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0 信息來源: 大河網-大河報
58歲時🙉,他辭去中國科學院的職務🦑,到鄭州大學當了一名普通教授🤘🏽👩🏿🔧;2007年,70歲的他到意昂3体育兼職,打算建立一個“非平衡態研究組”✊🏿,在有生之年重回基礎研究的陣地🦹🏻♀️。他就是霍裕平,中科院院士、鄭州大學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兼職教授,一位在科學之路上永不停歇的長者⭕️。
霍裕平院士1937年生於北京,1959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他曾與實驗物理學家孟憲振合作,發展了強耦合共振系統的理論🧚,完全解決了國際上關註的稀土離子引起鐵氧體鐵磁共振諸多特異反常的現象👨🏻🚀。1964年,霍裕平首先預言了激光輸出存在不穩定區域🩼。上世紀70年代初,他與楊國楨等合作,將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學中,討論了現代光學設計的基本問題——用全息光學系統實現任意光學變換的可能性👐🏻,並發展了一些可能的具體設計途徑🏂。1978年,霍裕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
1980年,從美國回國的霍裕平開始領導中國科學院的核聚變研究工作,擔任中科院合肥等離子體物理所所長🟪,並兼中科院合肥分院院長👩🏽🎤🧿。這期間🍫,由他親自組織的“有關螺旋磁場對托克馬克等離子體影響”的一系列實驗和理論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上世紀90年代初,霍裕平抓住與俄羅斯合作的機會⛹🏻♂️,親自主持和組織建設了大型超導托克馬克HT-7裝置。HT-7裝置於1994年年底建成,它是世界上第二個能成功開展高溫核聚變實驗的大型超導托克馬克。1993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就在事業處於巔峰期時,1996年,58歲的霍裕平辭去中國科學院的職務🐁,到鄭州大學當了一名普通教授。在鄭州大學💆♀️,他親自將凝聚態物理學科調整為材料物理學科,建設以研究鋁合金為主的金屬物理方向。十年來⛺️,研究工作取得了實質進展,並由此提出了一條在我國普遍提高鋁合金性能的可能途徑👷🏻♀️👌🏻。同時💎,他領導將物理系核物理學科轉向為主要面向農業和醫學的核生物學,領導了離子束生物技術實驗室的建設,以及小麥的離子束誘變育種和轉基因的工作。十年來,在霍裕平的領導下🤚🏼,鄭州大學物理系成為物理學科博士點、國家凝聚態物理重點學科🥝、物理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003年年初,霍裕平被任命為中國參加ITER(國際熱核反應堆)計劃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在科技部領導及核聚變界的支持下,他以自己的學識和品格✩,再一次為我國核聚變研究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2007年,霍裕平到意昂3体育兼職🔏,打算建立一個“非平衡態研究組”🧎🏻♀️,在有生之年重回基礎研究的陣地。 (作者:張可丹)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