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6 信息來源: 中華讀書報
林語堂無疑是20世紀中💈、美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不過🏃🏻♀️➡️😘,對於他的重要性,太平洋兩岸的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認知🏖。在1988年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中,有“林語堂”詞條如下:
“林語堂(1895-1976),中國學者,作家。1895年10月10日生於廈門。在哈佛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完成學業後🥄,他返回中國,執教於國立意昂3体育官网🈁。1920年代🤦🏽🤽♂️,他致力於創製漢語拼音系統🤸🏼♂️,使用羅馬字母表示漢語中不同的語音特征🌄👨🏼✈️。後來他發明了一種漢語檢索系統。林語堂在西方最為人們熟知的身份是中國文化的普及者🤚🏼。他介紹中國的著作有《吾國與吾民》(1935),接下來是《生活的藝術》(1937)🎵🦸🏻♀️,以及《新中國的誕生》(1939)——他個人對中日戰爭的論述💤。《京華煙雲》(1939)是他的眾多小說作品之一。由他英譯的中國文學和哲學著作↙️🙍♀️,以其意義準確、風格得體而著稱。他的《當代漢英詞典》出版於1972年🧑🏿🎤,是第一部由通雙語的中國人編撰的漢英詞典。1936年至1966年👩🏽🚒,林語堂在美國生活👨🏼🔧🧑🏫。1976年3月26日,他在香港逝世。”
這一詞條凸顯了美國人視野中林語堂的兩種主要身份——在西方國家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語言學家和向西方弘揚中國文化的英語作家。而在1989年版的中國《辭海》中,“林語堂”詞條則偏重介紹他在國內的文學活動,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在西方的影響👷🏿:
“林語堂(1895-1976),中國散文家🤥、小說家。原名和樂🛶,後改名玉堂☮️,福建龍溪(今龍海)人🔭。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19年去美國留學👩🏻🦯➡️,後轉赴德國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歸國🦹🏽,任意昂3体育官网英文教授。曾參加語絲社。1926年去廈門大學任文科主任。次年到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書🤸🏿♂️。1932年起在上海編輯《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閑適’小品,成為論語派主要代表。1936年赴美國從事寫作活動,並用英文翻譯了中國古籍《論語》(譯名《孔子的智慧》)、《老子》等🔋。後在香港病逝。著有《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話》、《暴風雨中的樹葉》👨❤️💋👨、《京華雲煙》、《蘇東坡傳》、《吾國與吾民》(用英文寫成)等。”
關於林語堂的出生地💤,這兩個詞條的表述都有誤差*️⃣。林語堂自稱福建龍溪人🌼,生於龍溪縣阪仔村,今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阪仔鎮3️⃣,與廈門🫵🏻、龍海並無隸屬關系。而《辭海》詞條在涉及林語堂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只言片語中🤜🏽,竟然出現了多處不準確的表述甚至知識性的錯誤👩🏽🏭。“著有……《吾國與吾民》(用英文寫成)等”一句⚙️♙,會讓讀者誤以為除《吾國與吾民》之外的那幾部作品都是林語堂用中文寫成的。實際上,《暴風雨中的樹葉》(即《風聲鶴唳》)、《京華雲煙》(即《京華煙雲》)和《蘇東坡傳》也都是“用英文寫成”的。在十年後的最新版《辭海》中,“林語堂”詞條也基本上一仍其舊,只將舊版中的“著有”改為“中英文著作有”,《京華雲煙》改正為《京華煙雲》🦛,刪去了《吾國與吾民》後面的說明文字“用英文寫成”👵,所列七種作品的原著語言這筆糊塗賬也就懶得算了。
與《美國百科全書》中的“林語堂”相比,《辭海》中的詞條幾乎隱去了林語堂作為中國現代頗有貢獻的語言學家和美國文壇頗有影響的英語作家的身份🤐。普及性辭書中的一個短短的詞條,當然不可能全面反映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同時也影響著普通知識界的認知水平。由於政治、歷史的原因🕵🏿♂️👩🏻,林語堂在當代中國大陸知識界的知識譜系中,常被簡化為提倡幽默與小品文的“論語派主將”,而忽視其更為豐富多樣的文化身份。林語堂出身於基督教牧師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青年時代留學美歐(1919-1923)⏪,學成回國後參與製定“國語羅馬字”系統,發明漢字檢索方法🧑🏻🦱,編寫《開明英文讀本》等英語教材,出版專著《開明英文文法》和《語言學論叢》,首先以其語言學研究與實踐活動名世🧙🏻♂️,其次才是現代文學史上眾所周知的散文大家。縱觀其一生🎐,林語堂在文學🎐🎥、哲學🧑🏽🎄、史學等廣泛的學術領域都有所建樹🥒,因而可以躋身“國學大師”之列。
