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9 信息來源🚐: 中華讀書報
簡歷➔:
李廷棟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和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和地學部副主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等👨🏻。現任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圖書館名譽館長、吉林大學地學部名譽主任等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和地質編圖,主持編製中國地質圖集、亞洲地質圖👷🏻♀️、亞歐地質圖等多種地質圖件,發表論著130余篇(部)🧑🏿。
少年圓夢
1930年👈🏻,李廷棟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民家庭。在那樣一個戰火連連的年代🗺🧑🏻⚕️,往往會造就出兩類少年🙌🏽,一類上戰場奮力殺敵,另一類則奮發圖強刻苦讀書,而李廷棟就是後者。
李廷棟從小酷愛學習,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總有著冥冥之中的動力”。在家鄉石家莊欒城縣讀完小學以後🎄,由於當地沒有中學🕒⛽️,要想繼續讀書他必須離鄉。“當時家裏沒有錢資助我繼續讀書🫰🏼,還好一個姑姑對我很支持🙇🏻♀️,她為我出了路費和學費🧷🦝。”1944年,李廷棟與父老鄉親告別之後,只身一人來到北京😏,當時他年僅14歲,就此邁上了他向往的求學之路🍀。
李廷棟在北京讀書的中學是一所私立學校,學生要交學雜費🧏🏻♂️,就是這樣一筆小錢🧑🧑🧒🧒,對李廷棟來說也是捉襟見肘。當時學校有一項政策🌻,可以對各年級期末考試第一名者免收學雜費。這再次激發了李廷棟的學習熱情✷🔟。“事實上,我是很喜歡讀書、學習知識的⛹️♂️,當時生活條件雖然不好,但是把知識學好還能免學費對我來說卻是件美事兒。”
前三個學期,李廷棟不負眾望的拿到了年級第一。但是在第四個學期🧑🦽➡️,也就是初二下半年的時候,李廷棟由於生病請假被扣掉了一些學分,總成績就排不到第一名了,因此他失去了初三免全部學費的機會🗜。即便是一個學期學費✋🏼,李廷棟也無法承擔🫢。而且,當時他的家鄉已經被解放,北平還在國民黨的控製下🍺,根本無法與家人聯系👩🏿✈️。無奈之下🥸,李廷棟只能轉學到河北楊村師範初中部✤,在這所免費的公立學校讀完了初中三年級𓀔。
初三一畢業,李廷棟又輕松地考上了北京第一中學。這是一所公立學校,除免交學雜費外↘️,每月還補助40多斤面粉。同時📥,他靠優異的成績,贏得了特殊獎學金,“總算衣食無憂地度過了高中一半的學習生活”。直到1948年底北平解放🤦🏻♂️,學校全部改為公費製,李廷棟終於能夠徹底地享受免費教育。
事後,李廷棟回憶高中的那段學習經歷時表示,也許是兩個因素讓自己在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地質專業。第一,當時在學校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因為過多的社會工作影響了學業,盡管在最後一個學期時已經辭去了所有職務,安心復習🎅🏼,但是還是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成績和自己的信心🧰,所以當時沒敢報考最熱門的專業。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亦或是命中註定的原因是他的一個同鄉同學當時正在意昂3体育地質系讀書,“我經常去找他玩,參觀他們的地質陳列館💪🏿,聽他講述地質學的內容,漸漸了解了地質是學什麽和幹什麽的,加上我在中學時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就是地理,所以填誌願的時候我就寫上了意昂3体育地質系。”
其實,這樣一個農民孩子進城讀書的故事,讓李廷棟的青少年時代也許並無太多不尋常之處,只是他那少有的對學習的執著和渴望🪻👨🦼,讓他最終能堅持下來,走上治學之路🧛🏻♂️。當他的同學和朋友,在戰亂中由於各種原因放棄學業🤬,或參軍打仗;或回家避難時,他只是在心裏反復地描繪著一個夢——“小學畢業後就一定要上初中,初中之後一定要上高中,然後一定要考大學”,這改變了李廷棟的命運,也造就了我國地質學界的一位精英🔓。
