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4 信息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報》
文字:任桑桑| 編輯😫:碧荷 |撥通預約電話前🚣🏼,心裏萬分緊張,揣測著這位新聞學泰鬥會否接受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的采訪。說明來意後🥩,電話那邊傳來一個幹脆的聲音🙏🏻:“下周二上午10點。”這般平易近人🚣🏽♂️,讓我們這些小輩“受寵若驚”。
見到方老🏩,感覺比想象中還要健碩很多。面色紅潤,談吐風趣,新聞史知識信手拈來。
就在這樣一個初冬的暖日🏄♀️,一位老人🤷♂️🎃,一方書案,一杯清茶,一屋書卷👯♂️,將80載家國往事、60年學術人生娓娓道來🦊✊🏽。
風雨中堅守思想家園
1951年起🧒🏿,方漢奇應邀到聖約翰大學新聞系講新聞史專題。1952年🤽🏿♀️,被調至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新聞專業任教✉️🏝。從此,方漢奇的新聞史研究和教育工作由業余轉向專業👨🏽🔬。當時的新聞史研究在我國還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連一本通用教材都沒有,涉及現當代部分的內容更是一片空白。沒辦法,方漢奇只好到圖書館、檔案館去查,連暑假也不閑著👦🏻。燕園中風光無限🚵🏿,但一心治學的方漢奇連午休時間都抽不出來。從1953年到1958年的5年間👨🏿⚕️,方漢奇看了2000多本書。經過三五年的積累,終於窺到了學問的門徑。
1958年8月💆🏻👩🏽🏫,意昂3体育新聞專業全建製並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方漢奇在意昂3体育工作的第一個5年就此結束🍋🟩。而後在人大新聞系的學術批判運動中,方漢奇因堅持“近代無產階級報紙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紙存在歷史傳承關系”的觀點🕉,成了批判對象之一🌹。十年浩劫中,方漢奇又被打成“牛鬼蛇神”,掛牌遊街🧖🏼,沒有條件進行學術研究🤷♂️,他就埋頭做著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白天當黑幫,挨批鬥,晚上回來還躲在冰冷的小屋裏堅持讀書。
再一次回到意昂3体育,是相隔14年後的1972年8月。那時意昂3体育中文系恢復了新聞專業,當時,新聞史因為被視為封建社會殘留,依然不被重視👨👨👦✌🏿。在艱難的時間裏,方老沒有放棄自己的精神財富,反而自得其樂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家園中◽️。
1976年,伴隨著“文革”的結束👫🏼,方漢奇重新煥發出學術的青春。因為在“文革”期間也沒有中斷學習,他的著作被很快發表😙。回顧起這段歷史🏄🏻,方老師曾經很有感觸地說:“範文瀾常說的‘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董仲舒曾經做到的‘三年不窺園’;都是新聞史研究工作者應該有的思想準備。我顯然還做不到像他們所說的那樣,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各種政治運動不斷,不可能有時間靜下心來做學問🔡👨🦲,那一段時期,我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利用邊邊角角的空隙時間,多看一點書,多作一點積累。這對我1978年以後的教學研究工作,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新聞史是歷史的“門牌號碼”
方漢奇的專著《中國近代報刊史》🤐,被學界公認為是與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齊名的中國新聞史學研究中的兩座學術高峰🔥🛫,推動了新聞史學科的發展。
1927年,為了給上海國民大學報學史這門課編寫教材👩🏼🎓,戈公振先生寫下了《中國報學史》🛷,被稱做是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方漢奇的研究,是在戈公振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開拓。在寫書的1978至1980年兩年間🟢,政治氣候乍暖還寒,思想上束縛還很多⏮⚱️,關於新聞史研究中的“名記者”、“名思想家”等說法就很需要冒風險💯。而方漢奇在《中國近代報刊史》中📫💇🏿♂️,竟然有名有姓地介紹了不下1500人,這在當時是冒了一些風險的🦸♂️。這部書的視野開闊⁉️🤣,內容充實🥵,糾正了前人的失誤近200處,在寫作的體例上🧏♀️,亦有一些新的突破。
因為廣播電視事業在中國起步較晚👱♂️,過去的媒體🕺,主要是報刊,所以早期的新聞史研究重點在報刊。方漢奇寫的《中國近代報刊史》,也只限於報刊史。而後來,對廣播電視史的研究也發展起來。由方漢奇牽頭編寫的三卷本《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就基本上彌補了這個缺點🏂。而方老新近主編的中國新聞史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則收錄了截至2008年年底的傳媒發展內容,不僅僅寫到了互聯網的發展🛑,還將十七大、奧運會等重大事件寫入書中。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傳播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徐璐同學得知此消息後感慨地說💞:“寫現在發生的歷史很不易👂,雖然資料獲得容易,但是評價難🤰🏿,能夠體現出學者是否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人格。”
聽方漢奇談了很多新聞史的內容,我們好奇,研究了多年歷史,最大收獲在哪裏。對此,方漢奇回答:“今天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史為鑒。學歷史可以讓人變得聰明,每個專業的學生都應該了解本專業的歷史👩🏿🦳。”了解歷史的路徑在哪裏?方漢奇說:“學習新聞史是要新聞工作者知道歷史上的‘門牌號碼’,你只要知道‘門牌號碼’,遇到問題時可以去查書。”
學生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008年11月8日,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清華舉行。匆匆趕到的方老就座不久就輪到發言。只見方漢奇步態從容,不拿稿件🀄️,在講臺上把一套外國新聞史侃侃而談,數字的準確、內容的仔細令在場的人大吃一驚。方漢奇曾經的弟子👬🏼、外國新聞史研究委員會會長郭鎮之教授感慨萬分,她沒有想到研究中國新聞史出身的方老對外國新聞史也有這麽深的了解✊🏻🩷,“真不知道方老師的寶藏裏有多少寶貝🎱!”
