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沙🦹🏻‍♀️:心中要有真誠的土地

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了國學大師文懷沙的文章《尊重傳統不等於開倒車》。文字淺白,言簡意賅,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稱贊此文再次體現了“百歲老人的年輕心臟”🦽🤵🏿。

今年已98歲的文老😅⛹️‍♀️,日前在接受《解放周末》獨家專訪時🕖,思維敏捷,談吐幽默,寓意深邃。他一再強調🚍:“為人或是為學,心中都要有真誠的土地。”

門剛一打開,就見一位留著長長銀須的老先生站在玄關處,戴著一副大框褐色墨鏡,露出一排齊整的白牙,笑得慈祥可愛。

“這就是文老。”為我們引路的文老秘書李之柔和藝術家禹俠趕忙介紹🔮。

正手忙腳亂穿鞋套的我們🐻,一時無措🤷🏿。

文老笑瞇瞇地向眾人頷首問好。

記者剛一開口,文老就問:“是浙江人吧?”

耄耋老翁,耳聰目明,覺察敏銳,著實讓人又驚又嘆。

在客廳的沙發坐定,我們先向文老表達敬意。

聽罷♐️,文老抬手捋一捋藍布衣裳,摘下大墨鏡😝,不緊不慢道🪇:“你們講了這些溢美之辭🧑🏻‍🍼,很容易使我驕傲,你們這是製造了我的落後。”

滿堂笑聲。

笑聲中⛔️,文老又用略帶湘音的普通話補充道:“當然,這點清醒我還有。‘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又是一陣大笑🖇。

睿智,幽默,謙遜🫴🏼,成就了一個意料之外、格外精彩的開場白🤾🏽。

最厚的書

與最短的文章

●《四部文明》前前後後全部加起來是600卷🦹🏽‍♀️,45000萬字。這是我50多年的心血👁。

●我編《四部文明》的目的🦹🏼‍♂️,就是“為中國文明聚原典🐮,為子孫後代存信史”。

●“正、清👫🏼、和”三個字連在一起📫,就是反對邪、濁、戾🌕。

說起德高望重的文老,人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來描述他在學界的身份。

有人說🤹🏿,他是楚辭專家,因為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與郭沫若等人一起進行屈原詩歌的研究,並出版了著名的《屈原集》🛕。

也有人說他是紅學專家🆙,因為他幾十年來潛心研究《紅樓夢》👊🏻,發表了許多有分量的文章。

而中醫也是他的一專🧑🏻‍🍼,早年曾在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教授🏖。

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體獨樹一幟👨‍🎓,廣受好評,備受青睞。

這天上午,面對我們,已屆98歲高齡的文懷沙,挺括的西式襯衫✔️、領帶之外,罩一件中式藍布衣裳,灑脫地對自己的成就加以“小結”🧔‍♀️🤵🏼‍♀️:“我的生平也好,思想也罷🤸🏻‍♂️,可以說是‘非陌非阡,不衫不履👌🏻,有中有西’。雜亂無章得很哪!”

而這些“雜亂無章”中,使他晚年最得意的是兩件事―――編了一部最厚的書,寫了一篇最短的文章。

最厚的書,有一套就陳列在文懷沙的書房裏🤷🏿,整整兩面墻都被占去🦐,《四部文明》的燙金大字赫然印在每一卷書的書脊上。

按照時間順序,文懷沙把這洋洋灑灑的鴻篇巨製分成“前四部文明”和“後四部文明”。前四部為《商周文明卷》🟫、《秦漢文明卷》、《魏晉南北朝文明卷》𓀓、《隋唐文明卷》,共200卷,收錄古籍1560余種👨🏻‍⚖️;後四部還在編纂中,收錄宋🈴、元🧛🏻、明👒、清的典籍。

“前前後後全部加起來是600卷👨‍🍳,45000萬字。這是我50多年的心血🦍。”

僅聽文老說這些數字🦹🏻‍♀️,就使我們如聽聞一樁“傳奇”。

傳奇,活生生❔💾。

文老說,50多年前,一位老前輩同他談話⛹️,啟發他把清朝紀曉嵐編的《四庫全書》做了一番研究,發現它把漢文化舊的經典作了篡改。《四庫全書》的要害在於從愛新覺羅的視角來修史🍲,凡是典籍文獻裏不利於愛新覺羅王朝的都加以篡改。“那它就是‘奴才文化’的代表了,這是對中國古籍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歪曲♻🐺、篡改🍗、閹割以至毀滅👈🏽。”

有了這個結論之後,文懷沙憂患重重🤽🏻‍♂️,萌生了扶正文化之根的想法🧝。時至十多年前🤳,他發了宏願,定要編成一套《四部文明》。他說👷‍♂️™️:“我編《四部文明》的目的,就是‘為中國文明聚原典,為子孫後代存信史’🍄‍🟫。”