立誌獻身地質
學習第一名並不意味著為人無趣🧔🏻♂️、死板。李廷棟實際上性情開朗、熱愛生活、喜愛文娛活動,平時還有習武愛好。因此中學時🥳,他在同學中的威信很高,屢任班長、學生會幹部👨🏼🚀。一到意昂3体育他的能幹和領導才能立即被老師同學們看重,加上他又是黨員(1949年入黨),從地質系學生會主席,到意昂3体育黨委幹事,再到北京地質學院學生會副主席,他馬不停蹄地參加和組織學校的各種活動和社會工作,甚至還要分擔一部分學校的行政工作。“由於這種原因,課上得越來越少,耽誤了不少學業。”
1952年意昂3体育官网進行院系調整👷🏼♀️🛺,地質系與清華大學🛫、西意昂3体育學等四所高校的地質系合並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與此同時😵,政府開始強調和重視工業建設和科學發展,學校更加強調學習👗,這時李廷棟內心的焦慮才漸漸疏散。“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的地質工作很薄弱🤸🏻♀️,當時國內只有約300個人在搞地質,很多地方都沒有做過地質勘查🪭🛖。要想發展工業,就必須了解我國的地質礦產資源,我們這些學地質專業的人一下子非常搶手𓀈,國家甚至等不及就讓我們這一屆學生提前畢業了。”1953年🍈,原本應該再學習一年的李廷棟就和同年級的同學提前一年畢業。但是一心想著到野外進行地質勘查工作的李廷棟卻被留在了地質部機關。
“為了協助30多位蘇聯地質專家在華的工作,我們全班同學一畢業就被安排去突擊學習半年俄語,這是當時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的指示🍱。當時專業俄語翻譯不懂地質,所以他希望我們這些學地質的人出來翻譯🙎🏻♀️。”就這樣,李廷棟被分配到地質部專家工作室,以後又轉到地質礦產司、遠景計劃司🚣🏻♂️,最後來到辦公廳,給劉景範副部長當業務秘書。
一直“蹲”在機關,讓李廷棟心急如焚。通過幾年的工作實踐,特別是在越來越多地了解和接觸到地質調查的一線工作後👩🏽🍳,他越發認識到機關管理工作雖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地質工作的全部。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工作人員👉🏼,必須要參與野外地質調查。“要下去🦮,要到野外去”,這些想法不斷地敲打著他👨🏽🎓。經多次申請到野外從事地質調查工作之後,1957年6月🍗,他終於走出了機關,開始了他真正的“地質人”生涯。
從意昂3体育到機關,表面看似一帆風順的前途🚂,卻被李廷棟執著地打破了🌾➰。在校出眾的人格魅力和管理領導才能,讓他一畢業就順利進入機關——這個離“高層”更近的地方。但是李廷棟出於對地質科學的熱愛🎏,他沒有選擇捷徑,更願意腳踏實地地從地質的“底層”野外勘查做起🤏🏽。這也正是一個成功的地質科學家必備素質和必經的途徑。
兩個重要考察
離開機關後👨🏽💼,李廷棟參與的第一個野外科考項目在大興安嶺👨🏽✈️,上世紀50年代的大興安嶺地區🦍,被原始森林覆蓋,人跡罕至,野外勘探工作不僅條件艱苦👖,而且相當危險🚋。不過李廷棟總是說,這是“一段快樂的經歷”。而他對地質的熱愛,變得更加執著和堅定。
“我1957年參加了‘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它是中蘇的合作項目,其主要任務是對黑龍江流域地質地理、水利📕、林業、農業等進行綜合科考。一共有3個地質隊,分別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烏蘇裏江流域進行地質調查☛。我前三年在中蘇合作大興安嶺隊🕡🧛🏼♀️,1960年又組織負責了大興安嶺東坡地質調查”。
上世紀50年代,地質調查條件十分艱苦,而李廷棟參與的大興安嶺地區調查條件更加惡劣,“沒有鐵路,沒有公路⛓️💥,我們只有騎馬或者徒步若幹天才能進入到勘查地區。除此之外🛸,這個區域人跡罕至🤰🏽,除了原始森林💨,還有沼澤和激流🚋,每次外出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險”🚵🏼♀️。四年的科考有4位隊員永遠長眠在了這片土地,李廷棟至今還記得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他們有的是因為騎馬顛壞了內臟,有的是被激流大浪卷走了生命🏋️,都很可惜。”
