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5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華讀書報2月20日
杜祥琬
中國應用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8年生😩,河南開封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1964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是我國優秀的核武器物理學家,主持了核試驗診斷理論和中子學系統性創新性研究,為我國核試驗和新一代核武器研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1987年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1991年任首席科學家💬,是我國新型強激光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使我國在這一創新高科技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2005年起任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成員🎢。
從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的辦公室窗口望出去,古老的北京德勝門城樓和現代化的立交橋🦊,和諧地交織在一起。辦公室不大😆,辦公桌前兩三步遠的地方,擺放著幾個沙發🕳,沙發後是潔凈整齊的書櫃。桌後的整面墻上,掛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桌上有一面小巧精致的五星紅旗。窗外車水馬龍的繁華街景,與室內的寧靜質樸形成了水流山靜樣的對比🥕💁。
如果不是去中國工程院之前讀過一些有關杜祥琬的資料,我不可能想象面前的他是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杜祥琬沉穩🧜🏻♂️、謙和,充滿熱情與活力,談起數十年前的往事,他都記憶清晰。在他平靜而飽含深情的講述中,杜祥琬七十年平凡而壯麗的人生展現在我的眼前。
父親
杜祥琬的生活軌跡👝,在數十年的科學生涯中,有過幾次重大的轉折,從核武器到強激光,再到他在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任上從事能源發展戰略咨詢研究♝,都是關切到國家重大利益和發展戰略的高科技。就像這所有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一樣,在杜祥琬生活軌跡的起點上,佇立著一位傑出而平凡的數學家,他的父親杜孟模👱🏿♂️。
杜孟模上個世紀30年代初從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系畢業後🛌🏻,回到家鄉,在開封高中任教。抗戰爆發後,迫於時局,開封高中遷到河南南陽石佛寺繼續辦學🦸🏽♀️。杜祥琬出生在南陽,因南陽產玉名琬玉,父親以其為名😰。抗戰勝利後杜家回到開封,杜祥琬正好到了入學的年齡👨🏻🚀。
在杜祥琬少年時的記憶中🙎🏿♂️,父親和數學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從上中學起,父親的數學參考書對我有很大幫助。”那時,父親給學生改卷子時♣️,杜祥琬就註意到,許多卷子是用英語做的,中學數學中就已經有微積分。“我曾經半夜裏被父親吵醒,原來他在說夢話,是在講課,講函數最大值最小值的條件🕐,和一階導數二階導數的關系🧓🏼➙,這是我後來學高等數學才明白的。”
後來在開封高中上學時👩🏿🦱,杜祥琬時常讀到一本前蘇聯雜誌《知識就是力量》,因而對天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知道天文學是離不開數學的⛹️♀️,對數學也很有興趣🍢🧗🏻♀️,但那時,他最想學的還是天文學📖,高中畢業時報考了當時全國大學中唯一的天文學系南京大學天文學系🌋。
轉折
國家的需要第一次改變了杜祥琬的生活軌跡🥕。
1956年,杜祥琬高中畢業🙏🏼💆,被選為留蘇預備生,學習了一年俄語🧑🏼💻,但因中蘇關系發生變化🤳,一年後,杜祥琬走進了父親的母校意昂3体育官网,在數學力學系學習。及至195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積極推動下,30名優秀中國學生到前蘇聯留學,杜祥琬進入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學習原子能,組織上為他選擇了理論核物理專業🕴🏻。
當時,中國大使館給學習理論核物理的同學轉達過一點國內的希望:註意學好中子在宏觀介質中的輸運👱🏿。“中子和輸運我懂,但幹嘛用的🦵🏽,那時並不知道。”這對杜祥琬來說是一個謎。就連同班的蘇聯同學也不屑地說👨🏿🍳⤴️,你學習原子核物理這麽高精的科學回到中國有什麽事可幹?