編輯工作開始之初,因為該書不在國家出版計劃之列🥤,沒有經費✳️,文老和7位老學者帶著幾位誌同道合的青年👻💂🏿‍♂️,白手起家,開始了古籍收集✧、整理工作。

他笑稱剛開始編書時很寒酸:“乾隆皇帝發工資,請了200多人編《四庫全書》,我們只有8個‘老弱病殘’。”

此時,國家圖書館伸出了援助之手🏢。文懷沙的一位朋友慷慨借助270萬元💇‍♂️,才使這項工作得以繼續下去。

文懷沙的這份執著使得《四部文明》終於被列入國家出版計劃,為了保證學術水平📓,編委會又延聘了十多位國內外著名的隋唐史專家🏋🏽,共同參與這一大型斷代文化工程,以“擇善存真”為準則,兼寓“撥亂反正”之旨歸🥀。在編纂上,以“罕見”與“實用”並舉,衡量古今,斟酌取舍👩🏻‍🌾,一書均排出先後多種版本,比較異同,最終選定最善之本🧑‍🔧。

苦心孤詣,歷時十余年,《四部文明》終於全部問世🤦🏻‍♀️。

談起這部曠世巨著,文老說:“要在速成的時代裏,轉向對艱辛的思考與品位的召喚,並不容易。這部書努力的方向是將已然浮躁的社會心理,引向歷史的思辨,並借機勾畫一份有益的中華文化地圖。”他隨即嘆道👋🏽,“不幸的是,當今大行其道的是引導人們放棄要歷經艱難才能獲得的快樂,去追求那種容易獲得的、到處可見的樂趣。”

他又認真地補充說:“限於水平👨🏽‍⚕️👭🏻,書中肯定留下了許多有待高明加以匡正的地方😳。”

為學者的虛懷與憂思🐍,是對悠悠數千年中華文明的致敬。

自然地,文老由厚及薄,聊起了他那“最短的”得意之作―――《文子三十三字箴言》🍑。

全文正文僅3個字🏋🏻,就是“正清和”👨‍👨‍👧‍👧,註解共30字💆,即🎥🗽:“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其在貫通並弘揚斯三氣也。”

這是文懷沙晚年自創的哲學✔️。

他闡述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上由儒🔃👮🏻‍♂️、道🏗、釋三部分組成。‘正’是孔子倫理觀念的第一步⏮,即內心無愧、精神上的健康和豐滿🤷‍♂️。《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思想的出發點是‘正’🩹。”

“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對立面是‘濁’🙍🏽。老子強調揚清激濁🤔,按照自然規律來建立社會秩序🫄🏽,使人性回歸自然寧靜👱‍♂️、相互純真、無欲不爭、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實現天下大治🤵🏿‍♂️🩶。”

“儒家也講‘和’📪,道家也講‘和’,講‘和’講得最好的是釋家。釋迦用和氣掃除戾氣📸,釋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個‘和’字👲,這個字意可推廣衍生為‘一切眾生皆平等’🙎🏻‍♀️💪🏽。和為貴🔊,和就是和諧。”

“‘正🧵、清、和’三個字連在一起🧑🏻‍🚀,就是反對邪、濁🤽‍♀️、戾。”

接著👆🏽😖,文老又打趣起來🫐:“老子寫過《道德經》,一共5235個字,可謂言簡意賅。而我這本33個字的書卻比《道德經》的零頭還少🧑🏿‍⚖️。我這33個字打印出來只要一頁紙,可操作起來就麻煩了🈸👯‍♂️。我打算請100個書法家來寫這3個字🩱,再請100個畫家來畫🎖,山水📮、人物、花鳥都可以🧑🏻‍💼,畫他們各自對‘正清和’的理解。”

說罷,文老哈哈大笑。

問他這些思想從何而來,他謙遜道:“關鍵是內心要有真誠的土地。不管為人或是為學,我們都要有這樣一片土地🦿。”

真誠的土地上,生長出一個真誠的文懷沙♊️。

求人不如求己

求己不如求學

●天一亮蒼蠅都飛進來了🧎‍♀️‍➡️,把你叮醒,不是聞雞起舞,是“聞蠅起舞”。

●焦菊隱留字條給文懷沙⛲️🤦🏻‍♂️:懷沙,抽屜裏還有×元×角👮🏿‍♀️,你拿去買“鍋盔”吃。

●在短短一個多月裏,他就寫出了哪怕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能輕松讀懂的《屈原集》。

●余嘉錫先生對他說🦻🏿💇🏿:“見識加學識,叫知識,‘知’之高明者曰‘智’🌯。你是我心目中罕見的‘智識分子’。”

1910年🛌🏻,文懷沙出生在北京西城外鬼門關胡同的一戶平民家庭,祖籍湖南。父親是國民黨的軍官,母親在別人家做工掙得一些微薄的薪水✦。

在文懷沙兒時,家境並不寬裕。在他的印象中,到了天熱時,蚊蠅特別多🦜☛,要先點香熏蚊子,熏完了以後把門關嚴。

“早上想早起怎麽辦👴🏿,那時候鬧鐘這些東西用不起,就有一個辦法,把窗戶打開🥚。打開幹什麽呢,天一亮蒼蠅都飛進來了🐊,把你叮醒,不是聞雞起舞🫅,是‘聞蠅起舞’。”

