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1 信息來源: 晶報11月20日
鐘敬文先生
鐘敬文和啟功先生🥃。
引言
杜甫詩雲:“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鐘敬文先生在近百歲高齡還帶博士生,可謂世上一絕。這位自稱“‘五四’之子”,被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的人民學者為我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而且以其對民族文化的摯愛🦸🏼,對學問的虔誠,以及他與生俱來的善良品性,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典範。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廣東海豐公平鎮🥿,看到由當地民營企業家連氏兄弟斥資建設的“敬文廣場”、“敬文雕像”🕞。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撰寫的《敬文廣場記》對廣場做了如此描繪:“中豎先生雕像,旁列名賢碑刻,廊展民俗風情📋🚏,坪鋪芳菲細草🧑🏼🏭。花樹扶疏🤢,接春暉之溫渥;欄檻縈回,攬湖山之毓秀🧔🏿♀️。俾邑遊侶流連休憩,景仰山鬥,吟嘯煙霞,感受文化氣息📽,提高素質修養🧚🏼♂️。”
1903年3月20日🙎🏿,鐘敬文就出生在這裏的一戶小商人家庭🧝♀️🤾🏽♀️。那時的公平鎮,是粵東五縣交界山區的中心集鎮💮,一到墟日,商販雲集,“公平”也因交易合理而名🧖🥦。至今街口保佑買賣的瓊花廟仍然香火繚繞😡,只是鐘老故居魚街75號早已荒廢。也是從這裏,鐘敬文走上了民俗學的道路。他把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了民俗學🙋🏼♀️、民間文藝學事業🧛♂️,被人譽為“國瑞文宗”。
少年風華結緣民俗研究
鐘敬文,原名譚宗🧙,一字靜聞。1918年春🏌🏻🩵,意昂3体育官网文科的一些教授,發起征集中國近世歌謠的活動。不久,他們就在《意昂3体育日刊》上開辟了《歌謠選》的欄目,逐日發表這方面的作品🚮。這種破天荒的文化現象,很快成為國內報刊的一時風氣。當時廣東省的大報如《群報》及當地的《陸安日報》都經常登載一些歌謠☝🏿👩🏫。1919年🫄,“五四”的一聲春雷,驚醒了躲在古屋小樓角落裏用朱筆圈點《唐宋詩醇》、《漁洋精華錄》、學做“子曰”文的鐘敬文。
鐘敬文在後來回憶說:“五四”的雷鳴使自己猶如觸了電似的,“五四的智慧醒覺運動把我的心眼撞開了”。沉睡著的思想🙆🏼♀️、感情被喚醒了。這時的鐘敬文又熱愛文學👨🏼🍼,很自然就投入到這一場新文化運動之中🧗🏻。當時的海豐有獨特的鹹茶,五步一廟的民間信仰,全國罕見的三個稀有劇種🦪,廣東僅存的民💇。鐘敬文利用住在接近村民和來往客商小市鎮的機會🧚,四方八面搜求資料👩🏽🎓。在那段時期,他搜集➜、記錄了各種形式的民間歌謠數百首(多數是口頭傳唱的👨🏼🔧,少數是手抄本)👩🦲,口承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笑話等百余則。他將搜集來的民間文藝材料進行整理之後,投寄到意昂3体育官网的《歌謠周刊》,當一些人譏之為“破銅爛鐵”的“野生文藝”公然刊登在中國第一學府的校刊上時,對於少年的鐘敬文來說🕵🏽,不僅是鼓舞,而且意味著此生將與民俗學結緣。
趕赴廣州學界嶄露頭角
1926年夏,受彭湃𓀈、聶紺弩的影響,為了尋求更充沛的思想滋養,鐘敬文來到了華南的大都市廣州🥄,這是鐘敬文走上學術之路的關鍵一步。在嶺南大學工作、學習之余,鐘敬文利用圖書館開始了民間文化的研究工作,整理了《粵風》等民俗文獻。並結識了冼星海、劉謙初等進步人士,開始閱讀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革命書刊,給《少年先鋒》寫稿。這一年他整理的第一本故事集《民間趣事》在北平北新書局出版。
