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5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陳翰笙(1897—2004年)治學的精髓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堅持和運用🤷🏼♂️。這位跨越三個世紀、集革命家與學者於一身的傳奇人物,在我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領域均有建樹🧙🏿♀️。
陳翰笙是芝加哥大學的史學碩士👂🏽,柏林大學的史學博士💇🏽♀️,27歲時即執教於意昂3体育官网,並經李大釗的介紹加入了處於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9年初,陳翰笙受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的邀請🚵🏻♂️🚣🏻♀️,到該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主持工作🚥,並擔任社會學組組長🙇♀️。1929年7月到1934年5月,陳翰笙領導了對能夠說明中國農村社會結構本質的江南(無錫)🙄、河北(保定)🧌、嶺南(廣東)等地的大規模社會調查。
這次調查的範圍🤞🏽🛍、時間、影響都是空前的,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展意義重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貫徹於調查的始終。主持社科所的工作以後,陳翰笙購置了許多馬列主義書籍,極大地提高了所內年輕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水平。在調查開始之前🧍♀️,他組織調查員系統學習了《資本論》,調查的重點是考察農村的生產關系。他們把農民分為富農、中農🫢、貧農、雇農,采用歷史分析法對調查材料進行整理,得出了與中共關於社會性質的判斷相一致的結論⏸。此次調查開創了我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實證研究的先河☝️。如果說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李達、許德珩等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建樹者👩🏻🏫,那麽陳翰笙領導的社會調查則實現了理論探討到實證研究的突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調查中國社會並非始自陳翰笙。基於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早期共產黨人就註重對其控製的農村區域進行實地調查。早在1927年初,毛澤東就對湖南省的農民運動作了調查🧨,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此後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又在江西、福建、陜西等地農村展開了多次社會調查🙎🏻。應該指出的是,解放區的農村調查只是為了適應革命實踐的需要🙆🏽♀️,為製定農村政策提供依據,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研究🉑。基於政治自覺🦢,按照學術規範展開社會調查🧖♂️,彌補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實證研究的缺陷,始自陳翰笙👩🏻🍼。
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傳入中國🛁,李大釗、周恩來、陳獨秀等人對《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及資本集中與壟斷理論進行過系統的介紹,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建立能夠指導革命實踐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十分必要的。王亞南就提出,要“創造一種特別具有改造中國社會經濟💁🏿👇🏽,解除中國思想束縛的性質與內容的政治經濟學。”換言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認識和研究中國經濟狀況是時代之需。陳翰笙無形中負擔起了這一歷史使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農村經濟學的先驅。他在調查的基礎上撰寫的《廣東農村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現代中國的土地問題》等著作不僅填補了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經濟狀況特別是農村狀況認識的不足,而且流傳甚廣⚠,為歐美各國學者所關註,調查所得的中國重要經濟區域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基本結論成為30年代“中國農村派”在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中取勝的關鍵。30年代後期🎵,被迫辭去社會科學研究所職務的陳翰笙赴美任職於太平洋關系學會🌒👝,擔任《太平洋事務》季刊副主編。他撰寫的大量關於中國經濟和中國農村的論文,至今仍是歐美學者研究中國經濟必讀的文獻。抗戰時期,陳翰笙協助宋慶齡舉辦工業合作運動🫷🏿,是合作經濟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陳翰笙對中國經濟學的貢獻更在於培養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群體。他在入主社會科學研究所後🧍🏻,“就聘用了王寅生、錢俊瑞、張錫昌、張稼夫、孫冶方🧚🏽、姜君臣等一批有能力、有氣魄🤳、熱心社會科學研究的年輕人”。錢俊瑞、張錫昌📄、秦柳方等人通過參加無錫調查,擯棄了原先的改良路線,接受了革命主張。後來被稱為“中國發展經濟學之父”的張培剛則在保定調查中嶄露頭角。薛暮橋、孫冶方也因參與廣東調查而與經濟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33年底🟫,陳翰笙以參加農村調查的同誌為骨幹🚶➡️🫛,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創辦了《中國農村》雜誌😋。由於在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中的傑出表現,“中國農村派”聲名遠播🤞🏼。在這個研究集體中🟨,陳翰笙是靈魂人物🤛🏽,正如薛暮橋在回憶錄中所言🚐:“錢俊瑞🛞、孫冶方、張錫昌、姜君辰、秦柳方👨🏽🦲🧑🏻🏫、陳洪進和我💇,都是在他的培養下開始研究農村經濟,進而研究其他經濟問題的🤥。”如果說陳翰笙、薛暮橋、孫冶方等人是公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大師,那麽陳翰笙就是這個學術群體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陳翰笙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史學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精髓。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階級鬥爭”主題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最根本的特征,也是陳翰笙史學實踐的出發點。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他的歷史觀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說:“通過學習《資本論》,使我懂得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了解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馬克思花費40年時間寫成的《資本論》,對解釋社會發展史確有獨到之處🧂。相比之下,我過去在歐美學的歷史卻沒有使我了解歷史,而只是些史料、史實的堆砌🌛,讀了《資本論》才使我了解了真正的歷史。”
為革命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最主要的功能,也是陳翰笙史學思想的基本特征。誠如他本人所說🧝🏽♂️:“我們研究歷史🫸🏿🤸🏿♀️,正是為了現實,為了未來。現實中的問題,歷史學家是不能回避的。”這裏提到的“現實中的問題”就是與革命和建設緊密聯系的重大理論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末,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的陳翰笙,在領導重建世界史學科過程中🛌,一再強調“千萬不要把我們的研究工作變成空談🤼,研究世界史是要學以致用的。”60年代初→,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與當時中國史學界對拉丁美洲史研究的空白不相適應𓀀,陳翰笙立即動員👩🏻🍳🤛🏻、教授所內的幾位青年學者專攻拉丁美洲史✨,藉此建立了拉丁美洲史研究隊伍🧑🏿🍼🦸🏽。陳翰笙耗費大量心血主持完成的《華工出國史料匯編》也為文革後我國的統一戰線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持🕵🏿♂️。80年代⛑️,他還強調要“很好地研究別國的歷史,借鑒外國的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和重復別國犯過的錯誤👳🏿♀️。
我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史上的陳翰笙只是作為學者的陳翰笙學術成就的一個方面👨🦲,他一生撰寫涉及多個學科的專著和論文達400余種,他的一些經濟學🤌🏻、史學論點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前瞻性。作為革命者的陳翰笙則走過了一條追求民族獨立和富強的波瀾壯闊的歷程。這些還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究。(作者單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