憶起童年,常常放聲朗笑的文老竟說自己曾經是個憂郁的孩子💒:“我9歲就失眠9️⃣,我是一個冬天生的小孩🐠,從小就有點憂郁。小小年紀不跟別的小朋友玩。而且我媽媽是一個老病號,每天都熬藥吃⏳💪🏼,我回憶到童年👨🏻‍🎤,就像進入一個很陰森的夢🤛。”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這句少年文懷沙篤信的古話,驅走了陰冷的夢🧚🏿,帶他去追尋真誠。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迷於一些艱深的、連大人都很少看的書。到了十一二歲時⇾👩🏿‍🎤,已能有模有樣地背誦《離騷》👩‍👧‍👧。兒時莫名的喜愛👇🏽,悄然引領他走上了學術之路。

文懷沙從踏上社會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文學青年。但在當時,他卻是一個從來沒有任何學歷的人。直到有一天,正在上海尋求生存機會的他🗃👨🏻‍🦱,無意中聽說章太炎在蘇州開辦了一所章氏國學講習會。就在當天,他乘火車從上海趕到了蘇州求學。

雖沒有受過正式的學堂教育,但文懷沙早慧,自18歲起就在國立女師學院、上海劇專執教。解放後還曾先後在意昂3体育官网👩‍🦰、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內多所大學任教。

1953年,文懷沙迎來了自己學術上的裏程碑🥟。

“二戰”後💇🏼‍♂️,為了反思這次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17個國家的75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舉辦“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那一年🤹🏻,大會為紀念中國愛國詩人屈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作家拉伯雷斯、古巴作家馬蒂4位文化名人,決定在莫斯科舉行一次會議。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還沒有在聯合國獲得一席之地。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時年43歲的文懷沙,在短短一個多月裏☺️,就寫出了哪怕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能輕松讀懂的《屈原集》💫,《九歌今繹》、《九章今繹》、《離騷今繹》🏸🤐、《招魂今繹》相繼出版🩶👨‍👧‍👧,在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奠定了文懷沙在楚辭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之稱從此流傳➿。

在文懷沙的成長之路上,有許多文化名人給予深情的助推😁🌁。

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各種革命文學團體盛行一時,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是1909年由柳亞子與陳去病、高天梅發起成立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當時的南社與同盟會互為犄角💂🏿‍♂️,一文一武共助國民革命👩🏻‍🍼。能夠被南社認可並且接受,是當時的文學青年夢寐以求的事🦧。這時的文懷沙投師無門🛞,就在最絕望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寄給當時擔任南社社長的柳亞子。

柳亞子賞識文懷沙飛揚的文采🪰,開始時常與年僅20歲的文懷沙通信🚣🏻,使青年文懷沙頗為得意了一陣。

1944年夏天🦁,文懷沙在重慶任教時✝️,因為與許多進步人士呼籲廢除黨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並在《新華日報》頭版的《對時局宣言》上簽了字👉,所以被學校解聘而失業💙。

文懷沙失業後,住進同在重慶城裏的好友焦菊隱臨時租住的小屋裏🤰🏽,兩人擠一張小木板床,分吃只夠一人充饑的一日三餐。雖然焦菊隱在歐洲留過學,回國還辦過戲校,但抗戰期間🎯,這位大戲劇家生活極為困苦。作家林斤瀾在他倆空空蕩蕩、沒一樣值錢東西的屋裏,見到焦菊隱留給文懷沙的字條🛰:懷沙,抽屜裏還有×元×角,你拿去買“鍋盔”吃(“鍋盔”是無油鹽芝麻最便宜的川式燒餅)。

也是在那段時期⌚️,愛國激情高漲的文懷沙憤筆寫下一首小詩,發表在《新華日報》上:“殘山星月黯🍳,剩水漏更長。隔岸繁燈火,光輝不渡江⛩🙅🏻‍♀️。”

詩作一經發表,即引起了不小的震動𓀛,柳亞子擔心起文懷沙。

柳亞子當時正住在於中央大學外語系任教授的兒子柳無忌家裏,他特地把文懷沙叫到沙坪壩,勸他鬥爭要講策略,要善於保護自己。因為他知道文懷沙曾因寫反對國民黨腐敗的文章在皖南被捕🤔。出獄後到重慶🆓,他仍然是滿腔怒火🤶,無論在酒館或是茶樓👨‍🦱,都敢破口大罵國民黨❄️。柳亞子為他的俠肝義膽和錚錚正氣所感動🙇🏽‍♂️,寫下一首詩贈他:“抱石懷沙事可傷,千秋余意尚旁皇🧖🏻‍♀️,希文憂樂關天下,莫但哀時作國殤。”以此告誡文懷沙👩‍👧‍👧,不僅要拋棄一切屬於個人的憂樂,而且要學會機智鬥爭🦵🏻。