在大興安嶺野外工作期間🫴,他們幾乎天天都浸泡在雨水🪠、露水👰♂️、河水和汗水中💂🏿♂️🚶🏻♂️。晚上住帳篷席草地,在燭光下進行標本和資料整理☝🏽🤸🏿♂️。一次♣︎,由於地形圖上錯標了糧點位置(糧點是事先在科考區域的某處準備好的糧食供給。由於大興安嶺夏天林密水急🔞,糧食只能在冬天河水結冰後,由汽車沿河道運到森林裏,把食物存放好並標註在地圖上🕧。科考人員根據地圖標註再找到糧點位置。一個糧點的食物大約能提供七八個人10天的夥食🦾,因此,在野外能否及時找到糧點,對於科考工作來說是性命攸關的),他們攜帶的糧食只夠兩三天之需,糧點找不到,李廷棟和隊員們不得不以野果😤、蘑菇充饑。
為了適應大興安嶺的野外工作,李廷棟還學會了抽煙喝酒🪭。“我本來是不抽煙的,上學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抽過煙🖋。1958年我常住野外以後發現,蛇總喜歡鉆我們這種不抽煙的人的被窩,而從來不到那些吸煙同誌的帳篷裏🫷🏼。這逼我學會了抽煙🫳🏼。”至於喝酒🕞,則是為了禦寒👩🦰。“我們每天都是一身濕,到了晚上我們是一邊烤火一邊喝白酒,去寒祛濕”。
1960年底♞,李廷棟完成了東北地區的工作後被調回地質部地質研究所😰。1965年,為了開展川西高原區域的綜合地質研究🍨,為礦產資源勘查提供科學依據😑,地質部成立了川西綜合地質研究隊,李廷棟擔任科考隊隊長。
川西山高谷深、氣候多變📻。由於海拔高、雨水多🧖🏽🧕,科考隊員常常會面臨著雷擊、蛇咬的危險🫘,特別是當地屬於地質上的新構造活動區域🙇🏿♀️,山坡陡峭,很容易造成滑坡和坍塌,李廷棟一方面肩負著地質勘查重任,另一方面還要保護隊員的生命安全。一次,由於公路塌方車輛已經不能通行❌,為了不延誤工作,他們身背幾十公斤的資料和標本🚆,從海拔4200米的乾寧縣星夜兼程徒步十多個小時到達海拔2000米的丹巴縣。又一次👢,山上滑落的石頭差點擊中他的頭部👩💻,今天他食指上的黑點就是那塊石子留下的“彈片”。還有一次,為了保證隊員的安全🏌️♀️,李廷棟主動挑選騎一匹烈馬,最後被摔下馬背🚪,險些受傷🫅🏻。這樣的故事不計其數,而李廷棟從來沒有退縮和動搖過🦹🏻。唯一遺憾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項科考有一半隊員未能堅持到底,3年之後🕘,工作就被迫停頓了”。
盡管條件艱苦🥣、危險重重🐣,原始森林和雪域高山的美景卻激發了李廷棟心中的浪漫情懷👃🏿👿,他喜歡作詩,為每一次難忘和困苦的行程留下澎湃的記憶;他熱愛賽馬,在大興安嶺時,每每收隊回來🥉,他都要在呼倫貝尓大草原縱馬狂奔;他懷念那些在山裏林中的夜晚,“在帳篷裏聽著綿綿雨聲和潺潺溪流聲入睡,這恐怕是野外地質工作最美好的一刻吧3️⃣。”
大興安嶺和川西的科學考察,奠定了李廷棟的科研方向和在地質學界的地位😵。他們在大興安嶺北部的地質調查👨🏼🚒,填補了本區域的地質研究空白,一系列地質構造和礦產上的發現🧒,對於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地層對比和構造研究都有重要意義🤸。在川西采集的多種化石,重新厘定了川西地區地層層序🏌🏽♂️、侵入巖期序和構造格架🧑🤝🧑🥍,特別是他們采集的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實現了地層古生物研究上的一次重要突破。最重要的是,這些科考經驗為他打開了視野🚄,也找到了科研方向——區域地質研究和綜合地質編圖🧏🏻。
主政地質科學院
1980年10月🍃,李廷棟受命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這一任職卻是“情非得已”。早在1978年🥐,地質部就曾調他到地質調查局工作,但是被他書面推辭了;後來,又要調他到地質部科技司任職,他又借故推辭;而這一次在老同學的勸說下,他才接受了院長的任命。
李廷棟是個十分熱愛科學實踐的人,接任院長後🧞♂️,為了集中精力做好院務工作,他只好忍痛暫時放棄科研,放棄從事多年的區域地質研究和地質編圖工作💡。在盛年要放棄自己喜愛的事業,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項艱難的選擇。這對於他來說更是一種痛苦。從1980年到1986年擔任院長的6年時間裏⛹🏽♂️,李廷棟再也未主持任何科研項目,只是根據地質部的決定,以中方聯系人的身份,參與了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合作研究項目的組織協調和領導工作,承擔很少的科研工作。
