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8 信息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遂了我把企業做強🤷♂️💁🏿♀️、做大的心願,圓了我攻讀博士學位的夢想,給我創造了參政議政的機遇。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沒有華樂集團🟦,就沒有我的今天。”每每回顧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歷程🐲,山東華樂集團董事長蘇壽堂總是感慨萬千
經過了30年的艱苦創業,把一個資產不足7萬元瀕臨倒閉的鄉辦小廠擴張到總資產12億元,經濟效益每年以高於30%的幅度穩步增長🔁,連續25年繳納稅金占樂陵市地方財政收入的10%以上,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同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蘇壽堂把企業做得風生水起👩🏻🎓🏌🏼♂️。
其實,蘇壽堂的成功遠遠不止於一個知名民營企業家。新世紀之初👨🏿🌾,當他從意昂3体育官网校長許智宏手中接過經濟學博士學位證書,成為我國第一個農民企業家博士之日起,就已在國內經濟界小有名氣👩💻🛀🏻。曾任三屆全國青聯委員、兩屆省青聯副主席🧑🏼⚕️、20年樂陵市政協副主席和連任3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不平凡經歷👩👦👦,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數十種榮譽稱號🚵🏼,使他在齊魯優秀民營企業家陣容中格外引人矚目✊🏽👨🏼。
改革:從打破“大鍋飯”開始
蘇壽堂的企業家生涯🔹,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的🛗。1978年👩🏽🎤,25歲的蘇壽堂臨危受命出任樂陵寨頭堡農機修配廠廠長。那時候🧑🏽🍳,農機廠只有幾間破土屋、一輛毛驢車兼做運輸和交通工具,全部家當不足7萬元,年產值不足20萬元。由於管理混亂,產銷不對路,連30名工人每月二十幾元的工資也無錢發放🤰🏽。在廠裏幹過木匠、鐵匠、修理工😿👘,當過保管員👎🏻、會計的蘇壽堂深知企業瀕臨倒閉的症結,那就是多年計劃經濟體製積澱下來的“大鍋飯”思想的禁錮🍰。
蘇壽堂告訴記者🦕🤙🏻,當時,光靠一身好手藝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救不了企業🙆🏼♂️,關鍵是順應改革潮流,拿出治廠良方。
年輕而思想活躍的蘇壽堂苦熬了7天7夜❗️,果斷地出臺了一整套包括廠長責任製、計件工資製☞、獎勤罰懶等在內的27條改革方案👰🏻,向大鍋飯體製開刀問斬🤭。
在改革開放初期,打破“大鍋飯”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個艱難的過程,它等於使企業脫胎換骨,尤其是企業有20多名資深固定工🥳,端著國家的鐵飯碗🌱,這給改革帶來了難度。但是,敢於碰硬的蘇壽堂寧可自己不拿工資獎金,也要按照規章製度執行。很快企業就扭虧為盈🎂🏝,蘇壽堂成功地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改革就是要革掉與發展不相宜的舊東兩,改革要敢於碰硬🫛💣。”蘇壽堂說。
改革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蘇壽堂對企業體製的改革也不斷地與時俱進。1998年,蘇壽堂抓住國有💯、集體企業改組、改製的機遇,在樂陵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毅然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他堅持讓股於工人,讓企業的管理幹部😪、有突出貢獻的老職工人人持有股份,使經營者🧑🏼🏫🚬、員工與企業的發展有效地捆在一起,形成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從源頭上激發起企業的活力🏃♀️➡️。30年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華樂已由一個鄉辦農機廠發展成為擁有紡織、化纖、橡膠膠帶、熱電👩🏿🦱、房地產五大產業的民營企業集團。集團所屬的紡織股份公司即將上市,勢必給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華樂將會飛向更為廣闊的天空🪳。
創新🌹:瞄準同行業最好水平