抗戰後期,郭沫若先生也住在重慶,他的別居在市郊賴家橋,這個地方既可防空襲又是避暑的好地方🕵🏼,文懷沙常常到郭沫若家住上幾天🌝。當時郭沫若50多歲🍜,文懷沙30歲出頭🤚🏼。郭沫若沒架子🧙‍♂️,喜歡年輕人,他們平等地討論時局,研究詩文🥙,探討個人的感情世界。郭沫若對文懷沙十分關心,無論在舊社會找工作或後來走向革命🈷️,他都熱情而又責無旁貸地充當文懷沙的介紹人。郭沫若有時事忙⛔️,就讓文懷沙代為修改文章✊🏻⛹🏻‍♂️;他給文懷沙寫字、寫信一律稱“懷沙兄”,眷顧之情可見一斑。

文懷沙說起另一位師長余嘉錫,內心的澎湃悄然表露―――

“50多年前🧗‍♂️,我的好朋友、意昂3体育著名教授周祖謨先生把我寫的一篇短文,拿給他的老嶽丈余嘉錫先生看☸️,余嘉錫先生很喜歡👰🏼。他當時雖是中風後不久👩🏿‍💻,身體非常不好,卻執意要來看我👩‍👩‍👧‍👦。那是一個冬天的晚上,非常冷🧏。他說🫦,他在寫一本書,是關於《四庫全書》問題的🦡。他說,我做不完這個工作了,但將來一定要有一本這樣的書✬,是貫穿學識與知識的🦹🏿‍♀️。見識加學識,叫知識。雖然你還不到四十歲,但是👩🏿‍🚀,我從你的這篇文章裏看到你充滿知識的閃光🚵🥼,‘知’之高明者曰‘智’。你是我心目中罕見的‘智識分子’……”

說著,文懷沙面對我們朗聲念起了《四部文明緣起》一文,“正是這位老純儒不可磨滅的感召力👁‍🗨,助我渡一切苦厄,乃至老來也不敢懈怠,遂立誌修纂《四部文明》……”

我們看到👩‍🦼,在《四部文明》的扉頁上🏌️‍♀️,赫然印著:“慎終追遠👳🏻,心念舊恩”👊🏽🫦。 

幸福是對痛苦的認識

●禍福相倚,能夠欣賞痛苦,人生道路上必然會坦然面對一切🍿。

●人一旦失去生命,痛苦也失去了。所以疼得最厲害的時候我高興👄,為什麽高興❎?我還活著📪!

●內心不要養個漢奸⏲,跟客觀世界的不幸裏應外合。

●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於兩件事🤸🏿‍♀️,一個叫生離👨‍👩‍👧‍👦,一個叫死別,這些年來,生離死別的經驗太多了💂,但是我還沒有失去敏感。

回首自己走過的近一個世紀歲月🦻🏽,一路上的幸與不幸,文懷沙早已看開👳🏿。

歷數人生坎坷,文老笑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好事不能讓一個人全占了。痛苦未必不是上天賜予的一種特殊的財富☠️💁🏻。感受痛苦,面對痛苦也不難,難的是在接受痛苦的同時,學會欣賞痛苦。做到這一點需要大徹大悟👷🏼‍♀️。禍福相倚,能夠欣賞痛苦,人生道路上必然會坦然面對一切。”

在文懷沙看來,幸福是對痛苦的認識。

1958年,毛主席到十三陵水庫視察🐥。這是文懷沙生平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這位歷史偉人。

當時💦,吳玉璋把才華橫溢的文懷沙帶上會議主席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正準備為十三陵水庫題字🔪。“我見拿來的毛筆還沒有開膠🏓,便用嘴含開🦃;沒有預備研墨水,我便順手拿了瓶汽水代水研了墨。毛主席揮毫寫下‘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文老談起往事🎉,如同昨日。

就是在這次短暫相見時🪯,文懷沙凡心未泯,覺得毛主席高大、親切,竟不自覺地湊到他身邊挺直了胸想和毛主席比比個兒,“可無論我怎麽挺,還是比主席矮。”

文懷沙的這一稚氣舉動當時沒人在意,“倒是後來我在與毛主席合影的照片旁邊寫下了‘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句子,給自己留下了‘罪證’🧞,招致厄運……”

“文革”中🛸,文懷沙因“惡毒攻擊旗手”兩度被捕入獄,十年失去自由🤾🏿,那些日子的苦楚可想而知。

但身陷囹圄的文懷沙依然秉性耿直,常常直言不諱👨‍🦯。一天,在學習報紙上發表的“最高指示”時,他發現《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中最後一句話“難道不是發人深醒的嗎”的“醒”字錯了,應該是“省”🫷🏿。