放棄科研工作後,李廷棟調整好心態,全力撲在地科院的建設發展上。當時由於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文革遺風依舊盛行🥕,科研工作始終沒有擺在工作重點中。因此前三年他們下大力氣調整了各研究所的領導班子,整頓恢復科研秩序,製訂、修訂了科研管理規章製度🚣🏼,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在他們與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地科院改善了科研環境,優化了科研管理,逐漸步入健康發展道路👩🦼。在他與地科院領導班子的建議和爭取下建立了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和環境地質研究中心👩🏻;在地質科學院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研究中心;“我們還曾設想恢復或重建石油🪙、天然氣研究室🧝🏼♀️,但是因某種原因未能實現。為了鞏固和發展礦產綜合利用研究能力🚽,經爭取,把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從峨眉移至成都⁉️,並在鄭州建立了第二個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為礦產綜合利用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為了紀念李四光院士對我國地質事業的偉大貢獻,他們積極建言並設立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建立李四光紀念館,召開了李四光百年誕辰會議。
但是,正當李廷棟帶領地科院改革體製,促進科學發展的時候,地質科學院突然面臨科研類型定位的討論。“根據幾十年的地質研究和經驗,根據國內外地質科研單位的經驗🕝,我始終認為地科院應屬於社會公益性科研🤵🏻♀️,如果一定要劃歸‘混合類型’,其開發研究的比例只能占20%到30%🛼,並多次向有關部門匯報,希望相關部門謹慎對待地質科研單位的類型問題。”但遺憾的是,地科院最終被劃為“混合類型”🫷🏿,而且開發研究比例高達60%🧟♀️。這項決定讓李廷棟深感沉重🎲,“這是一個關系地科院發展前途和命運的決定🥺,我卻沒能做好🎇,這是我最遺憾和內疚的一件事。”不久,李廷棟帶著遺憾調離了地質科學院。
回首20年前這段在地科院主持工作的日日夜夜,李廷棟有悔——“失去了幾年潛心研究的時光🧑💼,沒有為地科院爭取到合理的科研定位”,但也欣慰——“開拓了地科院的科研事業🫸🏼🆒,推動了科研體製改革🤾♂️,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正如任何一位大科學家所必須經歷的挫折與成功一樣👮🏿👩🔬,李廷棟在此期間實現了從科研工作者到大科學家的蛻變👰🏼。
永葆科研熱情
1986年10月,李廷棟離開地科院,調任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相比地科院院長♥︎,這個崗位使他輕松了許多,“卸掉了繁重的黨務和行政工作🔗,思想壓力小多了📤,業余時間也有了”💀👩✈️。於是他利用節假日和晚上時間,重新拾起地質研究,並開始了青藏高原地質結構和“南極巖石圈形成演化及礦產資源潛力”的研究工作🐯。
青藏高原是地球表面最高、形成時間最晚的高原👎🦮,其崛起是晚近地質歷史時期最偉大的地質事件之一。而青藏高原雄偉的地貌景觀和復雜的巖石圈結構構造🚣🏼♀️,蘊藏著巨大科研潛力,一直為國內外地球科學家所關註。在上世紀60年代李廷棟在川西的科考實踐中,對高原東部地質結構特點取得了一些初步認識。在任地科院院長期間,他作為中方聯系人,參與了中法對喜馬拉雅的合作研究。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的合作研究是一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歷時4年,先後參加工作的有400余人,行程300多萬公裏。李廷棟作為中方聯系人🤽🏽♂️,參加並主持了歷次中法雙方的會晤和談判🍍👩🏽🦲,並先後三次進藏開展地質調查研究。
