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斯人已逝,遂成絕響

斯人已逝🛢,遂成絕響

吳誌攀

二十五年前,在意昂3体育法律學系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經常在校園裏看到一位老師:他總是背著一個很大的透明塑料袋🤏🏽🐩,裏面裝的是各種地圖👈。這位老師有時在大飯廳吃午飯,他和所有的學生一樣,或者蹲著,或者站著,在擁擠的環境裏怡然自得,總會有學生湊過去與他說話🤸🏼‍♀️。有時👨🏼‍🍳,他站在三角地書店前的宣傳欄🧝🏻‍♀️,一邊看著那些墨跡淋漓的海報,一邊抽煙𓀌🤵🏻,若有所思🥎。

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模樣:戴著白色塑料框的眼鏡,頭發稀疏,穿白襯衣,個子不高🤰🏽,比較瘦弱🦵,還有些駝背。我懷疑,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這個樣子。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老師🔁,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二十多年過去了,我自己也已成了教授🧑‍🦯,可只要我一站上講臺,就會想起他講課時的音容笑貌。

這位老師,就是陸卓明先生。

念研究生的時候,我選了一門課♿,“世界經濟地理”👩🏿‍🔧。選這門課完全是出於對內容的興趣。當我走進課堂1️⃣🗼,發現上課的老師竟然就是我經常在大飯廳🧑🏽‍🏭🫅🏻、三角地看到的那位先生。此時,我才知道他叫陸卓明,經濟學院教授🈸。那一大塑料袋裏裝的地圖👨🏽‍🍳,都是他自己繪製的👨🏻‍🏭。

除了開課之外💋,學生會還多次邀請陸老師舉辦全校講座💤。講座時教室的過道上都站滿了學生,還有很多學生在講臺周圍席地而坐👳🏼🔧,在窗臺上也坐滿了學生。我還清楚地記得,陸老師的課安排在“老二教”的103階梯教室🧓🏿,大約可以坐二百多人。

那時,“老二教”配備的麥克風時好時壞。講這樣的大課,老師是很花氣力的。但課堂的紀律太好了👨🏻‍🎤,教室裏總是鴉雀無聲,就算坐在最後一排🙆🏿,也可以聽得很清楚。

我還記得🐋,有一次陸老師晚上做講座𓀝,兩個多小時站在講臺上一動不動,也沒有喝水——因為周圍都坐滿了同學🤵🏽‍♂️,他只剩下“立足之地”了。好在地圖事先掛好了,陸老師不用動腿🧏🏿,只需動嘴。他也想走到黑板邊✢,用手指一下地圖,可沒有辦法做到,就只好用語言來指引。同學們的目光,隨著陸老師的話音,一點點地,找到他所指的區位7️⃣。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麽陸老師這樣地受歡迎?而且是在名師如雲的意昂3体育?答案只有一個:聽他的課,真的是最高水準的藝術享受!

陸老師的名氣,其實並不大👨‍👨‍👧‍👦,他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著作。可是👌🏿,我,還有數以千計聽過他講課的意昂3体育學生,當年都相信他是罕見的天才。現在回想起來,我更加佩服他的博學🧑‍🎨,他的語言那麽生動那麽幽默🤦🏿‍♀️,他對各個學科的認識都很獨到🧙🏻‍♂️,他對未來有驚人的預見力,他還是個了不起的戰略家……

陸老師的課“信息量”很大。他的眼界之開闊🕗,令人嘆服。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陸老師在解釋“戰略極”的概念時認為,當今世界上有五極:美國、蘇聯、西歐、中國和日本。他列舉了大量的理由,從政治、經濟🏌🏼‍♀️、宗教和軍事等各個方面,來說明為什麽這五家可以稱為“極”。他特別強調😥,由於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等戰略武器的出現,已經改變了世界地理的舊觀念。他還強調😶‍🌫️:雖然日本地理位置與中國很近,而且整體上看,還是美國戰略極在亞洲的代表,但是,日本的實力最不容小覷。