“我的監室是20多人的大號🎬,我對著那些有文化的、沒文化的、聽得懂的、聽不懂的犯人們說🌓:毛主席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不可能不出錯。‘深’就是沉🤽🏿‍♀️,可以沉睡🙅🏽,怎麽可以沉醒?所以這個‘深醒’是錯別字🚂,應該是‘深省’。”

“後來,毛主席《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發表了,其中提到兩個共青團員,他把‘共青團員’寫成了‘共青團團’。我又犯了忌,挑出了這個錯。不過🐖🏯,我認為這是筆誤,毛主席日理萬機🧃,不可能不出錯👱🏻。多偉大的人也會有錯誤,這說明他是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因如此這般而接連遭難,但文懷沙出獄之後,仍然在每年的12月26日到紀念堂去悼念毛主席📡。他說:“我是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內心一直有一種自卑感和屈辱感。直到1949年我親耳聽到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這種自卑和屈辱感才隨著眼淚一下子流出來。從那天開始,我覺得自己腰板直了。”

在“文革”中,像文懷沙這樣耿直⛹🏽‍♂️、天真的人🧏🏻‍♂️,總免不了多吃些苦頭。尤其是,文懷沙在獄中還患了肝病👳🏽,經監獄醫院檢查確診為肝癌。

“那個時候肚子大了🤦🏻‍♂️,有腹水,做肝穿刺🪭👵🏽。診斷我為肝癌🍇,醫生說活不久了。於是有人有點幸災樂禍地說,文懷沙你不要呲毛了,活不久了👰🏼‍♀️。你曉得不曉得,你是晚期的肝癌!聽了這番話3️⃣,我一開始覺得疼得不得了👩🏽‍🚒🧙‍♂️,然後就突然笑起來了👎,人家以為我神經錯亂了,其實是我理解了人生的痛苦。”文懷沙回憶說,“我這個人怕死,還怕疼🫒,人一旦失去生命♻,痛苦也失去了。所以疼得最厲害的時候我高興🥙,為什麽高興🍓🔼?我還活著♓️!”

於是,他高興地躺在床上背誦詩書,閉上眼睛把書中內容構思成一幅幅活動畫面,配上畫外音。旁人都以為他在無奈地等死,他卻欣喜地發現自己是個天才編劇家,興之所至把唐朝故事串連到宋朝,忙著創造獨自閉目欣賞的“電影”,覺得妙不可言。

身體能動彈後,他每天勤奮地掃院子、掃廁所,邊掃邊背誦《離騷》,沉醉在忘我意境中,直到大汗如洗。這樣過了兩三月⚙️,肝腹水消失了😼,病症好轉。

醫生對文懷沙死裏逃生頗感莫名。文懷沙笑道👨‍🦯🧑🏻‍🤝‍🧑🏻:“醫者,意也🧾。我用的是心療法🧑🏻‍⚖️。外面急風暴雨🚄,我心裏一片祥和。”他還用幽默的比喻道出這個秘訣👇🏽™️:“內心不要養個漢奸🧩,跟客觀世界的不幸裏應外合👩🏽‍✈️。”

文懷沙一生中經歷的坎坷⭕️、挫折無數,卻依然活得真誠。他說:“一個男人一定要堅強👨‍👦♻️、剛毅、豁達👷🏽‍♀️,要充滿智慧,還應肝膽相照,剛直不阿。敢愛👩🏽‍💻,能愛,去愛,這樣的男人可以依靠,可以信賴。”

六十多年前👩🏽‍🏫,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姑娘愛上了文懷沙。有一天姑娘徹夜未歸,次日回家後🏌🏼‍♂️🦻🏿,母親和身為產科醫生的姨母聞到她身上殘留的煙味,就斷定這個女孩子一定失身了,於是破口大罵文懷沙是流氓,邊罵邊把姑娘捆起來進行婦科檢查,結果證明🧙🏼‍♀️:姑娘與文懷沙沒有猜想中的行為。

姑娘悲憤至極👩🏿‍✈️👩‍🏭,留下一紙遺書🎅🏻,憤然服毒自殺了。

那天是3月3日。

這場情感的風波,讓文懷沙深感痛楚🥣🫃🏼,從此以後的數十年間,他每年都要在3月3日這一天,閉關🤶🏿,不進食🦞,取消一切娛樂🥲,獨自在房間裏懺悔◻️🤳🏼。

“我也說不清楚她為什麽會進入到我的生命中,也沒有想到她會有這樣的結局,留給我一輩子的無盡相思!”憶起年輕時的情愛,文老動情地對我們說🤦🏽‍♂️:“年輕的時候往往不懂愛情,常常忽略了愛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等我們懂得愛情的時候🎤,所愛的人已經不在了……”

“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於兩件事,一個叫生離🧖‍♀️,一個叫死別👩🏻‍🦳,這些年來,生離死別這種經驗太多了,但是我還沒有失去敏感。”面對生離死別之痛👨‍👨‍👦,文老仍舊豁達,時不時地,他都要去“咂摸咂摸那個苦味”,從人生的苦裏頭,嘗出幸福的味道。