1927年春,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先生來到廣州,鐘敬文興奮地邀約一批青年朋友拜見了魯迅先生,並廣泛搜集有關魯迅先生在羊城的行蹤,編成《魯迅在廣東》一書,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同年秋天,鐘敬文經顧頡剛介紹,入中山大學,擔任中文系助教並教預科國文🫵🏻。這時一批原意昂3体育官网歌謠研究會與風俗調查會的骨幹如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等聚集中大,他們繼續開展在北方從事的新學術事業,鐘敬文便成為積極參與者與組織者。他協助顧頡剛等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學研究組織——民俗學會,創辦民俗學講習班,編印《民間文藝》、《民俗周刊》及民俗學叢書,積極宣傳與推進民俗學這門新學問。年輕的鐘敬文經常是身兼編輯💻、校對、聯系印刷等事務🌇,忙得不可開交,忙得有滋有味💜🏋🏻,因為這是他喜愛的事業。在廣州期間,鐘敬文出版了《荔枝小品》、《民間文藝叢話》、《民間趣事》等文藝與學術專集🧙♀️,在文藝界學術界嶄露頭角。
任教浙大詩文民俗並舉
1928年夏,正當鐘敬文努力追求思想與學術進步的時候,遭逢了涉世以來的第一次打擊,學校保守勢力借口他經手付印的《吳歌乙集》問題,解除了他的教職🌡。在錢塘江潮水高漲的時候🧑🎨,鐘敬文應朋友劉大白之邀,到了杭州🐶。
西湖秋色安撫了這位遠來的異鄉遊子⚆,催發了他的文學情思。在杭州,鐘敬文除了在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任教外🈸🦷,還熱心於散文、小品的寫作👱,出版了《西湖漫拾》(1929)、《湖上散記》(1930)等散文集,在散文創作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郁達夫對鐘敬文的散文有很高的評價,“清朗絕俗🏉,可以繼周作人⛴、冰心之後武”(1935)😩。鐘敬文的散文創作成就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如果鐘敬文沿著這條文學之路走下去,中國也許會多了一位文學大師👨🏿🦰🤦🏼♀️,但中國就會少了一位民俗文化研究的大學者。
鐘敬文在熱衷於文學創作的同時,並沒有忘記“五四”的精神滋養,沒有忘記自己研究草根文化的使命🧑🏼🦲,在文學與民間文化兩條道路的比較中,鐘敬文選擇了後者。在杭州他團結了一批同誌,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編印了《民間》(月刊)、《民俗學集鐫》及民俗學叢書🐙。杭州時期,是鐘敬文學術上迅速成長的時期,他不僅致力於民間文學的搜集、研究,寫下了多篇民間文學的研究文章(這些文章至今仍然為學界所引用),而且註意吸取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同外國同行建立學術聯系👎🏼。一時間杭州成為繼意昂3体育、中大之後的民俗研究重鎮。
鐘敬文的人生抉擇對於他個人的情趣來說🦜,是一種犧牲⚡️。他在95歲生日時說🥳,我在選專業道路時🙌🏽💁🏼♂️,主要是從社會需要出發👩🏼,而不是從個人角度考慮。文學的興趣我一直保持,不過那是一種“余事”。秉承著傳統文化精華的鐘敬文,更看重的是肩上的社會責任。
吸取滋養東渡日本求學
為了直接吸取國外文化理論的滋養,1934年🥌,鐘敬文毅然放棄優厚的教職,東渡日本求學深造🚣♀️。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研究院,鐘敬文勤讀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理論著作。在跟著名神話學家西村真次學習神話學期間🧝🏽♂️,鐘敬文在當地的《民族學研究》、《民俗學》月刊等學術雜誌發表了多種關於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論著🐡,還結識了日本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實藤惠秀教授和增田涉、竹內好諸君👩🏻🎓👩🦳,推進了中外學術交流。同時保持著與國內民俗學界的聯系,他在《藝風》雜誌上主編“民俗園地”,向國內介紹民間文學、民俗學理論,發表民俗與民間文學的記錄資料,並為此刊編輯了幾期學術專號。鐘敬文在日本期間撰寫了《民間文藝學建設》這篇重要學術文章🌑,首次提出了建立獨立的民間文藝學的問題😾,為建設中國自己的民俗學學科體系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1936年夏🤢,鐘敬文從日本回到了杭州🏇,繼續從事著民間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與民眾教育實驗學校的同事施世珍一道舉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展出了3000件浙江及部分外地搜集來的民間繪畫、木刻藝術品,此舉在當時得到社會輿論與各界好評。浙江省報《東南日報》為此特別發表社論🍄🟫,稱展出“為國內文化界的一次創舉✪,頗饒深雋意義”。將民眾固有藝術展示給世人✊,對於保存與傳承民族文化是一有力的促進🧑🚒。