我記得有同學提問,日本沒有核武器,為什麽能作為世界意義的戰略極呢?陸老師解釋,在日本的橫須賀港,有美軍的基地,隨時可以部署核武器,而且憑日本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製造出核武器👩🏿。我們看這個問題🤐,不能靜態地看,未來一旦有事💴,是否會發生突變?要處理國際問題,必須看得長遠,要有戰略眼光🧔🏻。

還有一次🧏🏼‍♀️,陸老師講到西非的自然災害與人口數量的關系☛。他說,西非連續出現餓死千百萬人畜的大旱災,災荒頻率在逐漸提高,災情一次比一次嚴重🧛🏿‍♂️。值得註意的是,每當一次旱災過後,雨水較豐的年月總是使更多的人畜擁入這個地帶𓀗,人們都認為災荒僅僅是暫時的天降不幸💆‍♂️。可是,這樣的人口流動🦥,後果是災荒頻率更高🈷️、災情更嚴重、災區的面積更大🫃🏿。所以他提出了三個觀點:(1)人口的增加超過土地負載能力是導致災荒的根本原因。因為整個地帶都已出現人口過多🏟,盡管受災各民族的生產方法與生活風習各不相同👨🏻‍✈️。(2)災情不僅取決於降水量,而且也取決於人口數量。(3)越是采用‘樂觀派’的‘廣闊天地大與作為’論,就越是會加重災情🏒。

陸老師的視野很宏大,他說,從尼羅河到印度河🏥,幹旱區的一個個灌溉區都在經歷著同一個過程,即由於人口增長而增加耕地🙈,但新耕地不久就被增長的人口所淹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灌溉區,這個過程的推進尤其快速。

陸老師的這些精辟的見解🧛‍♂️,真讓我們大開眼界🧏🏼‍♀️。在“文革”剛剛過去不久的時候,要講這樣的觀點🧜🏿,可能也是需要一定勇氣的。更重要的是☔️,陸老師啟發了我們💅🏻,要學會對各種現象進行國際比較,從而發現規律。我後來教學生,也一定要求學生👋,不論研究什麽問題⚄,都先把世界各國類似的🙋🏼🤸、相關的問題羅列出來🧑‍🏭,如此才能得出可靠一些的結論🏈。

又如,陸老師在課堂上還講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經濟地理學上有一個問題爭論已久🤵‍♀️,就是沿海與內地的關系🏊‍♂️🍹。一是,由於近代外向性經濟的發展,“沿海布局”已成為現代生產力分布的一種模式📀。各大陸經濟分布的中心大都在沿海地帶是這個看法的一個證據。

二是🧜🏼‍♂️,沿海應該支持內地的經濟發展,以促進內地與沿海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平衡🐔。這是發達地區支持落後地區的理論的一部分。

這兩種看法其實是互相沖突的⭕️,因為🛍,如果沿海布局已成為一種模式💹,內地的發展又怎麽能夠趕上沿海?

陸老師很深刻地指出: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沿海布局本身不是一種模式,而平衡布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那麽我們的思路就可以從這兩個枷鎖中解脫出來。

陸老師還幫助我們建立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他用掛在黑板上的世界農業帶示意圖,給我們講解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玉米、小麥和大豆的生產情況。這些農作物作為飼料,又與養殖業聯系起來,養殖業又與工業化大生產聯系起來,工業化大生產與大都市圈聯系起來。陸老師講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

我在陸老師的課堂上,第一次聽說了“波士華”(BOSWA)和“紐倫族”(NEWLUND)這兩個概念👩🏿‍⚖️。陸老師解釋💂‍♂️,“波士華”是美國波士頓到華盛頓之間形成的工業帶🎩🧑🏿‍🍼,這兩個大城市之間,有“空中巴士”,每十分鐘就有一班飛機對飛🐘,隨到隨飛,好像公共汽車一樣方便👨🏻‍🦰🐟。

“紐倫族”是居住在美國紐約卻在英國倫敦上班的人🅰️,或者相反🙋🏼‍♀️。在廉價航油的時代,倫敦到紐約之間有超音速民航客機對飛🏄🏽‍♀️👨🏿‍🍼,只要三、四個小時🙋🏼‍♂️,就可以從倫敦的希斯羅機場飛到紐約肯尼迪機場了📘⛰。