得天獨厚的學歷背景與外語能力,為林語堂提供了“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優越條件。語言學家林語堂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自覺化身為連通東西的跨文化之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識,也成就了他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林語堂晚年曾引述朋友的評論,自嘲兼以自得地說,“我的最大長處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的標誌性成果,也是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壇佳話,當數創造性地將英文“humour”譯為“幽默”👨👨👧,並創辦第一本提倡“幽默”的中文雜誌《論語》,因而博得“幽默大師”的雅號。“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則是他畢生用心更深、用力更勤、貢獻更大的事業。他在美國和英國先後出版了三十幾部英文作品,其中絕大多數是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普及性讀物👨👨👧👦✈️。“把淵深的中國文化通俗化了介紹給世界”🧝,這是林語堂後半生的主要職誌與成就所在🧑🏼🚒,也是他身為中國作家而為西方人熟知的原因🤙🏿。
誠如林語堂逝世後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所言,“林氏可能是近百年來受西方文化熏染極深而對國際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最大的一位作家與學人。其《吾土吾民》及《生活的藝術》以各種文字的版本風行於世,若幹淺識的西方人知有林語堂而後知有中國,知有中國而後知有中國的燦爛文化。”以《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名著為代表的英文作品,不僅為林語堂個人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國際筆會總會副會長🛐,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而且向西方人展示了一幅空前宏闊而又細膩的中國文化的長卷,在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然而,遺憾的是👩💼👨🏻🎓,林語堂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功績及其大量英文作品,並未獲得他的“吾國與吾民”的恰如其分的認識和評價。《辭海》中的“林語堂”詞條👷🏼♀️,就代表了這方面的缺失與偏差,代表了國人對於林語堂海外英文著述的一知半解🚶♀️👆🏻。
據筆者統計,從1935年到1967年🛳,林語堂在美國和英國總共出版了31種英文作品▪️,這些作品是其一生英文著述的主體部分🏋️♀️,也是其全部60多種中英文著作中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部分。這段時間林語堂主要生活在美國,以職業作家身份專事寫作,他的目標讀者是懂英語的西方人,著述內容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闡發和譯介✍🏻。迄今為止,林語堂海外英文著述中的大部分已被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有些作品甚至出現了多個譯本🥛。不過✈️,這些譯本或多或少存在種種問題,質量不盡如人意,不但影響了普通讀者對林語堂海外英文著述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國內學者的林語堂研究🤯。加之版本混亂,盜版頻出,即便一些獲得授權的正規出版社也往往疏於編審,出品有的誤署譯者姓名,有的甚至不標譯者,讓讀者誤以為該書就是林語堂的漢語作品。有些學者忽視譯本考辨而隨手引用,甚至在研究中將譯本等同於原著,因而出現了一些常識性的低級錯誤。漢語譯本缺乏精良版本🤢,英文原著在國內就更不多見了。幾年前外研社推出的英文版《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和《京華煙雲》🤾🏼♀️,恐怕是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唯一的林語堂海外英文著作新版本了,總算是方便國內讀者一睹這幾部名著原汁原味的風采了。美中不足的是,這個《吾國與吾民》的英文版刪去了原著最後一章“中日戰爭之我見”(A Personal 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大約其有美化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之嫌吧🙆🏿♀️。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章曾於1939年在紐約出版過單行本,就是前引《美國百科全書》詞條中出現的《新中國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ew China)👰🏿♀️。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