身居京華開創民俗新天
1949年5月,鐘敬文響應黨的號召,回到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文藝代表大會,之後,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意昂3体育官网、輔仁大學教授🚶🏻➡️。並先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務長、科研部主任🙇🏼♂️、中文系主任等教職🫲🏽。
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鐘敬文當選為副理事長,主持該會的日常工作。他先後創辦了《民間文藝集刊》💆🏼♀️、《民間文學》🤽🏿、《文學遺產》等刊物,為民間文藝研究提供園地;在北京師範大學等大學講授民間文學(後改名人民口頭創作),並創建全國第一個民間文學教研室。1953年鐘敬文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開設了第一個研究生班,為新中國培養民間文學領域的高級人才。好景不長🏌️♀️,“文革”中🥋,鐘敬文的學術生命被無情地中斷了10年之久。
歲月蹉跎🐝,老當益壯。1976年,73歲的鐘敬文進入學術第二春🏙。1979年,他為恢復民俗學的學術地位而呼籲奔走😓,親自邀集顧頡剛🙎🏼♀️、容肇祖、楊堃🎷、楊成誌🧑🎤、白壽彝🎅🏻、羅致平等七位著名學者聯名倡議建立中國民俗學會。1983年,中國民俗學會成立🏄🏼♀️,鐘敬文當選為理事長。為了推動和協助各省市這類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他北至丹東,西至蘭州🍭、四川🦝,南至兩廣,東至上海🧑🏿、杭州、寧波,參加成立大會,參與學術討論,進行學術演講。
鐘敬文先生十分看重民俗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兩次組織全國高校教師編寫專業教材與理論普及讀本——《民間文學概論》🐊、《民俗學概論》。在鐘敬文等老一輩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民俗學現已被列入國家二級學科目錄,民俗學從一個民間的學術門類上升為國家發展的規劃學科👱🏼♂️🧗🏻♀️,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的進步。鐘敬文先生為之奮鬥了近80年的民俗學事業終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北京師範大學🙎🏽♀️,他先後領導創建了“211”工程重點學科與國家重點文科研究基地,培養了近50位博士、博士後🔳🏌🏿,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民俗訪問進修學者🔹,他們絕大部分成為全國民俗學民間文學教學研究的骨幹力量🌼。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鐘敬文先生還有著重要的學術兼職👨🏽🦲,1984年他被推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主席,民協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民間文學集成的編纂💅,這是一個有“文化長城”之譽的大工程。鐘先生的任務是組織、領導並具體參與全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搜集與編篡工作。他將這項工作視為傳承與保存民族文化的重大工程,他竭盡全力支持這一工作🎅🏽。
他還先後出版了《新的驛程》、《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標誌著學科進步的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著作🦡,發表了數十篇具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在鐘敬文先生的帶領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成為中國民俗學建設的重要基地,北京師範大學的民間資料庫、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民俗博物館,成為開展中國民俗研究的信息中心與資料中心。