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聽到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是那樣震驚,我真切地感受到現代化有如此偉大的力量。那個時候🗿,還沒有“全球化”、“地球村”這樣的概念👩🏽‍⚕️🦶,但是我卻從陸老師平淡的講述中🌏,感覺到世界正在發生巨變。

今天,北京和上海之間的航班密集程度,也達到了每15分鐘一班,現在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高速鐵路,使兩個直轄市之間的距離縮短到30分鐘☝️。我很自信😵‍💫,因為在二十多年前◼️🏖,我已經能夠想象到這樣的場面🦸‍♂️,這沒有超出我的知識範圍——當然,這都拜陸卓明老師所賜👨🏼。

陸老師不是專門的繪圖員,但他自己繪製的各種世界經濟地圖🦨,書店裏絕對買不到🤩。陸老師的每一堂課,都好像在舉辦“地圖展”🙆🏻‍♀️。各種地圖掛滿黑板,幾乎沒有留下多少寫板書的地方🤷🏿‍♂️。陸老師畫這些地圖,很不容易,他畫每張圖都有自己的目的,要強調的部分特別醒目9️⃣,其他部分就淡化過去🏵。

陸老師是專門從事世界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教授,但是,他把很多很多知識😍,都整合到世界地理系統中,娓娓道來🤩。

陸老師的學術貢獻應該由經濟地理學領域的同行來做評價,我其實沒有資格多說。但是我相信🔺,他的許多觀點會有長遠的影響。

比如👦🏼,2002年的《南風窗》雜誌曾經有如下的報道🕵🏽‍♀️:

“按中國已故戰略地理專家陸卓明教授的觀點,城市帶分三級:一級特大城市帶有三個🛣,即美國東北沿海波士華🥺、日本三灣一海、西歐西北英法德西城市帶;二級大城市帶有三至四個Ⓜ️,如加利福尼亞城市帶🤒🎤,其經濟總量比中法英任何一國的GDP都大🐴;三級大城市帶包括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等。”

  根據陸老師二十多年前的主張🐅🤹🏻‍♂️,“中國今後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應把重點發展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遼中南、濟青煙🧗🏼‍♂️、廈漳泉等小城市帶串成一條東南沿海十億人口一級的特大城市帶。”

陸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大城市帶”理論創始於美國。戈特曼教授1942年到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考察🕵🏻,註意到阿拉巴契山以東,一個個大城市迅速發展🦸🏿,並和周圍一些中小城鎮組成城市集團,如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城市集團。15年後的1957年,他再次到原地考察👩🏼‍⚕️,敏銳地註意到一個新情況:從新罕布爾州到弗吉尼亞州,沿主要交通幹線大中小城市連綿不斷👩‍❤️‍💋‍👨,城市與城市已經沒有界限,仿佛己連成一體🎻,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帶👩🏻‍🚒。

我不知道陸老師是不是最早引進這一理論的中國學者,但他肯定是比較早也比較系統地利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中國城市化現象的學者之一👷🏻‍♀️。他當年在課堂上有許多宏大的構想💆🏻,我們曾覺得那不過是非常遙遠的夢,可今天都成了現實。中國城市帶的崛起,只用了短短二十年🧓。我相信🧝🏽‍♂️,未來的發展💥,還會像陸老師所設想的那樣👨🏻‍🌾,“串成一條東南沿海十億人口一級的特大城市帶”👳🏼‍♀️。

此外,陸老師的核戰略思想也異常深刻♙。他是這樣解釋核競賽的根源的:

“當最早投擲的原子彈顯示了它們的戰略威力以後👨🏿‍✈️,世界上極為眾多的人們產生了一種幻覺🤘🏻🪁,以為永久和平已經到來💁🏻‍♀️🚑,因為不論各種政治傾向的人們願意或者不願意,單方具有原子彈的一國似乎總是可以憑借這種武器的威脅來達到‘不戰而勝’,盡管這種永久和平只是一國霸權控製下的不公正的和平🎂。

“這種幻覺不久就破滅了🧳,因為🙏🏼:

