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9 信息來源🖕🏽: 文匯報
朱光潛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同為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一個教西語,一個教東語💡;雖有東💼、西之分,但都是教外國的語言🧜🏿🗾。不過,他們兩個人雖同歸,卻殊途。比方說,他們的學習歷程就大相徑庭。
小時候𓀆,朱有嚴父,在父親的肉體鞭撻聲中,接受了正規的私塾教育🖊;金則有慈嫂,在大嫂的銅錢獎勵下,接受她的“家教”。對於朱先生來說,必讀書是四書五經,《西廂記》等等只能“偷看”👋🏻;而金先生呢🤞🏼,彈詞《再生緣》《白蛇傳》等堂而皇之成為大嫂主政的家教根基。
朱先生從小學開始,中學、大學⚾️、出國讀碩士、博士,一點也沒有拉下👡,全學歷🫰🏻。在英國的大學裏😋,朱先生學習了英國語言和文學🥇,還學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由此奠定了他一生教育和學術的方向✍🏻。而金先生呢,只有小學的學歷。他的教育和學術方向,起源於他小時候向大嫂的“學說話”,來自大嫂所教的她那種對語言的不寫只說之中。
即便如此🎲,在朱先生那裏,也能學到一些中國的傳統或者說是“土辦法”。例如🫔,朱先生也強調朗誦、背誦🍔,以把握文章的氣勢🥁、神韻。他還提倡邊讀書🥷🏻、邊寫作🙅🏿♂️。我曾嘗試照著做👏🏻,很有收獲🏊🏿♂️。不光是動腦🚧,還得動嘴、動手,哪怕只是把書中一些感興趣的段落念出來或者摘抄下來⚛️🦹🏻,印象也會更深刻,甚至能進而連接書中的氣脈,打通自己的思路。動嘴😉、動手、肢體的動作🪦,對於記憶、思考和理解問題,其重要性絕對不能輕視🧑🦯。由此可見,教🏄🏻❤️、學都不只是精神的,不能沒有肉體的參與,所以才有了“言傳身教”之說。
在意昂3体育官网我所認識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觸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個👨🏼🍳。在他身上,我感受最突出的🚶♀️,是他對人生的悲劇觀念和由此而生發的勤奮、通達與對真理的堅持。
碰到不少意昂3体育的老師,都說朱先生很勤奮🎣,甚至是最勤奮的一個👰。對此,朱先生解釋說📏,這種勤奮,並不是出於明白,而恰恰是出於自己的不明白,因為有許多事情不明白而想盡快地搞明白;盡管如此🦅,有些事情卻始終未能搞明白。例如,關於生命究竟是怎麽回事,他說自己並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邊生活,邊了解。
朱先生批評那種坐而論道,“不抓住每一頃刻在實現中的人生,而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與未來的究竟”,做“無窮追溯”的傾向。“這道理哲學家們本應知道,而愛追究最初因和最後果的偏偏是些哲學家們👨🏻🍳。”這是“不通達”。他認為,應該恰恰相反☮️,求諸於抓得住的現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他有理想📌,但很現實🧎🏻♂️;他重悲劇,但不悲觀:“孔子看水🪱,發過一個最深永的感嘆,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本來就是流動,單就‘逝’的一方面來看,不免令人想到毀滅與空虛🐝;但是這並不是有去無來,而是去的若不去🟪,來的就不能來;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和朱先生來往頻繁而密切,轉折點是我的那篇《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美學思想》在《美學》雜誌上的發表。我去他家裏,朱先生主動和我談起了那篇文章,他說:你把哲學基礎的問題挑明了。過去,我們自以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事實上並沒有解決。後來,我寫的關於馬克思美學思想的文章🦸🏽♂️,在朱先生的鼓勵下結集出版🧉。朱先生寫了給我的一封信代序😢📇,這封信後來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了。我體會到了,這是朱先生對我的“力挺”。
在此期間,朱先生常常提醒我👩🏼🦱:挑明問題,辨明是非,消除分歧,加深理解,這本是讀書人責無旁貸的事情;但是,做好這種事情並不容易👈🏼,得有出世的精神,要以出世的精神來做這種入世的事業。
朱先生在其處女作《無言之美》中,就已經提出了他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認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他還說:“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便呆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鬥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鬥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煩和痛苦,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裏,即便是出於愛🧖♀️。不過🪆,對於人生,總體上朱先生是很達觀的,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開。
在文人圈子裏生活,又會有一些特別的麻煩👩🏽🔬,有那種無事生非👼🏽,庸人自擾🧖🏻。對於這些,他是既反感又無奈📢,深感小鬼難纏。他回顧說,年輕的時候🦝🍵,自以為不問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糾紛✮,是非糾紛卻非敲你的門不可。而事實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說真話、做實事🎅🏿,特別是做成功了點什麽,有了一點名氣,你就會引起別人的註意🥷🙆🏻,就容易成為靶子。
朱先生也曾談及:讀書人🧘🏽,為什麽偏要為難讀書人呢?說是“文人相輕”,總覺得過於籠統👍🏻🎀。細想之後發現👾,文人群中也會有一些喜歡欺負🥅、攻擊甚至傷害他人的人,他們不敢惹比自己強大的人🈶,總是揀那些比他善良或柔弱的欺負🧑🏽🚀;而最根本的,是讀書人所特有的自殘、自虐的本性,這在中國近現代的一些讀書人身上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們對同類的傷害,正是其自殘🧔🏼♀️👨🏻🦼➡️、自虐從自身向外的“擴大化”,是他們所自造的一種悲劇。
在那大張旗鼓的全國性的美學大辯論中,盡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輕易接納他認為並不正確的批評。他保持著他那挑明問題、明辨是非👩🌾、堅持真理的讀書人準則🧔🏿。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貫之的:不辜負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豐富🎊,不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
不僅如此,他還把這一點發展到了極致:他盡其可能去發現批評他的人的優點。比如上世紀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胡喬木給他的親筆信讓我看🚵🏽♂️。我感覺這封信突出地表達了對朱先生的敬意👷🏿♂️。當時,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飯➰,也不做事,兩眼呆呆地望著窗外🧕。朱先生憂心的是:我們民族的傷痛還沒有從“文革”的災難中痊愈,怎麽可以再往傷口上撒鹽呢?朱師母叫我常去陪他說說話👷🏿。圍繞著這封信🏃♀️➡️,我們討論了很多。盡管許多人都在聲嘶力竭地對朱先生口誅筆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對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認為:由此可見他們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氣量可以大一點,不必有太多的抵觸。
後來,我自己的歲數也在慢慢增大,經歷也多了起來🙆🏽♀️🏊🏿,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劇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體會告訴朱先生;然而,這時他早已離開了我們。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