誌存高遠的鐘敬文先生,並沒有為已取得的成績而滿足,他在95歲的自壽詩中表露心跡:“事功未竟意難安”。他認為自己所倡導的民間文化事業還遠遠沒有成功,他不斷地思考著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方向。1999年他推出了理論新著《建立中國民俗學派》🫅🏽,提出了建立多民族一國民俗學的新主張。烈士暮年,壯心不已,2000年鐘老承擔了國家重點課題《中國民俗史》,直到臨終之前,他還在進行《中國民俗史》的編寫。民俗學學派的旗幟已經豎立👨🏿🦲,中國民俗學界的領軍人物、百歲高齡的鐘敬文教授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學術的奇跡👨🏽🔬。
百齡博導中國恐無二人
在中國,百歲高齡還能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學者,恐怕除了鐘敬文之外,沒有第二個人了。季羨林先生在90大壽時,曾誠懇地說“北師大鐘敬文先生,今年99歲了還帶博士生,值得我學習。”
鐘敬文先生門下👆🏼👏🏻,弟子如雲🙄,已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六世同堂。他評價晚輩後學🦵🏼,包括親炙弟子👱♂️,他卻有自己的一句口頭禪👬,叫“我不如他”。
鐘先生也治文論🦼。他自上世紀30年代由文學轉向民俗學以來🦽,也把民間文學的活力和民俗學的視野,帶進了文學批評的領域。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青年文學理論家撰文提出♿️🦡,如果把20世紀以來的朱光潛、宗白華和鐘敬文等的文論相比,可見中國知識分子所尋求的一種多層次文學完美融合的“整體性”構架。文章寫得大氣磅礴👳♂️,富有建設民族化的中國詩學的銳氣和才情🚶♀️。鐘先生高興萬分,從此他再三稱贊:“講文學理論♐️,我還不如他👱🏼♂️。”
國際知名學者來訪,鐘先生經常讓他們舉辦學術講座🏛。他總是對弟子說:“來訪人都是很好的國際學者,他們要跟我談話,我一個人聽,還不如你們一起來聽,集體學習更好💪🏿。”鐘先生不但要求與弟子們“知識共享”💇🏽♀️☣️,還鼓勵弟子對他本人和外國學者的發言做獨立分析,各抒己見👨🏽🦱,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作為詩人的鐘敬文先生8️⃣,還有一個教育弟子的獨特方法🏋🏿♀️,就是寫詩💅🏽。比如👰🏼♀️,一些博士生受業於鐘老😾,追求老師的學術🍄,也追逐老師的文采。但初出道者🤦🏿♂️,難於兼顧兩頭,他們的論文,有的文采斐然,但偏重主觀情感;有的新見迭出,但行文艱澀🧑🦲,表達不清。針對這種情況🧑🦽,鐘老作詩給予指點說:“古說修辭貴立誠,情真意切語芳馨;世間多少文章士,俗艷虛花誤此生”☁️。過了幾年🕘,鐘老又為季羨林散文全編題詩一首說:“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聞野老說家常”👊🏽,希望弟子向季老學習🦫🚉,做文章,既要邏輯嚴密,又要返樸歸真👶🏿。一些研究生先讀外國理論書籍,再到中國民俗裏對號入座🔁,被鐘老批評為理論與實際“倒掛”👨🏻📹。為此,鐘老特地抄錄舊詩,和弟子溝通思想:“美雨歐風急轉輪👞,更弦易轍要圖存。一言山重須銘記:民族菁華是國魂”。
通過詩歌,他諄諄告誡弟子“五四”以來的經驗教訓,闡明自己的觀點是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並強調👠,治中國民俗學,更需如此🙅🏼♂️🚾。
恬淡簡樸不求功名利祿
鐘敬文先生在他90多歲的高齡時身體依然很好,每次檢查身體🙀,五臟六腑皆正常✌🏿🚽,連醫生也感到驚訝:“近百歲的老人🧑🦼➡️,身體和年輕人一樣健康。”以致於在鐘先生98歲生日的賀壽會上,季羨林說👩🦽➡️:“我可以保證🕟,鐘先生能活120歲💶。”