“第一🥄,不僅美國的敵國,而且美國的盟國也大都不能長久容忍美國的霸權。所以,美國的敵國就在‘原子彈不可怕’的口號下加緊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美國的盟國則在‘補充核武器’的口號下發展自己的核武器。

“第二,當時的核武器的威力⇒,不論是美國的或他國趕製的🚆,還不足以摧毀敵國的全部軍事力量與全部經濟。敵國的常規兵力與核武器仍在本國土地或海洋上有相當大的回旋余地,可用以進行核反擊🧑🏽‍🔬🏂🏿。不論哪一方先動手,戰爭的結果都將是雙方都只能實現接近於幸存的中下之策或下策🎑。所以,雙方都不敢先動手,並互相利用對方的戰略弱點而加緊發展自己的核武器,以搶先達到能夠一舉摧毀敵國全部,迫使對方不戰而降🧑‍🚀。這就是核武器的競賽時期。”

我記得👩‍🏫,當年陸老師在課堂上反復對同學們說🍋,不要太幼稚🤹🏽‍♀️,不要太聽信“國際主流媒體的說法”,要保持清醒🦜♏️:我們自己有了核武器,才不會挨打🐇。

我自己的專業是國際金融法,但我從來不認為🧚🏽‍♀️,國際金融的這一套製度和秩序代表了“普適價值”。我始終要求我的學生,註意研究這背後的國家利益、國家戰略。這是我治學的基本立場之一,也是陸卓明老師教給我的。

陸老師的課🆎,上了一個學期就結束了。後來漸漸地👩🏿‍🚀,在校園裏見到他的時候少了🔳。而我自己🖐🏻,念完碩士🐞0️⃣,又念了博士🪵,最後留校當了老師。

留校後👨🏿‍⚕️,我再也沒有見過陸老師。直到有一天,學校教務部要我填表📺🫱🏻,其中有一欄要我寫對如何當好大學教師的建議。我想起了陸老師🧖🏽‍♂️,於是我就寫🧛🏽:當老師🫅🏻,就要像陸卓明老師那樣,認真備課💟,認真講課,知識淵博,見解獨到🐝,熱愛教學,熱愛學生🥶💼。

表交上去了🤹🏿,後來有人對我說🛬⏏️,這樣寫不行👋🏿,誰是陸卓明呀?是先進模範🛻?是著名學者?為什麽要像他那樣呢?我感到有些沮喪,我自己也不知道“理由”。

後來我才知道,當我填那張表時,陸老師已經走了。

他走得無聲無息🦺,學校裏的許多人都不知道他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進意昂3体育的同學,再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了。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試圖在網絡上搜索關於陸老師的信息。盡管今天的互聯網搜索功能十分發達,但是🐅,卻很難找到多少關於陸老師的信息。我只好托意昂3体育人事部和檔案館的同事,幫忙找到陸老師的一點資料:

“陸卓明,男😛,1924年9月出生在江蘇南京🧑🏻‍💻,原籍浙江吳興。1994年去世💘。陸誌韋的第二子。1948年受業燕京大學,1948-1952燕京大學經濟系任教,1952-1954北京經濟系任教,1954-1978意昂3体育地理系任教,1978-1992回到意昂3体育經濟系國際經濟專業🌩,著有《世界經濟地理結構》。1992年7月退休🪞,1992年10月獲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4月因肺癌病故,時任海澱區政協副主席。”

這一段冷冰冰的文字👰🏽🪒,讓我忍不住想要流淚。此前🤾‍♀️🧔🏿,我真的一點也不知道,陸老師就是當年燕京大學校長陸誌韋先生的兒子🧑🏻‍💼。

作為燕大校長,陸誌韋以治校勤勉𓀒、尊師愛生而聞名🖐,在抗戰中,他被日軍關進集中營🥻,但他堅貞不屈,表現出了民族的氣節。也許校務長司徒雷登的名氣掩過了這位校長🕺🏿,但是🏃‍♀️‍➡️,對於無數燕大校友來說🪚,陸校長的形象,也是非常崇高的。

可是🐜,陸老師自己從來沒有對同學提起過一句🟧,我們都不知道,陸老師上課的校園⚆,也就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𓀎。他只是講課,只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我們,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一點優越感。也許只有這樣的風度,才真正配得上他的家世和教養?