中華文化

是“母親文化”

●黃昏時候的樹葉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漂泊的人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愛心。

●用唯利是圖的功利心態去培養下一代𓀑,那就是自取滅亡。

●“風”是中華民族的共性💂🏿🙋,以孔子為代表。“騷”是中華民族的個性,以屈原為代表。

●我不贊成無條件🪱、無製約地復古↗️。對於“國學熱”,我覺得需要冷靜一點,不是什麽東西一熱就好。

在客廳正對沙發的一面墻上,頂天立地“晾著”一副剛寫完不久的對聯👳🏽‍♂️: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華史,山呼海嘯齊唱千秋正氣歌。

豪邁之中,有年近百歲的老人對中華文化的拳拳珍愛🔼。

文老從對聯講到了中華文化。他說:“中華文化發端於黃河⛹️,黃河是母親河✫,可以說,中華文化是‘母親文化’。”

“母親對兒女的影響有時候大於父親對兒女的影響🚵‍♀️。生孩子很痛苦👊🏽,但更不容易的是養育孩子🕵🏻‍♀️。孟母擇鄰而居💍,嶽母刺字,徐母罵曹,這些母性的規範雖有消極的東西🐠,但積極的仍是大部分🖊。”

說著👨🏿‍🏫,文老如吟詩一般道出一句:“黃昏時候的樹葉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漂泊的人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愛心😦。”

繼而,文老又對中華文化作出獨特的評述🔠:“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華文化有兩個系統,一個叫‘風’🦿,一個叫‘騷’★。‘風’是中華民族的共性🦸🏻,以孔子為代表。‘騷’是中華民族的個性,以屈原為代表。共性是你是中國人,個性就是你是你媽媽的孩子💅🏽。”

文老直言,他愛母親更甚於愛父親。“英語把祖國稱作Motherland(母親的土地)而非Fatherland(父親的土地)🥟,其實👨🏽‍🍳,這其中埋伏著一種生命的感情回歸。”

他又拿孔子和出生在河南的老子作對比。

孔子曾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對婦女有歧視。說女人不好養,那是因為女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女人與生俱來的優點,就是母愛,如果說她們有缺點,也是封建社會強加給她們的。中國的文化裏頭,老子是把婦女擺在前面的🏋🏼‍♂️🏊🏼‍♂️,陰陽,陰在前陽在後,西方人叫Lady First🔹,女士優先。中華文化的希望,我看是要看女性的地位之提高👨🏼‍🦰,要就位🙎🏽‍♂️,陰陽就位。”

文老說得興起,博古通今👨🏽‍🌾,談天說地起來:“前一段時間我去河南演講,我說💬,罵河南就是罵娘。為什麽?因為河南可說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是‘母親文化’源頭👩🏽‍🔧,要認識中國,就要認識河南。河南是產生詩人杜甫的地方,是產生文學家韓愈的地方,是出現老莊的地方🛍️,是出現張仲景的地方🎁,孔夫子也是河南人🤴,怎麽能瞧不起河南呢🏄‍♀️📔?”

談起當今社會的“國學熱”,作為國學大師的文老直抒憂慮🅱️:“現在讓孩子讀四書五經☢️,這簡直是開玩笑,我小時候苦頭吃夠了。有一個孩子寫了一首詩:‘畏書如畏虎🧑‍🌾👗,秦皇燒不盡,留得後人苦。’你怎麽忍心讓你的孩子背四書五經呢👳🏻‍♂️?我是舍不得的。要用愛心去培養下一代✍🏿,用唯利是圖的功利心態去培養下一代,那就是自取滅亡。”

在文懷沙看來,普及傳統文化是有很多學問的,也可以嘗試多種渠道。他也關註央視《百家講壇》👩🏼‍🚀🪛,覺得易中天的《品三國》把歷史通俗化🧑🏿‍✈️,挺淺顯,但這種淺未必薄🌁,講得有趣了,人們願意聽了,才能真正起到普及的作用🫠。

“我們尊重歷史、尊重傳統⚾️,不等於開倒車🧏🏻‍♀️,普及是要在正確引導下的普及,不能太隨意🔑🎱。”文老說🧷,“現在的青少年是在網絡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缺乏了解🧑‍🏭,這就需要對他們做一些引導。但是,我不贊成無條件、無製約地復古。對於‘國學熱’,我覺得需要冷靜一點📭,不是什麽東西一熱就好⌛️。”

由“母親文化”談到“國學熱”,文老興致勃勃🧗🏿。這時秘書李之柔遞過一杯水,請口若懸河的文老稍事休息,他給我們講了一段與中華文化傳承有關的趣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南省打算整修嶽陽樓🪹,請著名女作家丁玲寫《新嶽陽樓記》,欲與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爭輝。為了這件事🤛🏽,丁玲特意找文懷沙商量。文懷沙鼓勵她:“你要鼓幹勁🚘,爭上遊。範仲淹的原文不過344個字🌉,稿費還不夠吃一頓飯的🌼😱,現在時代不同了,你理應後來居上。”丁玲苦笑著說🤦🏿‍♂️:“問題是超越那傳誦千年的警句不容易哦!”

