,倫理道德問題🧕🏻,文學藝術問題🔦,哲學宗教問題,無不包含在這一龐大的系統之中,由此構成了一個黑格爾式的中國當代的“哲學大全”(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唐君毅先後在文化哲學、中國哲學史等領域作了大量的創發性研究工作,尤其是他晚年的巨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建構了一個心通三界九境的超驗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在當代中國哲學中自成一家之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
□唐君毅大事年表
1909年:出生於四川宜賓柏樹溪,其先世籍廣東五華😥🕋,為客家。
1925年:入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師從熊十力等。
1927年:轉入南京東南大學(後改中央大學)哲學系。
1943年:出版首部著作《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論集》👮🏿♀️,與謝廷光女士結婚。
1944年:任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1949年:與錢穆、張丕介等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任教務長。
1953年:《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出版。
1958年👴:負責起草並與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1963年:新亞書院改製,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
1966年:《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出版,此後續出原性、原道、原教諸篇🏃🏻。
1974年:由中文大學退休,專力於新亞研究所的工作🍓。
1977年📠:《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出版🤹🏻♂️。
1978年:在香港病逝🖖🏼,葬於臺北觀音山。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