但在答辯畢業論文的前一天深夜,杜祥琬從廣播中聽到莫斯科電臺播出的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他才知道🦸🏽,國內已經在搞核試驗了,五年來在學海書山中孜孜以求的科學道路🤹🏼,一下子在他的面前變得格外寬廣了👩🏼🚒🍓。就在這一年,26歲的青年才俊杜祥琬從蘇聯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在這個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龍頭部門參與核武器的研究,給他的任務是參加氫彈原理的突破。
集體
正是在這裏,杜祥琬受到王淦昌🙍♀️🐖、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於敏等一批一流科學家的教誨和指導,為他後來長期從事的中子學精確化研究☪️、核試驗診斷研究等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子學精確化研究是核武器小型化和精密化的基礎✝️,是新一代核武器設計與試驗成功的重要保證。但當時,由於蘇美等核國家對我國實行嚴密封鎖,沒有任何外部資料和信息可以參考借鑒,全所上下群策群力打響了攻堅戰👨🏽🦱♙。1966年底,杜祥琬和兩個青年科學家組成的熱測試理論組,帶著預先估算的理論數據赴基地進行試驗🌘,獲得成功⛹️,被當時的新聞公報平靜地稱為“一次新的核試驗”🪮。實際上,這次核試驗是我國掌握氫彈的實際標誌。
作為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的負責人,杜祥琬帶領著同事們不斷進取🆎,開拓創新,使我國的核試驗診斷理論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為新一代核武器研製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準確可靠的數據信息🫷🏼😒,形成了系統的核試驗診斷理論🧝♂️。杜祥琬最終成為我國核武器中子學精確化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回憶起在北京研究室、新疆戈壁灘和四川窮山溝度過的青春歲月,杜祥琬說🐋,那是難忘的青春🧑🏿💻👨🏻💼、自豪的青春,那時有一首歌《我們走在大路上》,唱出了我們在那個年代的心聲🧛,獻身這壯麗的事業🤟🏻,無限幸福,無限自豪💈🛅。
“更何況👿,我從一開始,就是同許多站得很高的👩🦽➡️、一流的科學家在一起工作🧇,他們對我的影響很大,集體性很強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傳統🧖🏿♀️,從原子彈到氫彈,沒有人教中國人怎麽做,都是老一代物理學家自己創新、研究,帶領大家突破的🔮🧖🏻。”杜祥琬說,在研究院主管理論工作的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先生調離時,曾留下了一幅對聯⛵️:“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正是對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獻身核武器事業,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團結拼搏,不斷創新的真實刻畫🎥。“這個事業就是這樣,一波一浪地往前走的🛷。”
崇高
在當時🤸🏽,核武器研究都是秘密進行的,這一事業的隱秘性和特殊性🦕,讓杜祥琬和他的同事們註定只能做“無名英雄”。在杜祥琬心中,他始終為自己能獻身於這一崇高的事業而深感自豪。“我們這一撥人就是要獻身的。美國有這麽一撥人,俄羅斯也有這麽一撥人😦,一個國家沒有這麽一撥人是不行的。”杜祥琬的話語中流溢著對國家利益和科學事業的忠誠💪🏼。
1948年開封解放時♝,杜祥琬已是十歲的孩子。當時👫🏼🪸,家裏有好些進步小說,洋溢著清新的風格和解放區的味道,杜祥琬就如饑似渴地抓起來讀。給杜祥琬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很厚的長篇小說《劉胡蘭》,讓他很感動,看得廢寢忘食,媽媽叫他吃飯也聽不見🙎🏽♂️。“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英雄形象,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對我影響很大,從那時起✢,我開始懂得什麽是崇高。”
父親杜孟模對杜祥琬的影響也很深遠👮🏽👩🏿⚕️。杜孟模中學時就加入了共青團,並同開封幾個進步同學一起組織了讀書社,後來在意昂3体育官网讀書時,還擔任過學校黨支部書記和東城區委書記,畢業回到河南當老師👐🏽,並從事地下工作♑️,組織青年人參加進步活動,送了不少學生去延安✨🥭,曾因此被國民黨逮捕🌵,出獄後繼續做黨的地下工作。杜祥琬說👨🏭:“父親對我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