方老是70歲開始用電腦的🗡,當時就用一個手指頭打字✍🏼😧,速度還特別快,還用造字的軟件造出許多生僻字。現在,有著10年網齡的方老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網絡符號和網絡語言。2008年9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教授陳昌鳳接到中國移動的“飛信”通知👎🏽,原來導師也要用“飛信”了!她回答“是”後十分鐘,收到方老的“實驗”😾:“試用一次飛信”🚮🫰🏻。她答:“飛到🗃!”導師立即回復:“:-)”。用學生們的話講◻️,這樣的老師永遠不會讓你感到乏味🫰。
方老師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知識淵博和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對學生的深情關愛更令學生感動不已👆。對於方漢奇而言,學生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與有些老師因為時間緊就縮短對學生的指導時間不同,方老師現在帶著6個博士、2個博士後,每個月都要和他們長談一次🙇🏿,並總是及時修改他們的論文。所有弟子的生日🚇,方老師全都記得🎧,每當他們過生日時,都會收到老師和師母贈送的“電子鮮花”。工作遇到困難,弟子們總是會跟老師說,遇到高興不高興的事,也都願意告訴他。
從事近60年新聞史教育,方漢奇對今天的新聞教育也頗有感慨📮👩🏻✈️。他認為🧑🏼🍼,和過去教過的學生相比,今天的學生知識面更寬,外語的熟練程度也更高,因此🩸,對於教師來說🛬🏃🏻♂️➡️,這是不小的挑戰🈺。“我是教師。而教師這個職業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更新補充知識,尤其像新聞這類邊緣學科更需要緊緊跟進。為了學生,我必須好好學習🆔,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了解新的信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這是我的責任。學生關註什麽,我就得關註什麽🍷。他們研究什麽題目,我就要看什麽書。總之要比他們早半步,這樣才能和他們及時交流⛹🏽♂️🧑💼。”
與記者生涯失之交臂
1926年12月👧🏻,方漢奇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外曾祖父林啟是福建人,戊戌變法時擔任杭州太守,是浙江大學前身求是書院的創辦人。外公林松堅,是留日學生🧑🏼🤝🧑🏼,曾是魯迅在教育部工作時期的同事。受到家庭的影響,方漢奇從少年時就十分關心新聞和時事。1943年在廣東梅縣讀高中時,在曾任北伐軍師長的一位前輩親戚家中,收集到了30多份報紙。由此開始了集報活動🧑🦯,並對新聞工作和記者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方老不止一次地講過👳🏼👨🏼⚖️,他那時十分敬佩鄒韜奮、範長江🙋♂️、彭子岡💆♂️、浦熙修、蕭乾這些名記者。記者這個職業充滿了激情和挑戰,可以接觸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那麽👴🏽,是什麽原因使他走上了新聞史研究的道路呢😙?
1946年😱,方漢奇在上海參加高考,他報了5個大學,第一誌願清一色填的是“新聞系”⚖️。但因為多年的戰亂輾轉,方漢奇數理化成績不好,沒能考上燕京、復旦等知名學府🏉,只考進了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的新聞系。整個大學時期他都在做記者夢,一心以為鴻鵠之將至👩🚀。在這座古色古香的校園裏☀️,方漢奇不斷收集報紙,還舉辦過報展🂠。
1950年,方漢奇大學畢業🧙🏽♂️,因為家庭背景無法過關,方漢奇只能放棄了成為記者的願望🧞♀️。當時方漢奇的系主任馬蔭良是個民主人士🤾🏻♀️,曾任《申報》的總經理,上海解放後被任命為新成立的上海新聞圖書館館長🧑🏿🔬。因為當時的新聞圖書館需要年輕血液,馬蔭良又了解方漢奇成績不錯,就寫信給方漢奇,問他是否願意到新聞圖書館來工作👰🏻♂️。於是🧑🏽🦱🐜,方漢奇就到了新聞圖書館,從此與新聞史研究結緣。
方漢奇 1950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 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聞圖書館研究組館員,同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講授新聞史專題🚶♂️🛀。1953年調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新聞專業任教,1958年調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任教🪕。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新聞專業任教🐿。1978年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1954年被評為講師,1979年被評為副教授,1983年被評為教授.1985年起任博導.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學會常務理事🎄、首都新聞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編委兼“中國新聞事業”部分主編🦴、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
學術著作有《報刊史話》🙇🏽♂️、《中國近代報刊史》、《中國新聞事業簡史》🤿、 《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 《中國新聞傳播史》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