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3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 新疆經濟報 2月28日
穆舜英悄然離我們而去了。她的去世,讓新疆文化界感到痛惜🤢。在去年6月份舉行的 《新疆通誌·文物誌》的首發式上,記者得知她的老伴早已去世,她的親人都在上海🚮,她一個人在新疆🤲🏽,編纂這部巨著,這部巨著中的不少資料🚳,都是她多年親自赴全疆各地,經過認真調查和核實收集而來的。得知這些情況後,我被這位新疆女考古學家執著的事業追求精神感動了。當我得知,為了按計劃編纂完這部巨著🧟🧚🏼♀️,她每天往返在宿舍與辦公室之間👨🦳,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和雙腿不便,每天堅持工作15個小時時,我感動得幾乎落淚了😀。
穆舜英有強烈的事業心🧕🏿。她從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完全可以留在北京或上海,但她卻偏偏主動要求到偏遠的新疆來工作🎢🔠。她酷愛文物考古事業,她明知道新疆的文物考古事業🫏🎇,工作條件和環境非常艱苦🤦🏿♂️,但她還是主動要求到新疆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她早已認準了👃🏿,新疆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考古事業大有可為,她決心要在新疆這塊土地上幹一番事業🦷。正是因為這樣,她將新疆的文物考古事業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當成了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當成了人生最大的快樂,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新疆是歐羅巴人種和阿爾泰語系多民族馳騁的地方👨❤️💋👨,自古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一些世界著名專家學者🐞,早就看中了這塊土地🧑🏻🦼。從上個世紀起📌,人類學有很多的疑點和盲點🍣,都要在新疆尋找答案🍐🏌🏽♀️。從19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很多國家的探險家👨🏻🔬,都曾到新疆來探險考古💂🏿。因我國力量不足,上世紀30年代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帶領西北考察團,和瑞典博士斯文·赫定共同到樓蘭古城進行了探險考古🧎🏻♂️➡️。新疆人自己真正的文物考古事業🧑💼,是在解放後才起步的。穆舜英是新疆最早開創文物考古事業的人。毫不誇張地說,她是新疆文物考古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之一。
考古事業是一項包含著艱難險阻的事業,涉及到的地方👵🏽,要麽是深山老林,要麽是沙漠戈壁等,是非常艱苦的🏥。解放初期,新疆文物考古的裝備非常差🤦🏼♀️🤾🏼♂️,騎馬🔼、騎駱駝,有很多的地方必須步行才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穆舜英作為一名女性,本來不適合這種工作🙍🏿♂️。世界上參加文物考古工作的女性也很少。但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吃苦耐勞,不畏艱難🤸🏼♂️,勇敢頑強,堅持不懈地堅守著這項事業🏋️。有位著名學者對記者回憶說,有一次,穆舜英去新疆最偏遠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進行社會歷史調查,有座山又高又陡,由於沒有其它輔助物,穆舜英是抓著牦牛的尾巴,才上了山的👚☄️。48年的日子裏➔,類似這樣的事😓🆘,數不勝數。穆舜英就是這樣放棄了常人的生活享受,吃常人吃不到的苦⚈,踏踏實實地追求著自己的事業👩🏻🔧😥。最為可貴的是⏫🚶♂️,她將自己的終身都獻給了新疆的文物考古事業,退休後,她每天仍忙著撰寫論著、編審稿件,辛勤耕耘,使很多新疆的歷史疑點和盲點問題得到了解決,為深入研究世界多種學科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意義和價值重大🧗♀️。穆舜英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新疆文物考古事業Ⓜ️。她的個人付出🏊🏽♀️,給新疆文物考古事業帶來了很大的收獲。她的每一部考古著作,不同於文學著作,都是用一點一滴的辛勤汗水換來的,都是收獲的實證。
穆舜英走了,但是她對事業追求的精神沒有走🦠。現在,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了👫,很多人的心態比較浮躁,急於求成,不肯下功夫去吃苦🥙,穆舜英身上這種不畏艱難、永無止境地追求事業成功的精神👞,將激勵更多的專家學者們👩🏿🏭,耐住寂寞和清貧,克服困難和艱險👓,辛勤耕耘🧑🏽🔬,永無止境⛵️,為自己追求的事業奮鬥一生🤰🏼。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