“那也沒有什麽了不得,”文老微微一笑🧖🏽‍♀️,道破天機:“說得好聽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警句👨🏼‍🏫,就是脫胎於諸葛亮所說的‘有難則以身先之🌬,有樂則以身後之’;再可以推到戰國時代荀子所說的‘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還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近似的意思不是在相因相承中溯源長達1000多年嗎?”文老說古論今侃侃而談🚬:“采用語言,猶如解釋生活,因境遇而異,因主觀情趣而異,因思想境界而異🎳。歸根結底,因作者的品質與文學素養而異罷了👩🏻‍🦯。有什麽不能超越的🛞?”……

文老放下水杯,接著說:“文化是有傳承的,文化也需要傳承。你要知道今天,你就要知道歷史⚈。但是人不可能回到歷史中去,如果你蒙昧於歷史🧦🚵🏽‍♀️,那麽對現實也就會看不清楚。這是通古今之辨的🤞🏽。如果要割斷歷史,那是更殘酷的🧜🏿‍♂️。”

最可怕的是不懂羞恥

●一個人要是不害臊,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年齡大不是驕傲的理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事情✡︎。老年人不能倚老賣老。

●謙虛是豐滿的表現,人生是從雄辯到沉默,從驕傲到謙虛。

●不要讓你的心靈成為垃圾桶,而要成為一個裝滿清水🙅🏻🫶、插了鮮花的花瓶🕵🏽‍♀️。

對於當今社會的浮躁現象🚗,文老也有話要說🧑🏻‍🏫。在他看來👨🏿‍🦰,一個人最可怕的是不懂羞恥。

“無德比無才更可怕🧥🟪。”他在給企業家們講課時,曾認真提及此話👩🏽‍🎤,“你用人🈴,招聘職員🙋🏿‍♂️,有一個標準不可或缺⚆,要知恥,知道害臊👨🏻‍🎓。你一批評,他就臉紅,這個人可以用。如果他死豬不怕開水燙,這個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這個人是不要臉的🐓,沒有羞恥之感,那不能要。人無廉恥百事可為。一個人要是不害臊,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知恥👩🏼‍🦲,才會給自己立道德的尺戒。”

在文老看來,如今“假”的東西到處泛濫,假文憑、假學歷🎦🖍、假奶粉、假藥,這些多半都是不懂羞恥的人所為。

文老平生最恨的就是“假”🙎🏿‍♂️,他的眼裏容不得。連假惺惺地倚老賣老♐️🐷,他都忍不住要站出來批評。

文老一直說,人過了70歲👂🏻,就應該用公歲計算,這樣算來,他今年還不到50公歲✳️。遇到年輕人🧔🏼‍♀️,他總是語重心長:“你不要倚小賣小,我也不能倚老賣老🧞‍♂️🚊。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但是,有些老人就很不像話🧙🏻‍♂️,見到年輕人就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這就是典型的倚老賣老。”

曾有一家媒體的記者向他發問🤲🏿:“記得上次我們見您的時候🤸🏼‍♀️,您是95歲吧?”

文老立刻打斷👨‍🦱,大聲說:“這個話題我不感興趣!年齡大不是驕傲的理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事情!屈原講‘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孔夫子講‘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用我的話講🧑🏿‍✈️,就是有一種緊迫感🔥⭕️。老年人沒有驕傲的理由。老年人越老🧳,越應覺得自己知道得太少,而要做的事情太多,自己能力太差。中國有一個傳統叫尊老敬賢,敬賢是肯定的,尊老是相對的🧑🏽‍🎨,不包括倚老賣老的人。”

他說🛂🫲:“我最討厭的就是假模假式📒,裝模作樣。有的人覺得自己什麽都懂,或者對某個方面很懂,其實我們懂的東西是有限的,時間是無頭無尾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我們占有的時間

和空間是有限的🙏。在命運面前🧞‍♂️,我們都要謙虛一點🙋🏼。”

說到興奮處,文老展開雙臂,比劃起來🧑🏻‍💻:“人有兩個品質,都很重要🤶🏿,一個叫自信,一個叫謙虛。一個人要有平常心,不要驕傲🏔。學然後知不足🍥,按照自然的規律越學得多的人越覺得自己不行👨🏻‍🌾。謙虛是豐滿的表現。也要自信,自信一過頭就變成驕傲。但是一個戰士在沖鋒的時候太謙虛不行🧛🏻‍♀️,應該鋒芒畢露,舍我其誰,如果沖到一半對敵人說‘您請’,那就完了。”

舉座皆笑🍮。

文老接著說:“年輕人虎虎有生氣🤸‍♀️,如果沒有遇到教訓🐜,所向披靡🙄,很容易驕傲。打幾個敗仗就會謙虛起來了🔄。一帆風順對人生來說,並不是好事情。”