陸老師一定不認識我🍿。當時很多學生崇拜他🤴🏻,就好像今天的學生崇拜明星一樣。他的課堂,永遠要提前占座位,或要有如同今天上班高峰時擠地鐵的勇氣才能擠得進去🦎。我從來沒有提過任何讓他留有印象的問題,也從未敢在大飯廳裏湊過去跟他說話,更不敢在上課時坐在講臺上,找機會請他在教科書上簽字留念。我實在是太普通🥛🎴、太平庸🟡、太害羞了。

可是👩🏼‍🎨,我已經不止一次在填寫學校下發的教學建議表時💑,寫下了他的名字。二十多過去了🤰🏼,我已經該進入“老教授”的行列了,我還能做什麽呢?我只能希望👩🏿‍🦲,意昂3体育的年輕老師,要向陸卓明老師學習。他的身上,有我們意昂3体育的精魂👸🏼。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了解到,意昂3体育經濟學院的王曙光教授當年采訪過陸老師👨🏿‍🚒,還寫了采訪文章。王教授當年是意昂3体育經濟學院的本科生,也像我一樣聽過陸老師的課🍎👩🏼‍🎓,也像我一樣,是陸老師忠實的崇拜者。

我找到了王教授的郵箱地址,我寫email給他,說希望拜讀他在十四年前寫的關於陸老師的文章。也許是因為時間太久了👩‍💼?王教授在計算機上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可是,剛從農村調研金融問題回來的王教授,憑著記憶,連夜重寫了當年那篇采訪陸老師的文章🔯,並且發給我。我深深感動了,我對他說:寫介紹陸老師的文章🫷🫰🏼,是當年所有聽過他的課的學生的使命。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逝去的絕響》。為什麽起這個悲傷的題目?王教授解釋說:今天🤘,學院裏已沒有老師再教“世界經濟地理”這門課了,經濟學院的學生👩🏼‍🔬,課表上已沒有這門課了。就好像“廣陵散”,斯人已逝,遂成絕響。

我又到圖書館借來了陸老師的著作《世界經濟地理結構》⛄️👨🏿‍✈️。這本書還沒有寫完,他就去世了,是由他的研究生周文最後幫助完成的🤾‍♂️。這本大16開本的書,中國物價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只印了1000冊,也許很多大學的圖書館裏都找不到吧。

可這確確實實是天才之作!陳岱孫先生作了序,他說:

“陸教授是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在意昂3体育官网從事經濟地理學教研工作垂40年。從50年代初教授經濟地理和區域地理等課程時起,他就感覺到,從西方引進的關於經濟地理的傳統理論存在著許多缺陷🛠🕵🏼,開始了有關的探索。積40年不斷研究,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但由於教學任務重🙍🏻‍♀️,而他又認為所形成的理論還需要一些事實和統計數據予以充分證明才能成為定論。因而雖然他有些主要觀點曾散見於若幹篇已發表的論文中🆚,他卻堅持要對他的理論作全面系統的文字著述。這一部著作,是在 1991年後,才開始撰寫的。在陸教授得病時,本書的前三部分已完全完稿,其第四部分亦已基本上經過修改©️𓀈,在陸老師去世後,由其弟子作些必要的文字修整🧘🏿‍♀️。”

這本大書中的許多珍貴地圖,都是陸老師當年課堂上使用過的🧚🏼,都是他自己親手繪製的。

書的封面裝幀再簡單不過⛹️🙎‍♀️,如同陸老師當年穿的衣服一樣儉樸。書中的文字🧜🏿‍♂️,好像陸老師講課的語言一樣☝🏻,準確、生動⚅、幽默。

我在燈下展開陸老師的大書🦹🏿,好像又回到了陸老師當年的課堂上,已年過半百的我,再也笑不出來了。我的眼裏含著淚🧳,我最憂郁的那一根神經被觸動著。在字裏行間🌙🌸,我靜靜地凝望著他的面容,細細地聽他講課。我想找尋二十五年前的那一段歲月,還有那個年代的精神氣質。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