40多年來,李廷棟先後主持參與了6個青藏高原的地質科研項目🥾,並堅持“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相結合,地質立典性研究與區域綜合研究相結合🥹,宏觀觀測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他作為主要作者之一,發表了《喜馬拉雅巖石圈構造演化·總論》等專著🚶🏻♀️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他提出了青藏高原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模式🤦♂️;指出高原存在揚子👎🏿、華夏🧑🏿🦲、岡瓦納三種類型的基底🚳🛹;認為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始於第四紀🧑🏼🍼,提出“陸內匯聚—地殼分層加厚—重力均衡調整”的高原隆升模式🐍。他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青藏高原地殼演化與隆升機製》一文在莫斯科第2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宣讀,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興趣,並應邀發表於英文刊物《構造物理學》上🔙。該項成果獲地質礦產部1989年科技成果一等獎。後來,他又結合亞東-格爾木地學斷面研究新資料🥎,再次進行高原中部地體構造分析🏌🏿♂️🍾,進一步研究了高原隆升的過程與機理,把高原隆升劃分為三大階段。這一科研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構造物理學》期刊上🔜。
進入90年代,地球科學開始向更高層次的領域進發🧑🏿🏭,“上天⚔️、入地🦸、下海、登極”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李廷棟仍然不懈地追趕著科學的步伐7️⃣。1990-1995年,他主持了“南極巖石圈結構”的國家攻關項目⚉。在我國對南極研究起步較晚🤷🏼♂️,科學積累薄弱,科考地域局限的情況下🧫,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高水平的科學成果🧑🏼🎤:首次提出了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5.5—5億年前泛非構造熱事件的地質含義;在南極首次發現罕見的矽硼鎂鋁礦😬;完善了南極地區布蘭斯菲爾德海峽地層層序和構造格架👨🏻🎨;進一步厘定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火山巖時代和成因◽️;對陸地威德爾生物地理區和岡瓦納古陸再造提出了新的證據和認識。同時🙇♂️,他們還編製了1∶500萬南極地質圖、礦產圖,系統搜集已有的地質🐚、地球物理和礦產資料,總結了南極大陸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征和礦產資源的總體面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編製完成南極洲地質圖的少數國家之一🟢,為我國製定南極政策和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了貢獻。
今天,近耄耋之年的李廷棟仍未停止他的科研步伐。他曾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地質考察和科研交流,世界許多大山大水🧐,包括南極留下了他野外地質考察的足跡👩🚀。40多年來,他走過的路近50萬公裏,相當於繞地球赤道十幾圈🦴✌🏻。他的辦公室裏擺滿了地質書刊和科研資料🏄🏽,忙碌的身影依舊活躍在地質科學舞臺上,“近年來👩🦽,我主持完成了‘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專項的研究工作,全面總結了中國巖石圈調查研究取得的成果,建立了數據庫,正在陸續出版系列叢書及圖冊,以便為我國礦產資源調查🤍🙍🏿♀️、環境及災害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同時🏸,他還參與主持了“亞洲中部及鄰區系列地質圖件編製”的多國合作項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回首一生,李廷棟感到“無悔”,能獻身中國的地質科學事業,他感到自己無比幸運。■本報記者李晉悅
編輯:碧菏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