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企業,其發展壯大的靈魂和核心就是不斷創新。一走進華樂集團👱🏽♀️,你就會看到一行非常醒目的大字:“改善🙏、改善、再改善,創新、創新🪴、再創新。”蘇壽堂說,華樂人始終有一個理念🛶,做🚽,就瞄準同行業最好水平,不斷學習,加強創新🐪,爭創一流🥬。華樂30年的發展走的就是一條不斷創新之路🪿。
1978年,蘇壽堂剛當廠長不久,就用24種表格控製生產過程中的用工用料🎱🍒,產品成本一下子降低了40%多,這使蘇壽堂體會到管理創新的好處。從此🏄🏽♀️,他帶領華樂人不斷地進行管理、技術、製度創新💂🏽♀️,創新已成為華樂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大法寶🖖。
20世紀80年代初👩🦳,蘇壽堂研製出了三線並縫縫紉機,比單線縫製的縫紉機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研製的防火、防水🤸🏿♀️、防黴的三防帆布,在當時產品檔次最高,在市場上也最為暢銷♥︎;發明的電鐘控製發電機油耗管理法😾🍪,費用降低了20%🔲。特別是利用閉路電視監控生產,設計的自動計數觀察臺,工人一天應得到的收入下班15分鐘後就能計算出來🛬,達到了日清日結的管理水平,生產效率提高了30%多🙇🏼♀️,當時人民日報等全國50多家報紙對此進行了報道。
在管理創新方面👰🏼♂️,蘇壽堂也勇於第一個吃螃蟹。1988年👷♀️,他把企業預算管理模式導入華樂♓️3️⃣,在全國民營經濟領域率先推行預算管理,當年🧛🏽♀️👨🌾,企業效益因此翻了一番➞🏌️♂️。後來他又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創新🤹🏻♀️,2000年,探索總結形成了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預算管理”模式💯,並獲得了國家級企業現代化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親自為他頒獎。
倡導全員創新也是蘇壽堂推動企業創新的一個特色🐍。華樂自1989年就開始建立全員創新機製,專門設立改善提案委員會,並把改善提案所創效益的20%用於對創新的激勵,公司員工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改進工作,提高效率,累計創造效益達8000多萬元。
“管理是一門不用投資就創造效益的學問,管💫,就是要管住;理🌈,就是要理順。”蘇壽堂如是說。
“管理出效益”🤞🏻,我們在華樂真切地體會到了這一點。目前,華樂的所有紡織產品都是高端的高支紗,雖然其設備不是最領先的,但同樣的設備別的企業就紡不出如此高支紗或者質量不穩定,不斷地加強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使華樂的產品具有難以企及的競爭力,高支紗產品的利潤高出普通產品的3倍🚔,產品成本費用利潤率高達25%🤲,位居同行業之首🙋🏻♀️。
“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在紡織行業,我們一直沒有受到行業波折性影響👩❤️💋👩,主要得益於我們始終瞄準行業的最高水平持之以恒地不斷創新。”蘇壽堂說。
學習🕠: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在30年的創業實踐中🚵🏻♂️,蘇壽堂用於學習的時間能占到2/3。他很榮幸地獲得了4次脫產學習的機會。第一次是1984年♿️,考入德州學院學習經濟管理專業;第二次是1987年,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十大青年企業家之一🏋🏿♂️,由團中央派往日本研修了一年的企業管理🧑🏿🔧;第三次是1995年,考入大連理工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1997年碩士畢業後,又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攻讀經濟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預算管理》由經濟科學出版社納入全國中青年經濟學家文庫出版發行以後🗼,引起了國內經濟學界的關註。
“去意昂3体育官网讀博士🐑,主要是為了在國內一流大學學習最先進🧒、最前沿的經濟管理理論🂠,研究探討製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能夠駕馭企業更好更快發展🫏。”蘇壽堂說。