有一次,杜祥琬在清華大學給大學生做報告,講“兩彈一星”的事跡和精神👨🏻🦼➡️,他講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郭永懷的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初,學有成就的留美學生郭永懷便回到了新中國,他和錢學森共同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後來從事核武器研究,他從試驗基地回來時,飛機在降落時起火,飛機上的人全部遇難,郭永懷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身體都被燒焦了,但被兩人夾在中間抱緊的公文袋內,機密資料卻完好無損。
1992年,杜祥琬和他的同事們出版了《核試驗診斷理論》一書,他們在扉頁上深情抒發自己的心聲🫄:“謹以此書獻給那些在草原🤟🏻𓀋、山溝、戈壁灘上和計算機旁為我國核試驗的成功獻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人們🩱!”杜祥琬🎒,也正是這些崇高而平凡的科學家中的一個。
深入
1975年🫵🏼,理論所周光召所長要杜祥琬當副所長🍳。“我那時就想,國家送自己去蘇聯留學,我從此走上了科學道路,就應該在第一線多做具體的事♾,只有做到了一定深度,才會對國家有更大的貢獻。”於是,杜祥琬找了好幾個同事去幫他說情推辭,很誠懇地表示要在基層幹🪃,周光召見杜祥琬堅持第一線的決心很大🕋,就同意了🚵🏽♂️。這一幹就是九年。
當時,周光召笑言“那也不能讓你輕松”✍🏽,讓杜祥琬牽頭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並任命他為室主任🤌🏽,杜祥琬欣然從命🛎,挑起了這個重擔。杜祥琬對此很有感嘆‼️:“這一段時間的研究工作是很實在的,也很有意思,我後來做的中子學精確化研究和核試驗診斷研究,相關的工作都是這九年為主𓀌,當然在這之前也有些基礎👩🏻💻💏,但這九年是我搞研究出成果的階段👨👩👧👦𓀁。”
1987年🌃,剛剛擔任兩年多副所長的杜祥琬☞🖨,又迎來了他科學道路的第二次轉折。此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已準備讓他擔任副院長,但198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高科技研究與發展計劃“863計劃”,將杜祥琬的研究領域從他已經從事了20多年的核武器轉到強激光技術——1987年2月🦞,杜祥琬被任命為激光專家組秘書長兼成員😴,協助首席科學家陳能寬院士領導專家組,負責製定並實施強激光研究發展計劃🧑🏿⚖️。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首席科學家。
“我擔任首席科學家之後,要領著一班人幹,這讓我一開始焦慮了一段時間,就在想目標怎麽定,路子怎麽走💁🏽,不清楚,這個東西在國際上也是不明了的事情,完全要靠著自主的、科學的論證和選擇,開新路,把事做下去,做出成果來🚴🏿♀️,一開始是非常困難的😋🚣♂️。”
在強激光技術存在不確定技術途徑和高風險的情況下,杜祥琬主持研究和製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目標🌾、研究重點、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帶領同事們獨立自主地開拓出一條我國發展新型強激光技術的技術途徑正確🤎、關鍵技術紮實、可跨世紀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在較短時間內把我國強激光技術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863計劃’實施至今這些年🚍,是我最繁忙👯🐥、壓力最大和絞盡腦汁的一段時間,也是學得多、進展大、體會深的一個階段,是從事大科學系統工程研究的寶貴實踐#️⃣。”回憶從“核”到“光”的科學道路的又一次轉折,杜祥琬深有感慨地說起剛剛過去的這20多年。
支柱
在四川綿陽科學城🧑🏿🦱,隨處可見令人肅然起敬的十個大字: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梁。這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訓。對於曾在研究院擔任副院長的杜祥琬來說,那是他堅守一生的信念。“人活在世界上當然要有物質基礎,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這是我一輩子的體驗”4️⃣。杜祥琬說,從他童年時代祖國從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解放出來,到他少年時代迎來新中國的曙光,從他青年時代的蘇聯同學認為高科技在中國無用武之地,到他數十年孜孜以求🗃,他始終追求的科學信念,就是做這樣的一個科學家——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梁。