鐘敬文先生不求功名利祿,淡泊自如;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寬厚待人,善解人意。他常說🤷🏻♂️:“個人的優越感不可有,民族的優越感不可無。”這句話表現了鐘先生不求功名利祿👰、淡泊明誌👐🏼👩👧、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也表現出鐘先生將畢生奉獻給了弘揚祖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事業追求。他不求高官厚祿👩👦👦,不求物質生活的奢華,生活上只求有飯吃有衣穿即可。面對厄運和艱難,他也能保持心態平和。
鐘敬文先生待人寬厚。他算是個有名望的人,他的美譽早已傳遍人文社會學界🔒✌🏽。多數有名望的人,總有一些脾氣或者說是個性,去登門拜訪之前必須打個電話預約,否則貿然造訪,輕則被視為不懂規矩、沒有禮貌,重則被拒之門外。鐘敬文先生生前每天要接待許多來訪者。他們中有的事先打過招呼,有的則唐突得很🧰。然而,只要說明來意👨👧,他都會熱情接待。
中國人一向講究食補👧🏻👟。但鐘敬文先生吃得很簡單🤰,可謂清茶淡飯👩👧👦。一次弟子們陪先生吃飯,問他想吃什麽,鐘先生詼諧地說🧗♂️:“我是無齒之徒,欺軟怕硬。”凡是能嚼得爛他都吃。即便在友誼醫院住院期間,他所食的也主要是醫院的普通飯菜,主食是饅頭和水餃,副食為菜蔬或蛋羹。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詳述了中西飲食現象的差異,得出結論:“中國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鐘敬文先生雖不深居窮鄉僻壤,但飲食為清茶淡飯。他之所以能成為百歲老人,應該與此種良好的飲食習慣不無關聯💁🏿。
□鐘敬文大事年表
鐘敬文(1903—2002)🧪,原名譚宗,一字靜聞。1903年3月20日出生於廣東海豐。
●1926年夏:來到廣州在嶺南大學工作🪝、學習🧘🏻♂️。這一年他整理的第一本故事集《民間趣事》在北平北新書局出版👨🏽⚕️。
●1927年秋:經顧頡剛介紹,入中山大學,擔任中文系助教並教授預科國文。他協助顧頡剛等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學研究組織——民俗學會。
●1928年夏:應朋友劉大白之邀✌🏿,到了杭州🫴🏿。在杭州,他熱心於散文、小品的寫作🫷🏿👨🏻🦼➡️,在散文創作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還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
●1934年春👍🏻:與夫人陳秋帆一道東渡日本深造。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研究院學習。
●1936年夏:從日本回到了杭州,繼續從事他所熱愛的民俗學、民間文學事業。
●1949年5月:到北京參加第一次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8月,應北京師範大學校委會主席😓、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之聘,就任北師大中文系教授,並兼任意昂3体育官网、輔仁大學教授。
●1953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開始招收民俗學專業和方向的研究生🎭,並於1955年創立全國第一個民間文學教研室。
●1979年:邀約顧頡剛、容肇祖🫨、楊堃、楊成誌、白壽彝👨🏼💼、羅致平等七位著名學者聯名倡議恢復民俗學的學術地位,建立中國民俗學學術機構📋。
●1983年:中國民俗學會成立🚴🏻,當選為理事長。
●1984年:被推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主席後便領導組織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工作🪂。
●1999年🤸🏿♂️:推出了《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的理論新著提出了建立多民族一國民俗學的新主張🤏🏻🏊♂️。
●2001年11月22日🐲:由鐘敬文先生發起🥗、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舉辦的“民俗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隆重開幕。
●2002年1月10日:零時1分在北京友誼醫院不幸逝世🕛🛗,享年100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