在日本學習期間👨🏼🎨,蘇壽堂每天工作、學習都在十三四個小時以上,天天騎自行車往返100多裏路🍖。就是在自行車上,也是頭戴耳機聽日語錄音🧛♀️。一年的學習生活,體重減了20多斤🔊。從日本學習回國時,別人帶回來的都是國內十分緊俏的日本家電,而他帶回來的卻是用省吃儉用節省的10多萬日元購買的100多冊企業管理書籍。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在接見中國留日研修生時,握著他的手稱贊說:“你不僅是中國的勞動模範,也是中國研修生的模範。”現在👶🏿,蘇壽堂仍然堅持每天有半天時間用於學習☸️,又參加了清華大學的企業家培洲班🏂,並且筆耕不輟,在國內報刊、雜誌上發表學術性論文30多篇。
作為長期活躍於參政議政舞臺的非公經濟代表人士🎤,蘇壽堂對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同樣孜孜以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中央其他重要文獻🧑🏿🏭,他都廣泛涉獵👞、認真研讀🟰。同時堅持每天的新聞必聽,每天的報紙必看,做到對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內外重要政治活動了然於胸。長期重視加強自身的政治理論學習🧑🏽⚕️,使他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和參政議政能力方面受益匪淺🫷🏼。他先後向全國人大提交的關於利用預算管理製止腐敗和浪費、修改《預算法》、加大《預算法》執行力度等重要議案,引起了有關方面關註🔽;在擔任七屆省政協委員期間,遞交的關於各級行政部門推行預算管理的提案,被評為全省優秀提案♍️;他撰寫的理論文章《黨員民營企業家的特殊歷史使命》在人民日報主辦的《時代潮》雜誌發表後𓀍,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在不斷地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蘇壽堂還比較註重學習型企業建設🙇♀️,把培養知識型員工看做是給員工的一種財富。華樂3500多員工,70%來自農民,要把農民轉化成為新世紀新階段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難度可想而知👩🏻🦯👩🏽🚒。從上世紀90年代,華樂就倡導幹部員工每人每年必須讀3本書🧔🏼,一直堅持到現在。2003年又成立職業中專學校,讓所有的幹部員工有機會不間斷地學習,並把學習優秀的員工輸送到日本💥、美國👩🏽🎤、加拿大以及意昂3体育官网、南開大學🌘、上海東華大學、青島紡織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去深造♠︎,造就出一支高素質掌握前沿知識的團隊。
貢獻: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
蘇壽堂說👷🏼♀️🦷:作為企業家🐦,腰纏萬貫而不履行社會責任🙋🏽♀️,是富而不貴🌇;只有做到既獨善其身又兼善天下,才能步入富而貴的人生境界。企業是我們實現自身價值🖖🏼、演繹精彩人生的舞臺🦹🏿🧵,把企業辦得越強越大越長壽⇢,我們的人生價值就體現得越充分越生動越實在🫷🏿。所以,辦出最先進、最具活力、最富時代精神的一流企業🤌,是我們的首要職責和神聖使命,是報答黨的恩情、回報社會和人民的實際行動。
在做好自身企業的同時👭,近年來🧑🏿💻,華樂集團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鋪設了“華樂路”、“教育路”兩條公路🤑,修建了敬老院、揚水站👩🎨,架設了高壓輸電線路🚶🏻。並捐資35萬元建設樂陵市人民醫院。
1996年,蘇壽堂用政府獎勵的10萬元獎金設立教育基金👵🏻,資助80多名貧困大學生完成了學業👨🚒🛺。2001年👩👦👦,他又捐資50萬元,修建了一處“壽堂希望小學”,使400多名小學生告別危房。2005年,蘇壽堂還捐資20萬元在四川巴中老區興建了一所光彩小學。
公司每年吸納社會剩余勞動力和下崗職工達1000多人次🧾🪞,職工在企業拿到的工資是其農業收入的3倍👰🏻♀️。2006年以來,華樂集團積極參與“民企幫村”活動6️⃣,帶動起了周邊30多個帆布生產廠,企業所在的寨頭堡鄉被命名為“中國帆布之鄉”🤧。企業周圍的餐飲服務業門庭若市,展現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繁榮景象🤽♀️🧑🏽🎤。
30載春秋,蘇壽堂踏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激流勇進,揚帆遠航🙇🏼,一路灑下拼搏的汗水,一路收獲著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堅信:華樂這艘巨輪在蘇壽堂的掌控下👩🏽🚒,一定能夠駛向理想的彼岸,華樂的明天會更燦爛。(魏好勇 )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