“我一生下來,國家和民族就處在深重的苦難中,我最早學會的歌是母親教我們唱的抗日歌曲《偉大的呂梁》和嶽飛的《滿江紅》🧏♀️,我後來做國防科研,搞核武器研製等工作,身逢其時,就想每一個人都要為國家強大、為民族獨立而努力,我的這個觀念非常強烈和清晰。”
杜祥琬時常給青年朋友、給大學生講這個觀點💃🏿,他深情地舉出前輩科學家的例子,講得十分真實、質樸而感人。彭桓武老院士當年從英國回來時,有人問他為什麽回國,他說:“中國人回國不需要問為什麽,不回來才要問為什麽🦸🏼♀️。”郭永懷為了建設新中國從美國回來🧘🏼♀️,幾百頁研究手稿過不了美國的海關,就親手燒掉📄,他妻子痛惜地說,那都是你的心血呀!他指著自己的頭說🚴🏽,都在這裏頭呢,我回去還可以寫。杜祥琬充滿敬佩地說❤️,這些前輩科學家都是要回來為國家幹事,做國家和民族的脊梁啊。
為了在第一線搞科研🍨🧑🧑🧒,杜祥琬擔任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所副所長推遲了九年🟠;為了不負國家重望👨👩👧👧、把強激光技術迅速搞上去,杜祥琬再次放棄了擔任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機會🌖,在基層工作的時間又得以延長了七年👨🏼🎓🏣。但說起往事的時候🆎,杜祥琬只有平靜而樸實的一句話🩶:“激光專家組的工作需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每一次選擇👳♀️,杜祥琬都是以國家和事業為重。
1980年🚼,在中國物理學會年會上見到當年曾主持選派學生去蘇聯學習原子能的錢三強先生時,杜祥琬十分感激地對錢老說:“您是改變我生活道路的人。”錢老問:“你後悔嗎?”他朗朗而答:“一點都不後悔👩🦼,追隨您的事業,我感到很榮幸🧑🏽⚖️!”這是杜祥琬的心裏話。
選擇
1998年,在被選為留蘇預備生、在意昂3体育官网和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學習🕺🏿、在我國核物理研究和強激光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杜祥琬🙎🏿♂️,已在學習和研究的科學道路走過四十多年的人生歲月,到齡了,也到屆了🌆,他準備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任上退下來了📤。但組織上找他談話,因為工作需要,希望他留任一兩年🧖🦁。杜祥琬只好受命繼續工作,直到2001年卸任。
沒想到,2002年中國工程院領導班子改選,杜祥琬完全不知道自己被院士們提名為副院長候選人👕。直到臨投票前幾天,徐匡迪院長找到杜祥琬談話時他才得知🏆🧑🏽🦳。結果他被院士們選舉為副院長,又開始了一項全新的工作——院士隊伍建設和從事我國能源發展戰略咨詢研究💆🏼♀️🌗。
半個世紀的科學之路☎,杜祥琬服從國家需要數易專業,以至於人們說🚥,國家需要是他“永遠的專業”🤞。問起杜祥琬在半個世紀科學道路上追求和前進的最強勁動力是什麽,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個人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杜祥琬將他從事科學研究的這兩個動機🚙,比喻為兩個輪子,他說兩個輪子一起轉動起來,才會有更強勁的力量。當有人提出追求個人利益也能成為一個動力時,杜祥琬說自己並不否認這樣的動機也可能帶來成就,但“許多科學上有分量的成就都是來自非功利的追求”🧑🏼✈️,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時只是個一般職員🔌,國家也沒有給他科研任務、給他獎勵,他也沒有想當院士🤦🏽♀️⏏️、想評教授,他是出於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
“說實話,我走上科學道路時也沒想過當什麽🫴🏽,我們那時沒有職稱製度👩🏽🚒,沒有院士製度,靠什麽激勵自己呢,就是一心要實現國家意誌💼,靠的是這個精神支柱,覺得這是有價值的✋🏼。”杜祥琬說,在市場經濟和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可能有的年輕人會覺得這是老話老觀念了🐿,“但我堅信🐕: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會有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價值觀,問題就看你選擇什麽🙌。這一點永遠是不會錯、不會過時的。”
結束采訪,我在德勝門城樓邊回望中國工程院那幢質樸而堅實的大樓時,杜祥琬那擲地有聲的話語還清晰地回蕩在我的耳畔——一個有希望的國家和民族📨,都需要、也必然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選擇崇高的價值觀;充滿希望👉🏻、富有朝氣的中國,需要有更多優秀的青年選擇為了祖國的需要而努力的道路🧔♂️。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