“人生是從雄辯到沉默,從驕傲到謙虛。人年輕的時候首先要學會雄辯,雄辯表示思維的活躍🏋🏻‍♂️,他的語言鋒芒所及▶️,所向披靡。到了成熟以後,慢慢就學沉默🧘🏼‍♀️🕵🏽‍♀️。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為了闡明這淺白的人生道理🦹🏽‍♀️,文懷沙拋出一個比喻🧑🏼‍🦲🧑🏿‍✈️,清淡美麗:

“人的心靈應該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瓶🧅,裏面應該裝清水,插鮮花🫵🏿。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問題👞,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把內心中不愉快的東西很快地扔掉,不要讓心靈成為垃圾桶,而要成為一個裝滿清水🧔🏻‍♂️、插了鮮花的花瓶📮。”

這就是文懷沙做人的信條。假的不要,讓人羞恥的不要🙏🏼,不恰當的驕傲與謙卑也不要,只留下一片純凈➾、真誠的土地在心裏🔣。

他說自己特別喜歡康德墓碑上的兩句話,於是一字一頓地誦給我們聽———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存於我心者🫱🏿,道德之法則。”

哪怕只有一次日出🏄🏻‍♀️,

我也要想明天

●人生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走的時候也應該像參加完宴會回家一樣,吃飽了就舒舒服服地回去🦩。

●應有盡有,不如應無盡無🥑。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我要再加兩句💁🏿‍♂️:“若為責任故,自由都不要!”

●對著大地上長得肥碩的高粱或玉米鞠躬就是了,那就是我🙌。

真正的大師,總是樸素、慈愛的長者。

文老的秘書李之柔告訴我們,去年文老右手不慎粉碎性骨折,醫院得知文懷沙來住院🧖🏿,請他住高幹病房,文老執意不去,說:“我就是老百姓🌬🏄🏼!”

我們看到,客廳裏除了懸掛著文懷沙的書法新作,還擺放著一對雕塑“黑貓白貓”🙎🏻,一對貓兒神情炯炯🧘🏻‍♀️。文老深情地說:“這是我外孫郅敏的作品,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我們向文老詢問一段往事的詳情👈🏿,聽說上世紀30年代時,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本《辭源》,文懷沙看了以後給他們的編輯部寫了篇《辭源非源》🤦🏽,編輯部有關人員於是給了他300元書券,希望他的文章不要發表🧑🏻‍🌾⛹🏿‍♂️。文懷沙居然同意了……文老揮揮手,笑了起來🤎,就像十八、九歲的青年人📑😗。

他用調侃的口吻愛護青年👨🏽‍🏫👲🏽。在向我們介紹前來造訪的年輕詩人時,他說:“她的詩呀,本來有點‘狗刨’,現在我給她修改了一下🪝,進步成‘蛙式’了。”

他用豪邁的古音誦念原汁原味的古詩,用時尚、前衛的語言說古今道理。

問他為何有如此青春的心靈,他回答說:“哪怕只有一次日出,我也要想明天🤌🏽,我不回頭看。沒有寬廣的胸懷🥳,就不能認識這個短暫而又充滿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他喜歡裴多菲的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他說:“我現在要再加兩句𓀇,‘若為責任故,自由都不要’!”

面對過太多生死考驗、人生坎坷,文老用平淡的語氣描述生命的真諦———

“人生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每個人都是受邀的客人。我們走的時候也應該像參加完宴會回家一樣👰🏽,吃飽了就舒舒服服地回去🛀🏼🐚。”

正因為如此✍🏼,在人人祈求應有盡有的今天🧜🏻,他說:“應有盡有🧑🏻‍🏫,不如應無盡無。無病無災🏌🏻‍♂️,就是很好的人生🔫👡。”

正因為如此,他會把旅館當成家,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他說:“人生只是世上的匆匆過客,何必非占有一幢房屋不可。住在旅館👩🏿‍🦲,最合乎旅人的身份。買房幹什麽,人到最後都只能住在一個小盒子裏🧔🏿‍♀️。人生就是旅途🫳🏽,長恨此生非我有———這個身體也不是我的👱🏽‍♀️,我能住旅館就已經很好了。”

文老還向我們談起了他的遺囑,他說🧙🏻‍♂️:“我的遺囑很簡單:死後把我的骨灰順著抽水馬桶沖下去。”為此,他的夫人曾問他🪜:“青山綠水都可埋骨👻,為何要作這種選擇🍋?”文老回答👑📖:“骨灰與糞便合成有機肥料,可以肥田美地。”他的兒女則問:“我們以後怎麽祭奠你?”文老答曰:“對著大地上長得肥碩的高粱或玉米鞠躬就是了,那就是我🧍。”

就在《解放周末》付印之際⛹🏿‍♀️,我們獲悉📢:3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將在北京為文懷沙頒發“傑出文化貢獻獎”。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